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齐白石出生于湖南湘潭的一个农民家庭,抱着对艺术的一腔热忱,在年近半百之时进行"衰年变法"。经过长达十年的潜心钻研,齐白石终于独创了以"红花墨叶"为主要特色的中国花鸟画新风格。这种表现方式因充满民族文化内涵和民间生活情趣,而备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与推崇。"衰年变法"是齐白石艺术生涯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奠定了他自身独特的绘画风格,成功实现了民间艺术与传统绘画的有机融合。文章主要从齐白石的生平与艺术成就、"衰年变法"产生的时代背景、艺术价值及其对当代绘画的启示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并结合当下说明"衰年变法"对于研究中国画发展方向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可染拜师     
1946年,经徐悲鸿引荐,李可染见到了仰慕已久的80多岁高龄的齐白石,表达了自己想拜师求教的心情。1947年春,他带了20张画第二次拜见齐白石,由此引出一段动人的故事。当时,齐白石正在躺椅上养神,画送到手边,他便顺手接过。起初他还是半躺着看,待看了两张画以后,他已不由自主地坐了起来。再继续看,齐老眼里放出亮光,身子也随着站了起来,边看边说:这才是大写意呢!齐白石晚年有个习惯,认画不认人,看完画以后,他将注意力转移到李可染身上,问:你就是李可染?李可染忙答应。齐老高兴了,赞许道:30年前我看到徐青藤真迹,没想到30年后看到你这个年轻人的画。徐青藤即徐渭,是明朝著名的花鸟、山水画家,其画以用笔豪放恣纵,潇洒飘逸,名重一时,对后世亦有极大影响。齐白石生平十  相似文献   

3.
陈师曾是一位国画大师,精通画理,擅长写意山水、花鸟、人物画及书法,师承吴昌硕,交友齐白石,是一位难得的通才。虽然陈师曾生活在一个传统的文人家庭里,又处于一个受到了西洋文化冲击的20世纪初时代西方文化的冲击。在思考中,凭借他的学养和独有的对中国文化的见解,写出了影响至深的《文人画的价值》,至今仍然是我们值得研究的文章,而其所折射出的文人画思想对今天的习画者来说,仍然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文章主要论述了王原祁山水画的临古方法及创作理念,他的临摹经历了对照式、选择式、追忆式、变法式、汇总式和创造式临摹的六个阶段,其对待古人的态度、方式以及从临摹到创作过渡的方式对当代高校国画基础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1940年4月的一天早晨,居住在北平的画家齐白石起床后,在院子里活动了一会儿,便走进了他的画室。他把昨天画完的一幅菊图,左看看,右瞧瞧,提笔改动了几处,觉得没有什么毛病了,脸上才露出了满意的笑容。齐白石非常喜爱菊花,一生画了不少菊图,而且在设色上十分讲究,最常见的是粉红和正黄两种。而他新画的这幅菊图,却用的是朱红,中锋淡墨双勾,两笔一瓣,用笔灵活而有力。  相似文献   

6.
齐白石,世界文化名人,20世纪最富创造性和影响力的艺术家。白石有四绝,"诗,书,画,印"。其中,诗,清新,朴实,真挚,亦情亦感,不拘一格;画,下笔多遗貌取神,不求形似,只求神韵。白石曾说:"吾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白石的诗,成就他的画。齐白石一生诗作约3000多首,那么,我接下来将摘取齐白石的画梅诗进行研究。齐白石的画梅诗与其绘画之间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我将分别从齐白石生平、齐白石的画梅诗、齐白石的绘画、其画梅诗与绘画的关系四个大方面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正狭窄的工作室内,七十高龄的仇庆年老人坐在椅子上,像磨豆浆一样,耐心地推着石杵。石臼里的矿料,在他的动作下,越来越细,越来越稠。仇庆年就这样耐心地磨啊磨,他的双眸专注地盯着石臼里的颜料,他的嘴角含笑,仿佛在宣示:我要做最好的颜色!1964年,仇庆年二十岁,他  相似文献   

8.
齐白石是一位精通诗、书、画、印的具有传奇色彩的艺术家。齐白石淳朴的家风、波折的生平经历,都是他艺术道路上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文章概述齐白石传奇的生平经历对其绘画风格的影响,从题材与画风上分别阐述了齐白石雅俗共赏的绘画艺术风貌。齐白石的绘画无论是题材上,还是画风上,都让人感受到其独具的艺术魅力,他的艺术成就对当代和后世的影响都是极大的,人们都深深地被齐白石通俗又不失典雅的作品所折服。  相似文献   

9.
小时候,我非常钟爱国画。碰巧,我家楼上住着一位画家,他闲暇时喜欢和我爸聊天。一天,他看到桌子上一幅我画的国画《凤尾鱼》,惊喜地问我爸是谁画的。我爸回答说:“是我儿子画的。”于是画家当即表示愿收我为徒弟。那天下午放学后,我和小妹回到家,爸爸就对我们讲了画家要收我为徒的事。  相似文献   

10.
常留三分     
记得念初中时,我曾喜欢上了作画。指导老师是一位当时小有名气的国画家。他指点我时,常说的一句话便是:你画得太满了,要懂得留白;画留三分空,留白天地宽,你要记住呵。“画留三分空,生气随之发。”  相似文献   

11.
于安澜是我国画学界的默默耕耘者,他以等身的学术著作和博学严谨的学术态度,为现代画学研究奠定了牢固基础。《画论丛刊》一书是他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更是一部极具价值的画学经典。  相似文献   

12.
齐白石先生擅长绘花鸟虫鱼,山水人物,意境浓厚朴实纯真,造型生动简明统一,色彩明快表现力十足,笔墨雄浑精微而滋润。其所绘的鱼虾虫蟹,更是妙趣横生。齐白石画虾足以称得上是画坛一绝,所作虾个个栩栩如生,灵动活泼,而他为董其武先生所绘的《六虾图》也是传奇精品,整幅画流畅通达,意境丰满。  相似文献   

13.
宁静是金     
在荷兰的一个小镇,来了一位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年轻农民。他找到的差事就是为镇政府守大门,而且在这个门卫的岗位上一呆就是60多年。一生中足不出小镇,也没有换做其他的事情。 这位青年工作之余一不下棋二不打牌,也不去泡酒馆、茶馆、聊天,而是选择了打磨镜片的业余爱好。虽然又费时又费工,可他却乐此不疲。就这  相似文献   

14.
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对齐自石的画艺深感叹服,他说:“齐先生的画,水中的鱼儿没有一点色,一根线去画水,却使人看到了江河,嗅到了水的清香。”的确,一只普通的毛笔到了齐白石手上,就仿佛有了魔力,在他的笔下,花、鸟、虫、鱼都有无限的生命力和神奇的魅力,特别是他画的虾,栩栩如生,清润透明。如此出神入化的才艺,自然尽可归因于天才。对于这样的说法,想来自石老人定会淡然一笑,因为他知道,自己身上并没有艺术基因的遗传,成功在于他一直信守着一个对自己的承诺。  相似文献   

15.
洪玲 《思维与智慧》2004,(12):47-47
有一位七十多岁的日本老先生,拿了一幅祖传的珍贵名画上电视节目,要求“家有宝物鉴定团”的专家鉴定,他说,他的父亲说这是名家所作价值数百万的宝物,他总是战战兢兢地保护着,由于自己不懂艺术,因而想请专家鉴定画的价值。结果揭晓,专家认为它是赝品,  相似文献   

16.
偶然看到一份资料,是梅兰芳的外孙讲述外公的故事。其中提到一件事,有一段时间,梅兰芳非常迷恋画画,并为此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就连虞姬戏服上面的兰花、梅花都是他自己画出的图案。发现梅兰芳如此痴迷画画,有人劝他说,你的事业是唱戏成就的,画画画不出梅兰芳,但是画画可以成就张大千和齐白石他们。梅兰芳听了,并没有多说什么,但有空闲时,他还是喜欢画上几笔。  相似文献   

17.
徐悲鸿弃官推介齐白石 徐悲鸿在北平大学艺术学院任院长的时候,聘用齐白石为中国画教授。然而,当齐白石登上大学讲台的时候,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反对者认为,把一个没有受过任何正规教育、木匠出身的老头聘为教授,简直是对艺术学院的侮辱。  相似文献   

18.
1940年4月的一天早晨,居住在北平的画家齐白石起床后,在院子里活动了一会儿,便走进了他的画室。他把昨天画完的一幅菊图,左看看,右瞧瞧,提笔改动了几处,觉得没有什么毛病了,脸上才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相似文献   

19.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齐白石一直都是以花果鱼虫为著的绘画大家,《山水十二屏》拍出超级高价之后,我们都不免把目光都投向他另一些山水题材作品上。由于各种因素导致其近年来价格不菲的山水题材作品频繁出现,价格不断被拔高。其山水题材的作品高于其他题材作品的价格,同时齐白石变法前后的山水题材的作品价格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20.
齐白石与毕加索的绘画艺术之间的比较这项研究工作的目的在于,首先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画家,自他的艺术风格成形诞生以来,就成为人们研究和学习中国民间艺术的读本,在国外齐白石的绘画也享有高的地位,他的绘画里简朴的画风投射出的深奥,一直令人思索,人们热爱齐白石、渴求达到齐白石的境界。论文的宗旨是了解齐白石绘画思想对中国近现代中国画的影响,在近代的中国画家的理念里,我们能找到齐白石的影子,就齐白石的绘画而言,一个外国人——毕加索,对他的绘画产生了影响。齐白石出生于寒门,经历了北漂生活,面临时代政局的变迁,承受生命危机时刻内心的痛苦抑郁,而同时代的毕加索的境遇也如此。毕加索是高产的画家,他的绘画寓意深远,大巧若拙的风格从毕加索的艺术中流露,毕加索的艺术风格从诞生之日就影响着西方人们的思想,虽然齐白石本人未必认同毕加索的绘画思想,毕加索也不一定完全理解齐白石的绘画风格,但他们之间却有某种共同点。齐白石是一位大气晚成的画家,长期练习、创新到晚年的领悟,齐白石的作品淡泊、宁静、童趣,和毕加索的绘画精髓契合。毕加索参加过革命,后来云游四方学习艺术,而齐白石从木匠转型到画家,晚年开始"我行我道",他们有可比性。在写论文的过程中,查阅相关资料,获得的主要结论是借中西方的思想来分析齐白石和毕加索的绘画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