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我的感觉来说,“面子”是人生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成语“嗟来之食”说的是发生在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当时齐国发生饥荒,有人在路上施舍饮食,对一个饥饿的人说:“嗟,来食”,饥饿的人说,我就是不食“嗟来之食’,才到这个地步的。终于不吃而死。由此可见即使是...  相似文献   

2.
一根撑船篙     
父亲常年在串龙河上行船。世上三样苦,行船、打铁、磨豆腐。那时,行船一靠纤绳拉,二靠竹篙撑。有句老话:“抹得鳗鱼篙,百样苦吃得消。”数九寒天,篙子上结着薄冰,上下来回抹,犹如抹着带刺的鳗鱼,撑船之苦,列为三百六十行苦之最,也不算过分。  相似文献   

3.
北风乍起,她的短信随风而至:“天冷了,注意多穿点。”暴雨未至,她的短信抢先而到:“要下雨,记着带伞。”至于大雪时节,她的短信更是如影随形:“雪天路滑,不要骑车了。”“下班别急,路上走慢点……”一直以来,她的短信就如同一位贴身的保姆,时刻跟随着你。  相似文献   

4.
境由心造     
张雨 《思维与智慧》2014,(11):29-29
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杨度与同乡挚友夏午贻同赴京师礼部应部试,夏午贻以第一甲第二名及第,杨度落第。两人同年同学,如今一人青云直上,一人落地南归,离京前二人同游“陶然亭”。依百字令题词亭壁。杨度吟道:“西山王气但黯然,极目斜阳衰草”,而夏午贻和之曰:“万顷孤薄新雨足,碧水明霞相照”。  相似文献   

5.
无处不在     
某中学邀请我做一场文学讲座。快结束时,安排了一个互动环节。一位女同学问:“清心老师,您发表了那么多文章,灵感都从哪里来?”正欲回答,只听前排一个男同学低声说:“经历呗。”我莞尔一笑,把食指放在嘴唇上,示意大家安静下来。这样过了一分钟,我问:“刚才你们听到什么了?”  相似文献   

6.
佛教慈济功德会,秉承佛阳“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心念,眼膺印顶上人“为佛教、为众生”之志节,从事济贫教富之志业。因此,我们的理想是:以慈悲喜舍之心,起救苦救难之行,与乐拔苦,缔造清新洁净之慈济世导。我们的方法是:以理事圆融之智慧,力过天下善土,同耕一方之福田;勤值万慈心莲,同造爱的社会。我们的工作是:集慈善、医疗、教育与文化四大单元于一炉。而我们的精神是诚、正、倍、实。我们深信众生平等,人人具有佛性,只要能从慈门入,必能一窥佛门的庄严美妙殿堂;只要能从善门入,富者施之,必能得福而乐;贫者受之,必…  相似文献   

7.
雪鸿 《佛教文化》1996,(3):41-41
我喜欢让一个老人理发,老人在道旁露天营业,收费低廉,人又健谈。初次见面,他习惯地问:“你是干啥的?”我说:“当小官儿的。”他又问:“一个月挣多少钱?”我说:“运气好时能挣万儿八千的。”当他知我尚未成家时,问我老家在啥地方,一听“甘肃”,他眼一瞪,“五百里不见一根草,别去了,到这儿成个家”。接着为我出谋划策,最好“进门”,找有女无儿的人家,房子,老婆现成,他保证愿为我找个“好主地”。第二次他依然问我是“干啥的?”我说:“打工的。”他很关心,“打工苦不苦?老板好不好?”我说:“的确很苦.老板有时好,…  相似文献   

8.
《晚坛功课》“步虚”词解梁俊雄《玄门日诵晚课》卷首有一首“步虚”词:大道洞玄虚,有念无不契。炼质入仙真,遂成金刚体。超度三界难,地狱五苦解。悉归太上经,静念稽首礼。诵之日久,笔者认为这首“步虚”词五言八句短短四十字,实足为对道教整体之概括,它说明了道...  相似文献   

9.
“由是”辨     
《孟子·告子上》之“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思而有不为也。”句中“由是”一语,杨伯峻先生《孟子译注》释译为“由此而行”。在书后所附《孟子词典》中,又释“由,动词,由此而行之意。”杨先生之书既出,世间一般文言选本和高中课本均从其注译。但笔者认为:解“由”为“由此而行”显然不当,释“由是”为“由此而行”亦嫌迂曲,故不揣陋,聊陈愚见于大方。“由是”一语,当是二词,应分释之。《左传·襄三十年传》:“以晋国之多虞,不能由吾子。”晋杜预注:由,用也。《苟子·正论》:“放桀纣无天下,而汤武不制君,由此…  相似文献   

10.
也许佛教对人述说得最多的莫过于人生的“苦”了。作为佛教基本理论的四谛说,首先阐述的就是人生的“苦”,可以说断定人生为苦也是整个佛教理论的出发点。在这里,“苦”并不只是指身体的痛苦或感情的痛苦,而是指包括身体痛苦和感情痛苦在内的人的一切痛苦和烦恼。所以佛教所说的苦很多,也可以把它分为不同的类型,最常见的是把苦分为八类: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在佛教看来,人世间的一切都是刹那生灭、变化无常的,宇宙世界,不外苦集之场。由于人不能主宰自我,为无常所累,因而人只有痛苦性则无  相似文献   

11.
释“加之以师旅”杨宝忠陈剑《论语·先进篇》载,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让他们“各言其志”,子路率尔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加之”之“之”,旧多不释,王力先生主编的《古...  相似文献   

12.
看重自己     
老子曾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拿破仑曾给你忠告:做你自己的主人。人是万物之灵,更应该“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相似文献   

13.
一、有一居士,家道小康,但只着破衣烂衫,食粗茶淡饭,常坐卧于污秽之处。二、问之河故,答:“行知足少欲之道。”三、瘦和尚道:“居士知足即是,如有盈余,可行善事,何必如此苦行?”居士消声告三僧:“为修来日大福报。”四、胖和尚道:“知少欲,重在戒一个贪字,如此苦行为求大福报,形虽苦,心仍贪,不足为道。”居全不解。五、小和尚道:“昔有某甲,于一破旧屋中,发现宝藏,当即找来该屋主人。六、甲告主人道:“快取走此处宝藏,可改变你困窘之境。”七、主人道:‘俄知此宝藏非止一日。未尝有攫取之。C。”/\、甲问:“为…  相似文献   

14.
我插嘴说:“这样限制了它,它会活得很痛苦吧?”总监笑了:“完全相反。因为它打定了心思不走,便将根深深地扎进土壤里,长得比任何一段时间都要好。因为,根扎得越深,水分就越充分。”  相似文献   

15.
修持净土,一心念佛,既简单、方便,入人可行而且只要一心不乱坚持念伟,即可解脱轮回之苦,往生西方圣地,确实是既稳妥又方便的事情。因此,修持净土,真是一个广度众生的殊胜法门。所以忠伟的人越来越多了。特别是许多女居士们,既要料理家务,又要诵经念伟,而且有的人每天早上四点多钟就起床,到晚忙个不休。念佛的数字:有的三万、五万、六万、七万、八万,还有达十万的冒尖户。每一天都是勤勤恳恳、忙忙碌碌,希求往生西方极乐国土。真是:“一心礼拜不分心,专勤念佛抓分秒”。并且许多人都是二、三十年如一日,虔诚可住。但是,却…  相似文献   

16.
韩青 《思维与智慧》2011,(12):15-15
“竹林七贤”之一王戎小时候,曾劝别人不要摘路边的李子。长在路边的李树结了又多又好的果子,却没有被别人采摘,那果子肯定是苦的。他的推断是正确的。这是我小时候听过的故事,如今旧事重提,不是言其寓意,而是想起了那棵李树下的路,肯定有很多人走过,  相似文献   

17.
古籍中多有“见微知著”之载,每每读来,颇受启发。今于学术研究之中,亦多见“见微知著”之例,思索起来,更有其感。集记于兹,作为管见。何谓“见微知著”?汉·班固《白虎通义·情性节》载:“智者知也,独见前闻,不惑于事,见微知著也”。宋·苏洵《辩奸论》亦载:“惟天下之静者,能见微而知著”。查《现代汉语巨典》和《中华成语大词典》等典籍,释日:见微知著,即“看到事物的苗头,就能预知事物未来发展的趋势(前典);“见到微小的迹象,就能亘知发展白趋势(后典).宜采,见田知著,6任会来连指一种对卖烟的预见往感推测能…  相似文献   

18.
寻找快乐     
古人云:“贫贱是苦事,能善处者自乐;富贵是乐境,不善处者更苦。”“意思是说,快乐人皆有之,并不是有钱人的专利。说到底快乐在于寻找,在于开拓。人生在世,都希望生活得快快乐乐,而不是“凄凄戚戚”,没有快乐,就要想方设法寻找快乐。只要是理解了快乐的真谛,就有广寻找快乐的“秘方”。对衣食住行、名利权位“无欲”则快乐。“无欲”就能“知足”。常言道:“知足常乐”,古诗云:“事到知足心常惬,人至无求品自高。”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饮食起居上表现得处处知足,他曾写诗说:“勿言舍宅小,不过寝一室;何用鞍马多,不能骑两…  相似文献   

19.
心药     
梧叶 《思维与智慧》2014,(12):42-42
心有病,千千种;医心药,万万服。我只取一帖:静。生于浮躁的社会,置身喧嚣的环境,怎能不烦?烦,而后嫌,而后厌,而后憎,而后乱……心是一块太岁肉,怎禁得起如此折腾?反复搓揉之间,它就皱了,伤了,碎了。养好心之伤,须靠静。  相似文献   

20.
论羌族的自然崇拜和多神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羌”原本是牧民之称号,“戎”是农耕民之称号。“羌”是牛羊崇拜和信仰的组合体,代表了羌人对牛羊神灵的自然崇拜。羌族宗教建立在万物有灵的基础上,是多神崇拜。羌绣以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及本民族的图腾纹样为常用的题材,是自然崇拜与多神信仰在手工艺术上的反映,表达了羌族人对大自然的爱护崇敬心情。 赵晓培,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