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参同契注《经典释文·周易音义》释“易”字曰:“虞翻注《参同契》云‘字从日下月’”按:虞翻释“易”字首见于《参同契》,可知其注《参同契》要早于注《周易》。且虞氏注《周易》,多受《参同  相似文献   

2.
虞翻通过《易》注,建立了一个相对缜密的易学体系,对《易》学多有发明。但注中以《易》卦爻辞为文王作,杂用夏历、周历,变四正卦与四时相应,则存在前后不一等缺陷。  相似文献   

3.
接续上篇,本文是对虞翻易学之乾卦《文言传》的集义考辨,文中除虞翻《易》注外,主要辑录张惠言、李道平、纪磊、曾钊、徐昂、李证刚等人对虞氏易的注解,在此基础上,笔者特别参考马王堆帛书《易传》之说,对虞氏易学及清代民国诸家之注解进行了辨析,对虞氏易学整体之得失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范长生又名蜀才,是隐居青城山的高道,成汉政权封为西山王、尊称天地太师。精于《易》,后人辑为《周易蜀才注>。或分析《易传》辞语,阐扬易理,或剖析卦爻象,发明易义;其卦变思想,补救虞翻之偏;在易学训诂学上亦颇多贡献。充分反映巴蜀易学同道教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5.
虞翻乃两汉象数易学的集大成者,东汉末年著名的易学大家。虞氏《易》注中,曾创立了许多新的解《易》体例。其中,“震巽特变”及“权变”,就是两种较为独特的新说。本文就这两种体例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周易虞氏消息》一书,是张惠言对孔子-商瞿-田王孙-孟喜-虞翻-系"易阴阳大义"发掘的代表性成果.其内容主要描述了以"乾元"为源头和动力的阴阳流转的过程,即"乾元"的潜存、展开和回归.该书的价值,本文认为,在于启发我们看到虞翻易学的两层结构"取象释辞说"与"卦变消息说".不足之处在于,虞翻释《易》的重心是放在对"观象系辞"思路的逆向呈现上,由此以见"辞"与"象"的关联,"卦变消息"仅是实现这一探索的工具.而张氏为了阐述虞翻易学与孟喜易学的一脉相承,则以"卦变消息"为虞翻易学的精髓.两者的不同,反映出清人的汉易研究与汉易本身的区别.  相似文献   

7.
如何看待易“象”──由虞翻、王弼与朱熹对易“象”的不同看法说起林丽真一、“象”在《易》中的重要性与指涉内涵“象”在《易》中,是相当重要与关键的一项内容。根据《易·系辞传》所述,伏羲仰观俯察所制作的《易》八卦,即取法于自然界的天、地、雷、风、火、水、山...  相似文献   

8.
虞翻易学是两汉象数易学发展之高峰,被清人推为"西汉古易正宗",成为清人治汉易的重中之重。笔者今以虞氏易注为课题,集清代至民国时期学者对虞氏易的疏解,合观汉人与清人之象数研究,为虞氏易义作一次迄今最为全面的梳理、辑集与辨析。笔者早年研究虞氏易,在传统象数理路的基础上,已有一些疑问,在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面世后,笔者发现,虞氏《易》注既有合于帛书、承继自西汉乃至先秦古易的内容,亦有违于帛书、比附新出的汉代象数之内容。故而笔者以"案语"的形式,在所辑诸家注解的最后,由帛书、竹书等出土材料之视角,对比探求虞氏易学的源流与本貌,辨析考证虞氏易义,进而反思以象注《易》的传统象数理路。本文即是对乾卦卦爻辞及《彖传》《象传》部分的集义考辨,于此可以考见虞氏易与西汉乃至先秦古易之关系及两汉四百年间学风之变迁。  相似文献   

9.
在荀爽与《九家易》关系问题上"荀集九家"和"九家述荀"两种观点对立。易学家尚秉和先生根据荀爽易学与《九家易》有相同的古易学说,认同前一种观点。但其理由并不充分,《九家易》不是淮南九师《易》,该书并非荀爽所集。《九家易》当成书于虞翻之后,是汉魏易学嬗变、魏晋时期象数易学与义理易学斗争的产物。研究荀爽与《九家易》的关系对于衡定荀爽易学的历史地位、把握汉魏象数易学向义理易学的演变脉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唐五代三种注《契》之作在金丹品位、类型及服食效果等方面的考辨,认定此三种著作属外丹之列。其中阴注与彭注偏重约《易》以证丹道,而无名氏注则从可运作的思路注《契》,大致代表了唐五代外丹家注《契》的两大流派。此外,本文还就内外丹术所用名词往往相同的历史原因以及如何辨别内外丹著作的基本标志,作了必要的论叙。最后,在约《易》以证丹道方面,该文探讨了这三部著作的共同特征,并对其约《易》水平之高下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11.
王弼以《老》注《易》是学术界定论,但是学者们往往局限于到王弼《易》注中的文字中去寻找支持这一论点的证据,其结果是令人失望的.王氏在《易》注中明显渗入《老子》思想的地方,只有四处:《乾·彖》、《坤·彖》《乾·用九》和《复·彖》注,而在其它众多的注释中,老庄的道家烙印并不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12.
<正>杨淑琼著,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为林庆彰先生主编的《中国学术思想研究辑刊》(初编)第1册。全书重在解读虞翻《易》学的"卦变"和"旁通"思想,并进一步探讨虞氏解《易》的观念和方法,试  相似文献   

13.
元儒胡一桂曾先后两次为朱熹《易本义》作注。约在至元二十五年,胡氏首次注释《易本义》,并形成了初定本《易本义附录纂注》,此本在元代影响力较大,并一直流传至今。其后的至大元年,胡氏再注《本义》,作为本次注释成果的重定本《易本义附录纂注》,约于元末明初亡佚,但其主要内容被收入胡氏门人董真卿《周易会通》中保存下来。  相似文献   

14.
以史注《易》、以《易》解史是干宝易学研究、史学撰述的主要特色,通过干氏《易》注可以观见其历史思想,透过干氏史论能够发现易学思想对其史学思维的影响。这一《易》史互证的研究方法以《易》史相通为前提,根植于魏晋特定的学术土壤中,经由贯通经史的干宝融汇而成。  相似文献   

15.
易学卦变说源于《易传》,始成于汉末虞翻。丁若镛推崇汉易,接受了虞翻的卦变说。虞氏卦变说是丁氏卦变说(推移说)重要的理论来源。无论是其推移说具体内容,还是其整体架构,都可以看到虞翻卦变说对于丁若镛的影响。但是丁若镛并未照搬虞氏卦变说,而是发现了虞氏卦变说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深刻的批评;又通过检讨和整合了朱熹、毛奇龄等人卦变说,形成了融历法、筮法、易象为一体的独特卦变体系。因此,丁若镛卦变说本之虞氏,却又与虞翻卦变说有本质区别。丁氏卦变说,以中国古代历法为依据,其内容显得更为合理。又修正了虞翻等人的卦变说缺陷,其逻辑更为条理清晰。故他丰富和发展了虞翻乃至中国古代整个易学史上的卦变说。  相似文献   

16.
在汉代经学的氛围下,虞翻开出了象视域下的《周易》诠释之路。他采纳各种象数体例与学说,用以找出经文中所涉及的象,象成了他诠释《易》的支点。这些象,广泛指向人所置身其中的大千世界、人文天下的万物万象。虞翻指出,《易》开示人们的最本原之象是日月悬天所成的八卦之象,其次是卦爻符显的大千世界阴阳消息下的万物万象。立足大千世界、人文天下之整体,《易》启示了万物万象的理想境地,即大千世界与人文天下的和谐祥泰,以此彰显了这部王者之书的宗旨。  相似文献   

17.
郑玄爻辰说述评刘玉建一、爻辰说爻辰说是郑玄创立的一种新的解《易》体例。天辰说是指乾坤十二爻与十二辰(地支)的相配。由于十二辰又代表一年十二个月,爻纳辰亦即交纳月,故惠栋《易汉学》又称为“十二月爻辰”。“爻辰”一词见于郑玄《易》注、《易纬》注及其他经书...  相似文献   

18.
王弼注《易》有返归《易传》的强烈企图。从他的《周易略例》对解《易》的原则说明中,可以知道他特别重视《明象》及《明彖》,并把问题的讨论集中在阴阳符号的卦爻结构的启发上。王弼综论卦爻之义的背后则是他对天道的基本认识。由于王弼视天道为一系列的展开,所以其“意象言”之说与之成一类比的对应,由这一类比而产生了王弼在言说时独特的论述文法。在《老子注》中,“言、象、意”可以被代换成“名言、称为、无称无名”,这不但是作为一种论述的方法,而且可视为道在名言世界的一种实践。王弼既然在《周易略例》中提出“言象意”说,那么他的《周易注》是否也依此一方法而成?其次,王弼注《易》的方法,究竟使读者对《易》产生什么新的认识?凡此二点即为本文所关心之重点。  相似文献   

19.
赵杰 《周易研究》2002,(6):40-45
本文认为,本易理以诂易辞,由易辞以准易象,这是尚秉和先生注解《周易》的基本原则,也是他独辟蹊径所发明的注易新方法。依据此一原则和方法,尚先生一扫东汉以来易家注易迂曲立说、穿凿附会之风气,穷究易理,广搜易象,以易解易,以易证易,其对《周易》经、传的诠释,"六通四辟,若合符契"。由此不仅纠正了千百年来易家注易的诸多流弊和错误,而且也牢固地确立了尚秉和先生在易学史上的大师地位。  相似文献   

20.
潘先生离开我们而去了!他的一生,是不尚虚华勤于治学的一生,是严于律己,宽厚待人的一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悬念着他的《易》学手稿及召开一次《易》学盛会的事。我与潘先生相识于1984年,当时我们二人参加了在武汉召开的首届周易学术讨论会,那时先生身体尚壮健,每天早上我们绕东湖作长途散步,边走边谈。先生有关《易》学方面的渊博知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有关虞翻《易》的研究,真可称得上发古人之所未发。1986年,我在北京香山讲《易》,先生去香山看我,承蒙王庭钧同志给我们拍了很多照片,谁料,这些照片已成为今日回忆先生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