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红英 《天风》2007,(6):8-9
马可人生中尽管有过失败,但这些经历,成了他一生永远敬畏、事奉主的动力。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他在今后的人生认识到自己的软弱,他在何处跌倒又在何处起来。他转变成一个刚强的人,一个与神亲密的人。  相似文献   

2.
佛缘     
或许,佛学对我最深刻的影响是对我生活目的的修正。“人生的目的”是一个永远的青春主题,也是一个永远的青春困惑。什么是人生的目的?我们无法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对人生身不由己的经验,因而我们总是避开本体论的探索而把人生价值牵系于经验本身。然而,经验及其目标其实是一种最不可靠的寄托:“求不得”自然是一种折磨的痛苦,而实现与满足则又带来了无法安慰的大无聊;诗意和浪漫当然意味着失败,世故和巧诈虽然指示着成功,却腐蚀了人们纯真的喜悦,从而也使成功丧失了本来的意义。人们在经验的世界是走投无路的。那么纯…  相似文献   

3.
成功指南     
成功人士是怎样思维的呢?是什么在驱动他们呢?为了找出答案,我采访了一些成功人士,他们中有:全国顶尖的励志演讲家、写出畅销书的作家等。下面就是他们提出的成功的关键。承担责任在社会中,许多人总是在指责别人,从指责父母到指责政府;认为是别人妨碍了他成功,阻止了他向前;而善于自我激励的人却拒绝让自己陷入这种失败者的心理。他们的信条是“事情成了这样,责任在我。”他们知道当你说某人或者某事阻止了你成功时,你实际上是在贬低你的力量。你是在说,“别人比我更能控制我的人生。”我们来看看莱斯·布朗的例子吧!他一出生…  相似文献   

4.
被称之为“当代诗匠,又精禅理”的“诗佛”王维,一方面在佛理中领悟社会与人生,并以之作为精神武器,去调和自己失衡的心理,从而获取那种他自称之为“无可无不可”、“苟身心相离,而理事俱如”的精神境界,以及那种让后世文人心仪、向往不止的集富贵山林于一身的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而另一方面,他又从中获得一种虚静的创作心态,以审美的态度去观赏自然,描写自然,将佛理、人生、自然混融为一,并以精妙的审美形式将这些主观情趣表现出来,创造出集诗情、画意、佛理为一体的诗歌。王维诗歌中尤其善写“空”、“静”、“独”之景,寓托王维的佛教寂灭思想的信仰。  相似文献   

5.
一味自然     
自然,并不是无所事事、毫无追求的托词;自然是一种心境,有“船到桥头自然直”的闲逸;自然,是一种无求、自由,更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自信;自然也是一种对人生睿智豁达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富兰克林说:宝贝放错了地方便是废物。在人生的坐标里,一个人如果站对了位置,善于经营自己的长处,那么他将获得人生的成功。  相似文献   

7.
渴望寂寞     
根据二月河长篇小说《雍正皇帝》改编的《雍正王朝》在央视播出后,赢得了一片叫好声。面对纷至沓来的各路记者,二月河却并未感到欣喜,反而颇为不安和烦恼。他说:“我现在非常渴望寂寞”。 二月河所言,自然令时下一些人深感意外和不解。在他们看来,人生最渴望的是成功,成功后最渴望的是什么?不就是扬名么?“十年寒暑苦耕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梁漱溟“人生伦理”思想的本质进行了分析 ,指出 ,梁以“人生向上”、“伦理情谊”界说“良知”,增强了人的道德义务感。他视“理性”为一种先验存在 ,所以开发、保持理性 ,也就等于获得了道德观念。这同康德诉诸纯粹理性建立绝对“道德命令”的思想 ,在方法上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9.
转识成智     
《佛教文化》2007,(3):124-125
佛教的“转识成智”,是一种通权达变、灵活变通的智慧思想。比如从人生的“苦”中发现积极的一面,予以承担,并且从中解脱出来,转苦得乐。现代成功心理学的“挫折、失败正是成功的机遇”;“贫穷是发愤图强的催化剂”;把学习的艰苦和压力当作磨炼心志的甘露,开发学习潜能等。这就是转识成智。佛教的“转识成智”,与现代心理学的转视法异曲同工。  相似文献   

10.
<正> 人生问题始终是中国思想史的中心内容,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几乎没有一位思想家不讨论这个题目。而探究人生问题,当自孔子始。一、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论孔子十分重视“仁”的观念。认为“仁”是评价人们行为的最高道德标准,因此,具有“仁”的品德,是人生的目标。他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里仁》)“人而不仁,疾之已  相似文献   

11.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一个人生疮患病生老病死本是一件正常的事。可有的人却不这么认为,以为一个人生了病就是闯了鬼、中了邪,求医看病是瞎子点灯白费油,只有求神才安康。他叫白成志,家住浙西山区淳安县杨柳村,今年32岁。出身独苗的白成志,在父母的宠爱和杨柳村乳汁的哺育下,他从小便有一个非常强壮的体魄,他的勤奋好学又将他磨炼成了闻名全乡的“致富能手”。他凭着精湛的农活技术,娴熟的种养技巧和勤劳苦作,早在1992年,他家的几间茅舍就变成了两楼一底的小洋楼,冰箱、彩电、组合式的家具搬进了新居,成了左邻右舍刮目相看的“致富能手”。  相似文献   

12.
正当我的博士论文快要完成的时候,林尹老师对我说:"将要获得博士学位的此刻,是人生最美的时光。"他把"将要"二字念得好响,话里充满玄机。人生在"将要"的时刻,总是满心憧憬,眼看辛苦的汗水都将化为成功的琼浆,这最令人向往,最叫人心醉。一旦获得学位以后,工作可能无着落,恋爱可能失败,滋味也许远不如未获学位之时!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群星灿烂的现代文坛上,沈从文是一位自学成才、勤奋多产且影响较大的著名作家。他那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独具一格的创作成就,沉浮不定的人生命运,无疑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传奇”。沈从文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用满腔的爱国热忱,用抒情、优美、健康、自然的笔触,创作了大量引人注目的小说,从而确立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沈从文在大量创作小说的同时,和同时代的其他著名作家一样,写了一定数量的文学批评类的文章,这一点可能由于种种原因不为人们所重视。沈从文的文学批评文章处处彰显着与他的文学作品相似的  相似文献   

14.
追逐幸福     
我的家乡是一个多山的地方,开门就见山.素来便有“地无三尺平”的说法。小时候,父亲以他丰富的人生阅历给我讲述了一个朴素的人生道理:人生就好像挑着担子爬山,山峰就是幸福。倘若你在半山腰累了、烦了,中途返回,那你将永远也爬不到山顶,也就意味着你将与幸福失之交臂。你必须从一开  相似文献   

15.
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关于“书与人”的设问:你是一个读书种子,但你一整个黄金时代却花费在了和读书无甚关系的人生实务上,等到你终于在人生辽阔的战场上站稳了脚跟,站在“不惑”的年龄门槛上定定神,发现自己竟然所获甚为丰厚——比如说在一座以舒适和享受著称的大都市,竟置下了一处绝对宽敞舒适又保值的房地产,那么,这时你会怎样设计你下一步的人生呢?36岁的杨文会,在1873年的南京城里,就面临这个真实的选择。他和今天的你我一样,是个读书人。因此他的选择结果就不可能不是:读书。问题只是在于,百年以来的中国,即使如此多故,读…  相似文献   

16.
中年期,是人生心理和生理的“多事之秋”……⊙生活,是一首苦涩的歌街口的天桥上,李翻过栏杆,纵身跳了下去……他是5口之家的一家之主,16岁参加工作,43岁时下了岗。“闲”在家中3个多月,他才觉得家的狭小。已是小伙子的儿子与爷爷、奶奶挤在不足20平方米的屋里;里屋,妻替人照看一个半岁多的孩子。爸爸的咳嗽声、儿子的读书声、老太太的唠叨声、妻子的洗衣声、孩子的哭闹声,自然也少不了他的叹息声,一起汇在那狭小的空间里,奏鸣着生活的苦涩,搅得他心烦意乱。他去了多个招聘单位,人家总是一句话:“我们只招35岁以下的。”他觉得自己没戏了,到…  相似文献   

17.
陈逸飞英年早逝,一头跌倒在自己拍的电影里。天才夭折,社会自然一片叹惜。接着便都说,他人生失误。失误在哪里?有人说他贪心,当然不是贪财那种贪心,是贪图更大成功。有人说他失误  相似文献   

18.
自信,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精神。一个人缺乏了自信,就会像汪洋大海上漂浮着的一朵浮萍,无着无落,无依无靠。从这层意义上说,拥有了自信,就是拥有了渡过海洋,抵达宽阔彼岸的船。 古今中外,无数仁人名士拥有自信、推崇自信,从而穿过自信,抵达成功。 爱因斯坦,代表着一个世纪科学成就巅峰的名字。他拥有着绝对的无与伦比的自信力。他的相对论发表后,很快就遇到了前所末有的批评、攻击和谩骂,有人还有极具“创新意识”的手段,挖空心思地炮制了一本  相似文献   

19.
论老聃之“道”与“自然无为”张钦一、“道”与“自然”《道德经》五千言,言“道”之处凡七十三见,试图解决三大层面的问题:一是宇宙源起与运化规律的问题;二是社会问题;三是人生问题(即个我的身心问题)。其“道”的使用在不同的层次上有不同的内涵。陈鼓应先生在...  相似文献   

20.
杨唯希 《四川心理科学》2014,(6):118-118,101
李白的诗歌是对其豪迈不拘之人生的真实写照,处处透露着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生命的热爱。只有读懂李白的诗歌,才能真正了解其诗歌中的人生智慧。本文从李白的诗歌入手,着重分析了他在“疯”、“癫”、“狂”、“痴”中透露出的洒脱与飘逸以及在“愁”、“乐”、“苦”、“笑”中表现出的豪放与豁达,充分展现了其借诗歌所表达出的超脱豁达的人生态度与豪放洒脱的生命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