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敬梓《文木山房诗说》就《诗经》通例的论说,主要体现了作者对汉、唐、宋经学家章句之学的思辨和指陈,主要内容为:1.《诗说》对孔子删诗与“四始”之说的认识,2.《诗说》对“六义”之说的认识,3.《诗说》对“风雅正变”之说的认识等。《诗说》论《诗经》通例的学术源流,最突出的内容是强调《诗经》的乐性。这对我们当下和今后把《诗经》放置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进行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借用与妙答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是《红楼梦》中宝钗的一句诗。 这的确道出了一种技巧与方法,自然,交际中也用得着。 请看一个真实的例子。  相似文献   

3.
借用与妙答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是《红楼梦》中宝钗的一句诗。 这的确道出了一种技巧与方法,自然,交际中也用得着。 请看一个真实的例子。  相似文献   

4.
变异语言艺术,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中,故意用表面上有停思维逻辑的语言来传递某种不便直言的信息,造成某种特定的交际效果的语言艺术。有这样一个传为美谈的例子: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个外国记者问周恩来总理:“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周总理说:“中国人民银行的资金嘛,有18元8角8分。”周总理的回答既巧妙地暗示了“中国人民银行的资金”是保密的,不能告诉记者,又避免了使外国记者陷入波直接拒绝回答的尴尬境地,还借话语中的幽默创造了和谐的谈话气氛,表现了一种机敏风趣.宽厚待人的风度。而所有这~切效果,都是通过…  相似文献   

5.
“有意见”、“没水平”、“是时候”、“不是地方”等等,这些动宾短语在日常的言语交际里其语义内容人们多不会照字面去理解。这里的“有意见”并不等于“有+意见”,而等于“有+(不赞同的或不满意的)意见”,“不是地方”说的是“不是好地方”或“不是合适的地方”。有人认为这是名词的语义偏移,说这里的名词“意见”、“地方”等在这种特定环境下不再表示一般意义上的“看法或想法”和“空间”,即它们的语义偏移到了指特定的“意见”和“地方”了。(见《名词在特定环境中的语义偏移现象》《中国语文》  相似文献   

6.
姚兵 《四川心理科学》2014,(16):105-105
一、引言 “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由两位德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汉斯·弗米尔(Hans.J Vermeer)和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于20世纪80年代共同创立的。“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即“目的决定手段”,翻译策略必须根据翻译目的来决定。由此,目的论对翻译过程提出的三项基本规则中,将“目的规则”作为翻译的首要规则。“目的规则”强调翻译应能在译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翻译目的进一步分为三类:译者的基本目的;译文文本的交际目的和特定翻译策略或手段要达到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一故意让一句话有两种可能的解释,这就是修辞学上的双关。由同音词造成的双关叫谐音双关。谐音双关在民俗中可以看到,在歇后语、民歌和诗词中经常被采用。譬如解放前汉族人结  相似文献   

8.
人们进行语言交际的主要目的是交流信息。因此,在人们的交际活动中,双方感兴趣的不是语言形式的本身,而是通过语言形式所表达的特定的意义。研究语言的各种意义是语义学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也是语言学中比较复杂的问题之一。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的那样:“人们的语言活动中出现的意义是很复杂的。有语言本身的意义,有环境给予语言的意义;在语言本身的意义之中,有字句显示的意义,有字句暗示的意义;在字句显示的意义之中,有单字、单词的意义,有语法结构的意义。这  相似文献   

9.
跨文化交际是外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外语教学中,针对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已取得共识。而外语教学不仅是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互动中实现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完善和知识的意义构建,而且文化教学应始终贯穿在语言教学当中,使得跨文化外语教学成为必然。跨文化交际本身就包含着双向沟通,学习外语“引进来”的同时更应该“走出去”。本文作者以学生的身份,结合自身的感受探讨外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旨在探究如何在教学中采取更加具体有效的策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得顺畅交流成为以语言或非语言为途经、以文化为环境的一种信息传播,从而更有效、更全面地实现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在言语交际中,有时会有误解现象,这种误解是无意造成的。但是也有另一种“误解”,它是说话人出于某种表达需要而对某些词句有意进行的一种歪曲的解释。这种“误解”,人们谓之“曲解”。一般的误解是言语交际中的障碍,是一种消极的语言现象,而曲解则是一种积极的修辞...  相似文献   

11.
《文心雕龙》中有“诗言志,歌咏言”的说法,然而有一种诗的写法是先俗后雅,由俗不可耐,到雅可登堂,雅俗之间形成极大的反差,这种诗叫“逆挽诗”。逆挽诗是采用“逆挽”的手法,于浅显平常的开头之后掉转笔头,翻出新意,达到奇峰突起,石破天惊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妙用“歧义”见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言语交际中如果有“歧义”现象,就会阻碍信息的顺利交流,妨碍交际目的的实现,轻则闹笑话,重则造成恶果。但是,有些智者在特定场合、特定情况下,根据交际的特殊需要,却有意制造歧义,巧妙利用歧义,收到了出奇制胜、超乎寻常的表达效果,表现出高度的思维机智,高超的语言技巧。“嘴不好”和“眼下没什么”——巧嘴媒婆巧说媒有个姑娘因嘴唇上缺了一块,一直嫁不出去;有个小伙子也因没鼻子一直娶不到媳妇。他们虽然相貌都有缺陷,但找对象却有一个共同的条件:不要残疾的。有个巧嘴媒婆却有心把他们撮合到一起。想什么办法呢?且看媒…  相似文献   

13.
每个人在社会交往中都希望彼此之间和谐融洽、坦诚豁达,然而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当你面临某些不能明说、不便直言的特定环境,出现进退两难的难题,遇到令人尴尬难堪的窘境时,随机应变地使用双关语言则会使你“柳暗花明又一村”.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中有一种词汇类型——合称。顾名思义,合称就是将几个有共同之处或有联系的词语合起来所给予的一个特定的名称。如把“东北、华北、西北”这三个词语合起来称为“三北”,把“电影、电视”合起来称为“影视”等。合称在语言中经常使用,它的出现是由于其原式过长,使用中过于繁琐,不便于称说,为了提高交际效率,也是为了语言的经济原则.故而采用形式上较短的合称来代替较长的原式。例如: 1.党的十二大提出要解决三种人的问题,这是  相似文献   

15.
词语除了具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之外,还有修辞意义。所谓修辞意义,是指语言表达中根据特定的语境在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基础上,临时赋予的意义,用来表现形象特征、感情评价、心理联想等,从而更好地达到交际的目的。词语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是比较固定的,而修辞意义却是不能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固定的,它必须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现出来。正如有的语言学家所说:“词,只有出现在那些形形色色的句子环境中时,才算是真正的语言单位。”①人们说话写文章也都是从语言环境的动态出发,掌握运用“活”的语言,而不是根据词典  相似文献   

16.
本期“专题讨论”栏目,我们刊登一组有关唱诗班的交流文章。唱诗班是教会敬拜赞美救主的重要事工,同时,诗班对复兴教会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诗班本身就是教会中一个独特的团契,组织好诗班意义重大。这里发表一些经验谈,想必对各地教会事工有借鉴作用。下期“专题讨论”将就唱诗班建设刊登几篇议论文章。愿主的教会在赞美中成长!  相似文献   

17.
瘸腿诗     
在浩如烟海的诗歌中,瘸腿诗是妙趣横生的一种,它也叫十七字诗,句式为“五五五二”形式。瘸腿诗,亦称“无赖体”,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三句半”,为一种独特诗体。其诗前三句合辙押韵,最后由两三个字、似半句话的一句收尾,读来颇为滑稽可笑,令人忍俊不禁。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寻《中庸》文本的内容,逐节读懂它的哲学意义。作者按“自己”与“他者” 的关系,对“天命之谓性”提出了一种看法,把“性”理解为万物(包括人)在宇宙、世界中的“位置”, 是在“他者”的关系中开显出来的“自己”,因而“自己”不受抑象的,“中”和“庸”也都有各自的具体 含义。从这个基本的角度,文章探讨了《中庸》中的“率性”、“忠孝”、“诚”等概念的意思,力求在哲 学理论上有一个贯通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读宋代罗大经的《鹤林玉露》,信手翻出一首尼诗,吟咏之余,沉得有些禅趣,至今仍然记忆犹新。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说:“奇文兴颀赏,疑义相与析”。现就事采,与大家共同颀赏,或许会有更多的收获。诗曰:“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本诗的作者是位尼姑,可惜没有留下法名。为了叙述方便,姑且叫她梅尼,因为这是一首借梅悟道的禅诗。关于梅尼生活的年代,有人说是唐代。有人说宋代,我估计是在唐宋之际。唐末宋初,群雄俱起,天下大乱。朝李暮梁,人民生活极不安宁。人们纷纷出家,遁入空门,…  相似文献   

20.
何谓“审美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我国美学界近年相对沉寂,但仍有一个热点出现,这就是“审美文化”。这一术语可以说是道地的“国货”,而非“舶来品”,但它的含义至今不很清楚,使用中多有相互抵悟之处。例如,不少作者用它指艺术的商业化倾向和大众文化生活中的庸俗化倾向,甚至是指开放政策带来的消费、娱乐和鉴赏趣味上的“后殖民”倾向,因而主张对它进行“批判”;而同样的一批作者在另外的场合却又可能谈论审美文化的“建设”或“建构”,我想他们的本意显然不是要为一种不良倾向推波助澜。又有一些作者谈论“审美文化”(或“大众审美文化”)对于“消解”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