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骗子上当     
张三是个骗子,被劳教过几次,但从未想过金盆洗手。今天又在街上摆开了摊子。他的摊子很简单:两个盘子,一堆黄豆。张三每次都是右手抓起一把黄豆,撒几粒在一只盘里,同时左手快速地拿另一只盘把豆盖住,然后让人掏钱下注,猜盘里装有多少粒豆。猜错了钱归张三,猜中了张三赔同样多的钱。张三就有这个本事:他可以让你清清楚楚地看见撒了几粒豆下盘,但当他盖了盘子以后,盘里的答案就全变了。  和往常一样,一些抱有侥幸心理的人过来下注,还是和往常一样,下注人的钱很快流进了张三的口袋,不一会儿张三毫不费力地赢了两千多元钱。 …  相似文献   

2.
不少形式逻辑教科书和形式逻辑习题集都选有这样一道练习题:甲、乙、丙三兄弟各有一把锁来锁一只三人合用的橱子,而各人只有开自己这把锁的钥匙。有一天,爸爸对他们三人说:“如果你们答应我一个条件,我明天就去买一只小足球给你们。这个条件是:如果你们要踢足球的话,只有当三个人都在的时候才能把足球拿去踢。”过了一年,三兄弟在课余时间每人各养了一盒蚕,平时他们把养蚕的盒子放在橱子里锁好,并约定谁先回家就用自己的钥匙开锁,打开橱门给蚕喂桑叶。请问:在前一种情况下,应该如何锁橱?在后一种情况下,又应该怎样锁橱?这两种锁法实际上是运用了哪两种判断形式? 对这道逻辑练习题,笔者见到的答案都是这样解释的:在前一种情况下,兄弟三人各自将锁独立锁在橱子上即可,而后一种情况下,三人中两个人的锁头先分别锁在橱子的两个扣环上,然后另一个人的锁头将分别锁在扣环上的两只锁头连起来锁上就可以了。前一种锁法实际上是运用了联言判断形式。后一种锁法实际上是运用了相容选言判断形式。答案中提出的锁法无疑是正确的,因为只有按  相似文献   

3.
面对负担     
在一座寺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两个一胖一瘦的小和尚。老和尚每天都叫两个小和尚到附近的镇上去化缘。从寺庙到镇里有两条路。一条是近路,要经过一片浅溪和一座独木桥;一条是远路,之所以远,是因为要绕过一座山。胖和尚每次都走近路,总是稳重地过独木桥,小心翼翼地淌过小溪,然后到镇上化了缘,也不逗留,便沿着原路早早地回到庙里;而瘦和尚每次都走远路,  相似文献   

4.
当芦沟晓月照着桥面霜花的时候,杨度从庐山回到了北京。三个月不见了,在家人的眼里,他俨然成了另外一个人。出门时瘦瘦的,现在胖多了,也结实多了。先前一天到晚眉头紧锁、思虑重重,现在一天到晚平平和利的,仿佛万事都不在心上。他把家中过去所张挂的名人字画全部下掉,换上地手书的条幅。他给母亲房里挂的是:“或有于佛光明中,复见诸佛现神通。”结夏寿田房里挂上:“佛身如空不可尽,无相无碍遍十方。”给叔姬的房里挂上:“菩提树下成正觉,为度众生普现奥。”给自己民间舆控的是:“皮肤脱浩目,低余一真实。”在餐厅的正中,高…  相似文献   

5.
正我说过,一个人的工资和他的不可替代性是成正比的,你要从年轻的时候就确立一个概念:什么事情都不可能只有一个答案。这要感谢我的舅舅,他是一位很棒的数学老师。我上初二的时候,他每天给我留一道平面几何题,先把最容易的辅助线给我画出来,然后让我画其他辅助线,玩了整整一个学期。很多年之后,当别人说起白岩松的思维方式好像不太一样,总在已有答案之外,去寻找另一个答案,我突然想起舅舅的数学  相似文献   

6.
石头怎样才能漂在水上?参加一个关于创新的培训时,主讲老师这样问。据说这是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曾提出过的一个问题。当时台下众说纷纭。有人说“把石头掏空”,有人说“把它放在木板上”,还有人说“在石头上拴个氢气球。”老师摇头。无人答得对。最后,老师给出答案:“速度,给石头足够的速度。”  相似文献   

7.
有位经济学家曾经讲过一个生动而有趣的故事:如果一个犹太人在美国某地开了一个修车店,那么第二个来此地的犹太人,一定会想方设法在那里开一个饮食店。但中国人则截然相反,如果一个中国人在某地开一修车店,第二个、第三个来此地的中国人,则往往开的也是修车店。“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落得个人仰马翻”是常事。能不能来个“你过你的独木桥,我撑我的小木船”呢 ?经商办店“奇”者富,大凡在角逐激烈的市场上取得成功的经营者,都有“宁为鸡首,不为牛后”的独立个性,他们的经营思路,大都步入一种“避免竞争”的更高境界。因为一味竞争…  相似文献   

8.
“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学”,多少年来我曾反复思考过这个问题。我曾一度得到两个截然相反的答案:一个是最好不要再上大学,“知识越多越反动”,我实在心有余悸。一个是仍然要上,而且偏偏还要学现在学的这一套。后一个想法最终占了上风,一直到现在。  相似文献   

9.
反常合道     
有这样一个传说:绍兴才子徐文长自幼聪明过人。一天,他和六位文人一起喝酒,这六个人事先商量好要捉弄他一下。桌上一共摆了六个菜,按年龄大小行酒令,酒令要说出一个典故,只要典故和桌上菜肴有关,就可以独享这盘菜,否则没菜吃。第一个人说:“姜太公钓鱼。”说罢就把桌上的一盘鱼端到自己面前。第二个人说:“时迁偷鸡。”于是将一盘鸡肉端走。第三个人说:“张飞卖肉。”话音刚落顺手将一碗猪肉拿去。第四个人说:“苏武牧羊。”把羊肉也拿走了。第五个人说:“朱元璋杀牛。”牛肉也就归了他。第六个人面对最后的一盘菜,说声“刘备…  相似文献   

10.
一个人生活于天和地之间,生活于人与人之间,如何做人做事?传统答案一般是:在天地间“顶天立地”,做个独善其身的君子,生活于人与人之间,则要“出人头地”做个兼善天下的圣人。  相似文献   

11.
培训班上,企业界的精英们正襟危坐,等着听管理学教授的关于企业运营的报告。门开处,教授走进来,矮矮的个子胖胖的脸,左手提着个大包,右手擎着个涨得圆鼓鼓的气球。精英们很奇怪,但还是有人拿出笔和本子,准备记下教授精辟的分析和坦诚的忠告。 “噢,不,不!”教授说道,“你们不用记,只要用眼睛看就足够了,我的报告将非常简单。” 教授从包里拿出一只开口很小的瓶子放在桌上,然后指着气球对大家说:“谁能告诉我怎样把这只气球装到瓶子里去?当然,你不能这样,嘭!”教授滑稽地做了个气球爆炸的手势。 众人面面相觑,都不知教…  相似文献   

12.
正做数学题的时候,一个问题是一个答案,而在生活中,一个问题可以有两种答案。老师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人,每天都坐在路边的椅子上,向开车经过镇上的人打招呼。有一天,他的孙女在他身旁,陪他聊天。这时有一个游客模样的陌生人在路边四处打听,看样子想要找个地方住下来。陌生人从老人身边走过,问道:"请问大爷,住  相似文献   

13.
时间无声无息,不停不止,充满宇宙并永恒的倾注着天主的圣爱,它永远是现在,但是在时间中诞生的人把它限定了昨天、今天、明天。 感谢天主让我们这一代活着的人老老少少共同度过第三个世纪之交的千禧年,这是一个喜满全球的恩慈之年,宽恕之年,和好之年。 我是个年过六旬的修女,经历过三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亲身感受到祖国母亲的悲哀愤怒与喜乐,以及人自身信仰的低谷与高峰。 我的小学是在沦陷区北平度过的,饱尝日本侵略军铁蹄的蹂躏和奴化教育。父亲因抗日罪被关押在日本宪兵队,尝尽了灌凉水,上老虎凳的酷刑,终因没有招供,日本人…  相似文献   

14.
正考试做题当然得有个答案标准,可有些标准答案却往往让人啼笑皆非。王蒙先生讲过一个他亲历的真实故事:一次,王蒙的孙子为作业上的两道选择题苦思冥想。王蒙要指导他,念初中的孙子竟说:"你不懂。"王蒙不服气,拿过题来看,一道原句是:"在我的窗外长着一棵杨树。"下边有三个选择:"A、有一棵杨树长在我的窗外;B、隔窗望去有一棵杨树;C、我看到窗外有一棵杨树。"要求在这三个选项  相似文献   

15.
美国有家社会调查机构,曾经搞过一项专题调查,内容是如果有三位名流——一位化学家、一位物理学家、一位政府官员同时落水,请问先救谁?答卷数以万计,主张各有不同。有人希望先救化学家,因为淹死化学家社会损失巨大;有人赞成先救物理学家,因为物理学家对人类进步所起作用甚大;还有人主张先救政府官员,因为他是民意代表。调查机构最终认定只有一张答卷符合当时情况,堪称最佳。答卷人是一个8岁小男孩,答案也很简单:谁离船近先救谁。  相似文献   

16.
有一个老人,临终前把家里的土地和财产“二一添作五”平均分给了两个儿子。老人过世后,小儿子想:“我独自一人日子容易打发,可哥哥拉家带口,日子过得比较艰难,我应该把自己的那一份,再分一半给哥哥才对。”他有这个想法,又怕哥哥不接受,便趁着夜黑风高,把自己分得的苹果和玉米,搬了一半偷偷地送到了哥哥的粮仓里。住在另一边的大儿子心里也想:“老爸不在世了,弟弟孤单一人,日子咋过呢?  相似文献   

17.
看轻自己     
著名表演艺术家英若诚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英若诚小时候成长在一个大家庭中,每次吃饭都是几十口人坐在大餐厅中。有一次他突发奇想,决定跟大家开个玩笑。吃饭前,他把自己藏在饭厅的一个不被人注意的柜子中,  相似文献   

18.
幽默大师林语堂曾经说过这样一则笑话:罗马时代有一个皇帝肆意残害人民,时常把人投到斗兽场上,给猛兽吃掉。有一次,皇帝又把一个人丢进斗兽场内,让狮子去吃。这个人胆子很大,他看到狮子不但不害怕,反而走到狮子身旁,在他耳边低语了几句,那狮子掉头就走。皇帝看在...  相似文献   

19.
垂钓     
去年夏天我与妻子到俄罗斯的海参崴游玩。海参崴的主要美丽在于海。在海边一个小小的弯角上,我们发现,端坐着一胖一瘦两个垂钓的老人。胖老人听见脚步声朝我们眨眼算是打了招呼,他回身举起钓竿把它的成果朝我们扬了一扬,原来他的钓绳上挂了六个小小的  相似文献   

20.
这里有一道趣题:有一个人用六十美元买了一匹马,又以七十美元卖了出去。然后他又用八十美元买回来,再以九十美元卖出去。然后他又用八十美元买回来,再以九十美元卖出去。在这个交易中,他赚了多少钱?答案有:(1)赚了十美元。(2)赚了二十美元。(3)赚了三十美元。(4)没赚钱。 密执安大学的梅尔和伯克先生曾把这个题目给一组大学生解答,能作出正确答案(赚三十美元)的不到百分之四十。什么原因使如此简单的问题变得不简单呢?他们分析,这是因为同一匹马使计算者把几次不同的交易混而为一,造成干扰,形成“心理眩惑”,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