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宋景德年间,有一位戍边将军叫曹玮,熟读兵书,颇有谋略。 有一次,西番兵轻视宋军,大举侵入边境,企图饮马黄河,放牧中原。曹玮率兵拒敌,宋军号令严明,列阵整肃,进退自如,西番兵虽然强捍,但对阵法却不甚精通,一看这阵势,心理上已先怯了三分,两军刚一交战,西番兵便溃不成军,一溜烟地逃跑了,令曹玮追赶不及。宋军虽取得了胜利,但却收获不大。曹玮看看西番兵已跑远,便纵兵去掳掠西番兵丢弃的牛羊,然后慢慢地赶着胜利品往回走。他的部下便劝说道:“西番兵虽败,但并未损失什么兵力,这样赶着成千上万的牛羊赶路,一旦西…  相似文献   

2.
1、孙中山智对下联 孙中山与宋庆龄志同道合,为革命事业奔波四方。1916年四月,孙中山与宋庆龄结婚后半年的一天傍晚,两人到公园里散步,边走边谈,难得有这样清闲的时候。走到池塘边石凳旁,就坐下来休息。话锋转到讨袁的事,宋庆龄兴致勃勃地对孙中山说:“逸仙,我想起了一个讨袁对子的上联,你能续个下联吗?于是吟出上联:  相似文献   

3.
对联层出不穷,比比皆是,现收集几例,供读者诸君欣赏之。   无锡名士冯国征,在上海《大公报》上刊登一上联:“阎锡山,过无锡,登锡山,锡山无锡”。   一看此联,的确出得奇巧,一时难以对出,除去别的不讲,先是人名、地名的交换,就难以找到恰当的对句,一时成了绝对。十七年来,没人对出下联来。   如此绝妙的上联,冯国征又是怎么写出来的呢 ?原来还有一段轶事在其中。   1925年,阎锡山在南京开会期间,忽然心血来潮,要到无锡一游。   到了无锡,找了一位向导,先看了东林书院,又泛舟五里湖上,在游览蠡园时,又忽然…  相似文献   

4.
启迪智慧的“缺A”式辞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A”式辞格,古今多用,但是很少有人论及,本文试从自然语言逻辑角度进行探索。先看两个例子: 明亡时,钱谦益腆颜降清,继续当他的大官,告老还乡后,新建了一座家庙,有人在庙堂上挂了一匾一联。横匾写着“三朝元老”,对联上联是“一二三四五六七”,下联是:“孝悌忠信礼义廉。”按当时的道德观念,下联还应有一个“耻”字,据下联,上联还应补个“八”字,但是当时为什么要缺  相似文献   

5.
平生所恨     
宋朝的文人彭渊材自言平生所恨有五:一恨鲥鱼多骨,二恨金橘太酸,三恨莼菜性冷,四恨海棠无香,五恨曾子固不能诗。这一看就是个典型的富家子弟,不知稼穑艰辛,能吃到名贵难得的鲥鱼,还嫌鱼骨太多,饿他三天,吃糠咽菜都是香的。彭渊材之恨,花样不少,但也未免太物质化了,还没有脱离口腹之欲的低层次,也不过是个碌碌之辈。  相似文献   

6.
有宋一代,宋朝廷及官吏针对广南西路、川峡四路等地信巫不信医之风炽盛的情况,实行了禁巫兴医的举措。考其原因,有以下三点:巫觋所为有悖儒家伦常之拳;防止有人利用巫术生事,有碍社会安定及威胁其政权;基于拯救百姓之性命之考虑,实行禁巫兴医之举。  相似文献   

7.
趣味楹联     
正和尚觅对古代有一和尚,能诗善画。有一天,他画了一幅荷花,并在上面题一上联:"画上荷花和尚画",欲觅一下联。此上联无论正念、倒念音都相同,但意思不同,要想对好下联,实属不易。终于有一天,有个翰林给他对出了下联:"书临汉帖翰林书"。一书一画,内容高雅,可谓珠联璧合,令人赞叹。  相似文献   

8.
正清代有一位名士游览四川成都望江楼时,写了一则上联: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下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他苦思冥想,绞尽脑汁,始终写不出下联,只好作罢。后来竟也无人能对。1964年,在望江楼举办的一次"工农兵赛诗会"上,一位青年工人却对出了下联:赛诗台,赛诗才,赛诗台上赛诗才,诗台绝世,诗才绝世。  相似文献   

9.
妙联趣事     
1.江苏、四川成巧对 不知什么年月,也不知江苏的一位什么人。琢磨出了一副对联的上联,却怎么也对不出下联。遂成“绝对”。这上联是:“江苏无锡宜兴泥茶壶。”难就难在“江苏”是省名,“无锡”是江苏省的一个地名,也可作“不产、没有锡”解,“宜兴”也是江苏的地名。还可以作“适合兴办”解,又出泥茶壶,因为“无锡”才“宜兴”泥茶壶。  相似文献   

10.
一、懵懂中感觉“鬼”。 我出生在大别山下一个山村里。小时候,喜欢听大人讲故事,尤其在夏夜乘凉时,听故事是我的乐趣。记得六岁时,第一次听“鬼”的故事,是隔壁王大爷讲的,他说一次在夏夜他路过我们的村头时,听见村头的小河里有些东西在啪啪的击水声,他大声吆喝,那些东西“呼呼”地跑了,一会儿就消失了,那时我听罢觉得毛骨悚然;不久乘凉时,后院的宋老爹讲“鬼火”一事,说是人死后会变成“鬼魂”到处飘,并且当时他一边讲,一边手指着面前的大山上一闪一闪的光说,那就是的;随着听故事的内容增多。“鬼”在我心中扎下了根:有一次,我在村前的小河逮鱼,一不小心栽到河里去,  相似文献   

11.
苏东坡是我国宋朝着名文学家、书画家。他好奇善思,机警慧敏,常常出语惊人,谐趣自然,堪称我国古代罕见的幽默奇才。下面我们对其机智辛辣的嘲讽艺术略作探讨。一、先标后抑。所谓先扬后抑,指在言谈中先故意对对方作一褒扬,待其上当后,再谈锋一转,将后面带有贬损性质的话说出来。有一次,有个叫郭功甫的人路过杭州,特意把自己写的一卷诗去给苏东坡看,并且还抑扬顿挫地给苏东坡朗诵了一遍,声音特别响亮,把满座的人都震动了。苏东坡对此人诗作得不怎么样却洋洋得意的神情颇为反感,便想嘲弄他一下。朗诵完毕,此人问苏东坡:“你看…  相似文献   

12.
小时候,曾听父亲讲述过一则鬼的故事:一位道长深夜遇见个黑影挡路,以为是鬼,便施展法术驱鬼,用尽各种法术,鬼依然纹丝不动。道长吓得魂飞魄散,逃到家中一病不起。第二天,人们去道长遇鬼的地方一看,原来是一堆泥在路中,道长的长剑、符等法器都在上面。 听完这则故事,我们都禁不住笑话道长无中生有,自寻烦恼。路上哪有什么鬼怪,是道长心里有鬼。 然而仔细一想。我们自己不  相似文献   

13.
正传说从前有一书生上京赶考,正在过一座独木桥时,迎面来了个挑竹子的姑娘。姑娘说要出一上联请书生对,如对出了下联,她才肯让书生先过桥。姑娘出的上联是:"竹担挑,挑竹担,竹担挑竹竹挑竹。"书生一时对不出下联,只得转身让姑娘先过桥。后来,书生路过一座庄园时,见大门上的铜环锁着铜锁,触发灵感,立即想出了下联:"铜环锁,锁铜环,铜环锁铜铜锁铜。"这副26个字的对联,仅由不同的6个字重复组成,也算是一副绝  相似文献   

14.
正曹彬是北宋开国名将,在北宋统一战争中率军南征北讨,为开创大宋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有宋朝"第一良将"的称号。曹彬为人谦虚谨慎,亲善和蔼,但在处理公事上绝不徇私枉法。有一年,曹彬任徐州知府,他手下有一小官犯了法,曹彬经过多次的调查取证后开堂审理,依法对这个小官判处杖刑。判决通知书下达后,却迟迟没有对这个犯了法的小官实行杖刑。曹彬的做法引起了官府中大小官员的猜测,大家私底下都说一定是这个小官托人去曹彬那里求情送钱  相似文献   

15.
泥鳅鱼     
正据说,很久很久以前,泥鳅鱼和鳗鲡都与现在的两栖动物一样,既能在水里过活,也能在陆地上生存。一天,泥鳅鱼在水里游玩,看到鳗鲡,就说:"你别看我像蛇,其实咱们是同祖同宗,你看我们的尾巴都是扁平的。我们一家人不说两家话,蛇在背后竟说你鳗鲡的坏话,不知打的什么鬼主意。"  相似文献   

16.
试析王充的鬼神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者们一般都用“无(鬼)神论”来概括王充关于鬼的论述,称赞王充是“后汉时代最大的无神论者”,说王充哲学思想中“最突出”的是“无神论”。①但当翻开《论衡》时,我们却发现王充对鬼神的批判,仅停留在讲“人死不为鬼,无知,不能害人”之《论死篇》;而在后来的《死伪篇》《纪妖篇))(订鬼篇》等中,王充对鬼神乃至妖怪,并没有采取否定的态度,以至称王充是无神论的学者也说:“《论死》的鬼论观点本来十分明确,中间出了一篇《纪妖》,到了《订鬼》观点就动摇模糊了。”(任继愈:{中国哲学史新编》,第535页)我认为,要全面…  相似文献   

17.
文化传教说     
本期的特约稿件,讨论了“文化传教”问题。许多过去距离遥远的词汇:宗教和市场,上帝和商品,都在这个概念下联结了起来。不久前流行一句俗话说,要想抓住他的心,首先要抓住他的胃。当代的某些传教家们可说是深谙此道,他们也企图用抓胃的方式来抓中国人的心。至于这样做是对他们上帝的赞美还是亵渎,似乎无暇顾及了。  相似文献   

18.
盲人买剪刀     
阿西莫夫从小就很聪明,天赋极 高。有一次他遇到一位汽车修理工,是老朋友修理工对阿西莫夫,朋友说:“嗨,阿西莫夫 !我来考考你的智力,出一道智力题,看你能不能回答正确。”阿西莫夫点头同意。“ 有一位聋哑人,想买几根钉子,就来到五金商店对售货员做了这样一个手势:左手食指立在 柜台上,右手握拳做出了敲击的样子。售货员见状,先给他拿来一柄锤子,聋哑人摇了摇头 。 于是售货员就明白了,他想买的是钉子。“聋哑人买好钉子,刚走出商店,接着进来一位 盲人,这位盲人想买一把剪刀,请问:‘盲人该怎么做?’”阿西莫夫说:“他…  相似文献   

19.
优秀简历表     
有人做出上联,征求下联,但由于对句要求过高,至今无人对出,便成了“绝对”。下面这个“半边对”就是一副典型的“绝对”:  相似文献   

20.
一天,一个流浪汉在公园发现了一只狗,他看四周无人,就把狗藏了起来。没想到这只狗的主人是个富翁,爱犬丢失后他非常着急,便在当地的报纸上登了寻狗启示:如有拾到爱犬并送还者付酬金3万元。流浪汉看到这则启示,就抱上小狗准备去领酬金,但他转念一想,富翁既然能拿出3万元,就一定舍得拿更多的钱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