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郭健 《中国道教》2001,(5):38-40
《西游记》不仅是一部文学名著,同时还是一部阐述“金丹大道”(即内丹术)的“丹经”,这在文坛上至今虽仍知之甚少,但对于道教内丹研究者来说,这早已不是什么秘密。 不少研究者都公认:《西游记》是借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来阐述“金丹大道”的。但作者具体是怎样把取经故事和“金丹大道”融为一体的呢?对于这个问题却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西游记》是借故事中的一些角色或物品来指代内丹术语,因此比一般丹经更复杂、更隐晦,更难看懂。 在《西游记》中,有的角色或物品的内丹学含义作者有明确…  相似文献   

2.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神魔小说的代表作,小说中塑造的人物栩栩如生,特別是唐僧师徒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印像。但通过仔细阅读,我们却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西游记》中唐僧师徒三人(不包括沙僧)都是非常矛盾的,他们在人格上是不完整的,换句话说,他们是从一个完整的人格中分离出去的、独立的个体。  相似文献   

3.
《西游记》故事与宗教仪式的关联一直是学界研究热点。位于两广交界之地的南渡镇仪式剧《枉府西游》重构了学界对《西游记》故事与宗教仪式关系的研究思路。与以往学界认为《西游记》故事发源于原始傩仪等宗教仪式以及唐宋时期巫支祁水神崇拜等观点不同,南渡镇《枉府西游》仪式剧的形成表明:西游故事与明代成型的目连救母佛教度亡仪式剧具有更密切的渊源。从宗教仪式到仪式剧再到小说戏剧,目连救母故事演变为西游故事,故事载体和面貌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在这一过程中,是"唐僧"而不是"孙悟空"构成这一故事演变的主轴。  相似文献   

4.
《西游记》中的众多人物,最引人注目的是孙悟空。它从花果山出世,经大闹天宫而被佛祖降伏,后来由观世音点化,转而扶助唐僧西天取经,活跃、贯穿于全书的始终,可以说是《西游记》的主角与灵魂。孙悟空这一形象的孕育,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孙悟空既有印度血统,也有中国血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综合形象。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猴王哈奴曼神通广大,善于变化,腾云驾雾,非常接近《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孙悟空这位混血儿,看来还是以印度血统的成分居多。但是,人们不禁要发出这样的疑问:哈奴曼怎么会万里迢迢地跑到中国来了呢?这件事与佛教的传入中国联系  相似文献   

5.
正按照《西游记》中的地理学,过了八百里险恶的流沙河,向西,就不再是大唐所在的南赡部洲,而是西牛贺洲。所谓西牛贺洲,其实是源于佛教的说法,相当于今天的南亚次大陆。《西游记》里,唐僧师徒四人这天来到一座宅院前,看上去像是福实之家,这是八戒老兄后来撞天婚跌得鼻青脸肿的地方。两边金漆柱上,贴着一副大红纸的春联,上写着:丝飘弱柳平桥晚,雪点香梅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小说的中心任务是塑造人物形象。《西游记》作为一部著名的古典小说,当然也为我们完整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但这些艺术典型的塑造与一般文学作品的塑造方法有着极大不同。一般文学作品中的人物都是有着七情六欲的完整的人,而《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四人却完全不是如此,他们只是各自代表了人的某一部分,合和起来,才组成一个有血有肉又有情识的完整的人。这是作者在深谙佛教唯识宗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明了学佛主旨,将人按照妄心的特点分成四大部分,最后又借助相关的有形事物将无形的妄心生动地描绘出来,才为我们塑造了唐…  相似文献   

7.
唐僧在中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从宋朝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朝的院木《唐三藏》、元朝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到明朝的小说《西游记》,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已经流传了1000多年直到今天。然而许多人并不了解,唐僧就是我国唐朝著名的翻译家、  相似文献   

8.
蔡铁鹰 《学海》2006,(1):172-176
顺昌发现的“齐天大圣”家族,不能证明孙悟空祖籍福建,但可以证实中国本土文化中称为齐天大圣的猴故事确实独立存在过,并通过杂剧《西游记》与以佛教色彩为主的孙悟空猴合二猴为一猴,最后产生了齐天大圣孙悟空。精彩的“大闹天宫”故事,便是中国本土猴“齐天大圣”家族对《西游记》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菩萨是慈悲的,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在中国百姓眼里,菩萨基本可以说是真善美的化身,一切善良行为的首选形象大使。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菩萨的形象也有遭到调侃的时候,比如在《西游记》里,菩萨们的形象或多或少的就受到过一点污损。但究其实质,过咎又都并非在菩萨,往往是“菩萨家的畜生”惹的祸! 《西游记》的故事主干,是唐僧等师徒五众西天取经,皈佛证果的“天路历程”,取经路上的八十一难,绝大部分是所遇数量惊人的妖精魔怪。这些妖魔的成份比较复杂,但大概也能分为两类:一类是外道系统的妖,如山精树怪,野狼狐精,这都还  相似文献   

10.
跳出掌心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神通广大,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但无论如何也翻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那么,真的有如来佛这只手吗?为什么孙悟空跳不出这只手?  相似文献   

11.
<正>在各地佛寺,常会见到这样一幅石刻画:一位中年行脚僧人,身背经箧,经箧中清晰可见一卷卷经书,让人不禁想到漫漫西行路上那些求法高僧孤独而执著的身影。中国历史上,有一位高僧家喻户晓:在老百姓那里,他是《西游记》中慈悲、虔诚而又带些愚痴的"唐僧";在知识分子心中,他如一面在呼  相似文献   

12.
侯冲 《宗教学研究》2013,(3):104-109
在介绍佛教斋供仪式文本《佛门请经科》及其学术史的基础上,比较了《佛门请经科》与《西游记》的内容,指出《佛门请经科》早于《西游记》,影响了《西游记》的成书,是《西游记》研究的新资料之一;《佛门请经科》及唐僧取经故事出现在佛教斋供仪式上的原因,是出于斋供仪式文本神圣性和权威性的维护与解释的需要。将《西游记》研究放在斋供仪式的背景下展开,可以开辟《西游记》研究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13.
正六小龄童本名章金莱,但很多人称呼他为"六老师",始于误会,而盛于尊敬。经常有人突然认出了他,兴奋之余连提问都变得逻辑混乱:"你不就是演六小龄童的孙悟空吗?"别人演孙悟空,人们会评论,这个有点像,那个不够像,而唯独对他,一切比较性的词语都消失了,似乎他就是孙悟空,孙悟空自己当然不存在"像不像孙悟空"的问题。1986年,六小龄童版《西游记》首播,他在好几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当了  相似文献   

14.
未为历代汉文大藏经收录的佛教斋供仪式文献中,发现了一大批明洪武年间已经出现的与《西游记》有密切关系的新资料,包括唐王入冥与回阳还受生钱、唐僧取经的时间和原因、取经诸人与取经历程、雷音寺取经与《大藏总经目录》等内容。将这些资料与诸本《西游记》内容作比较,可知《西游记》的成书明显受佛教斋供仪式文献的影响。世德堂本对佛教斋供仪式内容的增加,又影响了此后成书的诸本《西游记》。  相似文献   

15.
自述     
我于20世纪70年代生于陕北的一个小村庄.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灰暗而又愉快的童年. 在我童年记忆里,村里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也没有电,唯一高兴的事就是能听祖父讲故事.祖父是一个博学而又有些保守的人,在他的影响下,童年时期我读了《三国》、《西游记》、《水浒》等名著.对英雄五体投地崇拜的我,从那时起就不断地画着关羽、孙悟空、鲁智深等心目中的英雄形象,这对我有着重要的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16.
那烂陀寺祭     
那烂陀寺是全世界佛教徒心中的圣地,位于印度比哈尔邦首府巴特那市东南二百多公里处,即小说《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艰辛西行、顶礼膜拜的圣殿、气势无比庄严辉煌的“西天大雷音寺”。早在公元12世纪,那烂陀寺就已被战火毁灭,现在只留下一处面积约1平方公里的遗址。在我心  相似文献   

17.
华程 《佛教文化》2016,(4):80-85
《幻茶谜经》注定是一部不平凡的作品,它是导演赵梁的一个梦。在梦里,亦真亦幻的女子茶幻与三位男子——樵夫、高士、僧人之间,发生了五光十色的人生故事。这样的人物关系脱胎于电影《罗生门》,但又比《罗生门》复杂很多。樵夫和高士先后饮下了茶幻的茶,颠倒梦想又互相争锋。而在僧人出现后,亦在茶中进退维谷……  相似文献   

18.
相信很多读者在黄发垂髻、初懂事理时代,都看过一部叫做《西游记》的章回小说。书中有一段讲到主角孙悟空天不怕地不怕,后来,他的师傅便给了他一顶精致的帽子,起先他倒也欢喜地接受并戴上,但怎知里头居然藏着一个名为“紧箍”的铁环,就是那个不起眼的铁环,紧紧地套牢了他的头,也紧紧地套牢了他的一生。  相似文献   

19.
作为感染了几代中国人的演员,六小龄童拥有大量的粉丝,他在电视剧《西游记》中饰演的孙悟空一角,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可谓家喻户晓,广受好评,成为电视人物的经典角色。而电视剧中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两眼放电,一闪一闪,富有神韵,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许多人都有疑问,他的火眼金睛是如何炼出来的呢?  相似文献   

20.
除垢     
从乡下调到县上工作,一时找不到住房,住在一个朋友家里。他的房子很小,也是个单身汉,两个人挤在一起倒也其乐融融。但几天后,朋友就把做饭、洗碗、扫地等家务事全推给我,而且一副颐指气使的口气:“嘿,肥碗洗了,地板那么脏,也不扫一扫,邋里邋遢的!” “为什么该我扫?你自己咋不扫?” “当然该你做嘛!你想唐僧取经时,先是孙悟空挑行李,猪八戒来后,孙悟空就不用管了,这多明显的道理!”朋友半认真地说。 我心里很不舒服,气鼓鼓地回答:“别狂,我人在矮檐下,就是不低头,我又不是来当佣人的!”我只是忍着没说“你以前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