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桃花坞木版年画自古以来一直是极具魅力的民间美术文化,无论是其造像水平、颜色比例还是木刻技艺都在木刻作品中得到完美的体现,装饰简约朴素,充分显示出大众审美的质朴醇厚之感且富有装饰性。以桃花坞木版年画《一团和气》为例,文章对其图式创作源头、主要形式特征以及人物形象等进行深入研究,探析其成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鲁迅对木刻版画情有独钟,曾花费大量心血研究和传播新兴版画。鲁迅以通信方式给版画家的作品进行具体的指导,并资助其社团、展览等活动。为了广泛宣传和传播版画,鲁迅先生翻译、出版了大量版画作品,并在自己的一些著作里以木刻版画作为插图。鲁迅为我国新兴版画的普及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由王惕所著的《佛教造像法》一书已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弘扬中华佛教文化和诠释佛教造像量度、造像规则的美术知识书籍。书中首次破译《佛说造像量度经》之谜,并将现代意识及西洋美术技法与传统文化熔于一炉,从寺庙选址和规划到佛、菩萨、阿罗汉天龙八部众的造像方法,如法如律地加以阐述,填补了汉传佛教造像没有一本完整工具书的空白,从佛教文化艺术的角度总结充实了绘画、雕塑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佛教造像法》出版@陈耳东  相似文献   

4.
陈湃 《美与时代》2006,(12):48-49
中国版画,历史悠远,在中国美术史中,是一种独立的艺术体系。版画本身就分有木版、铜版、石版画等。仅木版画(木刻)又分有黑白木刻、套色木刻、水印木刻、水印套色木刻等多种形式。木刻有以刀代笔、爽快有力、对比性强的特色。木刻的艺术语言是简洁、朴素、生动、自然而富有表现力。版画家们熟练掌握和运用版画技巧,生动地刻画着他们所要表现的对象,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形成了各不相同的风格。我的黑白木刻《春蚕》1983年入选全国第一届农垦美展,10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反响强烈。《丝路新歌》1985年入选国际青年美展组委会举办的《前进中的…  相似文献   

5.
正2017年,12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治理佛教道教商业化问题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继续整治滥塑大型露天宗教造像"。2018年2月开始实施的新修订《宗教事务条例》中对修建大型露天宗教造像有明确的规定,同时也明确了对违规修建大型露天宗教造像和投资承包经营大型露天宗教造像的处罚要求。山西阳泉市城区义井瀑里一座在建大型露天宗教造像属2014年全国开展大型露天宗教造像专项整治后  相似文献   

6.
2017年,12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治理佛教道教商业化问题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继续整治滥塑大型露天宗教造像”。2018年2月开始实施的新修订《宗教事务条例》中对修建大型露天宗教造像有明确的规定,同时也明确了对违规修建大型露天宗教造像和投资承包经营大型露天宗教造像的处罚要求。  相似文献   

7.
《中国道教》2012,(1):50
中国道教协会主持编修的《中国道教神仙造像大系》已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收集清代以前道教神仙殿堂造像、石窟造像、馆藏造像、壁画绘画造像等500余幅,堪称第一部最全面系统的神仙造像图册。  相似文献   

8.
临潼六通北朝造像碑考释李凇陕西临潼县博物馆收藏有六通北朝造像碑,均出自县内各地。《文物》月刊曾公布了这批碑的详细资料及照片。①从这些资料来看,存在着诸多可疑之处,其主要疑点在于造像碑的宗教属性,即是否有道教内容及如何有道教内容的问题。《文物》所刊资料...  相似文献   

9.
文章主要分析中国写意画和水印木刻版画,以十三届美展邵蓓艳《绿水青山——春分》水印木刻版画为例,从意境和画面形态构成两部分阐述二者绘画表现形式的共同之处,并探索水印木刻版画需要借鉴的创新型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0.
金申 《佛教文化》1995,(4):27-28
佛像是古代信奉佛教的人们供养及作功德的法物,除了自己供奉外,还应施舍钱财、建寺塔、作佛像。因此,佛经中还有《造立形像福报经》,在《造像量度经》中还专有《造像福》一章,论及造作佛像的功德。  相似文献   

11.
凯绥·珂勒惠支是德国表现主义版画家,其作品反映了无产阶级的生活和斗争,最早由鲁迅引进中国,其作品在创作思想内容及表现技法上,深深地影响了20世纪30年代的进步木刻青年,间接地推动了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发展。中国新兴木刻运动可以说是德国表现主义与苏联现实主义结合的产物。作品流露出的那份对生活在战乱年代生活困顿民众的深切同情,及反压迫反侵略的抗争精神,使木刻摆脱了传统的附属状态。虽技艺提高尚有空间,但作品满是纯粹的激情与史诗般的品格,所彰显的那份生命的力量,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汤慧 《中国宗教》2023,(1):66-67
<正>“宫观造像”是指道教宫观殿堂中供奉的神像。(陈耀庭:《道教礼仪》、王朝闻主编:《中国美术史》)不同于个人以造功德为目的的造像,宫观造像的制作通常遵照官方规定的形制,因此具有制度化、规范化、程式化的特点。道教宫观造像是道教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由于具有相对清晰、系统的发展脉络,因此成为研究道教艺术的优秀样本。  相似文献   

13.
杨涵是中国新兴美术事业的重要人物之一,从小受"铁"与"木"的熏陶,爱好美术。青年时,受新兴木刻运动和报刊上的漫画成为他木刻之路的契机,成为一名军旅版画家。苏中报时期积极开展木刻工作,身兼数职,刀工和技术不断进步,是他版画创作的黄金时期。他的作品从生活中仔细观察取材绘制,具有现实主义色彩,成为鲁迅版画思想与精神的传承者。  相似文献   

14.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四层佛像内发现秘藏有许多绘画作品,除过一幅卷轴画外,其余全部是版画。通过简述13幅经头黑白木刻版画和6幅彩印版画的题材内容,从美术角度对其雕刻技艺、图像样式进行分析,认为这些版画上承唐代宗教壁画,下启明清版画,代表着10世纪前后中国佛教造像的最高水平,是辽金佛教造像的经典样式和基本范例,对现存辽金佛教寺庙中的雕塑、壁画造像的断代有着不可替代的佐证作用,对研究辽代宗教传播、雕版印刷和服饰都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藏传佛教美术发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不仅有独自发祥孕育,发展演绎,成形定性的清晰脉络和事物迹象,并以其自成体系的精湛技艺及其造型经典理论,从一个侧面构建着中华民族美术、尤其是东方美术的典型实体。藏传佛教造像的庄严妙好,基本上依赖于其严格的型制量度经典的延续承传,故“三经一疏”经典是使藏传佛教美术乃至藏民族传统美术的民族性、宗教性、地域性、历史性、审美性得以确立的重要因素。也是使藏族绘画、雕塑、建筑、书法、工艺美术诸方面构成实体性文化层、艺术高度和有机组成部分的基本法度。本文就藏传佛教美术造型量度的纲领性理论经典“三经一疏”:即《佛说造像量度经》、《造像量度经》、《画相》和《佛说造像量度经疏》的量度法则作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6.
正一、"佛道合碑"——特殊形式的北朝造像碑作为中国古代宗教雕刻的形式,造像碑是在整块石碑的一面或多面开龛,用浮雕、线刻的形式造像,通常还铭刻发愿文,记录造像缘由、造像者的信息等,用以还愿或施功德。据宋代赵明诚《金石录》记载,前赵光初五年(322)即有佛图澄造释迦像碑,这是造像碑见于著录的年代最早的一例。造像碑盛行于北朝时期(386-581),唐代时已经少有制作。  相似文献   

17.
安岳玄妙观的道教造像精美绝伦,是盛唐道教的实物佐证,也是巴蜀道教历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玄妙观的道教造像自发现以来,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然而由于史书文献的失载,导致我们对这些造像的认识人言人殊。《启大唐御立集圣山玄妙观胜境碑》是记载玄妙观道教造像的唯一文字资料,解读该碑文是揭开玄妙观造像神秘面纱的关键钥匙。文章从校勘碑文入手,对碑文作出考证与释读,指出玄妙观的道教造像是依据道教黄箓斋法而造,这是认识这些道教造像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佛像的神圣性,是其宗教性的本质体现。佛像的神圣性建构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造像标准所体现的神圣性,即理论上,只有造作标准、相好的佛像才具备神圣性;另一方面,对造像施行祝圣仪轨,是佛像获得神圣性的重要条件之一。造像标准的依据主要来自《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佛说造像量度经解》等经典文献;而佛像祝圣仪轨主要包括"装藏"、"开光明"、"择吉"、"诵咒"、"贴符"等等多种样式。客观上讲,佛像的宗教神圣性建构涉及的因素很多,就本文而言,则主要从以上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9.
最近从报纸上看到与非典有关的某些报道,不由自主地想到了鲁迅,想起了他的杂文《沉滓的泛起》。 《沉滓的泛起》写于1931年10月29日,刊《十字街头》半月刊1期,收入《二心集》。鲁迅在  相似文献   

20.
唐初居士李通玄《华严新论》自唐大历中期之后流传,影响颇广。五代之后李通玄制像风靡南方。宋代李通玄造像风格在继承五代时期风格之外,造像有了更加明显的文人化特点,从侧面表现了李通玄及其华严思想在宋代文人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