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塞尔的内在主义语言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塞尔 (JohnSearle)是当代英美语言哲学和心灵哲学的重要人物之一。其哲学最主要的特征是把语言哲学和心灵哲学两方面的研究结合起来 ,按他自己的说法 ,“语言哲学是心灵哲学的一个分支” (Searle ,1 983,p .vii)。塞尔的研究方向被认为是一种自然主义的研究方向 ,因为他在心灵哲学中主张精神现象的实在性。他同时也认为语言的意义是由使用者大脑中的精神事件以内在的方式决定的 ,所以塞尔的研究方向也被认为是一种内在主义的研究方向。本文将集中讨论塞尔的内在主义语言哲学 ,具体策略是对比讨论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是如何分别处理特指性问…  相似文献   

2.
逻辑实证主义是1931年布鲁姆伯格(A.E.BIumberg)和费格尔(H.Feigl)给维也纳学派提出来的一套哲学主张所取的名称。其同义语有:“一致的经验主义”、“逻辑经验主义”、“科学经验主义”和“逻辑新经验主义”。逻辑实证主义这个名称虽然比较常用,但容易引起误解,因为它的使用范围较广,包括剑桥和牛津提出的“分析”哲学或“日常语言”哲学。  相似文献   

3.
语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就语言的运用来说,它的功能是呈现出多重性的,比如: 1)下雨了。 2)父亲回来了。如果仅从语义学和语法学的角度分析,两者都不过是阐述了一种客观事态,前者是天气的变化,后者是人的行为。但是,在传递和反映这种客观信息的同时,还流动着一种主观的情感和意愿。例1),可能表现出一种情绪:“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情绪,或“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情绪;也可能是指令“带上伞”或“别出去”。例2),或情绪(“父亲”出外很久,此时见到很高.兴);或指令(“父亲”不允许做的.“快停止”)。这就是语言的“语义”和“语感”。所谓“语  相似文献   

4.
江怡  李红 《世界哲学》2005,(6):12-12
主持人的话:近十年来,分析哲学正在发生着“静悄悄的革命”。这种变化不是来自外部的批评,而是来自内部的反省,来自分析哲学家对哲学性质的重新认识。在思想渊源上,分析哲学从来没有被看作是与传统哲学完全背道而驰的哲学,但分析哲学家真正有意识地确认这种血缘联系,却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在这些哲学家中,罗伯特·布兰顿就是一个重要代表。作为罗蒂的学生,他强烈地意识到语言哲学与传统哲学的内在关联,但他不是据此批判语言哲学,而是以建设性的思路改造语言哲学,试图依照语用学方法重建关于意义的语义学。他提出的“推论主义”及其理性…  相似文献   

5.
王英 《现代哲学》2006,(5):33-38
迈斯纳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和乌托邦主义》是以西方马克思主义为分析理论的一部名著。他恢复了毛泽东思想中的乌托邦主义内涵,并采用“民粹主义”的方法论解释中国革命。他通过“乌托邦主义”来分析毛泽东追求美好未知世界的热忱,并对后毛主义时代的反乌托邦性质作了深入透彻的考察。这对我们理解毛泽东思想和今日的中国社会都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6.
五分析哲学:牛津日常语言哲学罗素、摩尔等创立的分析哲学被称为剑桥学派,但摩尔不同于罗素的是他没有参加逻辑原子主义和实证主义运动,而是倡导“常识哲学”,注重对日常语言的分析,对英国分析哲学有很大的影响,实际上是开了日常语言哲学的先河,但对牛津学派的形成具有决定性影响的还是后期维特根斯坦的思想。我们已经看到,从弗雷格、罗素、前期维特根斯坦、逻辑实  相似文献   

7.
葛兰西与“后马克思主义”的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马克思主义”与新葛兰西主义是两项互相联系而又不同的理论规划。葛兰西主义不仅是“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而且它的思想方法和概念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被沉积到“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构造之中。新葛兰西主义的“接合理论”本身潜伏着解除“接合”的外在限制的离散力,而接合概念的“后马克思主义化”就是这种离散力的直接后果;葛兰西把霸权视为一种接合过程,已经预示了一种语言政治学的新视域,而后马克思义的话语政治不过是葛兰西式的语言政治学的后结构主义处理;葛兰西一直强调霸权是对其它集团的意识形态原素的接合,在他看来,成功的政治是一种具有高度兼容性的政治,它能够从异己的、反己的力量中吸收增益性的成分从而大大拓展自己的存在空间,葛兰西这种观念被拉克劳与莫菲以一种独特的形式接合到“后马克思主义”的论述之中。  相似文献   

8.
从语言分析到文化批评──当代西方哲学的新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粗略地说,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方哲学主潮是语言分析:反对心理学主义以个人意识或“主体性”作为合理认识和行动的基础,而代之以语言的意义和逻辑规则。这是逻辑经验主义和分析哲学的全盛时期。二十世纪后半叶则转向文化批评:反对奋卡儿创始的基础主义认识论和科学主义。主张合理性并不脱离社会、文化与生活方式而独立,以人的言谈(Discourse)和社会实践活动代替命题意义,语言结构和逻辑规则作为理解与批评一切信念、行为和文化的基础。语言分析以探寻命题的一般形式和分析个别命题的确切意义为目标;试图建立“理想语言”,使一词一句…  相似文献   

9.
徐志国 《学海》2012,(1):131-136
古典共和主义认为,“共和”的必要前提是积极的公民美德,而商业是腐化公民美德的重要力量,从而使公民自由变得不可能.因此,摆在近代政治思想家面前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在商业社会背景下,共和政治是如何可能的?从某种角度来说,休谟的政治思想可以被看成是对这一问题的解答.他对商业社会的道德辩护以及对“派系”与“联邦大共和国”思想等理念的阐发,使他成为共和主义思想传统中不可忽视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10.
该文概述西方学术主流从“心灵”到“语言”的范式转换;清理以语言为批评范式的思想家们对语言“本质”的不同理解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不同学术立场;凸显语用学对人文学术之重构的巨大影响;指出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以及与之似乎针锋相对的“认知语言学”,都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索绪尔之前的本质主义语言观对语言决定论的抵制。  相似文献   

11.
“怎样指导一个讀者从馬克思主义的現实問題出發認識馬克思主义?”昂利·列斐伏尔在他的“馬克思主义的現实問题”一書的前言里提出了这个問題,而他的目的就是要回答这个問題。对一种入門性質的著作,我們有权利要求在其中找到某一門学說的最基本的东西。那么,列斐伏尔以为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东西是什么呢?他在第2頁上就告訴我們,他要撇开那些“專門性的政治問題”。的确,  相似文献   

12.
张申府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和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的两大核心观念“大客观”和“具体相对论”,是试图将罗素、列宁、孔子三流合一的文化综合主义思想,从中引申出他基于文化综合主义立场反思五四启蒙思想而提出的新启蒙主义的观点,这对于我们认识中国现代文化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鲍德里亚秉持原始主义和精英主义的美学价值取向,因此,他对当代西方城市(与建筑)和空间作出了“过度”(excess)和“不及”的“病理”诊断.所谓“过度”,是指空间过满(人造空间过剩),技术过新(文明过剩,因此有仿真和代码过剩);所谓“不及”,是指空灵的诱惑空间或错觉空间的严重匮乏.故此,他设置了一系列关键词,包括空间与本源性、秘密与诱惑、错觉与诗意等,意欲在铲除一切他认为百无一用的空间理论和艺术理论的同时,使空间和建筑重返自身的本源性,走向总体的原始性(颇类席勒所描绘的素朴状态),挽救因“过度”而陷入堕落之境的空间的命运,重建城市的和谐与灵动,丰富与诗意.  相似文献   

14.
伯纳德·威廉姆斯是20世纪哲学伦理学领域颇具建树的人物.他以“我应该如何生活”的古老传统命题为切入点,质疑理性主义的道德哲学,主张伦理学的不可法典性,“颠破”传统规范伦理学中的见解,对德性伦理学的复兴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他的这种“颠破”具体体现在他对结果主义(功利主义)和义务论的批判,以及试图利用“内在理由”和“实践必然性”等概念来重申伦理生活的本质和复杂性上.  相似文献   

15.
外刊学论     
达勒斯罗姆:“康德和当代现象学”(Dahlstrom,D.O.,“Kantunddie Gegenw rtigePh nomenologie”,in:WarumKantheute?WalterdeGruyter,2004)胡塞尔“回到事物自身”的口号是对早一代人的“回到康德”口号的一种隐射。现象学并不是来自于康德传统,而是来自布伦塔诺(F.Brentano)的亚里士多德主义,以及博尔扎诺(B.Bolzano)和弗雷格发展的数学主义。胡塞尔和海德格尔都指责康德哲学缺少“真正的先天概念”和超验方法的“不彻底性”。但是胡塞尔也宣称“不应放弃”而应“永恒化”康德的遗产。海德格尔甚至认为康德是“他所寻求之路正当性的…  相似文献   

16.
生活的哲学     
在缪勒的《辩证法》(Dialectic,1953年,纽约)这本书中,有一章是“伦理学”。本译文只译出“伦理学”中的一节。缪勒在这一节中,首先叙述和批评了伦理的唯物主义、快乐主义、进步哲学、道德主义与反道德主义,说它们“夸大和孤立生活的要素”,都没把握住生活的辩证的整体。缪勒于是提出他的生活的哲学。他认为生活是一个“辩证的整体”,是“诸矛盾的一个不矛盾的统一性”,“其中没有一方面能有希望获得决定性的胜利”。道德的绝对理念应当存在于生活的斗争中而又超出生活的斗争。他的生活哲学的辩证原则是:“无条件地肯定”“道德的斗争”,“不要夸大或孤立一个价值而牺牲别的价值”。他认为,活力和精神是伦理的两极,这二者既互相排斥又互相依存。如果只有精神而没有活力,那么精神就成为死的精神,这样就陷入了道德主义和形式主义。如果只有活力而没有精神,那么活力就没有意义与方向,这样就陷入反道德主义。在本节最后,缪勒强调“个人的快乐”和“社会的福利”这两个对立面的不可分的统一性,并借此反对共产主义。他说,“孤立起来的个人主义就成为一种与社会的福利相矛盾的‘粗野的自私自利’,而孤立起来的社会福利就陷入一种极权的共产主义。”缪勒的观点是一种反动的新黑格尔主义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凶恶敌人。  相似文献   

17.
孟德尔(C.W.K.Mundle)在“‘私人语言’和维特根斯坦的那种行为主义”中把维修根斯坦的观点称之为“语言的行为主义”(linguistic behaviourism),他通过对于这种语言行为主义的批判确定一个与维特根斯坦相反的论点:一个人可以谈论他的私人经验.他说,维特根斯坦的论点——一个人甚至不能够对自己谈论他的私人经验(这是维特根斯坦在关于日记的论述中力图证明的)——与其他问题混淆起来了.这是因为维特根斯坦把问题表达成:“能有私人语言吗?”这种表述混淆了以下问题之间的区别:一、人能有意义地对他自己谈论他个人的私人经验吗?二、人能告诉其他人关于他的私人经验的情况吗?  相似文献   

18.
K.馬克思的“資本諭”是一部对資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發生、發展和灭亡規律提供了深刻的經挤分析的天才著作。“資本論”同时又是一部馬克思最偉大的哲学著作。在“資本論”中,除了具体地分析資本主义經济規律的發展,並全面地發展了馬克思的“邏車科学”——認識世界和社会發展的理論。B.И.列宁在表述“資本諭”的哲学意义时写道:“虽鴕馬克思没有遺留下‘邏輯’(大写字母的),但他遺留下‘資本諭’的邏輯,应当充分地利用这种邏輯來解决当前的問題,在‘資本論’中,邏輯、辯証法和唯  相似文献   

19.
埃里希·弗洛姆(1900——1980)是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分析学家,新弗洛伊德主义学派的一个代表人物,也是法兰克福学派中具有存在主义倾向的哲学家。他曾试图把弗洛伊德与马克思“结合起来”,构造一个“受辩证法和人道主义指导的心理分析”体系。本文试图对他的社会无意识理论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一维特根斯坦在后期哲学的代表作《哲学研究》中 ,提出了“语言游戏”说。语言游戏说是一种反本质主义的语言哲学 ,“语言游戏”这一概念据说来自维特根斯坦有一次经过一个球场 ,看到那里正在进行足球比赛 ,受到启发 ,突然产生一个思想 :在语言中我们是在用语词进行游戏。这个故事表明 ,把语言与游戏类比的实质在于它们都是一种活动 ;但是游戏的参与者却是不同的。我们可以把“语言游戏”说概括为以下 4点 :1 .语言是人的一种活动 ,它像游戏一样没有本质。维特根斯坦说 :“‘语言游戏’一词的用意在于突出下列这个事实 ,即语言的述说乃是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