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法记》是五代后梁山水画家荆浩所著,是中国水墨山水画自唐王维以来逐渐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荆浩以一个画家的身份来看待山水画的发展要求,从《笔法记》的文章内容可以看出荆浩的视角和对山水画的追求目的。《笔法记》把中国传统水墨山水画理论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美学高度,并奠定了荆浩及《笔法记》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正>《匡庐图》是荆浩山水画创作技法的展现,他继承了唐代王维的水墨风格和李思训的用笔技法,形成了具有自己风格的山水画技法和系统理论体系。他开创了北方山水画派,也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成熟,形成了完整系统的绘画体系,对后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一、《匡庐图》的笔墨理论来源——《笔法记》《匡庐图》绢本,纵185.8厘米,横106.8厘米,是荆浩的  相似文献   

3.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1]。李可染主张山水画写生、创作得意境才可得其魂魄。这一美学主张正和一千多年前荆浩的"度物象而取其真"美学命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荆浩的《笔法记》中所倡导的"六要"更是中国山水画写生、创作意境营造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4.
中原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历史上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山水画家,如吴道子、荆浩、郭熙、王诜、李唐、王希孟等人,这些大师们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一、中原水墨山水画的产生与成熟时期 中原水墨山水画的产生与成熟,也是中国水墨山水画的产生和北方水墨山水画派的成熟时期。中国山水画出现于战国之前,确立了南北朝,发展于隋唐,成熟于五代。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中原出现了两位重要的山水画家,一位是唐朝的吴道子,中国山水画的创始人。另一位是五代  相似文献   

5.
荆浩<笔法记>是中国山水画走向成熟时期的重要理论著作,是书借"石鼓岩子"之口传授笔法,立意奇特不落凡俗.其画论包括:图真,六要,四品(神妙奇巧),笔有四势,二病(无形有形),间及画史批评,最后以"可忘笔墨乃有真境"作结,层层深入,环环紧扣,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6.
陈鑫 《美与时代》2023,(2):12-14
“书画同源”的理论一直贯穿历朝历代,不同时期的画家们无不追求“有笔有墨”之意趣。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到:“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基于此,研究吴道子的“有笔无墨”和项容的“有墨无笔”。中国古代美术作品流传不易,宋、元以前的绘画作品更是难以留存,通过对画史上的品评和记述画家及作品的著作进行探究,凭借文字的记载和描述,探寻绘画艺术中吴道子“重笔”画风与项容“重墨”画风各自蕴含的独特气韵。  相似文献   

7.
高敬安,1946年出生于河南省济源市。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协山水画艺术委员会顾问、河南省书画学会副主席、荆浩书画院院长。当代全国百杰画家之一。其作品曾入编《国画家》、《收藏家》、《美术》、《中南海书画收藏集》、《中央党校书画收藏集》、《中央电视台书画收藏集》、《中国画百家》、《当代山水名家画稿》、《当代花鸟画名家》、《首届中国美协会员精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的绘画艺术长河中,山水画具有举足轻重的艺术地位,而山水画的祖师荆浩的艺术成就值得我们去探讨学习。他的代表作品《匡庐图》,开创了北方山水画派,画面主要以北方高大宏伟的山脉为主线,鲜动而具有创新性地描画出北方山景的特点。文章通过分析北派山水来总结荆浩的绘画艺术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9.
水彩画自传入中国以来,一直深受我国传统水墨文化的熏陶,融合了西方绘画理念和中国传统水墨画技巧,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水彩画模式。画家笔法的运用不仅能够将画家的个人情感表达出来,更能体现画家的心路历程。只有通过长期的实践,在充分借鉴水墨画笔法的基础上,才能不断创新,彰显水彩画的视觉美感和情感表达,更多地展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0.
正一张大千是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最具有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之一,兼通绘画、书法、篆刻、诗词,尤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号称中国画坛"五百年第一人",20世纪50年代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他早期专心研习古人书画,画风工写结合,晚期独创泼墨画法,重彩、水墨融为一体,独创新风,可谓画坛翘楚。1977年年末,78岁高龄的张大千以圣经中的《雅歌》第一、二、四、七章中各节之诗歌为题材,选取了其中有关香草、嘉果、良木的诗句,以水墨笔法绘制了一本精美雅致的12页花本册页《雅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山水画,它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中国文化发展史,是每代画家们用笔墨来表达他们对自然,对万物的写照,它体现了一个人的文化艺术素养与生活阅历,是对笔墨认识的一种展示。它是中国画语言的表现手法中的主体,是绘画学精神的体现。笔墨吸自然万物之灵性,承载文化历史之传承。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最重要的画种之一,它体现中国文化与艺术精神面貌。早在旧石器时代,中国绘画画在陶器上。秦汉,宫殿壁画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王嘉澍 《美与时代》2003,(12):49-50
唐代画家张璪的作品虽已失传,但其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八个字深受后世画家的推崇。五代荆浩之《论画六要》、北宋郭熙《林泉高致集》更加丰富了这一创作理论。至今,这一传统的绘画思想仍是画家们观察和表现自然的思想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东晋时期著名画家顾恺之,提出绘画“以形写神”“、传神写照”的主张,强调形神兼备,以“神”为主。魏晋时遨游之风的兴盛促成了他对山水画进行探索,他的《画云台山记》是山水画兴起的源头,玄学对他的画论影响极大,他的画论又成了后世画家做画时的座右铭。  相似文献   

14.
山水画不只是一味地学习古人笔墨形式,更不是如西方素描对现实景象的照搬照抄,而是画者将客观物象加以主观思想提炼出来的艺术表现形式,这有赖于画者身处的历史背景及个人修养,借以画面传达出的一种文化精神,属于典型喀斯特地貌的桂北地区,山多地少、岩溶广布,有着错综复杂的丘陵。丰富的自然景观自古以来就吸引着各地的画家为之挥毫泼墨,造就了许多风格鲜明的山水画家。以桂北地区的山水为题材,知微见深,深入发掘桂北地区山水所蕴含的自然属性及人文内涵,通过对众多画家描绘的桂北山水画作品笔墨语言分析、研究,探求中国山水画的本质特征及创作规律。通过艺术家们对桂北山水形态审美意趣的笔墨表现,来探讨对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绘画的传承态度。  相似文献   

15.
自古以来,笔墨在国画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国画的基本语言和重要元素,是不得不提的技法,更是画家心灵的寄托、情感的表达、功底与能力的表现。文章主要通过对陆俨少山水画的笔墨特征进行解读,并就笔墨的理论知识和笔法、墨法的实际运用进行概括,使大家对中国画的笔墨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从而体会绘画理论知识的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庐山图》是张大千在83岁时创作的山水巨作,也是张大千最后一幅山水画杰作.1981年7月7日《庐山图》正式开笔,1983年1月20日《庐山图》基本完成,历时一年半有余.《庐山图》气势磅礴,青绿水墨,辉映交融,畅快淋漓.是一幅中国现代山水画中最具创新精神,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17.
千百年来,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必然受到本民族的思想所影响,儒、道、仙、佛各家在不同时期都影响着中国山水画,早期的儒道结合,后来由于时代的影响,道家思想逐渐占了上风,从此中国山水画无处不渗透着浓浓的道家思想。无论是用水墨取代"五色",还是隐士文人倡导的"无为而治",这些思想都推动了水墨山水画的发展,使水墨画成为中国山水画的传统。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历史上,米芾、米友仁父子"米点山水"的出现,使文人画上新一台阶,为画史所称道。二米的山水画以"墨戏"的创作手法摒弃绘画的一切功利性,抒写文人"寄心"的人生态度,影响到后世文人画的发展。"米点山水"蕴涵着"质朴兴游天真"的审美和创作思维,独特的"水墨戏"韵味和空间意境的营造无疑成为最能反映中国山水画审美特征,其在山水画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文章通过研究米家父子时代风格与个人风格的关系,探究米家父子对把握山水画创作信息的研究起到的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东晋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属于山水画创作的构思性文本。在文献的描述中,对自然界中的光影变化有着具体的描述。中国古代山水画对于光线的表现往往较为模糊,笔墨趣味与气势韵律似乎更具表达优势,以至于在后来概念的理解构建中,自然界中的光影状态似乎与中国山水画的表达内容关系不大。文章通过对于分析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结合中国古代绘画实践与理论中对于自然界中光影现象的表达例子,进而探索光影表现在山水画中的参与,进一步理解中国山水画艺术对于客观物象的理解与提纳过程。  相似文献   

20.
我国自古以来不乏描述山水之美的佳作,中国传统水墨山水画是表达对山水赞美之情的重要艺术形式,山水画的兴起为我国的园林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灵感,如今山水已经逐渐超过了物质的范畴,更成为人们精神追求的一种寄托。我国的园林设计中将文化元素、美学欣赏以及建筑设计融合起来,为人们在精神上提供了栖息地。文章阐述了中国传统水墨山水画的发展及其特点,中国现代艺术在园林设计中的影响以及中国传统水墨山水画对当前园林艺术设计的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