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生与死同时存在,相伴相随,构成人生命的全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追求生命的价值,提高生存的质量逐步成为人们新的选择.人们在提倡“优生、优育、优活”的同时,也倡导“优死”.本文拟从医学及哲学的角度介绍晚期肿瘤患者应该如何正视生命,面对死亡,走好人生最后一程.  相似文献   

2.
“阿弥陀佛”与“安乐死”浙江省中医院(310006)朱忠义“死亡”——这个人类生命的句号,不是悄悄地就是突然地出现在每个人的面前。死亡常常给人们带来极大的不安和恐惧。虽然人们在言论上常设法小心翼翼地回避着这个不吉利的字眼,但人类在行动上却一直在为延长...  相似文献   

3.
<正> 《论语》中子夏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句话,长期以来人们对其义作了诸多解释,在这些众多解释中,且都将其中的“优”字确定为是理解这句话的关键词,由此便出现了“优”作“余力”讲,还是作“优秀”讲的说法。而我认为要全面准确地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关键的词不是“优”而是其中的“学”。个人认为,“仕而优则学”中的“学”应作“敩”(xiao)讲,即是“教学”、“讲学”的意思,而“学而优则仕”中的“学”仍指的是“学习”。也就是说,这句话的意思应是“做官成绩优秀,有余力时应去教人;而学习成绩优  相似文献   

4.
“说”与“看”胡传胜1.那最初的、最源始的言词必然“诵”着生命之最初的、根本的讯息,必然保持着与生之最初的、最密切的关联。“诵”和“关联”的实质并不是某一词代表生命的某一方面或特征,而是从整体上使人处于对生命的“亲切体验”或“看”的状态。或者说,原初...  相似文献   

5.
“冷藏人”复活有望吗?湖北省卫生厅(武汉430071)阮小明人们根据许多生物在超低温下仍可忍耐生命,冷冻不死的神奇现象,竭力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同时,人们还闪念出一个大胆的设想:即能不能用绝症病人或人体器官运用冷冻的方法长期保存,以便将来科技发达时,再...  相似文献   

6.
“健康老龄化”的探索中, 指标的定义至关重要。“生命质量”综合了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等多维度指标, 优于“预期寿命”、“健康预期寿命”等传统概念, 其定义在发展中被广为接受, 强调个体自评的主观性、可塑性和多维度。促进积极心理因素的干预是改善老年生命质量的有效路径。老龄化过程虽必然伴随生理系统衰退, 但心理系统积极参与, 仍能为年长者奏响生命质量的凯歌。  相似文献   

7.
《道德经》得“道”心理历程初探*张钦得“道”,实质上是心灵境界的透升,超凡入圣,即是从凡俗的心态跃迁到神圣的心态。《道德经》便是试图向人们介说这样一个心路历程的圣典,它通过启迪人们对幽深玄妙的“道”的直觉与体认,进而引导人们超越自我,甚而超越生命。这...  相似文献   

8.
“官员”与哲学:仕而学则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里讲的“仕”,广义地指行政官员、领导干部,也可包括企业家、校长等管理者。关于干部知识化和干部学习,许多讲话和文章已一再强调,但似仍可以“老调重弹”,本文以“仕而学则优”为主题,讨论官员究竟为何要学,特别是如何学哲学。 在当今的中国,我们仍需要有“学而优则仕”,即要有一批学士、硕士、博士去担任公务员、处长、部长、厂长、省市和国家领导人;同时,我们今天还需要有“仕而优则学”,即有一大批科长、主任、经理去攻读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或进修研究生课程。他们经过学习,其中的一部分人会担任更重要的领导职务,进…  相似文献   

9.
廖润华 《天风》2009,(4):59-59
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14:6) 这里的经文特别提到“道路”、“真理”和“生命”,这是基督徒灵陛的三要素。  相似文献   

10.
为什么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伊斯兰教再次向世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活力?原因恐怕不只一种,但有一点似乎应当引起人们的关注,那就是伊斯兰教对历史的发展确实有积极推动的一面,换句话说至少在六个方面起到了“旗帜”的作用。一、“革命”的旗帜伊斯兰教兴起于阿拉...  相似文献   

11.
盖光 《管子学刊》2012,(2):44-49
“穷神知化”包蕴自然天地的“化”与“变”,亦呈现生命活动及“生生”运演的“化”与“变”.其中的“神”既有自然天地之德性内蕴的“神”性,也有人悟解生命实在与精神、德性品质及审美体验所蕴积的“神”性,并通过人的活动(社会、道德及艺术审美)的现实化、对象化而转化不断放射、放大.“穷神”亦呈现由理性的体认去穷究感性、现实事物及生命存在的本根,深测“大化”运行及内外转换的生态轨迹;“知化”也表征着人们通过感悟生命而润化生命,进而品味、悟解审美与艺术生态之妙的机理.中国古代艺术与审美中的“神”也经由自然生态之“神”、生命之“神”向人转化,通向人的精神之“神”,以凝化、结晶而成就艺术之“神性”.  相似文献   

12.
论“要”     
论“要”胡传胜1.要在人的生命中最常见,最基本。人对它太熟悉和清楚了,以致从思想角度来讨论它,都显得琐屑、无聊。它在人的具体生命(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在学术或思想上的被忽视状态,形成巨大反差。2.在世界各民族思想中,对要的讨论和对认识(“看”与“言”...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计划生育,优生优育”是我们的基本国策,讲的是生命的“起始”;那么,生命的“终结”——死亡呢,“优逝”的问题是不是也应该提到日程上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因为,关注“优逝”本来就是生命关怀中的题中应有之意,既由生命有始有终的固有特质所决定,也为时代前进、医学发展、宁养疗护服务理念的普及所要求,更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4.
“再富不能富孩子”,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但在当前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的情况下,优越的家庭环境让全家人对独生子女百依百顺,有求必应,不少孩子还沾染了讲究吃穿、互相攀富的习气。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看到,有些孩子的家长反其令而行之,他们为了不致于使孩子“冒富”,便煞费苦心地装起穷来。他们在生活上省吃俭用,  相似文献   

15.
人造细胞是现代生物科学技术中的热点问题之一,由人造细胞及其衍生出来人造生命的伦理问题也备受关注,关于是否应该继续研究人造生命,支持者和反对者之间各执其词。以克莱格·文特“创造人造细胞”事件为切入点,回顾了人造生命的历史,简要介绍人造细胞的产生过程,分析人造细胞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同时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为医学伦理问题的研究提供不同的维度与角度,让人们对人造细胞产生的道德问题做出更全面的判断。  相似文献   

16.
张远来 《天风》2013,(4):8-10
对于“尊严死”的观点,笔者认为需要厘清几个基本的概念,同时尝试从基督信仰的立场做一点阐述: 一、基督信仰对死亡的定义 基督教所谈及人的死亡,不是指人生命的消失或者终结,而是生命的一种状态。有两个基本的范畴:  相似文献   

17.
我校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遵从小学生好奇心强、善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天性,全面推行“2+1”课堂教学改革。“2”,是指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自主”与“合作”的教学方法,“1”是教学激励法。教学中,教师结合教情、学情,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充分利用自主、合作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将激励法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始终。作为学校信息技术老师的我,也不例外加入到“2+1”课堂教学改革中。通过近年的“2+1”课堂教学实践,小有所获,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下面我就谈谈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2+1”课章教学.  相似文献   

18.
陈来 《哲学动态》2023,(2):43-51+128
梁漱溟受熊十力的启发寻求“见体”,肯认熊十力曾实有过见体经验,并对他的见体论予以充分的肯定。“见体”意味着超越能所、内外的分别,是本心性体的呈现。熊十力认为“见体”为儒佛两家学问的根本,但其差别在于佛家否认凡夫能够“见体”。对此,梁漱溟认为儒者能够在凡夫位上“见体”,因为一体性是一种先天本性,人通过理智超越了动物性本能、破除局限之后,人心就能恢复其先天的一体性。梁漱溟把熊十力的“见体”置入自己的一体论哲学当中。就儒佛在“见体”上的异同而言,梁漱溟认为佛家讲“圆复一体”,是在“体”上复归于一体;儒家讲“情同一体”,是在“用”的层面达到一体。两家达到一体性的层次不同。造成此种差别的原因在于,佛家力求通过极深的修行破除“俱生我执”和“分别我执”,而儒家则不要求破除“俱生我执”这一人类先天本能,但主张以心主导形体并超越形体的束缚。儒家立足于现有生命的最高可能,去求“彻达宇宙生命的一体性”。从功夫上说,佛家以实证本体为功夫修行的结果,儒家则以“见体”为为学和功夫的开端。  相似文献   

19.
陈志华 《天风》2013,2(2):52-53
耶稣之名所以被称为奇妙,因为他名字的内涵代表了救恩的行动,同时,他名字的内涵也是基督徒需要经历的生命历程。“耶稣”是“把百姓从罪恶里救出来”,“以马内利”是“上帝与我们同在”(参太1:21、23)。两者放在一起,就是耶稣先拯救我们脱离罪恶的权势,再把我们带入上帝同在的荣耀中。基督徒必须先经历“救出来”,才能践行“翻出来”,基督徒每一天的生活就是依靠主从罪恶中被“救出来”,靠主把以马内利“翻出来”。  相似文献   

20.
关于“你”和“他人”的探讨,在当今社会中,不仅在欧洲,而且在亚洲,都能够以各种不同的、明确的和隐蔽的形式被感受到。你是谁?人——例如,在联系到“人权”或“生命伦理学”时所谈到的人——是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