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迷信”这个词广泛地被人应用,大概不是从“文化大革命”之后开始的。虽然“破除迷信”是当时人们的口头禅,但是那多指“现代迷信”。其实,“破除迷信”已经是将近一百年的老生常谈了,迄今人们一听到自己不能相信的事物还喜欢用“迷信”二字驳斥对方,或指责对方的愚昧,而且还喜欢在前面加上“封建”二字,名曰“封建迷信”。要是你反问一句,“什么叫封建迷信?”他也许干瞪眼,说不出什么道道来。因为总爱指责别人搞迷信的人,往往迷信自己就是真理的化身。  相似文献   

2.
幸福在品。而今,一切的一切,好像都可用一个“快”字来形容。快节奏,快速度,快发展,快作风,甚至连就餐,都是“快餐”。这种“快”,给人一种“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又带给人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感。好像不“快”,就与时代脱节,就会波时代淘汰。  相似文献   

3.
神父一日     
“神父”一词意译于外文,其拉丁原文是Pater, 英文是Father,这两个外文词都是“父亲”的意思。在讲英语的国家,就称呼神父为“Father”,是一种尊称和爱称。我们中国教会为什么在“父”前又加了一个“神”字,称为“神父”,这里不作什么考据,大概是为了区别于自己的生养之父的缘故吧。不过,加上一个字而称为“神父”后,则较明显地表示出这样的一个群体的身份:与“神”有关,而与真正的“父”则无关,因为他们是一群独身者。由此可见,“神父”是与神,或者同宗教活动有关的人。那么,欲说“‘神父’的一天”,我想,实则是说神父…  相似文献   

4.
知耻者必胜     
中国有句古话叫“知耻近乎勇”,说的是一个人知道和承认自己的过错,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知错、认错然后改错,他就是真正的强者。然而生活中常常有着这么一种情形:错也知了,一度也改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错事、“耻事”又往往冒了出来。个中的道理很简单:有“耻”给忘了,来日又出“耻”。这大概是人性所固有的一个弱点吧。这就需要人们“知耻”之外,还要“记耻”,这才能真正地消灭“耻”。中国古代有一则“卧薪尝胆”的故事,说的是越王勾践在战败给吴王夫差后,每天卧着薪草,尝着苦胆,甚至是“抱冰握火”,让手下的人每天拿…  相似文献   

5.
儒家“无为”说──从郭店楚简谈开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凡繙经绎史及相关学科者不能不注重出土文物──“历史—”。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即要求以考古材料来印证书籍文献;到饶宗颐等人则又有加,提出“三重证据法”,将出土文物分为“有字”和“无字”两种,认为不应忽视后者。我们知道,研究方法的改进、理论视角的变换等,都可能对以往的一些“成论”带来冲击;而出土实物与文献资料的互证则可能从根基上修正或改写以往的学术史,有价值文物的发现促进科学研究的进步乃至“革命”。若没有王懿荣1899年(距今整整一百年!)发现甲骨文,带来中国古史研究的划时代发展,大概就难有今…  相似文献   

6.
除了彼此相爱外,你们不可再欠人什么,因为谁爱别人,就满全了法律。其实“不可奸淫,不可杀人,不可偷盗,不可贪恋”以及其他任何诫命,都包含在这句话里:就是“爱你的近人如你自己”。爱不加害于人,所以爱就是法律的满全。(罗13:8—10)法律的满全是爱德  相似文献   

7.
成人的幼稚可与无知、可笑,甚至可怜、可悲等同。但从思维角度看,有些是不乏幽默之效果的。民国时期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渠的笑话是较多的。据说有一次济南大学校庆,韩复渠莅临讲话时闹出了不少笑话。他在台上就座后,看到来的人多,就说“今天来的人还真不少,大概有五分之八吧?”接着又问“谁还没来?没来的举手。”正式演讲时头一句就是“今天是什么日子?”在  相似文献   

8.
易中天数女     
中国人大概没有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了,就连“学术超男”“学者明星”厦大博导易中天也不例外。他戏谑自己是“一等爸爸二等丈夫三等教授”。既然敢称一等爸爸,当然也就有一流的教育方法了。  相似文献   

9.
一百多年前,著名的抗美英雄林则徐曾亲手书写了一幅“制怒”二字的条屏,悬之于房中注目的地方,以抑制自己容易激动发怒的脾气,坚持冷静地待人处事。明朝朱衮在《观征子》中说:“一个有涵养的人能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这种“制怒”与“忍让”的涵养功夫,实在是一种操持稳重的美德。 然而,我们有些同志,特别是青年同志缺乏涵养,常常为某件鸡毛蒜皮之事,就大发雷霆,得理不让人或无理争三分。轻则你一言我一语地争吵起来,闹得面红耳赤,彼此都不愉快。重则吹胡子瞪眼,恶语伤人或拳脚相加以至失去理智,行凶杀人。最终,落个不是触犯法律,就是触犯了纪律。悔恨醒悟,业已晚矣!  相似文献   

10.
易中天数女     
中国人大概没有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了,就连“学术超男”“学者明星”厦大博导易中天也不例外。他戏谑自己是“一等爸爸二等丈夫三等教授”。既然敢称一等爸爸,当然也就有一流的教育方法了。  相似文献   

11.
进入大学没几天,一位高中时的同学便给我来了一封信,开头没几句话他就写到:“你真厉害……”。当时我便想:厉害什么?不就是“出人意料”地考上大学了吗?这已是两年前的事了,现在又回想起来,也难怪他那样说。谁让自己在那样关键的时刻那么地幸运呢。现在我们那里的高中生绝大多数是自费性质的,而我们上高中时自费生的数量要少一些,可也已经占据“半壁江山”,剩下的那一半江山是统招生的。相对于自费生来说,统招生交费很少。大概基于这一原因,大部分统招生都有一种自豪感,作为其中的一员,我也不例外。在我的记忆里,小学时学习…  相似文献   

12.
一在历史中,特别是在近代史中,语言里大概再没有一个词象“自由”那样燃起过亿万人的热情了。它常常是进步力量的旗帜,是群众反抗专制压迫和干涉,真正以人的名义开拓自己的命运、创造自己的幸福与繁荣时树起的目标。“自由”一词既一针见血地揭示出这样的历史过程,又展示了人的天赋与才智,实在是一个伟大的字眼。人,是一种自由的存在。人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开拓和决定自己的命运,这也是他肩负的职责。人类就是在动荡不安和威胁中,逐渐把自己组织起来,启发和扩展自己的才智  相似文献   

13.
心情一低落就担心是“抑郁症”;又气又恨不能平静的时候就怀疑自己得了“躁狂症”;不喜欢读书就归结为“阅读障碍”;算错报销单就自卑是“数字恐惧症”……现在,越来越多的白领喜欢用心理学来分析自己的日常行为.但是对这门科学的一知半解,使他们习惯将一切负面情绪定义为“心理疾病”.然后要么自卑消沉,要么盲目治疗,心理学专家将这种庸人自扰的情形称为“心理疑病症”,它是压力作用下紧张情绪的一种畸形释放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嫉妒的自白     
我的名声不大好听。多事的人给我下的定义是“对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其实我是一种病毒,就其本事而言,我敢同癌细胞争个高下。有些人亲近我而疏远癌细胞,这大概是他们不大认我“庐山真面目”的缘故。 你想知道我家住何处吧?不瞒你说我绝对不会寄住于人的大肠胃系统,又脏又臭的地方谁去?我落户在人的脑深处,只“偶尔露峥嵘”,许多人的脑子里都有着我的身影。 自然界里瓢虫是棉蚜的天敌,众所周知。而在人类社会中,我是人才的天敌,就不一定有几个人知道。如果说锈斑是利器的腐蚀剂,那我当之无愧的就是人才的腐蚀剂。信不信由你,反正我有这个本事。  相似文献   

15.
林志华 《天风》2005,(7):10-11
约13:34-35 基督徒对“彼此相爱”这个词再熟悉不过了。我们常常勉励同工、弟兄姐妹要彼此相爱,因为这是主耶稣的一条新命令。既是命令,它应该是严肃的,要绝对服从,不容讨价还价的。我们可以用什么来表明自己是主的门徒呢?用彼此相爱。我们若能与人彼此相爱,就证明我们是主的门徒了。  相似文献   

16.
一、笔顺规则的理解及其心理因素。几条笔顺规则,看来说得明白易懂,但一般人,特别是初学写字的人,运用起来就并不那么容易了。原因是他们对于上、下、左、右、内、外的理解,既缺乏了一个明确的知觉对象,又忽视了字的笔画所起的视觉参考作用。因此,首先要从点画、偏旁部首的结构关系来理解,也就是从知觉对象的确定来理解。如“昌”这个上下结构的合体字,先写“日”,后写“曰”,自然就是先上后  相似文献   

17.
纪晓岚爱好猜谜,也喜欢出谜。传说有一年元宵节,纪晓岚在一对大灯笼上写了副字谜联:“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狸狼狗半边仿佛,即非家禽,又非野兽;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一片模糊,虽是短品,亦是妙文。”黑白红黄都不是,那就是“青”,半边狐狸狼狗即为“犭”,合起来就是“猜”字,诗词论语上都有就为“言”字,四方模糊即是“迷”,合为“谜”。所以其谜底就是“猜谜”二字。此则谜联用语诙谐,对仗工整,隽永清新,且耐人咀嚼寻味。曾有个不求至道的僧人向纪晓岚索联,纪晓岚就为其撰联曰:“日落香残…  相似文献   

18.
人们常说。不能把“不”说得婉转、令人容易接受的人不够成熟,是否真的这样呢?看上去很简单的一个“不”字,有时确实不好说,或者说得不合时宜。那么,到底怎样才能把“不”字说好,说得更合乎情理呢?下面介绍5种技巧。 1.有时,同样是表达一个意思,说话的方式却很重要,可以说是其中的要点。就以说“不”字为例吧,既可以生硬、粗鲁地说出来,又可以貌似  相似文献   

19.
这个世界上,除了空气,大概就数阳光对人最公正了,不论你贵为帝王将相、领袖伟人,还是普通平民百姓,都能无偿享用到太阳光的照射。太阳虽不像人那么势利,可是又有多事之人,却人为地把你在哪里晒太阳,怎么个晒法,分成三六九等。这就是我看到的一本新书《成功男人在哪里晒太阳》的“高见”。  相似文献   

20.
从自我认同的角度看原始儒家的诚信观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虽然在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说文解字》中 ,“诚”字与“信”字是互训的 ,但在原始儒家的思想中 ,“诚”与“信”实为两个相对独立的观念 ①。就涵义而言 ,“诚”与“信”都有“真实无妄”、“意笃不欺”之义 ,但二者在使用时的语境却很不相同。简而言之 ,“诚”往往指涉一个人针对自己的一种态度 ,而“信”则往往指涉一个人针对他人的一种态度。在金文中 ,“诚”字有时也写作“” ,而这与子思、孟子所说的“反身而诚”、“诚身有道”的语脉是一致的。所以 ,我们首先把“诚”看做是人对待自身的一种真实无妄的态度。其反面就是《大学》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