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海燕 《学海》2022,(4):164-174
现阶段我国的全球价值链重构不仅是从低端到中高端的转型升级,更是从“网络参与者”到全球价值链“新链主”的结构性重塑。与当前国际环境去全球化和全球中断的特征,以及中国企业面对的独特挑战相比,全球价值链重构理论研究略显不足。本文从企业层面探讨全球价值链重构中的战略选择,经过对经典国际化理论的反思和梳理,认为关心其他行动者与动态环境观相结合的视角提供了更契合当前国际化现状的理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悖论思维的全球资源编排与本地孵化综合战略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2.
金融危机引发关于亚洲发展模式的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去年7月开始的亚洲金融危机,不仅导致亚洲各国及整个地区经济发展严重受挫,而且也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新一轮关于“亚洲发展模式”及“亚洲价值观”的思想争论。这场争论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对于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原因的分析一段时间以来,围绕亚洲金融危...  相似文献   

3.
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引致的“自工业化”时代,产品、流程和企业的模块化发展将显得愈发重要.物联网产业模块化价值创新在于突破传统价值链的线性思维和价值分工的机械模式,使各个模块按照产业价值最优的原则相互耦合和动态互动,实现从价值链到价值网络的创新系统转变.我国物联网产业模块化价值创新应该从三个层次入手:一是基于产品模块化的架构创新;二是基于业务流程模块化的商业模式创新;三是基于组织模块化的集群创新.  相似文献   

4.
服务业外包:深度开放中的产业新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静  刘志彪 《学海》2007,(5):119-124
在对外开放过程中,以加工贸易为主的"中国制造",造就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低成本优势的丧失和产业升级的压力要求中国超越制造业外包的发展模式.随着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的"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变,服务业外包成为全球化3.0时代的主要特征,构成"世界变平"的重要的推动力,同时也是中国外向型经济深度开放中的新选择.中国服务业外包以制造业外包为基础,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有望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中国需要在知识产权保护和英语普及等方面进行努力,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服务"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现代转型赖传祥当中国人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社会价值座标之后,由于社会经济关系和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它导致了传统价值观在现代转型中的更新。这种更新,在经济价值观的表现:(l)传统的重义轻利的价值准则逐步向义利统一的新型价...  相似文献   

6.
东亚金融危机是内外因交互作用的产物。在东亚政府主导型的、以儒家伦理为基础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中,有一些滋生“泡沫经济”、诱发金融危机的结构性因素。中国在文化上与东亚其他国家同源同构,存在着相似的经济和社会问题。防范金融危机,除了在经济、金融领域采取一些改革和防范措施外,还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道德创新,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社会系统和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中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相继出现“劳工荒”现象,表明部分地区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出现失衡状况,江苏省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东部发达省份,研究江苏省劳动力供需状况,对有效引导产业转型升级方向,从而科学解决劳动力问题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采用数学模型测算江苏省及其各区域出现刘易斯拐点的大致时间,推论出江苏省刘易斯拐点的时间并未到来,目前的劳动力短缺是局部和结构性的.在此基础上,实证分析了江苏省不同区域产业结构对劳动力供需的不同影响效应,推论出三次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超过二次产业;省内各区域二、三次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与经济发达程度正相关;由于产业转型升级战略并未取得明显成效,苏南地区较高的产业层次并未伴随对劳动力需求的降低.  相似文献   

8.
《学海》2017,(6)
美国制造业回流是新型经济全球化下全球价值链重构的表现,更是当前美国"再制造业化"战略下政府刺激措施的产物。美国新一任总统特朗普也强调要引领海外制造业回迁,承诺把流向海外的制造业就业机会重新带回美国,制造业回流现象日益凸显。作为全球制造中心的中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与寻求新竞争优势的关键时期,面临着美国制造业外商投资回流,特别是高附加值生产环节回流的现实问题。本文基于对美国制造业回流的决定因素及其对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的分析基础上,提出中国应构建中国企业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巩固中国世界制造业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9.
罗黎光 《天风》2002,(8):18-19
一、一个新时期的开始(23节)中国基督教自解放以来,到1966年是“三自”时期;1978—1988年是“三好”时期;1988年开始了教会的神学思想建设新时期。现今中国的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WTO 的加入,网络信息,全球经济一体化,江西也将在中部地区崛起,整个社会都在思发展,求发展,谋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相杨 《管子学刊》2012,(1):29-31
“临淄三百闾”作为打破常规的“争霸”举措,在春秋战国时期别树一帜.管桓在设立“女闾”以求经济上的宏观调节和增加税收之外,在齐国以开放的法制理念,设立了一系列超越时代局限的经济条令和政策.在经济模式尚未成型的春秋时期,这种开放的经济法制思想,促使齐国把握了奴隶经济向封建经济转变的契机,从而在将农业生产迅速从战后的凋敝恢复的同时,形成了齐国颇具侵略性的经济模式.并通过运用齐国的优势产品和金融政策,将诸多邦国变成了齐国的市场,为齐国“一匡天下”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中国梦”,既是历代中国人追求国富民强和美好生活的梦,更是当代中国人鲜活的梦.“中国梦”,既是萦绕在每个中国人心头的梦,也是大家共同的梦想.“中国梦”,既是中国人民自主自觉的梦,也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与其他国家相互参照的梦.“中国梦”,既是民族复兴的梦,也是开放、发展、创新的梦.“中国梦”,既是内在理想之梦,还应该是有行动能力的梦.  相似文献   

12.
从GVC走向NVC:长三角一体化与产业升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融入全球价值链对我国区域间产业部门的联系产生了弱化效应,对区域实体经济的一体化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国内价值链的构建,既是长三角制造企业摆脱单一地依赖全球价值链的出口导向、实现可持续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促进长三角区域经济进一步一体化的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13.
《学海》2017,(3):86-90
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振兴,我国传统制造业的优势丧失,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追赶,进一步降低了我国传统制造业的盈利水平,导致我国传统制造业亟需转型。尽管过去已有一些关于制造业转型方向及路径的研究,但是大多聚焦在宏观政策层面,同时忽略了我国传统制造业的现实状况。因此本文结合价值链、"微笑曲线"以及产业转型理论,提出"价值链升级"这一新的概念,从价值链视角探究了我国传统制造业向什么方向转型、如何转型的问题,并结合企业的不同情况提出相应的微观策略及路径,最后指出了对传统制造业转型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周弘宇 《美与时代》2004,(10):40-41
中国的包装设计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中国特色的包装设计在国际上让世人瞩目.世纪之初,中国加入了WTO,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也是经济发展到更高阶段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清末的文化转型,是指中国文化由传统型向近代型的转变。这种转变,确切地说,始于本世纪初。它表现为:突破以体用为中西文化定位的“中体西用”论的文化模式,而欲建构一种以西学为主导的“会通中西”的新的文化模式。这标志着19世纪下半叶以来的中西文化论争的进一步深化,已由浅层次向深层次发展。本文的论述将从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切入,着重探讨这一时期文化转型的性质、特点。一、中西体用之争考察本世纪初的文化转型,必须从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说起,因为它是本世纪初文化转型的重要转折点。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是中日甲午战后高涨…  相似文献   

16.
刘建军 《学海》2012,(1):109-119
从1978年到20世纪末,中国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社会主义市场化”运动,这一运动直接导致了从计划体系向市场体系的转型.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基于市场化逻辑而产生的诸多社会问题,也对中国的国家治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21世纪中国的发展更多的是表现为从社会主义市场化向社会主义道德化的转型,中国两次转型的重要动力来自中国共产党的创新力与修复力.对于未来中国来说,她面临着社会主义市场化、社会主义道德化和社会主义民主化三重面向的压力,这三重面向之间的关系是极为复杂的,如何协调三者之间的冲突决定着中国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7.
清真寺文化场域以其独有的话语系统、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等动员并动用了一定的人力和物力,为社会提供了一系列社会资本,形成清真寺场域资本转换模式,产生了不同的文化影响力,并导致清真寺功能发生了衍变;对清真寺基本、衍生及变异等功能做评估,旨在深入思考全球治理中的“伊斯兰因素”,并回应“伊斯兰与全球化”这一重大现实命题;中国清真寺在其发展中积累了“爱国爱教”与“以寺养寺”等经验,在“政教分离”原则下形成了中国清真寺基本发展模式.为应对全球化挑战,特提出中国清真寺发展观,建议在寺管会管理框架下采用“功能分层管理”,推进我国清真寺管理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8.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为回应伊朗伊斯兰革命带来的威胁,沙特社会日趋保守化并成为“纯正”伊斯兰社会的样板。2015年萨勒曼国王上台后,积极推动国家现代化转型,推行激进经济社会改革,以重塑国家。作为这场改革的主要设计师,王储穆罕默德(MBS)明确提出要抛弃“极端伊斯兰”,重返“温和伊斯兰”,为此采取了涉及政治、经济、宗教、教育、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的改革措施。这一变革主要涉及由“极端伊斯兰”到“温和伊斯兰”、由宗教国家到民族国家、由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三个层面重大转型。这一转型不仅将重塑沙特,深刻影响沙特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而且对海湾发展与稳定、伊斯兰世界发展模式转变、全球反恐和去极端化斗争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国进民退”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学界关注的经济热点之一,由于学者的产权伦理偏好不同、对“国进民退”社会效用的善恶评价标准不同,因此褒贬不一,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国进民退”争议现象实质上是国有企业与私有企业的利益矛盾纠葛在伦理上的折射.这一争议虽然干扰了人们对改革形成的原有思想共识,但其积极意义体现在它警醒我们继续深化改革的任务还远没有完成,警醒我们政府的转型升级比企业的转型升级更为迫切,警醒学者研究如何释放民营经济活力更有价值,警醒民营业主在道德上深刻反省.  相似文献   

20.
普天同庆     
高欣 《天风》2001,(12):11
新世纪的第一年行将过去,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申奥”成功,加入“世贸组织”与国际的接轨,上海“APEC会议”的胜利举办,再一次向世人发出了炫眼的光彩,中国已不再是过去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任人欺压、任人摆布的“东方跛足巨人”了! 值此金风拂面、莺歌燕舞、稻谷飘香、五谷丰登的美好时光,纵观伟大祖国几十年来的发展过程,无不从各方面、多角度地直观体现了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