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尽管当代实在论流派繁多,观点混杂、精芜不一、相互交错,但归而言之,无非具有三个层次:常识实在论、哲学实在论和科学实在论。科学实在论是一般实在论观点在科  相似文献   

2.
16世纪~19世纪,日本汉方医流派伴随着明清时期中日交流的愈加频繁而形成。后世派、古方派、折衷派与考证派在中日医家相互往来、医籍东传的基础之上创立并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与此同时各流派的代表医家大量汲取了中国医学思想,除当时中国盛行的金元四大家学说以及《伤寒论》研究之外,儒学思想以及清初的考据学对汉方医各流派医家同样影响颇深。日本医家在此之上创新研究,立著成书。日本医者秉承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使得流派不断丰富与完善,故而汉方医流派的形成也是日本确立其独特医学体系的标志。  相似文献   

3.
在唐前期选官中央集权的背景下,都城与地方都缺乏对于士人品行的制度性约束。居住或流寓两京地区的士人相互交游、切磋,视通经学、励名行为仕宦之途,形成道德自觉风气。盛唐时期,禅慧之交成为士人间的一种交往方式。他们经由禅修、相互劝勉和启发,取得清净心性与争取生活机遇之间的平衡,维持社会生活中的人伦秩序。禅修成为道德意识形成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4.
我国戏曲各个剧种的起源及发展基本上都是相互交叉、互相渗透、不断吸收变化的过程.戏曲唱腔在各地的流传发展而演变为地方剧种继而形成各个流派,这和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密不可分的,那就是地方语言,即地方话、土话.许多流派的继承人在发展唱腔过程中依然保持着当地的方言习惯和爱好.语言特点从很大程度上区分开了各个剧种的唱腔.  相似文献   

5.
杨虹 《美与时代》2014,(8):91-92
钢琴音乐流派的产生是音乐发展过程中的客观事实,认识流派特征是研究音乐现象的基础。流派形成与当时的哲学观念、艺术思潮、社会历史现象等密切相关。流派因共性而形成,而每个作曲家又因个性而成为永恒,了解流派形成中的一系列复杂现象,目的在于从宏观上把握音乐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心学是儒学的重要流派,明代心学由陈白沙拉开序幕,湛甘泉完善与发展,王阳明集陆九渊心学与陈湛心学之大成。其发展的基本进程是白沙心学—甘泉心学—阳明心学三阶段,形成陈湛心学与阳明心学两流派,二者有着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7.
李菁 《学海》2011,(1):186-191
我国古代诗歌中柳意象的六种主要蕴意,即留别→离恨→相思之情、游子思乡、喻指女性、悲秋主题、高远超脱之志和象征康定惠政,都逐步生成并定型于六朝时期。其间原因有三:一为对前朝文学作品艺术手法的借鉴和承袭,二为齐梁以降文学集团的相关活动与梁陈宫体诗的大量创作,三为意象的形成及其与主题之间的相互触发。  相似文献   

8.
胡杨 《哲学动态》2003,(11):22-25
二 SSK的内部困境与强纲领的建构SSK内部的理论纠葛和流派分野 ,在强纲领诞生之初就已经存在了 ,只是在SSK发展初期 ,所有的流派都需要从强纲领那里吸收相对主义的理论营养 ,从而使SSK内部的理论矛盾没有激化而已。早在 1983年 ,诺尔·谢廷娜 (Knorr Cetina)和马尔凯 (S .Mulkay)在《观察到的科学》一书中 ,就指出SSK大体存在着两种研究趋势 :一是宏观定向———相一致研究方法 ,如爱丁堡学派的利益模型 ;另一种是微观倾向———发生学研究方法 ,包括实验室研究和科学争论研究等。但“这些不同的方法并不相互冲突 ,而是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9.
春秋末年至战国末年,由于社会制度大变动,政治经济大发展,士大夫阶层空前壮大。他们纷纷著书立说,互相辩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一时期音乐美学思想也极为活跃。儒、道、墨、法、阴阳、杂各家先后提出了自己的音乐美学思想,各家内部既有继承,又有改造、发展,各家之间既有相互辩难,又有所交融。将诸子音乐美学思想加以比较,找出他们之间的异同,可以清晰地看出先秦诸子音乐美学思想的脉络,又可以更好地理解、继承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们留给我们的精神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0.
狂侠精神与泰州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阳明心学的一个重要流派──泰州学派的主导思想与人格是很有研究价值的一个论题。该派创始人王良的“出位之思”与“尊身守道”的主张为泰州学派的狂侠精神提供了理论基础,前者形成了泰州后学在官方系统之外独立进行的讲学与政治活动,后者则形成了其个体之间患难相依的奉献精神与生死交情,从而显示了明代士人作为一个独立阶层来发挥舆论的力量以评议政治、代言民情的新景观。  相似文献   

11.
伍麟 《哲学动态》2006,2(1):51-56
心理学界通常将1879年作为一个重要标志。1879年之前,心理学附属于哲学,之后,心理学正式从哲学中独立出来,从此有了自己名正言顺的“家”。但是,在随后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心理学的历史舞台并未平静,各种流派林立、门户相争,没有形成稳定的、普遍的、公认的和统一的“心理学自我理解”。面对如此局面,更需要“心理学哲学”这一能够集中代表和体现心理学理论思维的智慧的学科的出现。其原因在于,心理学可以离开哲学并不意味着心理学家能够回避哲学问题,事实上,各种流派的心理学家都坚持和利用了许多哲学观念,这些哲学观念对心理学的影响虽是…  相似文献   

12.
宗教面临教与教之间、教内不同流派之间、信徒与非信徒之间、宗教与社会之间、信徒与国家之间以及人与神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这些矛盾成为宗教多难和谐的不利因素。另一方面宗教与各维度间都存在共通之处,这是化解矛盾和加深联系的纽带。通过悬置信仰发展交融点,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相互尊重思想作为解决矛盾的黄金原则,最终可以达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境界。  相似文献   

13.
冯莹 《四川心理科学》2014,(12):192-192
价值观是指行为人对人、物、事及对自己的所作行为之结果的效用、意义和重要出炙准确性的总体评价,是促进并引导个人采取决定和行为的准则、指标,是个性心理要素的重要因素之一。审美观是审美主体对美的总体看法,它是在人类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和政治,道德等相关意识形态有紧密的关系,审美观和价值观是后天形成的心理要素,是通过社会化实践培养起来的。价值观与审美观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二者非常密切相依,本文就由此出发试论审美观与人生价值观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产学研用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四者紧密结合,共同构成实践教学的基本框架。理清四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灵活运用产学研用模式组织实践教学。黑龙江工程学院通过紧密联系文化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形成了一套有自己特色的产学研用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5.
如果生命哲学和实证主义所代表的是这样一些哲学基本流派:它们作为资产阶级内部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的对立物,决定着所有其他的流派,那么,解释学(Die Hermeneutik)从它的根源上来讲,可视为生命哲学的一个因素。尽管解释学的正确性一再受到马克思主义者的怀疑,但是,解释学的认识已经开始流行。然而,〔马克思主义者对它的〕这种怀疑表明,随着发展的延续,〔解释学〕同〔其他哲学〕流派的平等关系成了问题。尽管人们在解释学的名义下所否定的是启蒙的理性,但是,正象生命哲学的思想和实证主义的思想在晚期资产阶级的哲学思维中不断地构成一个统一体那样,解释学也时常同“科学的东西”构成一个共  相似文献   

16.
《思维与智慧》2008,(11):I0001-I000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在欧洲和美国的平面设计形成了新流派—观念形象设计。这个强调视觉传达的准确性、形象性和理性的新流派是战后平面设计的重要发展之一,  相似文献   

17.
针对纠偏救弊是学术流派形成的主要原因,提出“偏”不是中医防病治病学术思想的精髓所在,学术争鸣与学术创新可以“偏”,但临证选方用药不可“偏”!从张仲景、叶天士到蒲辅周等历代中医名家都是以“随证治之”为特色经验.在“读经典、做临床”过程中,提倡广泛涉猎古今众多学术流派,但要做到“师古而不泥古”.  相似文献   

18.
时代性的"思潮"与历史性的"知识"是解读思想史所不可或缺的两大条件,而两者的一致则代表着思想史研究的一种较为完备的范型。但在实际研究中,两者的差异、背反几乎是常态,即要么由于历史知识的匮乏而形成某种不到位的错会,如郭象、成玄英之注庄子与朱子之注孟子;要么因为思潮与价值观的不同而形成某种背反性的误解,如南北朝儒生对佛教的理解。这些误解不仅存在于不同时代之不同的解读中,还存在于同一时代之相互对立的思想流派间。戴震对孟子的疏证,既表现了在知识理解上的准确一面,又表现了在精神走向上的背反一面。这表明,思想史研究既要坚持"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的由微观到宏观之路,还须坚持"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之由宏观到微观之路。两者的统一与循环,是思想史研究的积极互补之路。  相似文献   

19.
美学是什么?各个历史时期的人们对其定义不尽相同,对其感知也不同。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美学的雏形到后来的18世纪及20世纪初的各个流派学说的成形,莫不如此。而美学与我们日常生活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生活中的自然之美、艺术之美和人格之美,充斥和围绕在我们的身边,美对于我们的生活的意义,不仅仅是解除了我们生活中的精神负担,更是具有将我们的身心引领到自由境地的神奇的力量。  相似文献   

20.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就面临着如何与中国道教、儒学调适的问题。同时,道教与儒学也面临一个如何回_应佛教挑战的问题。随着三者之间的互动,最终达成了三教合一的社会局面。这种局面的形成,从佛教刚刚进入中国就开始了,但是形成明确的共识则是在唐代,宋以后蓬勃发展,到晚明达到了高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