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青春期”的异性关系是一个最容易被忽视、最容易被误解、又最容易出问题的阶段。忽视这个问题的,当然不是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们。他们对异性的兴趣、与异性交往的需求是随着身体的发育和成熟而自然产生的。对此,他们不可能视而不见,麻木不仁。有意或无意地忽视“青春期”异性关系的,是大多数家长和教师。他们忽视这个问题,并不是因为它微不足道,  相似文献   

2.
郭忠华 《学海》2023,(1):42-53
西方不仅是一个地域概念,更构建了一套表征自由、平等、正义的政治话语体系。在反思东方主义的基础上,以公民话语作为抓手,艾辛提出了西方政治话语构建的“他异性”范式。它表明,西方政治话语构建以群体区隔作为基础,通过团结、竞争和疏离策略而建立起有关自身统治的话语。“他异性”范式尽管把西方政治话语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但与东方主义一样,它忽略了欧洲近代早期的“正面他异性”策略。这种策略体现在对东方的理想化上,伏尔泰的《中国孤儿》表现得较为典型,它为欧洲现代话语建构提供了参照标准。内部“他异性”策略与正反两种外部“他异性”策略结合在一起,构成西方政治话语建构的三种策略。它们表明,以自由、平等、正义自居的西方政治建立在群体区隔和不平等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3.
异性友谊是一种重要的人际关系。已有研究考察了一般异性友谊的特点、影响和维系, 同时也考察了利友关系的心理特征和身心影响。异性朋友可能会对青少年和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带来消极影响, 但这一影响可能具有文化差异。进化心理学取向的研究者主要考察了异性友谊的进化功能, 他们认为异性友谊能够帮助个体完成长期择偶目标或短期择偶目标, 同时还能够为个体提供重要的择偶信息。未来研究有必要结合新出现的友谊理论, 考察不同年龄阶段的异性友谊, 同时关注异性友谊中的个体差异变量, 比如人际性行为取向、暗黑三合一性格和择偶智力。  相似文献   

4.
求助者因与异性交往时控制不住紧张、害怕而回避与异性的来往,患上异性社交恐怖症。通过综合运用认知疗法、激励法、系统脱敏法等治疗方法与技术,树立了交往的信心,摆脱了异性社交恐怖症的困扰。  相似文献   

5.
一般说来,道德生活的善恶是非并不具有敌我对抗的性质。然而,道德生活的善恶是非也有质异性与当量性之区别。所谓质异性的善恶是非,表现为善恶价值正逆相反、性质相悖的对立性质;而当量性的善恶是非,则是善恶价值性质相容、只是度量失当的是非。  相似文献   

6.
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会对异性产生美好的感情,其中不少的青少年,其爱慕思念的对象会指向比自己年长的异性,尤其是老师,这在心理学上称为“牛犊恋”。  相似文献   

7.
从青春期开始,男女对性的差别特别敏感,彼此疏远,不愿在一起。无论在学习、劳动与游戏等项活动中,男女界限分明。因学习与工作的需要必须接触与交往,双方都很腼腆、害羞,即使童年时代亲密无间的异性朋友,到了青春期也都开始不自然地躲避。[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儿童青少年与异性交往心理发展的抽样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研究目的与方法年轻人随着身体的发育与性的成熟,越来越关心和向往与异性同伴的交往。他(她)们与异性的交往心理及其表现会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的制约。我国在实行开放政策的当代,年轻一代与异性交往心理的发展,必有许多新的特点。为了研究这些特点,我们进行了各阶段学生与异性交往心理的抽样调查。  相似文献   

9.
同性恋是一种心理上的疾病。本阐述了同性恋的概念、产生原因及治疗。认为要根治同性恋需用对异性的性欲代替对同性的性欲。本提及“催眠诱导下电击厌恶”,他既可消除对同性的性体验,又可建立对异性的性体验。  相似文献   

10.
青春期学生异性交往心理与行为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吴晶  龚海梅  谢作灿  丁洁 《心理科学》2002,25(3):303-306
通过对13个班级共679名学生的问卷调查,选择出194名高中生作为被试样本,研究结果表明:(1)自尊水平、自信程度和语言能力对学生的异性交往行为水平有着重要影响。(2)外貌与体能在学生异性交往中影响不大。(3)高中学生在异性交往过程中,存在着认知偏差和认知失调。(4)对异性交往行为的归因表明,学校环境和学生自己在异性交往中的努力程度,会对异性交往及其效果产生影响。(5)学生的能力和自己的努力程度,对异性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少男少女踏进青春的门槛时,自然而然要对异性产生好奇与爱慕。异性交往的烦恼是最常见的问题。尤其是初恋,开始的感觉是这样的美好而单纯。然而就是因为它单纯,所以也脆弱。它往往是近不及待、无比强烈地开始,但当这种爱表达给对方后,不一定得到对方的认可,被对方接受,这可能使你感到失落,第一次尝到“爱”被拒绝的滋味。  相似文献   

12.
自我监控性作为性别助长效应的干涉变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双手调节器操作任务进一步验证“性别助长”假设。20个自我监控者与20个我行我素者(男女各半)分别按抵消顺序接受两种实验处理:男性观众和女性观众。结果表明,异性观众可以助长男性被试的操作速度,而削弱女性被试的操作速度;对于作业效绩也存在着同样的交互作用;自我监控性是性别助长效应的一个重要干涉变量,男自我监控者表现出明显的异性助长,女自我监控者表现出明显的异性抑制,而我行我素者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观众效应。由于自我监控性对相应的异性效应有一种放大作用,可知性别助长效应的基础是以印象管理动机为主。  相似文献   

13.
在人类的群体性划分中,民族是一个基础性概念;民族是人类生存的一般规则和普遍现象。任何民族的形成和发展都是通过内部认同和外部别异实现的,这使任何民族都具有认同性和别异性。纵观各民族的发展史,每个民族在实现内部认同和外部别异的过程中,宗教都发挥有重要的作用。就宗教而言,它自身也具有认同性和别异性。宗教在民族认同和别异中的作用,可以表述为宗教的认同性和别异性对民族认同和别异的神圣化。宗教的认同性和别异性是个"中性"的概念,普遍适用于每个民族,因此,它也具有了认识各民族社会发展的方法论价值。  相似文献   

14.
<正>这是一堂为比赛而设计的课,对象是高一学生。由于主题自选,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需求,经过反复思考,最终把目标锁定在青春期异性辅导上。职业高一的学生正处于青春中期,其性心理正处于异性向往期。他(她)们对异性表现出比较强烈的接近意愿,但他们对异性的向往并不表现为对爱的渴望,而主要是求得心理和情绪的接近。现实中很多学生不知道该如何把握与异性同学的关系,而且很多教师对此要么明令禁止,要么晦涩不明,使得异性交往这原本活跃的区域披上了神秘的面纱,导  相似文献   

15.
运用问卷调查法以339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基于社会计量器理论探讨异性拒绝经历和择偶价值感对大学生择偶行为的长期影响。研究发现:(1)女大学生的择偶标准显著高于男大学生,男大学生的择偶行为倾向略高于女大学生;(2)异性拒绝经历与择偶价值感、择偶标准、择偶行为倾向呈负相关,择偶价值感与择偶标准、择偶行为倾向呈显著正相关;(3)异性拒绝经历可以显著负向预测大学生的择偶行为,择偶价值感在异性拒绝经历对大学生择偶行为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但其发挥作用的方式存在性别差异。这一结果表明,择偶价值感是一种重要的缓冲因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异性拒绝给大学生择偶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朦胧中的性     
心理学的研究指出,一个人性意识的发展基本上有四个分期:①显露出思春期的否定倾向;②补偿思春期的不安心情,表示出对长者(对父母)的依恋期;③喜欢接近异性和对异性追求的狂热期;④带浪漫色彩的正式恋爱期。另一些心理学家认为,8、9岁起是性意识觉醒时期,  相似文献   

17.
异性效应     
在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着异性效应。一般来讲,异性之间的接触能够体验到一种难以言传的内心愉悦感。舞厅里的异性舞伴比同性舞伴更为欣喜交融;男女共同主持节目,给人留下的是异性互映的美好感受;异性朋友之间的聊天,往往显示出一种阴阳互补的兴奋情感。所谓“异性效应”,就是指男女同在而引起的对活动起有益的积极影响的微妙作用。 在学校教育中,异性效应常常可以表现出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产生某种积极的意外效果。女教师一般具有慈爱、温柔、细腻、体贴的特点,容易使男生  相似文献   

18.
三、特殊的家庭作业:与10位异性交往 我提醒梅子:不论我们在咨询室中把与异性交往问题谈论得多么深入,不论她把作业写得多好,都不能代替她在现实中与异性交往的实践。我能帮助她的只是找到形成目前困境的原因,帮她发现自己喜欢  相似文献   

19.
黄裕生 《世界哲学》2009,(2):104-114
两性之爱,是人类个体间激发起来的一种最为激情澎湃的情感。它在实质上是两个异性个体追求作为全位格而全身心地相互投入与相互担当,直至互为唯一地共在。因为作为全位格出场而淡化、隐去了各种功能角色与社会身份;因为相互全身心的投入与承担而进入“革新了”的自己,也就是所谓“第三位格”。作为第三位格存在,不仅是与看得见的唯一者即心上人共在,而且也是与看不见的绝对唯一者共在。因此,爱情并不只是一种特殊的人与人间的关系,而且也是人与绝对者的关系。爱情之所以能够超越世俗功利与世俗关系,就在于爱情能够打开一个神圣维度而具有超越一解放的力量。这也是爱情的神圣性所在。而爱情的危险也就在于忘却了看不见的唯一者而关闭了神圣维度。  相似文献   

20.
从进化心理学视角看两性冒险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化心理学研究发现, 男性比女性更冒险, 男性冒险行为有社会助长和性别助长效应, 求偶动机与异性高魅力均可助长男性冒险行为。按照进化心理学观点, 冒险行为能表现男性作为潜在配偶的积极特征, 可增加其获得异性配偶的几率。择偶偏好研究也证实, 女性青睐敢于冒险的男性。作者认为, 女性冒险行为与求偶动机的关系主要受社会文化影响, 如中国女性在中意的异性面前更避险, 冒险行为领域中进化和文化的交互作用可能成为未来研究焦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