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视唱练耳课》是学习音乐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同时又是学习音乐的主修专业技巧,对音乐作品进行感性和理性的认识,更好地理解和处理音乐作品的基本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欣赏艺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音乐的要求也逐步走向多元化、正规化。作为新世纪的艺术人才更要打下扎实的基本功,努力学好专业,这就要从基础学科入手,提高音乐的综合素质,做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视唱练耳课》也就是视唱及练耳。所谓视唱,就是视谱即唱,看似简单,但要把看到的谱子准确快速地唱出来就需要一定的专业训练,掌握一定的专业技巧和练习方法,然…  相似文献   

2.
视唱练耳是一门系统发展音乐听觉的基础学科,它通过唱和听训练学生的音准、节奏感、音乐感和内心听觉,旨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听辨记忆和识谱视唱能力,理解音乐各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积累音乐语言.同时它又涉及并实践着基本乐理、初级和声、曲式等音乐基础理论,并为作曲、声乐、钢琴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它是一个多学科结合交叉、知识结构相互渗透的音乐教育基础学科.  相似文献   

3.
赵方 《美与时代》2007,(9):44-45
视唱练耳是音乐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坚持多种风格的音乐作品与精选音乐作品相结合、音乐基本理论学习与视唱练耳技能训练相结合、集中授课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抓好视唱、听写和听觉分析三个教学环节,是提高视唱练耳课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视唱练耳专业技能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4.
刘建坤 《美与时代》2003,(11):68-69
乐理课与视唱课都是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乐理是一门系统讲授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共同基础课,它的学习对于正确演奏、演唱,起举足轻重的作用。视唱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基础课,它的学习为音乐基础理论、和声等音乐理论的学习奠定基础。在实际的学习中乐理和视唱能互相促进,互为基础,必须加强这两门课在教学中的联系。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却发现这两门课在教学中缺少联系,造成了教学内容上的重复,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有必要加强这两门课在教学中的互相渗透。一.当前高师乐理、视唱课教学现状分析当前高师音乐专业的办学普遍受音乐学院的…  相似文献   

5.
在幼师的教学中,视唱是音乐教学的基础课,同时也是学习其他音乐门类必备的先决条件。学习视唱可以培养辨音能力,加强音准和节奏感,丰富音乐语言,扩大音乐视野,加强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这是幼师学生必须要掌握的技能。如何提高学生的视唱能力,是幼师音乐教育中所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由于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的特点,职业学校的生源大多来自农村或县一级的地区。学生整体素质较低,给职业学校的教学带来了许多新的困难和挑战。现就如何提高幼师学生视唱能力和水平,将自己累积和体会的教学方法和经验与大家探讨交流。  相似文献   

6.
音乐美离不开音准因素,作为听觉对象的"音准",有其物理方面的属性,有其心理方面的属性,也有文化方面的属性.歌唱中音准问题的产生,有技术、心理及感情因素并和歌者对作品风格的把握有关,长期以来的视唱教学所形成的听觉习惯也是该问题产生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7.
右脑被称为“音乐脑”(左脑被称为语言脑).音乐具有启迪智慧的功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说过,音乐能使人类的精神爆出“火花”,这“火花”就是智慧,就是灵感.在听赏音乐的过程中,音乐信息(包括节奏、旋律、和声、音乐等)对疏导大脑的整个生理功能起着良好的作用.这作用,首先表现在它能加强人的记忆力,欣赏或演奏乐曲,能强化人的精神、神经系统的功能,使视觉记忆、听觉记忆都受到锻炼,并能加强情绪体验记忆.其次是加强人的注意力.人在欣赏或演奏乐曲中,必定要使注意力集中起来才行,经过长期的音乐训练,其注意力定会加强.其三是音乐能促进人的想象力.想象力是智力活动的翅膀,也是创造力的源头.其四是音乐能培养人脑的抽象思维能力,音  相似文献   

8.
李玲 《美与时代》2005,(8):69-70
良好的音乐听觉是进行各种音乐活动的前提,无论进行音乐创作还是演奏音乐,都需要具备良好的音乐听觉.音乐听觉包括音高感、节奏感、音色感、速度感等诸多方面,其中多声音乐听觉是音乐听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音乐听觉的较高级内容.  相似文献   

9.
视唱作为一门音乐基础教育课程,在高师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基础性与延伸性、指导性,决定了它在音乐实践中的重要性.因此,视唱必须依靠思维来判断、检验和矫正,以思维的载体完成清晰完整的音乐语言概括,以思维的方式对各式各样的音响实践进行有目的的探索,这是仅靠没有思维的"感觉"所不能完成的.  相似文献   

10.
声乐艺术是一种听觉艺术,它的特点在于通过美好的声音来表达真实的情感.而随着我国音乐文化教育事业的日益发展,热爱声乐,有志于从事音乐事业的人也越来越多.那怎样才能做好声乐演唱呢?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最关键的呼吸问题.  相似文献   

11.
郭传联 《管子学刊》2014,(2):98-101
师旷是先秦时期著名的盲人音乐家。具有乐师之耳的师旷以精通音律,听觉敏锐而著称,他能够弹琴、鼓瑟,而且演奏技艺高超,对音乐理解深刻;作为辅佐君王身边的重要人物,他又具有智者之耳,依靠听觉能够对未知有一定预见性,且对音乐与政治的关系、音乐的社会功能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音乐作为一门听觉艺术,听觉器官的特点以及音乐存在的物质条件,决定了音乐的穿透性、抽象性、程式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13.
<正>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音乐表演过程中,演唱者与钢琴伴奏者的完美配合有赖于伴奏者自觉运用音乐听觉达到理想的伴奏效果,并使自己的伴奏与演唱者的内容和情绪保持一致。因此在钢琴伴奏中注重音乐听觉的训练,培养良好的音乐感知能力,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十分必要的。音乐听觉是指对音乐作品中各音存在意义的认识,音与音之间微妙关系的感觉以及在音乐方面的记忆能力、模仿能力等[1]。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通过声音向观众传达音乐形象的,所  相似文献   

14.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这种界定早已得到共识。但回顾历史和现在,音乐却具有多种功能。从一开始作为一种劳动的艺术,到作为一种仪式,一种表演艺术以及视听结合的艺术等,展现了音乐多审美通道的特征。音乐不只是听觉艺术,它还体现了多样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音乐艺术的创作、表演、鉴赏都源于和归结为人的情感,它不失为音乐本质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它是县体可感和确切的,它对人的人文感化和润泽效应具有自身内在的原理和方式。音乐教育是美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实质上是情感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素养。 音乐是乐音与时间有机结合的听觉类表情艺术。它通过音响、节奏、旋律、和声等诸多方法与方式来表现和塑造音乐形象,表达和诱导人们的情绪、情感以及人的思想和精神。  相似文献   

16.
李丹 《四川心理科学》2014,(10):140-140
少年儿童智力发育是生理基础,学习钢琴,对儿童大脑的发育、智力的开发,有着突出的特殊效果。因为从人的生理、儿童心理和弹奏钢琴的特殊训练形式可以看出:学习钢琴,能对儿童的视觉感受性、听觉感受性、运动觉、记忆力、注意力及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都有着实质性的促进作用,此外,钢琴学习还对儿童的非智力因素产生许多积极的因素,能够磨练孩子的坚强意志,培养孩子持之以恒的精神,高雅的气质和音乐修养以及自觉刻苦的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孩子学习钢琴的价值显得尤为的重要。  相似文献   

17.
人们的闲暇情趣虽然千差百异、各不相同,但对于音乐,几乎是现代人的共同爱好。为什么呢? 原来,音乐是一种诉诸于听觉的艺术,人们在闲暇时,CD或收音机一开,可以一边听音乐一边  相似文献   

18.
音乐听觉是指领会、想象、思考音乐印象的能力.近年来,音乐听觉研究运用多种方法在多个层面蓬勃开展,研究对象包括正常个体和异常个体;研究方法涵盖行为实验、大脑形态学测量以及现代成像技术;研究内容从音乐基本要素音高、旋律、节奏加工的脑定位、神经加工机制直至广阔的应用领域.最后,对音乐听觉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9.
语言障碍是自闭症的核心症状之一,改善自闭症儿童的语言障碍对其日常生活具有重要意义。诸多研究证实音乐干预能够明显改善自闭症儿童的语言障碍。从干预材料的角度出发,音乐干预包括将音乐刺激与语言刺激严格匹配的音乐干预方法以及将音乐作为学习背景的音乐干预方法,二者均能有效促进自闭症儿童的语言表达和交流。目前最有代表性的自闭症语言障碍的音乐干预方法包括听觉动作通路训练(AMMT)、基于旋律的语言沟通治疗(MBCT)以及背景音乐干预方法。音乐干预方法的发展今后需着眼于音乐类型的选择、音乐与其他活动的结合,同时兼顾不同自闭症儿童群体的适用性以及音乐干预在生活中的推广。  相似文献   

20.
统计学习能力作为快速习得环境中信息规则的先决条件之一,有助于个体以较小的消耗代价适应环境。音乐训练作为一种由多个感官共同参与的强化活动,被广泛认为是有助于提升认知能力的有效手段。随着统计学习在音乐适应中核心地位的确认以及音乐训练效应的反复验证,近年来,陆续有研究在行为表现和脑机制上证实了音乐训练能够增强个体对输入信息中统计规则的敏感性、促进听觉统计学习能力的提升。然而,关于音乐训练能否促进视觉等其他模态的统计学习能力,目前还存在不一致的结果。未来研究还应对跨模态统计学习能力的音乐训练促进效应做进一步探索;也可选用新手被试进行音乐训练干预,以明确音乐训练与各模态统计学习能力增强之间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