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山水画有独特的空间意识,中国山水画的散点透视方法与西方科学、理性的焦点透视法不同。中国山水画空间意识的形成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中国山水画独特的空间意识有其艺术特征和具体表现,促成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独特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2.
张杰 《法音》2020,(1):39-45
“水月观音”在中国观音信仰中有着独特的文化与审美意蕴。探究“水月观音”图像的发展,能够以小见大窥视佛教中国化的内在机制。中华传统的儒道文化与美学旨趣作为一种“前在视阈”,在文化交往中始终发挥着引领作用。观音信仰中国化是“汉化”与“化汉”的并存,体现着“相异而受”文化交往特征。“水月观音”图像是“三教合流”的文化载体,有着鲜明的民族性、融合性、创造性与审美性。  相似文献   

3.
刘福智 《美与时代》2006,(12):16-20
艺术有着“虚”和“实”两个方面。虚和实是互为依存,相反相成的。艺术中的“虚”,就是相对于艺术实象的“空白”。空白与实象有着同等的艺术价值。艺术的价值主要在于其内在因素,在于其“言外意”、“画外音”、“潜台词”。而这些,其实就是“空白”。中国诗论超越莱辛“接近顶点”理论的艺术探索,可以称之为“序曲即尾声”理论。  相似文献   

4.
在绘画艺术的历史长河中,起源于西方的水彩艺术历经传播,不断与各地的独有文化相互补足,共同成长。而作为外来画种的一支,水彩因其特性与中国传统绘画有着天然的相似性,在笔墨情愫与人文关怀的滋润下茁壮成长,逐渐形成了有别于西方传统水彩的中国水彩艺术。然而,水彩画要成为符合东方创作意识和审美观念的艺术形式,继续在中国本土生生不息的繁衍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通过对中国画"写意"精神的探索与研究,分析水彩从其中汲取营养和启示的可能性,充分发挥中西文明之所长,在交汇融合中为水彩艺术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5.
潘玉良的"合中西为一治"艺术追求观是她在多个时期进行绘画研究后,融合"中西调和"与"中西融合"等现当代艺术家们不断探索的艺术发展方向后提出的具有其绘画特色及女性语言魅力的艺术观念。她在西方油画中融入中国艺术元素,将中国画与西画绘画技巧相结合,使得在中西融合的艺术追求上开创其独特的风格,对今天的艺术创作有着很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6.
敦煌莫高窟内存在着规模巨大,艺术精湛的壁画,这些壁画的数量非常的多,壁画的内容也是非常的丰富,对当代的美术学有着相当大的参考价值。敦煌壁画是在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和中国传统的哲学相结合而产生的。经过对外来艺术经验的吸收,慢慢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化艺术特征的佛教艺术,也是形成进程中最具代表的佛教艺术形式,它是中西绘画相结合的经典之作。敦煌壁画的艺术价值非常的大,可以说题材、造型、内容、色彩等都是有着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公共空间艺术中的主题形象是大运河文化带的重要历史文化载体,是大运河文化带传统人居环境的显性符号。在分析目前公共艺术形态的基础上,以淮安“西游”主题形象为例,对创生性公共艺术的概念和形态进行阐述与研究,提出创生性公共艺术具有标志化、情景化、属地化和资本化的特征,标志化与情景化是创生性公共艺术的外在形式,而属地化和资本化是其内在意义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环境艺术在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作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人们对于艺术和审美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环境艺术的设计的需求意识也逐渐增强。其中"场景化"环境艺术设计作为新兴起的艺术形式之一,在现实艺术的应用中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1]。现通过对"场景化"概念的具体陈述,从社会大环境与心理压力角度以及受极简主义与现代派风格的影响分析营造"场景化"环境艺术的必要性。从室外景观室内化法、煽情怀旧法、特定场景设计法、风土人情体验法以及影视、文学情景再现法等五大设计方法分析场景化环境艺术的设计方法,将有限的空间设计成别具一格的无限的空间环境感。  相似文献   

9.
盖光 《管子学刊》2012,(2):44-49
“穷神知化”包蕴自然天地的“化”与“变”,亦呈现生命活动及“生生”运演的“化”与“变”.其中的“神”既有自然天地之德性内蕴的“神”性,也有人悟解生命实在与精神、德性品质及审美体验所蕴积的“神”性,并通过人的活动(社会、道德及艺术审美)的现实化、对象化而转化不断放射、放大.“穷神”亦呈现由理性的体认去穷究感性、现实事物及生命存在的本根,深测“大化”运行及内外转换的生态轨迹;“知化”也表征着人们通过感悟生命而润化生命,进而品味、悟解审美与艺术生态之妙的机理.中国古代艺术与审美中的“神”也经由自然生态之“神”、生命之“神”向人转化,通向人的精神之“神”,以凝化、结晶而成就艺术之“神性”.  相似文献   

10.
“原始赝品”、“旅游艺术”和真实性的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十年来,许多作者已经揭示了潜在于我们那个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想象构造的有关其它原始民族的看法之下的复杂观念体系.在原始民族的表象上既有我们对于野蛮状态和性放纵的幻觉,也有我们对未受侵蚀的理想人性的憧憬.对原始艺术的传统处理一直是这种对“原始人”的混乱描述的一个部分,而最近对原始艺术概念的讨论(如克利福德、普赖斯、托果夫尼克等)对上述状况作出了尖锐的批评.但是如果说近来这批作者无情地剖析了“原始艺术”中“原始”概念上的混乱的话,那么他们中的某些人在遇到其中的“艺术”概念时也变得踌躇了.沃尔夫冈·哈伯兰的说法比较含糊:“我们主要的责任……是使艺术史学家们相信,北美土著民族的‘艺术’是大写的.”萨莉·普赖斯诉苦说,决不应仅在西方人眼里“人种学的对象才被提升到艺术的地位”.而对现代艺术概念的症结有着清楚意识的玛丽安娜·托果夫尼克坚持说:“对认定非洲、大洋洲和美洲土著的制品为‘艺术’这一点的任何挑战……都有与适宜于原始民族的思维方式失之交臂的危险.”  相似文献   

11.
中西艺术的产生各有各的源头,各有各的体系,然而通过对中西艺术的比较可以发现,中西文化观照下的"艺"与"术"的辩证关系有着内在的一致性,西方印象派油画艺术抽象的表现效果与中国画艺术写意的韵味也有许多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2.
《诵念珠规程》中的木版画插图,通过中国传统的艺术手段对西方绘画进行了中国化的诠释,形成了极具代表性的中西艺术融合的天主教美术作品,而这种类似"翻译"一样的画面式样转变,也可谓是中西艺术交流的一个经典样本。一晚明时期,天主教耶稣会会士来华,并与中国士大夫阶层进行广泛接触,在此过程中,也逐渐传播西方的绘画艺术。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哲学史学科形成并初步发展。从中西交流和互动的视角看,此时的中国哲学史大致存在四种研究模式:以胡适和冯友兰为代表的西方化研究模式,以钟泰为代表的中国化研究模式,以梁启超、张岱年为代表的中西结合的研究模式和以李石岑、范寿康为代表的初级马克思主义研究模式。而这种研究模式的多元化情境在其后并没有保持下去,所以我们倡导它在当今的再现。西方化研究模式强调近现代转型的“世界化”,从而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历史的变异性;中国化研究模式则重视“还原”传统民族性征,从而保持了历史的延续性。而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应该是在“世界化”和“还原化”的互动中前进的。所以,西方化和中国化的研究模式仍有继续存在的合理性,但由于二者都失之偏颇,因此中西结合的研究模式将会处于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4.
宗白华的《美学散步》尤其重视对中国人空间意识的揭示,并用多个篇幅加以阐述.在他看来,空灵、充实、虚实与意境等范畴是与中国人的空间意识相联系的,只有通过对诗歌、绘画、音乐、书法、建筑等所蕴含的美学思想的探索,才能有机地把握艺术的自由灵动之美,展示艺术追求的无限空间,体现中国人“无往不复”的空间意识.  相似文献   

15.
“天人合一”体现的是中国传统美学与绘画艺术的内在品质,而“物我两分”代表了以理性、思辨为特点的西方美学与绘画艺术,由此可见,中西方在认识论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分。但值得注意的是,中西方的绘画理念不是绝对对立的,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通过分析“天人合一”与“物我两分”的文化内涵,对中西方绘画理念的异同进行辨别,并在前人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天人合一”与“物我两分”两种思想的现代价值,以期为现代绘画实践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空间表现来源于对自然宇宙节奏变化的体验,是人的变动不居的心灵,是情绪感染化的空间,其内在意识是俯仰自得的节奏化、音乐化的中国人的宇宙感。讲求物我为一,把人本身理解为自然宇宙的一部分,理解了自然宇宙也就理解了人自身,其经营位置强调的是艺术的需要而不是实体的参照。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西方哲学面临从意识哲学向后意识的身体哲学的理论转型之际,其也为我们重新认识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范式提供了契机。一种对中西传统哲学的深入比较将使我们发现,与传统西方哲学不同,中国传统哲学与其说是坚持一种“反思”的取向,不如说是坚持一种“反身”的取向;与其说是具有一种“祛性”的特征,不如说是具有一种“尊性”的特征;与其说是以“还原论”为其原则,不如说是以“系谱学”为其原则。凡此种种,都使中国传统哲学在其理论范式上,更多地体现为一种身体性哲学而非意识性哲学。故我们看到,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古人不仅坚持“即身而道在”把身体提升到“道”的高度,而且还使该“身道”一以贯之地贯彻在诸如宇宙论、伦理学以及宗教观等中国古代的理论之中,使之成为通向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精神的真正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18.
作为“千年国粹 ,一代儒宗”的马一浮有着自己的中西文化观 ,年轻时喜西学、黜国学 ,思想成熟时则明显地走上黜西学而崇国学的道路 ,对西方的社会以及政治学说进行了批判 ,提出了以“六艺该摄一切学术”为核心的中国文化观。马一浮的中西文化观本质上属于“非典型的现代新儒家”的理论样态。  相似文献   

19.
“新左派”主流知识分子强调转型期中国民主建设要重视大众参与,要加强国家能力,要继承平等的历史遗产,同时亦强调坚持“自由左派”之立场,反映他们对中国改革的双重警惕:既要防止滑向自由放任的市场主义,又不能以社会平等凌驾政治自由.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新左派”与自由主义之争,实际上是自由主义谱系内部不同价值取向之间的内在张力在中国语境中的生动呈现,这种争论既有益于拓展中国改革创新的理论空间,亦彰显出新时期知识分子的中国化意识.  相似文献   

20.
林风眠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融合中西的先行者和开拓者。他以其独辟蹊径的话语诉求和形象实践,在横亘世纪的中西融合艺术探索中春华秋实。他在为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树立了艺术创新典范的同时,丰富了中国画的绘画语汇,拓展了中国画的语境,开辟了一条中国绘画艺术的新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