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绘画历史悠久,花鸟画在中国绘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中写意花鸟画作为传统花鸟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依然很受大众的喜爱。写意花鸟画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写生为基础并以寓兴、写意为归依的传统,极大地适应了当代社会的审美需求。创作者在写意花鸟画创作中可以通过多样的表现手法将花鸟特有的生动形象以及生命力完美表现出来,同时还可以将自身的精神状态和思想情感通过花鸟意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文章简单分析了当代写意花鸟画创作中的情感表达方式,对当代写意花鸟画创作中情感表达的淡化与缺失进行了相关探索,并提出了当代写意花鸟画创作中情感表达的有效措施,以期当代写意花鸟画创作者在新时期可以创作出更多具有精神内涵和思想情感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艺术层面,中国所占的地位可以与西方国家所占的地位相媲美。比如说,中国画作为艺术的重要组成元素之一,它不仅迎合了人们的审美理念,也在画中传达了想要传达的情感,从而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然而写意花鸟画又是中国画当中的一种重要组成元素,写意花鸟画以自身特有的形式传达着中国画的魅力。从而在各高校的美术教育当中,写意花鸟画的课程必将成为美术教育课堂中的重点内容,掌握好写意花鸟画的课程精髓,将很有利于学生掌握中国画的艺术体系。想要研究各高校中国画教学中写意花鸟画的临摹,首先需要了解中国画以及写意花鸟画的相关概念,其次探究教学中写意花鸟画的临摹,最后对写意花鸟画的临摹进行分析。依据以上几点内容来探究教学中的写意花鸟画。  相似文献   

3.
写意花鸟画派系众多,从南到北有岭南画派、海上画派、京津画派等等。各画派承接本画派的风格创作写意花鸟画,这就叫做"传承性"。在高校教学中,写意花鸟画教学选择什么样的派系、什么样的范本去学习,首先要看授课教师的师承关系与其所属的画派类别,其次要看授课教师所属画派的学术地位与社会成就,这都直接关系到学生作品格调的高与低。写意花鸟画的教学是花鸟画教学的难点,如何通过"传承性"教好写意花鸟画这门课程就成为了写意花鸟画教师的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艺术的追求也越来越深入,艺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全新的经济推动力。花鸟画是中国画的一部分,画面以鱼虫、花卉、鸟禽等为主要描绘对象的都可以称为花鸟画。黑龙江写意花鸟画的历史悠久,其绘画内容也十分丰富。同时,黑龙江地域资源较为丰富,促使黑龙江写意花鸟画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基于此,文章探寻黑龙江写意花鸟画地域风格的形成以及确立,研究花鸟画地域风格的形成过程,以促进黑龙江写意花鸟画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文章主要从五个方面来总结陈淳的写意花鸟画艺术成就,主要包括:陈淳的生平、陈淳绘画风格的形成、陈淳作品的笔墨特点、陈淳写意花鸟画所体现的人格精神和陈淳写意花鸟在中国写意花鸟史上的影响。中国花鸟画历史上,院体花鸟画画家都热衷于以珍禽异兽来表现繁荣富贵、节日喜事等题材,而文人雅士一般都用梅兰竹菊等君子题材来表现自己。陈淳继承元代的写意花鸟成就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明代文人水墨写意的花鸟画体系,又宗法徐黄二体,使花鸟画有了更大的创新和发展空间,并且出现了许多新的流派风格。陈淳给我们如今的绘画与写生创作模式提供了很多借鉴,同时,陈淳在中国水墨写意花鸟史上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朱耷对中国大写意花鸟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绘画笔墨肆意、个性鲜明、狂放不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很好地诠释了写意花鸟中主立意、突个性、重写意的艺术特点。就朱耷花鸟画中的"象征性"进行简要的分析,旨在揭示其审美意趣和风格,以便对今后的花鸟画学习和创作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写意花鸟画不但要表现花卉植物、翎毛草虫的自然生态之美,还要表达人的主观情感意志.把花鸟人格化,引发意趣.在写意花鸟画教学中,加深学生对作品意趣的理解,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丁芳 《美与时代》2023,(3):54-56
写意就是写“我”之意,是画家借助绘画创作来表现内心情感的一种手段。工笔花鸟画是传统中国画中历史最为久远的绘画形式之一,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一直广受人们的认可。工笔花鸟画中承载了丰富的写意性特点,画家们也正是通过工笔花鸟画创作中的写意性来表现自然,从而更好地抒发内心的所思所感。介绍工笔花鸟画写意性的基本概念,研究写意性在工笔花鸟画中的具体展现,探索工笔花鸟画写意之新变,旨在推动当代工笔花鸟画在理论层面的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9.
清代的花鸟画写意形态多元化,作为其中异军突起的"扬州八怪"成为这个时代的点睛之笔。从梳理"扬州八怪"及其花鸟画作画的形态方式入手,分别从花鸟画的两种形态即大写意和小写意两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并细从题材、笔墨和布局三个方面,将"扬州八怪"的代表性画家及作品大写意和小写意形态进行解析,着意于绘画作品艺术本体语言分析,旨在透视出这个艺术群体绘画形态多样化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0.
"四君子"笔墨作为中国写意花鸟画笔墨的代表,讲求的是有笔有墨、笔墨交融的写意精神,从"四君子"的笔墨语言入手剖析写意花鸟画的笔墨语言是最有效的途径。"四君子"以独特的笔墨特质,展现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即"物我相通""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11.
孙隆作为明代唯一拥有"御前画史"之称的杰出宫廷花鸟画家,其独特的没骨写意画法在明代熠熠生辉的众多优秀大家中别具一格,不同于传统的"没骨"形态而注入了"写意"的元素,融没骨与写意技法为一炉,重树了宫廷花鸟画的野逸新风,契合了诗情画意的审美追求,丰富了宫廷花鸟艺术的新境界,开明代没骨写意花鸟画的先河,于后世大写意花鸟画的勃兴具有深刻的影响意义。  相似文献   

12.
沈周花鸟画的成就其实并不逊于其山水画,特别是写意花鸟画,他运用简练概括的笔墨,删减了繁琐的枝节,使对象的形质和神彩都得到了恰当的表现,朴实无华却耐人寻味,从而开创了写意花鸟画的先河.这种风格的确立,是与沈氏个人的性格、成长经历、师承关系、技法突破以及创作理念等方面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3.
傅昊 《美与时代》2007,(7):95-97
写意花鸟画是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三科中最显用笔的一科.重振写意花鸟画雄风的出路,必须重新回到"写"上,而重视"写"就必须重视用笔的传统、特质、规范和法度,以及深刻认识用笔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的文化潮流与西方的绘画表现形式逐渐和中国画相融,形成了许多全新的绘画表现手法。肌理的出现让大写意花鸟画有了更多的创作思路和灵感,大写意花鸟画中也逐渐出现了许多新颖的肌理绘画方式与技巧。从将多种肌理表现方法与大写意花鸟画恰当融合与应用的角度出发,总结相关心得。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花鸟画萌芽于宋,成熟于明,鼎盛于清。它最初只是为了满足装饰的需要,虽然也有贵、庶趣味之分,但最终都是为了愉悦观者。直到北宋末期,人们才对花鸟画"托物寓意"的功能有所认知——苏东坡、欧阳修等人先后提出了"得意忘形""寓意于物"等主张。"意"的概念提出后,花鸟逐渐被人格化,所谓"写意花鸟画"便由此而来。写意花鸟画的创作题材所象征和寄寓的精神  相似文献   

16.
大写意花鸟画是中国画中的一种重要艺术表现形式,其虽以线条为基础,但却不追求形似,而追求的是一种艺术境界。大写意花鸟画其所画之圆却不能圆,所画之方却也不能方,即讲求某种立意。要圆中见方,方中见圆才可。大写意花鸟画强调借助笔墨立意,超越客观的再现,强调"以小见大",注重抒发创作家自身的思想情怀和情感世界。在高校大写意花鸟画临摹教学中,如果想要让学生们在临摹学习时更好地掌握大写意花鸟画的笔法,掌握构图的要点,以及体会原创画家们绘画时的精神特征,就需要对大写意花鸟画进行更为深刻的思考和探索。在完成思考之后对教学做出更为完善的改革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够有利于让学生真正掌握相应操作能力。  相似文献   

17.
陈淳是明代画家,尤以小写意花鸟画闻名于世。陈淳的小写意花鸟画在历史上有重要地位,他的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文章重点研究陈淳花鸟画的师承关系,主要论述了四个部分:第一,陈淳之蒙养;第二,陈淳与文徵明之间的师承关系;第三,陈淳与沈周之间的师承关系;第四,陈淳与吴门画派。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画更是艺术领域的一大瑰宝,通过学习和鉴赏中国画,在传授学生绘画技艺的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大有助益。而写意花鸟画的临摹作为高校中国画教学的重中之重,更是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应受到足够的重视。对写意花鸟画临摹教学的意义加以探讨和分析,并论述高校中国画教学中写意花鸟画临摹的有效方式和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以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写意花鸟画是我国绘画体系的重要部分,早在明清时期花鸟画就发展到了鼎盛,从明代的"青藤白阳"到清代的八大山人、恽寿平、扬州画派等,都表现了写意花鸟画旺盛的生命力。华喦是扬州画派的代表人物,以其独特的绘画风格对后世的"海派"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华喦的生平介绍,分析华喦的写意画风格,进一步探讨画中所隐含的隐逸精神,展现精神对艺术的作用,透视出华喦对后世花鸟画艺术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陈淳是明代写意花鸟画的名家,他擅长用长卷形式作花鸟画,以诗、书、画结合的方式漫兴墨戏,既拓展了花鸟画画面的表现形式,使画家的笔情墨趣得以集中体现,又为文人借花鸟抒发个人的情感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促进了花鸟画的发展与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