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复杂问语是指隐含着某种假定的问语,如别人发问:“你还干小偷吗?”这句问话中就隐含着一个假定:“你干过小偷”。如果你干过小偷,那么这个假定就是真实的;如果你没有干个小偷,那么这个假定就是不真实的。对于这个隐含着不真实假定的复杂问语,不管你回答“没干”还是“干过”,你都是小偷了。正因为复杂问语具有这个特点,所以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它,诱使别人落入他预设的圈套。也正因为复杂问语具有这个特点,有些人认为复杂问语不能用于办案之中,因为用于办案中就是一种违  相似文献   

2.
迷信的悖论     
小时年年腊月二十三用麦芽糖给灶王爷上供,奶奶祷告曰:“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用糖瓜把灶王爷嘴粘上,让他说不了坏话,但是我很小即知道,把嘴粘上,不是连好话也不能说了吗?用个糖瓜就把嘴粘上的神,还能有什么灵性和效力吗?可中国人一信就一千年!算命者有推流年一说,从1岁推到60岁,当他煞有介事地推算时,就相信有个神把全世界60亿人每个人的生活都纳入电脑程序中,于是人就成了神的符号,所以算命者即是信神者,能王林/图有这样的神吗?当丛福奎、徐炳松、李真贪污大量人民血汗钱时,他们自己也知道在干着坏事,为了使坏事不暴露,他们向神祷告,…  相似文献   

3.
妙用“歧义”见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言语交际中如果有“歧义”现象,就会阻碍信息的顺利交流,妨碍交际目的的实现,轻则闹笑话,重则造成恶果。但是,有些智者在特定场合、特定情况下,根据交际的特殊需要,却有意制造歧义,巧妙利用歧义,收到了出奇制胜、超乎寻常的表达效果,表现出高度的思维机智,高超的语言技巧。“嘴不好”和“眼下没什么”——巧嘴媒婆巧说媒有个姑娘因嘴唇上缺了一块,一直嫁不出去;有个小伙子也因没鼻子一直娶不到媳妇。他们虽然相貌都有缺陷,但找对象却有一个共同的条件:不要残疾的。有个巧嘴媒婆却有心把他们撮合到一起。想什么办法呢?且看媒…  相似文献   

4.
等待     
从前.有一小伙子和心爱的姑娘约会,他早早地来到约会地点.左等右等不见姑娘的身影,就焦躁地坐在树下长吁短叹起来:这时候.一位神仙出现在他的面前。“我知道你为什么闷闷不乐,”神仙说,“我送给你一个扣子,你回去把它缀在衣服上,要是遇到不得不等待的时候,只要把扣子向右轻轻一转,你就能跳  相似文献   

5.
印度佛教大师身边有一个整天喜欢发牢骚的弟子,一天,大师吩咐这个弟子去买些盐。待弟子回来后,大师让这个弟子抓一把盐放在一杯水中,并叫他喝了。大师问道:味道如何?弟子咧着嘴说:苦!大师又让他再抓一把盐放进附近的湖里,等弟子把盐倒进湖里后,大师又让这个弟子再尝尝湖水,弟子尝后,大师问道:现在味道如何?弟子答道:很新鲜!大师接着问道:你尝到咸味了吗?弟子摇摇头:没有。这时大师对弟子说:生命中的痛苦就像一把盐,不多,也  相似文献   

6.
正有些事,没必要给别人解释。尤其是那些不值得的人,为他们去解释,只会让所有的值得,变得一文不值。关键是,你解释了,他也未必能听进去。倘若他有听进去的耐心,就会有先行理解你的意愿。有些质疑,动机原本不纯净,对方是奔着看你的笑话去的,你一认真,就容易中圈套。真的没必要急着为谁去解释什么。有些事情,放一放,懂的人自然也就懂了。即便是动机邪恶的人,在你的慢条斯理中,也渐次偃旗息鼓。你不在乎,他也就觉得没意思了。有的人,只在需要你的时候,才想起你。  相似文献   

7.
以现实为鉴     
古人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又说:前车之履,后车之鉴.这话都没错,历史就像一面镜子,能照出现实中许多弊端,以引起疗救的注意.但历史是什么?是写在纸上的文字,还是民间的传说?历史学家注重前者,老百姓恐怕更相信后者.但不管相信什么,历史毕竟已经成为历史,即使你对包公再崇拜,他也不能跑出来帮你打官司.问题是如何对待历史,如何“以史为鉴”.我们常常遗憾地看到:人们对待历史的态度,往往是各取所需.一会儿说秦始皇是个伟大的政治家,一会儿说他是个暴君;一个说武则天是杰出的女皇,连江青都仿效她;另一个说武则天不过是一个荡妇.历史上都把曹操说成是大奸臣,郭沫若却为他翻案.当然,这个案翻得有道理.但有人竟把潘金莲写成一个争取个性自由的女权主义者,似乎就无聊了.可见,历史在有些人手里,不过是一团橡皮泥,怎么捏怎么是,何谈以史为鉴.  相似文献   

8.
从心里流出的歌总是美丽的,用心来吟唱的歌总是迷人的:它能使人热血沸腾,它能使人潸然泪下,它能使人悠然神往,它能使人永志不忘。一个小伙子爱上一个姑娘,姑娘曾问他“你真的爱我?”“真的。”“愿意为我牺牲一切吗?”“愿意。”“那么,请把你妈妈的心挖来。”小伙子听了果然“紧跟照办”,把妈妈杀了,他捧起那颗心直奔姑娘,突然,急切的小伙子跌倒了,也就在  相似文献   

9.
作家的幽默     
蒋子龙解怪谜1982年秋天,在美国洛杉矶举行了一次中美作家会议。在一次宴会上,美国诗人艾伦·金斯伯格请我国作家蒋子龙解个怪谜:“把一只五斤重的鸡装进一个只能装一斤水的瓶子里,您用什么办法把它拿出来?”蒋子龙略加思索,便回答说:“您怎么放进去,我就怎么拿出来。您显然是凭嘴一说就把鸡装进了瓶子,那么我就用语言这个工具再把鸡拿出来。”金斯伯格兴奋地说:“您是第一个猜中这个谜语的人。” 郭沫若趣解姓名1945年,广东漫画家廖冰兄的漫画在重庆展出。一次聚会中,郭沫若问廖冰兄:“你的名字为什么取得这样古怪,自称为兄呢…  相似文献   

10.
沈德溶 《天风》2006,(24):20
经文:太5:27年轻时候,读这节圣经,觉得很容易懂,叫人分清是非,感到要照这节圣经去做,也并不难。几十年来,在社会中活了大半辈子,越来越感到主的话十分可贵,也感到要真正照主的话去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难就难在一个“说”字上。因为主的话不是只要自己分清是非就行了,而是还要“说出来”,对“是”要说“是”,对“不是”要说“不是”,这就很不简单了。试问:你在一个社会地位比你高的人面前,假如他对一件事说了个“是”或“不是”,而这是一个原则性的问题,他的看法却是不对的,这时你怎么办?背着自己的良心,跟着他说,还是明哲保身,不出声呢,是“王顾左右而言他?”还是坦然无惧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是”就说“是”,“不  相似文献   

11.
曾经有人问爱因斯坦:你与普通人的区别在哪里?他回答说:如果说一个普通人在一个干草垛里寻找一根针,那个人在找到一根针后就会停下来。而我则会把整个草垛都揭开,把可能散落在草垛里的针全部找出来。  相似文献   

12.
俗语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确实,语言是一柄双刃利剑,善用者能横扫千军、杀敌致果,拙运者则磕磕绊绊,因辞害意。而在这个世界上,你几乎找不到一个不希望别人给自己美好祝愿的人。且不说我们常常会忘记给别人一个真挚的祝愿,就是有这种想法,表达出来的话语也往往辞不达意,甚至会愿望与效果南辕北辙。由此可知,不仅批评人要讲艺术,恭维人也有艺术性。 恭维人要看情景。著名语言学家孟君曾经讲过这样一件事:有个四十多岁的副教授在除夕之夜对他说:“将来我写缅怀你的文章,我就……”在孟君先生明确表示不快后,他还是说“我说这话你又会不高兴了——以后我写回忆你的文章……”他每次这样说,孟君先生心里真的不高  相似文献   

13.
林静宜 《天风》2016,(10):53-54
正导语:切莫把一个人的处境说得太差,"有压力才有动力,,误导了多少人……如果你想纠正一个人的错,先花2 0倍的力气去夸他的好……如果你想帮助你爱的人,请这么做……一位嘴拙的朋友E发现自己的朋友F有抑郁症,好心开导她,还特别注意不说刺激的话。可是那位朋友F却觉得他在批评她,反而给F增添了焦虑。还记得你年少时父母叨过的那些碎碎念吗?你明明知道他们是好意,可是你幼小的心灵还是受伤过、委屈过、叛逆过。E的  相似文献   

14.
正社会上骗子很多,而经常跑业务的王栋却极少上当受骗。我们问他秘诀,他说:"就俩字,不贪!"有一次他去一个地方,走在路上突然捡到了一个手提包,旁边还有一个人看到了,那个人让他打开皮包,一看里面有一件非常珍贵的金首饰,估计最少也得值几万块!那个人提出:"见者有份,你总得分我点!要不你把你身上的钱给我,这个包就归你了!用一点儿小钱换一件几万块的首饰,你占大便宜了!"  相似文献   

15.
修补脚印     
有一个男孩兴奋地跑来跑去,完全忘记了邻居的水泥路面是新铺的,一不小心,他一脚踏在还没有干的水泥上。小男孩心里很害怕,因为平整漂亮的水泥地上已经印有一个清晰的脚印。他心里想,幸好没有人发现他犯这个错误,只要不讲出来,是没有人会说是他弄的。他回到家把鞋子冲洗干净,在门前的阶梯上静坐了一会,一直觉得心里不安,终于决定告诉他的邻居伯伯:“很对不起!刚才我误踩在你们的新水泥路面上。”邻居伯伯随着孩子走到现场察看后,拍拍他的肩膀说:“好孩子,很高兴你能告诉我这件事!现在我还能够修补它。假如你不马上告诉我,等到水泥干了,这个脚…  相似文献   

16.
故事里的是     
在火车将要启动的时候,一个人急匆匆地踏上车门,可是他的一只脚被门夹了一下,鞋子掉了下去。火车开动了,这个人想也没想,就把另一只脚的鞋脱下来,也扔了下去。 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如果一个  相似文献   

17.
正轻易论断他人,无论是真心还是假意,很多时候都化成了伤害对方的利剑。别人无车无房,你说因为他穷;别人作息规律,生活简单,你说人家单调乏味,毫无情趣。知人识人,已经很难。然而更难的是,在知人之后管住自己的嘴,不对他人的生活妄加评论,横加干涉。很多事情,坏就坏在多嘴多舌。《诗经》里面讲:"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父母不免要干涉晚辈的生活,这已经够让人头疼了。但更让人头疼的是陌生人的多嘴多舌。  相似文献   

18.
话唠须守口     
正宋世雄与侯宝林先生有过交往。他一直记得侯先生说过的一句话:酒喝头盅,茶饮二遍,日发千言,不损自伤。无论男人还是女人,一旦成了话痨就完蛋了。言多必失有三层意思:一、你是广播站,无人敢把私密话说给你;二、说的不合适,难免会得罪人;三、一天到晚嘚啵嘚啵说个没完,没人再把你当盘菜。本质上,就是失去了别人的尊重。恍若一座城,城门四开,被人一眼看到了底。看穿了,看透了,也看扁了。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尊重,来自于距离感和神秘感。钱和权,容易产生距离感。有人尊重你,其实只  相似文献   

19.
不经意间     
正我想起了"不经意间"这个词,发现它了不起,不仅贯穿了人生的重要阶段,也导演了人生的很多重要片段。人的命运,人的幸福,人的灾难,人的许多重大事情,在大多情况下,是在那不经意间抉择、创造、酿就的。不经意间认识了一个姑娘,与她有了来往,产生了爱恋,之后与她结婚了。姑娘深情地对情郎说,我们怎么会在不经意间认识呢,那可是上天把我们配在一起了。爱河中的小伙激动地对姑娘说,我们不经意间成为天生一  相似文献   

20.
你知道这样一句话吗?——“要想对方成为怎样的人,就评价他是怎样的人。”这句话是有心理学方面的依据的。还是让我们引用下述两个实例来说明有关现象吧。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詹姆斯·温叙述说:一个大家都认为无可救药的孩子被带到他那儿去治疗。这个孩子刚到那儿时,似乎很不高兴,一句话也不说。但他从孩子父亲不经意地说出的一句话中找到了病因。孩子父亲对他说:“这个孩子没有任何优点,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糟糕的孩子。”于是,他努力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