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今天要谈的是一个从前被视为禁区,而被人们尽量避免涉及的话题——死。近年这一话题不仅充斥街头巷尾,而且有关的书籍、刊物、文章亦随处可见。其中可信手拈来的有永六辅的《大往生》还有《在医院死去》。《在医院死去》一书出自一名医生之手,如果这名医生考虑到住院的患者及其家属的话,是很难以此为书名的。这本书及其续编被收入文春文库丛书中以单行本形式发行。我十年前还读过一本《为了死的生活方式》(新潮社出版)。这本书开头的一句话至今记忆犹新。“虽然无风,却仍象飘落的树叶一样”。书中收集了各行各界知名人士探讨生死的…  相似文献   

2.
多义与歧义是人们在日常思维和科学研究中经常碰到的一对相近概念。恰恰是这种“相近”,使得人们忽视了它们各自的规定性,有时不免造成思维混乱。鉴于此,本文试图就多义与歧义间的区别谈谈拙见,以便人们更准确地使用这对概念。笔者认为,多义(equivocation)就是指一个  相似文献   

3.
五台山的南山寺、龙泉寺、菩萨顶都有一百零八级石台阶,唯有菩萨顶的最出名。人们谈起五台山游览的话题,常会问道:“爬过‘一百零八’吗?”这“一百零八”就是指菩萨顶的石台阶,它在人们心目中成了菩萨顶的代表性建筑。叶剑英同志《游五台山诗》中的“三十六丈高耸塔,百零八级石阶层”,就是说的大白塔和菩萨顶。陈毅同志诗:“本  相似文献   

4.
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半岛上,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物种——美洲鹰。它们长年生活在这个美丽的岛屿上,也一直与当地人和谐共存着。可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美洲鹰的价值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为了高额的利润,当地人开始大规模地捕杀美洲鹰。一段时间之后,在不计后果的捕杀下,美洲鹰彻底绝迹了。当人们为这一物种的绝迹叹息不已的时候,阿·史蒂文却宣布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他在南美的安第斯山脉下的一个岩洞中找到了美洲鹰的踪影。这一发现震惊了整个生物界,让人们看到了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5.
张奎志 《世界哲学》2006,2(2):29-36
“诗与哲学之争”是西方历史上的一个古老话题,也是贯穿整个西方历史的一个永恒话题,而德里达则对“诗与哲学之争”这一命题进行了解构,他从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目的出发,通过对隐喻和哲学之关系的分析入手,解构了西方“诗与哲学的论争”这一命题,实现了哲学与文学的融合,并通过对“补充”概念的哲学内涵的挖掘,进而解构了“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6.
日本马克思主义近来正成为国内马克思主义学界以及日本哲学学界的一个新话题。这一话题的直接起因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在出版的首批日本马克思主义译丛,本译丛不仅包括了20世纪60年代以后日本马克思主义者的代表性著作,即望月清司的《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田畑稔的  相似文献   

7.
张远来 《天风》2010,(8):11-14
目前,有些教会出现追求"灵恩"的现象,令负责同工感到困惑,为此,本期每月话题中,我们约请一些同工,从"灵恩运动"产生及现状等多个向度来讨论这一话题,旨在引导大家全面正确地认识圣经真理,使教会能在信仰上不偏左右。文中观点只代表作者本人的思想,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8.
国内主流媒体发起"家风是什么"的大讨论所以能引起国人的热议,是因为这一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为人们深入思考我国当前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提供了最佳切入点,从表象上看,是人们对美满家庭、和谐社会的伦理审思,而在根本的意义上,是人们追求幸福的现实困境引发的伦理诉求。因此,当代家风建设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引领人们追求真正的家庭幸福为旨归,力求做到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统筹兼顾。  相似文献   

9.
儿童是谁?如何认识儿童?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儿童是与成人不同的一类特殊的群体。他们天真可爱,好动,好奇,具有丰富的现象力、模仿力和创造力。在人类繁衍的进程中,儿童仍保存了动物的某种野性,因此需要教育。然而,成人意欲促成“理想儿童”,“理想儿童”促成教育中当下现实儿童的“缺场”。  相似文献   

10.
加灵  吴新望 《天风》2015,(4):29+39
讨论与流行语相关的话题需要勇气,因为会在文章中使用一些我自己正在批判的不雅且污秽的流行语。当然,读者一定知道我不是存心要写出来,乃是因为看到许多基督徒在日常生活中不谨慎言语,因此冒险以浅白的话将它们表达出来。流行语,又称潮语用语,简称潮语,一般源自年轻人之间自创、俚语或网络语言。从流行语的现象看,它反映了特定时期中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与  相似文献   

11.
“人的解放”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话题,而如何把一个老话题谈出新意、把一个熟悉的话题谈得深刻,恐怕是读者特别关心的事情。读完贺来先生的新著《边界意识和人的解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能够感受到作者在这一问题上所作的思考的深度及其带来的思想冲击力。首先,该书从一个人们熟知的话题展开前提追问,体现了作者勇于反思批判的理论品格和自觉意识。“解放”是伴随着现代性的逻辑延展而被人们逐渐熟知的词语,是人们在很多时候可以不加防范就接纳的价值向度,也是一种可以为之前赴后继的理想和目标。因此,“解放”可能是现代性条件下人…  相似文献   

12.
陈丰盛 《天风》2016,(12):36-37
正在婚姻家庭的话题中,单身是一个必谈的话题,有时又是会引发伤感的话题。造成单身的原因多种多样,如事业心太重、社交圈较小、高不成低不就、社会男女比例失衡,还有一些生理或心理问题等。可不管在什么年代,总有人步入婚姻殿堂,也有人保持单身。我们常以"单身贵族"来形容无牵挂的自由之身,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传统观念有时却难以绕开。近年来,不少"剩男剩女"更是定下目标,要以结婚来"脱光"(结束单身)。  相似文献   

13.
目前,有些教会出现追求"灵恩"的现象,令负责同工感到困惑,为此,本期每月话题中,我们约请一些同工,从"灵恩运动"产生及现状等多个向度来讨论这一话题,旨在引导大家全面正确地认识圣经真理,使教会能在信仰上不偏左右。文中观点只代表作者本人的思想,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赵猛 《世界哲学》2007,8(6):13-25
"美德"与"知识"的关系问题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小苏格拉底学派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话题。人们通常认为"美德即知识"(αρετηειυαιγυωσκδ;virtue is knowledge)这一命题是苏格拉底提出的,这不仅不符合文本事实,而且抹煞了这一问题所具有的张力,造成了在解释苏格拉底与其弟子们的哲学的进展与嬗变方面的困难。苏格拉底虽然提出了"美德"与"知识"的关系这一问题,并提倡人们认识自己和"善"、"美德"的本质,但是他所说的认识(γυω-σιδ)不是知识论意义上的知识(επιστημη),还包含生存实践的层面。柏拉图认为"美德即知识",并力图在知识论层面上给与"善"和"美德"以明确的定义。而小苏格拉底学派则从另一侧面继承发展了苏格拉底哲学,试图从生存实践的层面来定义美德。  相似文献   

15.
正一个晴朗的午后,加拿大魁北克街头新装的啤酒售卖机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大家都很奇怪,这台售卖机怎么会没有投币孔呢?这叫人怎么买啤酒啊?不过,很快有细心的人发现,售卖机一侧的说明文字告诉人们,只要对着售卖机大声喊出你的苦恼,它就会吐出一罐与你"知心"的啤酒来。啤酒能知心?人们的好奇心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女友结婚,  相似文献   

16.
"义利之辨"是内在于孔子思想中的根本话题之一,它所关涉的乃是人在"依于仁"而行道的过程中如何衡估与裁断"利"的问题。具体说来,由孔子所开启的"义利之辨"是从以下两个层面展开的:一个是对人在"富"与"贫"、"贵"与"贱"之间进行取舍而作的"义"或"不义"的价值裁断,一个是对人在"生"与"死"之间进行取舍而作的"义"或"不义"的价值裁断。从根底处看,以价值裁断为其内在枢机的"义利之辨"显然不是一个诉诸思辨的知识论话题,而是一个诉诸生命践履且同人的生命意志与生命意义息息相关的价值论话题。  相似文献   

17.
时值阳春三月,人们在“猫”过一冬之后,纷纷走向户外活动。在北京的各个公园和皇城根下,你会时常见到一群群的人们在那里练气功,练完功之后往往还要留在那里聊上好一阵子。聊的内容有一个非常普遍的话题,就是“佛教和气功究竟是什么关系”。这似乎是当代中国人一个水远说不尽的话题,《佛教文化》杂志近几期来对此加强关注,也是情理中事。本期安排的《再谈佛教与气功》则代表了读者群中又一部分同好的意见。与此相关联的,“佛教是不是迷信”更是一个引起越来越多当代人感兴趣的话题,《佛教并非宿命论》继上次《佛教不是迷信》一文之后,或许再次引发您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近来有人重新翻开16世纪法国诺查·丹玛的警世预言《诸世纪》借以恐吓人们。诗中说,1999年将有巨大的灾难从天而降,地球上的人将无一幸免。 据天文观察证实,1999年将是坦普尔·达斯特慧星回归年,这颗慧星每33年回归地球一次,最早发现它是在1833年11月12日降临在北美东海岸的那次狮子座流星雨。当时人们不知道这是一种极普通的天文现象,便误以为是“世界末日”来临了。据推算,这颗慧星应于1999年再次回归地球,到那时人们可以目睹天空中出现的壮观景象。  相似文献   

19.
在第11届亚运会筹备和召开期间,亚运会成了人们最热门的话题。北京更是“满城争说亚运会”,听广播,看电视,开会讨论,谈话唱歌,甚至幼儿园的小朋友作游戏,小胡同里的老太太唠家常,都离不了亚运会。但是,对这个盛会的称呼,北京人却并不一致。有的说Yǎyǜnhuì,有的说Yàyǜnhǜl,即有的人把““亚”读成上声(第三声)与“哑、雅”同音,有的人把“亚”读成去声(第四声),与“哑、雅”不同音。这是什么原因?哪个是标准音呢?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中反映的佛教文化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其中,禅宗文化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