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其昌画学在受到禅宗影响的同时也受到了心学思想的影响。他的画学思想烙上了深深的心学印迹,他在心学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具有完整体系的画学思想。这一思想对晚明和清代的绘画和绘画理论都产生了直接的冲击。  相似文献   

2.
正2016年春天,"00后"的王长伟作为分流生来到唐山劳动技师学院综合技术系,开始学习烹饪。他文化课成绩一直不太理想,但是到这里不久就对烹饪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中他喜欢上了果酱画,但没有任何美术基础的他,刚开始在盘子上作画时,连自己都看不出画的是什么。于是,他开始恶补美术基础知识,自定学  相似文献   

3.
论理学对中国“画气”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画学中以气论画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六朝时期,而真正形成具有丰富理论内涵的画气说则在两宋。画气说的形成具有明显的哲学背景,北宋以来的理学思潮是画气说形成的最直接因素。本文认为,理学对画学理论中气论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为画气说提供一个有机论的基础,在气机哲学的影响下,中国画学将表现对象活泼生机作为根本目的,这突出体现在山水画和花鸟画中;二是从审美体验角度,中国画学形成了“以气合气”的独特创作思想;三是在绘画艺术形式上,气势论成为一引人注意的理论,六朝时的气韵生动理论获得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从前,有一个露宿街头的乞丐,他认识了一个贫困潦倒的画家。不久,画家积郁成疾,临终前,画家送给乞丐一幅画。画的是一双大手和一张微笑的脸,乞丐欣喜若狂,因为他曾听说过一些画家死后出名的事。于是,他便开始等着某一天用这幅画卖一大笔钱,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他等了许多年,画家没有出名,后来乞丐带着遗憾离开人间。富有戏剧性的是也有一个乞丐,同样的这个乞丐得到了一位画家的一幅画,画的内容同样是一双大手和一张微笑的脸,乞丐看懂了这幅画,他没有高兴,只是痛快地笑了一整天。从此,他不再向别人乞讨,他开始用自己的双手赚钱。几年后,他…  相似文献   

5.
走出不完美     
有这样一则寓言:一位青年画家想画一幅人人见了都喜欢的画。为了使这幅画能尽善尽美,画完后他把这幅作品拿到市场上展出,旁边放了支笔,附上说明,要求观众指出画的毛病。晚上画家发现画面涂满了批评意见,让他很失望。然而,细细琢磨,他又悟出了某种东西。他决定换一种方法试试。他将那幅画重新临摹了一幅,又拿到市场展出,这次,他要求观众在画的妙笔生花处作上记号。当他再次取画时,发现画上充满了赞美的言词。一幅画无论你画的多么好,也不可能完美。太阳很美,但它暗藏“黑子”;大海很美,但它暗藏“礁石和鲨鱼”。同样,人生也…  相似文献   

6.
至美之花     
一位老人请我为他画一张画,花卉,油画。油画花卉不是我的专长,况且,是参照一张照片来画,不是写生,是“画匠”的营业方法。但看在钱的份上,我接单了。如往常一样,我先跟顾客聊聊,摸摸底,探知他的艺术品味水平,让画出来的画投其所好。老先生一生从事国际贸易,阅历广博。  相似文献   

7.
以己为镜     
一位高度近视的老人自诩为艺术鉴赏专家。一天,他和几位朋友一同去参观博物馆,他把眼镜忘在了家里,无法看清墙上的画作,但这并不妨碍他的高谈阔论。一进展厅,他就开始对不同的画作品头论足。后来,他站在了一幅人物全身画前,开始大肆批评:“这个画框一点儿都不适合这幅画,画里的这个人穿得破破烂烂,实际上,画家挑选这样一个肮脏庸俗的人来画是犯了一个不可原谅的错误,  相似文献   

8.
聪慧四法     
美国有个资本家请一位著名的画家为他画一幅肖像。肖像画好以后,资本家却拒绝交付原来议定的5000美元的报酬。他的理由是:“画的根本不是我。”怎么办呢?画家很不痛快,因为他确是花了不少精力才画成这幅画,而且肖像和资本家本人也确实很像。资本家说不像,只是一种无理的挑剔。画家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  相似文献   

9.
占与学的关系,既是易学史上争论不休的问题,也是船山易学非常关注的问题。他的基本立场是反对占学乖离,主张占学不可偏废、兼顾并举,提出了以“占学一理”为特色的占学观,这不仅对处理占学关系有理论价值,而且对正确把握《周易》的性质及宗旨也有启发。一、反对占学乖离船山从《周易》本身出发认为,伏羲、文王、周公诸圣作《易》都主张占与学两者不可偏废,他们在重视占卜之术的同时,也注意到天人之理。他说:“伏羲氏始画卦,而天人之理尽在其中矣。”(《周易内传发例》一)伏羲画卦伊始,其卦象中阴阳二交升降、多寡隐见,主要的…  相似文献   

10.
画趣     
名画家 一位著名的画家在一张很大的白纸中间画了一个小黑点,这幅看似简单的画在他眼里却弥足珍贵,画家每天都抽出一段时间,盯着这幅画陷入深思。他的朋友不解地问:“你每天看这幅画,为什么呢?只不过是一个小黑点而已。”  相似文献   

11.
正惠州市美协主席黄延桐黄延桐.常青藤.非常谐音。他曾说.我的脑袋不老。岂止是脑袋不老.艺术家永远是年轻。那是.他就是这样舒展成一株常青藤在我的面前.让我佩服.让我画。到底哪一根线条能够表现他那七十多岁的皱纹?到底哪一根线条能够抵达他那蓄满能量的心灵)我一边挥洒着貌似潇洒的线条.脑子里晃动的却是黄延桐先生的画.他的油画.阳光是主色调.静美、纯朴.天然.画中的春华秋熟.朴实的屋舍.溪流.树木.都焕发着令人心醉的乡土气息。记得那年看他的大型画展"阳光下的曰子"就感叹过.他的画,他的人.他的生活.都是阳光下活泼泼鲜亮亮的风景!  相似文献   

12.
与时间过招     
齐白石早年是湖 南湘潭一个小木匠, 后来他改学国画,并 且卓有成就,但他到 了七十岁的时候决定 变法,他对自己以前 的画风简直无法忍 受,尽管在别人看来, 齐白石七十岁以前的 画已经达到了相当的 品位。通过多年的努力,齐白石变法成功了,他以后的画越画越好,终于使他成为创一派门户的国画大师。 一个刚刚初中毕业的荷兰农民有一次来到一个小镇,找到了一份为镇政府看门的工作,由于工作太轻闲,他又太年轻,他想找一个消磨时间的事情,于是选择了打磨镜片。他磨呀磨,一磨就是六十年。也许是熟能生巧吧,他磨出的复合镜片的放大倍…  相似文献   

13.
偶然看到一份资料,是梅兰芳的外孙讲述外公的故事。其中提到一件事,有一段时间,梅兰芳非常迷恋画画,并为此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就连虞姬戏服上面的兰花、梅花都是他自己画出的图案。发现梅兰芳如此痴迷画画,有人劝他说,你的事业是唱戏成就的,画画画不出梅兰芳,但是画画可以成就张大千和齐白石他们。梅兰芳听了,并没有多说什么,但有空闲时,他还是喜欢画上几笔。  相似文献   

14.
正李苦禅曾说,书至画为高度,画至书为极则。这句话知道者甚多,可是能真正理解的又有几人呢?李苦禅是近代画家中书法绝高的一位,他的字远比很多以书名世的书法家要好得多。李苦禅先生的鹰,鹰嘴鹰爪,就那么几笔,到现在也没有几人能学得像,就是因为很多人书法功底远远不及,线条质量差得远。百年以来,中国画坛能达到这个高度的,寥寥几人而已。  相似文献   

15.
1940年4月的一天早晨,居住在北平的画家齐白石起床后,在院子里活动了一会儿,便走进了他的画室。他把昨天画完的一幅菊图,左看看,右瞧瞧,提笔改动了几处,觉得没有什么毛病了,脸上才露出了满意的笑容。齐白石非常喜爱菊花,一生画了不少菊图,而且在设色上十分讲究,最常见的是粉红和正黄两种。而他新画的这幅菊图,却用的是朱红,中锋淡墨双勾,两笔一瓣,用笔灵活而有力。  相似文献   

16.
自信不败     
一个画家画了一幅颇为得意的画后,拿到画廊里展出,在旁边放了一支笔并附上他的要求:每一位观赏者如果认为这画有欠佳之笔,均请在画上作记号。晚上,画家取回了这幅画,发现整个画面都被涂满了记号,几乎没有一处不被指责。画家决定换一个方式试试看。他又摹了一张同样的画拿到画廊上展出,不过这次要求与上次不同,他请每位观赏者将他们最为欣赏的妙笔都标上记号。当他再取回画时,他看到画面又被涂满了记号,原先被指责的地方,却都换上了赞美的标记。同样的画,却遭到不同的命运——先是视为一无是处,后被认为天才杰作,幸好这个画家有着充足的自信心,否则可能被批评的潮水淹没了。我常常把这个故事说给人听,比如屡遭退稿却有创作天分的作者,那些胸怀大志去求职却  相似文献   

17.
德君兄是我众多艺术家朋友中很有特点的一位。他不似前卫艺术家那样装疯卖傻,装神弄鬼;也不像某些画家动辄以画家自居,吹牛摆谱。他说话不紧不慢,办事从容不迫,一副物我两忘、宠辱不惊的表情。可以说,喜欢他的画是从欣赏这个人的性格开始的。对我这个非专业的、不写不画的业余艺术评论者来说,喜欢读画就如同在街头欣赏美女一样,纯碎是心灵向往真善美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这幅画是根据路2::25—38的经文画的。 西面是一位律法师,他已从神得到有关耶稣的启示,见到婴儿耶稣大得欢喜,说:“主啊,如今可以照你的话,释放仆人安然去世,因为我的眼睛已经看见你的救恩……”接着他又说起了预言。画中  相似文献   

19.
正吴作人是继徐悲鸿之后中国美术界的又一位领军人物,他在素描、油画、艺术教育等方面都造诣甚深,在中国画创作方面更是别创一格,自成一家。世人评说吴作人的画"落笔惊风雨,画成泣鬼神",其笔墨传情,已经到了出神入化之境。吴作人的人品与他的画作一样备受推崇,他为人一向平和,有朋友向他索画,他总是尽量满足,慷慨相赠,有些陌生人了解到他的脾气,就想通过朋友做跳板来求画,因为时  相似文献   

20.
趣味楹联     
正和尚觅对古代有一和尚,能诗善画。有一天,他画了一幅荷花,并在上面题一上联:"画上荷花和尚画",欲觅一下联。此上联无论正念、倒念音都相同,但意思不同,要想对好下联,实属不易。终于有一天,有个翰林给他对出了下联:"书临汉帖翰林书"。一书一画,内容高雅,可谓珠联璧合,令人赞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