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哲理思辨     
正无论苦和乐,还是苦和甜,都是彼此的因果。故知识要苦学,功夫要苦练,心志要苦修……这样,方可乐在苦中,甜在苦后。悲痛算什么,伤痛又算什么,对于一个善思者而言,痛定思痛后的获益则是对人生感知的颖悟。古人云:知足常乐。它的本意是:常知足,常快乐;而它衍生的意思应该还有:谁知足,谁快乐;越知足,越快乐。快乐的微笑,大多是一种表情;  相似文献   

2.
三乐     
段国栋 《天风》2005,(4):35
知足常乐:不存贪婪之念,没有非分之想,淡薄名利,看破世俗。失去的不再计较,得到的敝帚自珍。常 言道,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为人处世不妨多一份宽容豁达,何必为不切实际之想折磨自己。有一古联: "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无求能无私,无私可无欲。无求无私无欲,自然就会心地坦然,永葆精 神绿地常青。因此说,"知足常乐"并非不思进取的消极情绪,而是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相似文献   

3.
佛言祖语     
复次,夫知足者虽贫名富,不知足者虽富是贫,若圣智满乃名大富。我昔曾闻有优婆塞,有人讥呵云最贫穷,而优婆塞乐佛所赞知足之法,即顺法相而说偈言:无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亲,涅?第一乐。时优婆塞说偈已,语彼人言:如佛所说知足则富,汝今何故称我贫穷?复说偈言:虽有诸珍宝,丰饶资生具,不信三宝者,说彼最贫穷。虽无诸珍宝,及以资生具,能信三宝者,是名第一富。我今敬三宝,以信为珍玩,汝以何因缘,说我为贫穷?帝释毗沙门,虽富众珍宝,如其布施时,不能一切舍。我心爱知足,于诸财宝物,无有贪著意,一切悉能舍。…  相似文献   

4.
释演觉 《法音》2022,(7):11-12
<正>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少欲知足是佛教倡导的重要理念。佛教认为,少欲知足是修行成道的必要条件,是安乐自在的根本前提。《佛遗教经》说:“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在少欲知足理念熏陶下,中国佛教形成了崇俭戒奢的优良传统。唐代百丈清规规定“斋粥随宜,二时均遍”,务求饮食节俭。僧众用斋心存“五观”,就是从细节处培养和践行崇俭戒奢精神。  相似文献   

5.
“文革”时,某单位的汽车不幸轧死了一家的小孩。那时虽讲究经济赔偿,但从“阶级感情”观点出发,也得想法抚慰死者家属。偏巧派去的人是个惯会讲“八股”口号的人,他对死者父亲说:“这点苦对咱贫下中农又算得了啥?想想过去,看看现在,展望未来,你一定能够挺直了胸膛!”对方难过了半天,最后讲道:“说啥呢?想想过去,咱有个儿子;看看现在,孩子没了;展望未来……”他哽咽地抹着泪说:“还不是个绝户?过去·现在·未来@江五振  相似文献   

6.
人生是苦。知苦才能离苦,知苦才能得乐。“八苦”的内容大家知道,不再重复。我只想说一点日常现象,谈一点体会。一般来说,人们都很重视吃喝,把吃喝当作快乐的标准,友谊的象征。这里有朴实的感情,希望亲及能在口腹上得到满足,交往中热热闹闹;这里也有庸俗无聊的攀比追求,甚至以此为交易的手段。不少人打出“饮食文化”的招牌为“吃”涂脂抹粉,但这也很难掩盖其实质。因为饮食虽然也是一种文化表现,但在记喝的品种与吃法的讲究上表现出来的,绝非值得宣扬的文化。这且不说,为了记喝而产主的烦恼是不需细想的。多少人家为咆喝发愁…  相似文献   

7.
和谐的社会与世界是人类安全与快乐生活的基本条件,因此有智慧及慈悲心的人无不努力促进社会与世界的和谐。古德云:“有因有缘事易成,有因无缘果不生;不信且看寒江柳,一经春风枝枝新。”凡事要成就必须因缘具足,因此要和谐世界就要了解成就此一结果的种种因缘,及促成此众缘和合的方法。“众生无边誓愿度”,佛弟子本着佛法慈悲的精神,无不希望众生能离苦得乐,适逢现代多元、多变、物质文明发达、人欲横流及人与人之间互动密切的时代,世界浮现许多问题,以致人心常感到不安,因此社会与世界的和谐更显重要。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课标的强力推进,对于在新课标、新形势下如何进行快乐的语文课堂教学?笔者在此探讨快乐语文教学与大家一起分享。一、教学导入开篇引趣,诱发好学之乐。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到有趣。”精彩的课堂导入往往能起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促进师生情感的沟通,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的思维方式,有一个重要的特点,这就是重视直觉体悟式的思维。什么是直觉体悟式的思维?我们举一个例子:《庄子·秋水》篇记载,有一次庄子与惠施游玩于安徽凤阳县北的濠水边。庄子说:“惠施,你看鱼游的多么自得,这就是鱼的快乐呀。”惠施反问说:你不是鱼,你又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回答:“你不是我,你又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是否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所以我不能知道你;同样的道理,你不是鱼,你也不能知道鱼是否快乐.”庄子对此的回答是;“你说‘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时,你就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才发…  相似文献   

10.
古语“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的说法,的确能道出做人的一番道理。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天主教》2006,(2):1-1
耶稣又向他们说:“人拿灯来,岂是为了放在斗底或床下吗?因为没有什么隐藏的事,不是为显露出来的;也没有隐密的事,不是为彰明出来的。谁若有耳听,听罢!耶稣又向他们说:“要留心你们所听的:  相似文献   

12.
给人台阶 1961年6月,英国退役陆军元帅蒙哥马利访问中国。在洛阳参观访问时,曾由中国外交部工作人员陪同,在街上散步。走到一个小剧场,他好奇地闯了进去。台上正在演豫剧《穆桂英挂帅》,蒙哥马利了解到剧情之后,连连摇头,说:“这个戏不好,怎么能让女人当元帅?” 中方陪同人员解释说:“这是中国的民间传奇,群众很爱看。” 蒙哥马利说:“爱看女人当元帅的男人不是真正的男人,爱看女人当元帅的女人不是真正的女人。” 中方人员不服气地说:“我们主张男女平等,男同志办到的事,女同志也办得到。中国红军就有很多女战士,现在解…  相似文献   

13.
人们面对困境,情绪懊丧,如长期这样,毕竟会影响到人们的身心健康。那么,怎样才能从不良情绪中摆脱出来呢?有一种方法,那就是享受快乐,不断地换位思考问题,它常常能使人战胜沮丧,从不良情绪中解脱出来。人生在世,难免遇到伤心事、苦恼事,有时会使人痛苦不堪。这时如果你能从不幸中寻找、挖掘出积极因素来,就能转“忧”为喜,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从“山穷水尽”转入“柳暗花明”。在很多情况下,人们的痛苦与快乐,并不是由客观环境的优劣决定的,而是由自己的心态、情绪决定的。遇到同一件事,有人感  相似文献   

14.
很多老板喜欢说:“员工是我们最大的资产。”不过大家都很清楚,这句话通常是说说而已,在实际运营中就不是那么回事。很多领导认为,企业为员工支付薪水,员工为企业效力,这是天经地义的事,还谈什么激励员工?问题在于,企业雇佣的不是一双手,而是一个人,这个人是否足够积极主动,企业的绩效是很不一样的。激励大有必要!  相似文献   

15.
1、与家长沟通困难。代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物质和精神的需求与消费水平、消费心理之间的供求矛盾(耐克,阿迪达斯,V66短信息)。自己感兴趣的事总得不到家长的支持和理解,在家里没有地位和尊严,经常挨训、挨打;家长总说:“小孩子懂什么!这不是你应该做的——那不是你应该拥有的。”整天唠唠叨叨。那边家长唠叨,这边心里说:“Drat!家长不懂的事多了,还教训我!”  相似文献   

16.
《吕氏春秋&#183;贵公》篇记载了“荆人遗弓”的故事。有个楚国人遗失了弓箭,却不愿去寻找,说:“楚人失弓,楚人得之,何必去找呢!”孔子赞赏这种态度,但仍然做了补充,说:“去掉‘楚’这个限定,‘人失弓,人得之’就完美了。”老子听到了孔子的话,淡然说:“去掉‘人’就更完美了。”  相似文献   

17.
佛教慈济功德会,秉承佛阳“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心念,眼膺印顶上人“为佛教、为众生”之志节,从事济贫教富之志业。因此,我们的理想是:以慈悲喜舍之心,起救苦救难之行,与乐拔苦,缔造清新洁净之慈济世导。我们的方法是:以理事圆融之智慧,力过天下善土,同耕一方之福田;勤值万慈心莲,同造爱的社会。我们的工作是:集慈善、医疗、教育与文化四大单元于一炉。而我们的精神是诚、正、倍、实。我们深信众生平等,人人具有佛性,只要能从慈门入,必能一窥佛门的庄严美妙殿堂;只要能从善门入,富者施之,必能得福而乐;贫者受之,必…  相似文献   

18.
<正>崇俭戒奢,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佛教的优良传统。在佛教的经典中,有很多关于崇俭戒奢的论述。《应作慈爱经》中就提到了尚俭之法:“知足,易抚养,少事务,生活简朴。”《吉祥经》中也提到:“知足并感恩……是为最吉祥。”佛陀教诫众比库,应以“四依法”来要求弟子们,在穿衣、用斋、住所、医药方面,尽可能做到简朴,培养不骄奢、不攀比、常知足的僧格。这样不给信众增添负担,勿使信众和民众对出家人产生厌恶感、心生憎恨。《长阿含经》中云:“郁陀夷,汝当观世尊,少欲知足。  相似文献   

19.
“人贵有自知之明”,我们常说。究竟怎么样才能算是“自知”呢?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不仅能“知足”,也能“知不足”。  相似文献   

20.
最近我诸事不顺,心情灰暗,时不时更换QQ签名:跌人谷底,郁闷;暗无天日,崩溃;没有出口,绝望。我的“心情晴雨表”被网友“小鱼”注意到了,他给我发过来一朵花和一个笑脸,说:“去我的空间看看吧!”来到小鱼的空间,看到他刚刚更新的日志,记述了这样一段话:两个和尚走在江边,看到几条逆水而游的鱼。小和尚说:“这些鱼真傻,逆水而游,多费力,多辛苦!”老和尚说:“它们正在享受奋斗的快乐。”小和尚问:“顺水而行,不是更安逸、舒适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