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承受幸福     
1996年10月8日,82岁高龄的威廉·维克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在此之前的60年里,威廉·维克里一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任教,埋头研究经济学,其研究成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得不到公众的承认。如今能够获得诺贝尔大奖,对他来说,应该算是人生中最幸福的事情了。然而不幸的是,在他获奖的三天之后,他与世长辞了。据称,维克里是由于过分激动导致心脏病突发而死亡。一般来说,人们都认为痛苦是最难以承受的。其实,有时候幸福也会和痛苦一样能够轻而易举地击败一个人。幸福之所以能够摧垮一个人,是因为人们把幸福看得过重,或者幸福来得突然,让人毫无思想准备。固然,追求成功和幸福是人们普遍的良好的愿望。但是追求的过程就是奋斗、摸索和等待的过程,追求的本身也是一种  相似文献   

2.
让我们做有道德的人,让我们思索人生的意义。——查理·狄更斯(1812—1870),英国小说家人不能只靠面包生活,他需要有信仰、赞美和同情。——拉尔夫·沃尔多·埃默森(1803—1882),美国诗人,评论家人的美德就象一块镶嵌在朴素背景上的宝石。  相似文献   

3.
凡·高一共留下700多封书信,其中大部分是给他弟弟提奥的。书信的内容涉及他生活的方方面面,诸如周边环境、交游情况、身体状况、钱财开支以及人们对他的看法等,但更多的是谈论自己的绘画创作,包括对相关艺术家及其作品的见解等。英国赫伯特·里德在《艺术的真谛》一书中揭示了这些书信的意义和价值:“凡·高给弟弟写的书信,令人惊叹地展现出凡·高激情悲壮的生命历程。它是画家一生的真实写照,这里没有描写天国的宁静,只是记述了画家渴望和绝望的一生——在一个冷酷无情的世界里,一位天才发疯和自  相似文献   

4.
人的一生最重实的是生命,最希望得到的是幸福。如何才能得到幸福呢?古往今来所有的人都在不懈努力地追求和探索着。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对这个问题都不能正确认识,他们只知道一味地追求财富、地位、名利、爱情,以为拥有这些就能得到幸福。然而,今天物质文明这么发达,人们在充分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却依然烦恼重重,痛苦不堪,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想从佛教的观点来谈谈这个问题——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脱。一、造成生命痛苦的原因造成生命痛苦的原因是什么?我想这是大家都非常关心的问题。为什么会活得痛苦,答案往往因人而异:有人会说…  相似文献   

5.
马克·吐温(1835~1910)是美国杰出的幽默讽刺作家。也许人们读过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却不知他与妻子奥莉维亚那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马克·吐温12岁丧父后便开始独立生活,他当过排字工人、领航员,凭着自身的努力和天赋,成为一名文笔犀利、幽默、小有名气的新闻记者和作家。1867年,32岁的马克·吐温在一艘旅游船上结识了纽约一位富豪的儿子———奥莉维亚的弟弟查理·朗顿,并成为朋友。不久,在圣诞夜,马克·吐温应朗顿的邀请来到纽约上流社会人们经常聚会的最豪华的圣尼古拉斯大饭店,经朗顿…  相似文献   

6.
1492年10月12日,克里斯托夫·哥伦布并不知道自己踏上了新大陆。他和他的船员们以为,已经跨越了横隔于西欧和东亚之间的大洋,或者至少已靠近马可·波罗描写的那充满财富的土地。对于马可·波罗的著作,哥伦布这个热那亚人早已拜读,而他的船员们虽然一知半解,却跃跃欲试,反应热烈。总之,哥伦布踏上了这片土地,但初登岸时对其认识,比之费尔瑙·杜尔莫(即为葡萄牙国王若昂二世效力的船长一亚速尔群岛的特塞拉岛受赠人弗拉芒·费迪南·万·奥尔门)曾在若昂二世面前提出过的想法更  相似文献   

7.
格里格的代表作品《培尔·金特》第一组曲是世界音乐文化的珍宝。格里格巧妙地将民族性主题旋律与古典结构形式和传统浪漫主义音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将细致动人的抒情性与易卜生严峻刚直的戏剧性融为一体。他与众不同的艺术想象与构思使这部组曲披着小的外衣却蕴含大的能量,成为世界音乐的瑰宝。  相似文献   

8.
十字路口十字路口,于千万人中,有人相遇、相识、相伴,幸福或不幸福地走过了长长或短短的一生;有人相遇、相识却无缘相伴;有人相遇却无缘相识,只留下惊鸿或漠然的一瞥;有人相遇、相识、相伴,却终成陌路。还有千万人却根本未曾相遇。一个一个的十字路口,无数版本萍水相逢、爱恨离合的悲欢故事,轰轰烈烈地上演着,悄然无声地延续着。  相似文献   

9.
任何人都向往幸福快乐的生活。有人说,高智商的人更有可能获得瞩目成就,生活也就更幸福;有人说,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视野更开阔,生活会更快乐;也有人说,别的都不重要,有了钱就有了幸福、快乐的资本……当然,这种种观点都有其立论的依据和存在的理由。但是,从人的心理层面上来讲,高智商、良好的教育和百万家产都不能保证人们的幸福快乐生活。如果人们不能适当地控制自己不良的情绪,快乐人生往往还是“镜中花,水中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念在人类认识史上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但又颇为奇特的问题,人们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使用它,但更多的时候却又不公开承认它。有人曾俏皮地说:“目的论——这是夫人,没有她任何一个生物学家都不能生活,但是他又耻于同夫人一起在人们面前出现。”(尼·伊·茹科夫:《控制论的哲学原理》,第104页)本文拟在以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为核心的系统科学的基础上,对这个问题作一初步考察。  相似文献   

11.
一事无成     
我们都知道,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最著名的艺术家,他同时是画家、雕刻家、建筑师、工程师、音乐家、哲学家、科学家,他的绘画风格影响了几个世纪。他的代表作品《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成为人类历史上最经典的作品。但是,还有一件事也许就很少有人知道了。在1519年,当时他正客居法国,他的生命走到了尽头。眼看着自己的时间不多了,自己有很多的理想不能实现了,他很痛苦地对身边的人说,我的一生,不过是利用白天来酣睡罢了,我一生一事无成。同样还有一位我们所熟知的荷兰杰出画家梵高,他给我们留下的《向日葵》,也是我们人类历…  相似文献   

12.
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生活的富裕与许多因素有关,自己不懈努力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然而,现在社会上却有人宣扬:“一个人的姓名与他的一生事业、幸福、财富、官职等有重要的关系!”有不少人竟对此说法深信不疑,甚至做出一些错  相似文献   

13.
今年1月28日,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逝世十周年纪念日。在此,我们深切怀念第十世班禅,缅怀他为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人民幸福所建立的不朽业绩。第十世班禅一生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他继承和发扬历世班禅的爱...  相似文献   

14.
经营五招     
美国石油大亨保罗·盖蒂年轻时,在自己一块旱田里挖水井,田里却冒出了浓浓的石油。于是,水井变成了油井,旱田变成了油田。他开始雇工开采石油。保罗·盖蒂十分用心地经营油田,没事便到各油田去巡视。结果,他每次都能发现有人浪费原料,而且有人闲逛。他找来工头,要求他们消除浪费和清除闲人。然而,他下次再去的时候,一切依然如故。保罗百思不得其解,就带着问题去见一位管理学家。管理学家说的“那是你的油田”的一句话点醒了他。保罗立即召来各油田的工头,向他们宣布:“从今天起,油田交给各位负责经营,效益的25%由各位全权支配。”从此,保罗…  相似文献   

15.
伊·米·谢切诺夫(1829·8·1——1905·11·2)是俄国的大生理学家,也曾被誉为俄国的“唯物主义生理学和心理学之父和奠基人”。他的一生对生理学与心理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根据苏联著名心理学家谢·列·鲁宾斯坦、斯·阿·彼得鲁舍夫斯基的意见,他的贡献主要是:(1)在生理学领域中是中枢的发现,(2)在心理学领域中是心理的反射本质。(3)他给生理学与心理学提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即客观研究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李奥·巴斯卡力是著名的作家,他一生写了很多关于爱与人际关系的书,影响了很多人的生活。据说他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全得力于小时候父亲问他的一句话:李奥,你今天做了些什么? 刚开始,李奥把在学校学到的  相似文献   

17.
通晓历史、熟谙世事的孔子,肯定世人对“名”的追求。他讲:“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在他看来,名声、名誉、名望,是一个人敦养品德、成就事业的结果,理应受到人们的称述。他自己就称赞治国有方、施惠于民的郑国大政治家子产为“惠人”(见《论语·宪问》)。而“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相似文献   

18.
孙琪 《天风》2014,(3):52-53
<正>"幸福"历来是生活于世上的人们最朴素的首要问题和最后问题,虽然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卷首写道:"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我们却很难为"幸福"进行定义。无论文学经典还是周遭的现实生活,往往都告诉我们,幸福的内涵并不相同,而现代人普遍追求的生活平安、广有财富、有权有势也未必带给人们真正的幸福。单渭祥牧师的新书  相似文献   

19.
不能不在乎     
乔治·伊士曼是举世闻名的柯达公司的创始人,他拥有难以计数的财富,但并不迷恋财富,他一生捐出去的款项在一亿美元以上。有人称赞他是“纯朴而坚硬的宝石,穷苦没有污损他,富贵也没有侵蚀他”。  相似文献   

20.
心态与命运     
有一个人,他22岁做生意失败;23岁竞选议员失败;24岁重入商海再次失败,而且 赔得一无所得;29岁再次竞选国会议员又再次失败;46岁竞选参议员失败;47岁竞选副 总统失败;49岁再次竞选参议员又再次失败。而他的生活信念是:永不言败。他始终相 信他终有一天会成功的。最终,他在51岁时竞选总统成功,干成了一番永垂史册的伟 业,成为美国历史上与开国元首华盛顿齐名的伟大的总统。他就是亚伯拉罕·林肯。 有一个人,立志献身科学,一生专心致志在实验室工作,试验了千百次,也失败了 千百次,她用了20多年时间,坚定不移地探索下去,终于发现了镭,为人类作出了划时 代的贡献。她,就是约里奥·居里夫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