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守好幸福     
让他去找吧在去女友家做客时,她发现女友头上的发夹非常别致、漂亮,便在回家的路上对他说:“你有没有注意琴头上的发夹?”他说:“没有,怎么了?”“我也想有那样一枚发夹。”女友告诉她这枚发夹是丈夫送给自己的,那天是两人结婚七周年,女友在美容店烫头发,她丈夫...  相似文献   

2.
随感四则     
情绪饥饿 生活中人们对于缺乏食物的饥饿,只要及时进食便可解除;而人们对于另一种比肉体饥饿更令人难受的心灵空虚、百无聊赖、精神不振的亚健康状态,却难以摆脱。这也是一种饥饿,当代医学专家称之为“情绪饥饿”。 解决“情绪饥饿”,专家建议要用精神营养品去补充。因为人不单纯是一个血肉之躯,而是有灵的活人。针对这种饥饿,圣经说:“人饥饿非因无饼,干渴非因无水,乃因不听耶和华的  相似文献   

3.
一天,一个人急急忙忙地跑到某位哲人那儿,说:“我有个消息要告诉你……”  相似文献   

4.
明代陈眉公《小窗幽记》中说,“人只把不如我者较量,贝怕足”。清代石天基《长生秘诀》中也说,“每遇不如意事,即将更盛者比之,心即坦然大乐矣”。诚哉,斯言!  相似文献   

5.
古代有一位宋国人得到一块美玉,他想把美玉献给子罕,子罕不接受。献玉的人说:“我把这块美玉拿给玉匠看,玉匠认为这是价值连城的珍宝,所以我才敢献给您。”子罕说:“我把不贪婪的美德看做珍宝,你把美玉看做珍宝,你如果把美玉献给我,我们两个就都失去了自己的珍宝。不如还是各人拥有各人的珍宝吧。”  相似文献   

6.
“我”是怎么回事?有人会说,我就是我,你就是你,这不是最清楚的问题吗?这样的反驳中隐含着对“我”的一种理解,即“我”就是用以指代每个个人的代词。我当然是“我”,你也可以是“我”,他还可以是“我”。“我”并不确指某个人,人人都可为“我”。但为什么人们可以是“我”呢?人们怎么才能是“我”呢?在日常中,我们一开口,便常会说“我……”,这时我就是“我”了,我就“我”起来了。可“说”是怎么回事?如何能“说”起来?在佛法看来,“说”是诸因缘和合的结果,是顺应着诸因缘条件的把持和执取。在“说”的执持中,我就是  相似文献   

7.
《高山流水》 我是“钟子期”,那么谁会是那个“俞伯牙”? 我看到了流水奔腾之状,恰如你我的内心,汹涌地穿越人类喧嚣寂寥的轮回,我仿佛置身于过去与未来之间,在冥冥之中寻找着一种缘、一个人或是一件事。  相似文献   

8.
成败·选择     
一人,已到中年,一事无成。一日,他请教一位智者。“你说,你试做过很多事,从事过很多工作,但每次,都以失败而告终,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智者问。“我想,是不是我的每次选择,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是错误的选择,导致了错误的结果。”中年人说。  相似文献   

9.
《世说新语·雅量》记载:“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日:‘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也许早有人怪我太麻烦太嗦了,这则典故谁个不知?后世每每叹服王戎的高明,并把“道旁多苦李”奉为至理一路...  相似文献   

10.
那就慢慢走     
听到“慢热”这个词,就觉得是在说我。刚踏入社会,情商基本为零,约某人初见,在一个桌上吃饭,彼此介绍相识,酒过三巡乃至饭毕,仍然不把对方名字记住。隔日大街上偶遇,隐约觉得此人面熟,迎上去却不知该如何称呼。由此畏惧了赴宴和应酬,怕这没眼力见的毛病穿帮,被人怪罪。自我反省,是在与人交流的心理上设置了高墙,不愿意走近别人,也不想让自己太快与人靠近。  相似文献   

11.
思竹随笔     
陈思竹 《天风》1995,(4):29-30
(一) 昨夜,与一个要好的同学在顶楼聊天。忽然,她问我:“思竹,你说你是不是我的好朋友?” 因为这问话来得太突然,我弄不清她究竟是什么意思,思忖片刻,说:“你下文是什么含意呢? 一定不会有好事找我!”  相似文献   

12.
民国初年,湘南蝗虫肆虐,粮食歉收,殷天引一家在镇上最先断了粮,一家人不得不吃起草根树皮。这天晌午,一顶软轿停在殷家门口,从软轿里下来的是殷天引的一个好朋友王扬。王扬一边叫着“殷兄”,一边走进屋去,殷天引听到叫声,赶紧迎了上来。王扬拱拱手,说:“殷兄一向可好?我今天去前街办点事儿,路过你家,进来坐坐。”说到这里,王扬突然盯着殷家窗台上一个香炉走了过去。  相似文献   

13.
无处不在     
某中学邀请我做一场文学讲座。快结束时,安排了一个互动环节。一位女同学问:“清心老师,您发表了那么多文章,灵感都从哪里来?”正欲回答,只听前排一个男同学低声说:“经历呗。”我莞尔一笑,把食指放在嘴唇上,示意大家安静下来。这样过了一分钟,我问:“刚才你们听到什么了?”  相似文献   

14.
一个鼻子不灵的人特别爱点檀香。 檀香很懊恼,说:“跟着这种人,自瞎了自己的青春。自己用燃烧的方式取悦于他,没想到,所有的功用全是自费。”  相似文献   

15.
上午在阳台上看书,却不知为何看不进去,决定找一位朋友聊聊天,进门才发现家里有牌局.一群人正把麻将牌洗得哗啦啦响。朋友抬头问:“有事儿?”我笑着摇头说:“没事,只是来看你们打牌。”  相似文献   

16.
回到老家的当天晚上,就听大哥说M住监了。“M住监了?”我心里一惊。大哥说:“都一个多月了。”  相似文献   

17.
爱的暖流     
神爱世人的缘故,舍了独生儿子耶稣作了罪人生命的赎价,使人重新有了光明。多少爱主爱神的信徒,效法主,也踏上了爱人舍己的道路。因为主曾说:“这些事你们既作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太25:40)故此,饥饿的人得饱足,穷苦的人得富足,寒冷的人得温暖,缺乏的人得帮助,忧伤痛苦的心得安慰。  相似文献   

18.
客:前几天我跟一个朋友聊天儿的时候,说了句“车上太多人”。我朋友说,这句话不合语法,应该说成“车上人太多”。我说:“我讲的跟你讲的是一样的意思,你也听明白了。为什么你那句话合语法,我的就不合语法呢?再说,只要意思明白了,还用得着讲究什么语法呢?讲语法的目的也不过是为了把意思说明白嘛。”我朋友不同意我的说法。我们俩争了半天,谁也说服不了谁,你是搞这行的,请你评一评,“车上太多人”这句话究竟合不合语法? 主:恐怕你朋友是对的。客:为什么?!我有时候听别人也这么说。我自己这么说的时候,别人也能明白。我听说语法分析要以说话人的语感为基础。照这么说,我的感觉是  相似文献   

19.
周礼 《思维与智慧》2014,(11):38-38
我常听一些人抱怨,“算了,不想再努力了,都一大把年纪了”“这辈子没什么希望了,就这么凑合着过吧”。其实,说这些话的人并不老,他们大多在四十岁左右,年富力强,精力充沛,只是他们遭遇了太多的失败、太多的打击,以致灰心丧气,得过且过。  相似文献   

20.
谢牧 《天风》2014,(3):58-58
<正>据《重庆晚报》报道:2013年底,重庆南川城区南桥酒店旁公路上,60岁的罗云淑捡到一个装有11万元现金的袋子。为了失主回来能够及时找到钱,她在原地站了1个小时,很多围观者说她傻,可她却说:"我穷得干净,别人的东西我是绝对不能要的。"看到这则新闻,可能有人认为捡到东西交还失主是天经地义的,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重庆罗大妈拾金不昧的行为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可是,在今天骗人事件屡屡发生、诚信危机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