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年以来,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先生在文化中国、文明对话、启蒙反思和中国传统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创造性转化这四个论域中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其中,"启蒙反思"和"中国传统思想的创造性转化"构成了两个相互对应、彼此参照的主题.本刊摘编主要围绕着以下两方面内容:其一,西方当代思想家对启蒙理念的理论反省和批判;其二,中国传统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对构建现代性社会究竟具有怎样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郭文 《孔子研究》2011,(3):65-73
杜维明教授的"文明对话"思想作为其理论上的一大创见,与其"儒学创新"活动密切相关.他通过深究文明对话与"儒学第三期发展"之关系,论证了儒学若要走出现代性的理论与实践困境,一种多元开放的、对话的文化交流态度必不可少.杜维明认为,当代所涌现出的全球文明对话思潮尤其对现代儒学的自我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更为儒家文明传统的现...  相似文献   

3.
杜维明是公认的现代新儒家的第三代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多年来一直以发掘儒家传统、实现儒学创新和当代发展为志业。他所提出的"儒学的第三期发展"论说,对探讨儒学在新的历史境遇下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实现与当代社会的互动发展具有启发意义。本文对"儒学的第三期发展"的缘起、主旨及其学术前景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求教于学界前辈和同仁。  相似文献   

4.
在众多主张儒学发展的论说中,"儒学的第三期发展"是学术界多年来关注较多且又尚存争议的话题之一。通过对杜维明有关儒学发展的五个步骤、面对西方文化的四个回应、尚需解决的三个问题、应予澄清的两个误解以及儒学发展的内在动力等诸多论题予以梳理和解析,可以窥知杜维明儒学发展观的学术理路和实践诉求,为探讨儒学当代发展的可能路径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5.
儒学的终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说汉语的哲学界正在高谈阔论中国哲学的世界化和现代化(成中英,1983),中国哲学对西方的挑战,中国哲学的创造性发展(傅伟勋,1985),满怀信心地讨论儒学的第三期发展(杜维明,1989),儒家哲学对现代工商业文明的人的生命意义的拯救(刘述先,1966,1980),相信中国哲学将有伟大的未来(  相似文献   

6.
饶涛 《哲学动态》2005,(7):71-73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以人的实践活动为中介而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理性思索.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深刻地体现了时代精神的变革与社会现实的发展.随着哲学界对自身理论反思的深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当代中国哲学家文库>(以下简称"文库"),本"文库"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当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对哲学界关注的重大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对于推进当代中国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观整个"文库",主要有如下三个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7.
前现代性、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三个概念因为现代文明的消极反思而紧密关联,古代性、现代性和当代性三个范畴则分别对应于三个时代的积极描述。有别于笛卡尔哲学所代表的早期现代"普遍精神"和梅洛-庞蒂哲学所代表的后期现代"个体精神",福柯哲学集中展示了当代哲学、尤其是当代法国哲学为我们所描述的"精神失落"这一"时代精神"。在围绕现代与古典之区分而展开的现代性反思的基础上,福柯哲学正面描述了当代文化的"现时性"和"物质性"维度,现代与传统之分的当代转化或者说现代性与古代性之别的当代性变迁由此获得了完美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作为当代儒家型的公众知识分子 ,杜维明无疑坚信“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主要思想力量再度出现的真实可能性是存在的。”(《杜维明文集》第四卷第 10页 )抱着此种信念 ,他全身心地致力于儒学的创造性诠释和现代化转换工作。由郭齐勇、郑文龙编 ,武汉出版社2 0 0 2年出版的《杜维明文集》 ,集中了杜先生已发表的主要论著。全集共五卷 ,涵盖了杜维明学术生涯的三个阶段。集中不仅收录了其学术论文、论文集、演讲、访谈录、讲义等类型的文本 ,亦收录了其带有心灵感受的随笔、杂感式的文本 ,是“迄今为止第一部相对完整的杜维明论著的结集。”(郭齐勇…  相似文献   

9.
<正>在西方的学术中心耕耘中国传统,在中国传统的巅峰上眺望世界,学者杜维明为往圣继绝学,领路新儒学,为纷争不已的世界文明打开了一扇对话的大门。杜维明,祖籍广东南海,1940年生于云南省昆明市。1957年入台湾东海大学,师从徐复观,亦受牟宗三思想影响。1961年毕业于台湾东海大学。后获得哈佛——燕京奖学金赴美留学,在哈佛大学相  相似文献   

10.
孔子所缔造的中国文明之"长寿"令诸西方文明无法匹敌,孔子本人的成就与影响也令众多西方哲人瞠乎其后。有别于"轴心时代"的其他东西方文明,孔子所创的儒学是世俗化的而非宗教性的,且属政治伦理学而非政治哲学。近代德国哲人莱布尼兹率先因宗教上的"中国礼仪之争"认识到儒家文明的独特之处,但却主要局限于科学与宗教维度。继之而起的德国哲学家沃尔夫对"中国实践哲学"进行了伦理学上可知论与渐进论的解释,从而对前者赋予了超越其时代的现代性,并对康德的伦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