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网名命名动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俊  张积家  王嘉英 《心理科学》2006,29(4):957-959,943
本研究自编的“大学生网名命名动机量表”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大学生的网名命名的动机按重要程度依次为:张扬个性、便捷自然、寻求自我价值感、祟尚流行和宣泄情感。网名命名动机在性别间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命名网名时,认为“张扬个性”与“便捷自然”较重要,而男生认为“寻求自我价值感”、“宣泄情感”与“崇尚流行”更重要。年级因素在命名动机上存在显著差异。低年级学生认为网名应当“张扬个性”、“寻求自我价值感”和“宣泄情感”,而高年级认为网名应“崇尚流行”和“便捷自然”。文理科学生仅在“便捷自然”动机上有差异。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工作者总希望说话有人听,教育能有效果。但是,应该看到,当前在一部分大学生中存在一种与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动机相反的逆反心理现象,使理想教育不理想,形势教育走形式,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效应。而且,逆反心理的消极因素,对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对齐心协力搞现代化,无疑是一种销蚀剂。那么,什么是逆反心理?这些心理在部分大学生身上有哪些主要表现?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是什么?后果怎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对策来有效地预防和消除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所有这些问题的回答对  相似文献   

3.
在幼儿园,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就是脾气越来越犟。你让他干啥,他偏不干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其实就是幼儿的逆反心理。所谓逆反心理是指在特定的条件下,个体心理中产生的与外界要求或愿望相反的心理活动。学龄前儿童,由于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4.
在幼儿园,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吃得好,穿得漂亮,玩得开心,就是脾气越来越犟。你让他干啥,他偏不干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其实就是幼儿产生了逆反心理。所谓逆反心理,是指在特定条件下。个体心理中产生的与外界要求或愿望相反的逆向心理活动。学龄前幼儿,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观能动性的增强,对成人的要求和安排,常常掺进自我意识的成份,具有选  相似文献   

5.
以往研究发现个体为自己和为他人的创造表现存在差异,但研究结论不一致。另外,考虑到社会动机是影响“自我-他人”表现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采用2(社会动机:亲社会、利己)×2(“自我-他人”:自我、他人)混合实验设计,考察社会动机与“自我-他人”如何来影响创造性表现。结果发现,亲社会组创造性表现的新颖性、有效性和总分均高于利己组,支持了动机性信息加工理论。自我组在创造性表现的新颖性和总分上高于他人组,这与解释水平理论的观点不一致。矛盾的原因可能是在东方“紧”文化背景下,人们按照社会认可的价值体系来为他人创造时,人们对新颖性的态度是谨慎的,因此为自我创造比为他人创造更加新颖。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的“他者”意识——古代汉语人称代词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如在西方一样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也存在着一种强烈的“他者”意识。根据这种意识 ,他人乃是一种异己的、陌生的、危险的在者。这是“你—我”这种本真的、健康的存在状态的异化。这种他者意识首先是与关于自我所属族类的意识联系在一起的 ,因而个人的自我意识是与其族类意识密切相关的 :异族的存在规定着本族的存在 ,进而族类的存在规定着自我的存在。于是 ,本真的自我也就不复存在了。这种他者意识渗透于汉语全套人称代词“他”、“你”、“我”中 :如果说“他”是“缺席的他者” ,“你”是“在场的他者” ,他们对“我”来说都是“外在的他者” ,那么“我”就只是一种“内在的他者”。  相似文献   

7.
所谓“逆反心理”,是人们在一定条件作用下表现出来的一种反常的心理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逆反心理表现为“你越要我学、我越不学”的心理状态,这种情况在差生中更为突出.学生的这种反常心理状态是怎样产生的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广州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   总被引:63,自引:0,他引:63  
运用《国际大学调查》(ICS)问卷,对广州市200名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考察了广州市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的基本状况,并对主观幸福感与各维度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了分析。结果表明:(1)男女幸福感没有差异;(2)主观幸福感主要是由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决定;(3)外在准则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是间接的;(4)个体的自我体验和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外界准则等相关,但与外界准则的相关最大。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自理能力现状分析及其培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继霞 《心理科学》2007,30(4):964-966,936
采用自编的“大学生自理能力问卷”,对我国大学生自理能力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自理能力总体状况是稳定的;在情绪情感状态、日常管理、职业准备、行为效能和交往以及自我控制能力等五个方面薛在年级差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行为效能和交往以及自我控制能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的自理能力随年级的升高将越强。本研究从家庭和社会、大学以及大学生自己的责任三方面提出了关于大学生自理能力培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袁晓劲  郭斯萍 《心理科学》2017,40(3):651-656
本研究采用外部情感西蒙任务(EAST),以36名大学生为被试对自我词及亲人、熟人、陌生人三种人际关系词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关系进行探究,从而检验个体对自我和不同人际关系对象的情感是否存在差序格局的表现形式。结果显示,在EAST中,对自我词和亲人词作积极反应比作消极反应时间更短;对陌生人词作消极反应比作积极反应时间更短;对熟人词作积极反应和消极反应的时间差异不明显。并且,自我词的EAST效应值最大,接着依次是亲人词和熟人词;陌生人词的EAST效应值为负值。表明了在个体的认知图式中,对自我、亲人持有积极的情感,而对陌生人持有消极的情感,对熟人情感偏向不明显;且不同人际关系在情感的联结强度上表现出差序格局的形式。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采用Spence&;amp;Helereich的个人特征问卷(PAQ)对山东大学的119名大学生进行了测量,研究得出了如下结果:(1)男大学生比女大学生表现出更强的工具性一自我坚持特质,但男女大学生在情感一人际关系特质上表现出趋同的趋势;(2)男女大学生在对各自性格的理想模式上表现了更强的趋同的趋势;(3)男女大学生所共同期待的性格模式是:男女性都同时具有更强的工具性.自我坚持特质和情感.人际关系特质,即Bem所说的男女双性化,而且女性男性化的愿望更加强烈。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自我价值?有一种观点认为,人的自我价值是与其社会价值不同的另一种价值,“社会价值”是个人对社会需要的满足,而“自我价值” 则是个人对“自我需要的满足”.我把这种观点简称为“自我满足论”,这种观点是不仅在理论上难以成立,而且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首先,它错误地脱离开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来考察人的自我价值.价值关系只能存在于价值主客体的关系之中.在一般价值关系中,人是价值主体,而外界物则是价值客体.外界物只有对人而言,才有所谓价值.而当我们考察人自身的价值时,人便由价值主体转化为价值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审美情感是指大学生按照审美标准对物质或精神现象的美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本研究编制了《中国大学生审美情感问卷》,并以此对我国范围内的3类地区14个大城市100所高校11982名大学生进行首次大规模审美情感调查。结果发现:《中国大学生审美情感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大学生审美情感由自然美感、人文美感、科学美感、仪态美感等组成;我国大学生审美情感处于正向积极,其中自然美感得分最高,人文美感得分最低;大学生的审美情感总分上不存在性别、本专科以及本专年级之间的差异,但在某些具体审美情感上存在结构性差异;舆论关注、自我要求和价值认同等是影响审美情感的三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核心自我评价是Judge提出的一个理论概念,他是个体对自身能力和价值所持有的最基本的评价。目的:本研究采用Judge编制的核心自我评价量表研究了中国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也进一步验证了核心自我评价理论。方法:我们采用自行翻译的核心自我评价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和情感平衡量表,由研究者本人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对330名大学生进行集体施测,全部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处理。结果:①生活满意度、正性和负性情感在核心自我评价的高、中、低不同得分组中差异显著。②核心自我评价与生活满意度、正性和负性情感相关十分显著。结论:本研究支持了核心自我评价理论,核心自我评价可以很好地预测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5.
福柯后期思想发生了“伦理转向”,即从知识考古学和权力谱系学转向了以自我风格化为旨趣的主体诗学.他从“性经验史”中去发掘古希腊的“自我文化”,由此来思考主体如何构建自身的自我伦理学问题.结合古希腊人的“自我技术”和他投入同性恋的性试验,福柯企图把人的生命存在转变成一种审美化的自我塑造活动,因而提出了一种别具一格的促成新型...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逆反心理是青春期孩子的普遍问题,主要特征表现于独立意向的盲目性和突出自我。导致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有青少年的生理成熟和心理成熟的"异时性"、自我意识的觉醒等自身发展原因,也有青少年与上代人在思想观念上的代沟、学校教育中的不足等客观原因。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如果不及时加以矫正,发展下去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不利。本文从分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表现及实质出发,探讨了造成逆反心理的几大因素,并提出了相对应的调适建议。  相似文献   

17.
所谓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即带有较强烈的抵触情绪。逆反心理不仅不同层次不同职业的人中有,而且在各项不同的工作中也存在。但过去却忽视了关于选拔领导干部工作中逆反心理问题的研究,以致使相当一部分从事选拔于部工作的同志至今还没认识到逆反心理对选拔干部工作所造成的消极影响,逆反心理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加强对逆反心理的研究、分析其表现特点及产生原因,探讨其预防、消除的方法和措施,对选准用好领导干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自信须适度     
自信是成功的必备条件,但过度自信也会造成不良后果。 为什么过度的自信会导致不良的恶果呢? 首先,过度自信将使自我封闭,不再吸取外界的精华和他人的意见,在本该接受的时候而拒绝,这样将使自己逐渐孤立起来,丧失与外界的正常而有益的交往与联系。希特勒极度“自信”,梦想有一天主宰整个世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大转折”,本该使他意识到人力的有限。但他依旧挣扎,不肯放弃称霸世界的野心,因为他自信自我的超人力量。甚至到了与他“可爱”的情妇夏娃走投无路时还未醒悟,而归罪于“天亡我”的客观原因。所以他采取了自杀去结束…  相似文献   

19.
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测查与访谈结合的形式,研究社交网络表现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并探讨性别因素在其中的作用。主要结论如下:(1)社交网络大学生用户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处于中上水平,在各种社交网络表现中,大学生最关心的是所发内容获得的评论数;(2)社交网络表现对大学生用户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女生在社交网络上的表现影响着她们的自我效能感,而男生则没有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20.
人际互动的根本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在表征自身想法和感受的同时试图去理解他人的心理和情感状态, 以驾驭复杂的社交环境。最近研究发现个体主要通过模拟自我加工过程实现对他人的理解, 但这种自我加工以及心理模拟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自我与他人。因此, 为进行成功的人际互动, 大脑必须灵活区分自我和他人相关的表征, 这种能力被称为“自我-他人”区分(self-other distinction, SOD)。通过探讨感知、动作、认知以及情感等不同加工水平社会认知过程中的“自我-他人”区分及相应的研究范式, 实现对人际互动过程更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为改善社会认知、情感障碍以及自闭症的干预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具体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