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儒家以忠恕为仁体的道德基石,忠者尽己,恕者推己,程明道以"扩充得去"为恕,以"天地变化草木蕃"之生生不息表述仁体扩充得去意象。儒家精神,欲使人本其爱亲敬兄之良知良能,扩而充之,由一己小家推及万物,及至全人类,进而至于大同,正是孟子"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思想精髓。由博爱万物进至万物一体之大同,必以其爱亲敬兄之良知良能为始基,故曰"孝弟为仁之本"。明道思想之"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最能透悟全体,彻悟儒家万物一体的思想进路。  相似文献   

2.
孔子忠恕思想的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忠恕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但对其内涵的界定有所分歧。本文从训诂文献出发,认为"忠"恕"是在"克己"上统一起来的实现"仁"的心理换位原则。对于"忠"恕"的关系,本文认为"忠"恕"并非是积极和消极的并列关系,也并非是"因忠而恕"的因果关系,相反,"恕"在外延上涵盖"忠",应该是"忠"的心理前提。  相似文献   

3.
忠恕之道是儒学的根本大道,是儒家伦理的核心和灵魂。忠表现为尽己之心,要求人们立己、达己。恕表现为推己及人,要求人们立人、达人。忠恕为君子一德,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互动关系。忠恕与仁不可须臾分离,忠恕是行仁之方,仁涵摄忠恕。在文明社会,尽己、推己的忠恕之道,是人们普遍追求的美德,具有普世价值和永恒意义,仍需要坚守与把持。当今社会,尽忠行恕,通达仁道大本,树立道德自觉,需要在敬、宽、让方面下一番修持功夫。  相似文献   

4.
真正、本源意义的恕是一种创生力量,这一创生力量使被恕者从过与罪的萎颓中毅然决然地抽身而返,返至一种中正、至善、洁静的创化中.无论儒家"恕",还是基督教的"恕"都具有这一力量.二种文化恕的方式与路经不同,但殊途同归,儒家与基督教的恕皆能使被恕者劈碎自己生命中的嚣浮不实、剔除内心非诚、非仁、非智的虚伪蔽障,从而过一种真切笃实、修德进业的生活.  相似文献   

5.
关于孔子忠恕思想的界说问题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忠恕思想是孔子道德学说的核心内容 ,但学界对它所作的界说有分歧 ,不规范 ,而且现行的理解不符合孔子的原意。这必然会影响全球化时代这一重要思想在国际文化思想领域的广泛传播和竞争能力 ,应该加以辨正。在给这个思想下定义时 ,要注意到“忠恕”一词实际上表示因忠而恕的意思 ,而不是“忠”和“恕”的并列。  相似文献   

6.
反身代词"己""自",有同有异。"己"主要指代人,表示与他人相对待的"本人"。"自"除可指代人外还多有指代非人事物的用例,被"自"指代的存在体可称为"自体",则"自"表示与他者相对待的自体"本身"。作为儒道各自的开创者,孔子多用"己",而老子偏爱"自"。前者将"己"与"仁""君子"相连,强调"己"的道德实践及相应的工夫论,要求"己"对他人产生积极影响、反省自身并使彼此受益、以他人为镜鉴,从而成就一种为"己"之学。后者则以众多"自"类语词营造出一个宏阔、丰富的"自"世界,道、天地、万物(人和自然物)等自体纷纷登场、展开自身,其中统治者和民众各自的独立自存,对"自"世界的和谐安宁至为重要。"己""自"为孔老乃至儒道思想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比较之维,孔老之后的儒道继续保持着对"己""自"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黄燕强 《现代哲学》2022,(2):140-146
忠恕是孔子的一贯之道,在儒家的经典诠释史上,通常是强调其道德层面的意涵。章太炎别出新解,一是称忠恕之道是求知的方法论,内含归纳与演绎的逻辑学原理;二是说庄子继承孔子的忠恕之道,其中包含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的双重义谛。就德性的层面言,相对于儒家的尽己、推己说,庄子主张“才全而德不形”,反对将道德形显发用出来;就知识的层面说,忠指身观,恕指心证,前者是验事以成理,后者是据理以事量,犹如逻辑学中归纳与演绎的方法。透过对庄子忠恕之道的阐发,不仅丰富了忠恕的意涵——忠恕因而成了解读庄子的人生哲学及其认识论的重要概念,还可由此观照孔子与庄子、儒家与道家之间的思想关联。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孔子的"一贯之道",具体展开了二重维度:一是孔子对尧舜三代以来历史文明核心价值理念之传承的一贯性,二是孔子在其思想的完整结构之中对这一价值理念之贯彻的一贯性。此二重维度上的"一贯之道",作者认为实即是《论语》的"允执其中"。"中"即"皇极",即天道,即性,即"仁",是为"中体"。"忠"以"正心"为义,"恕"以"如心"为义。"忠"借内省过程使本在之"中体"得以自觉建立,是为内在精神活动意义上的"允执其中";"恕"借经验活动使"中体"得以展布流行,是为外向行为实践意义上的"允执其中"。以"仁"为中体,以"忠"、"恕"为中体得以内在建立与实践展开的二重维度,孔子不仅继承了三代以来的"一贯之道",而且切实地重建了个体的心身秩序。"仁"的哲学,即是"中"的哲学。  相似文献   

9.
王楷 《孔子研究》2012,(5):22-31
"仁"是儒家最基本、最核心的道德观念。在"仁者爱人"的层面,儒家仁道的基本精神在于要求行动者为他人而抑制自我、奉献自我。然而,如果仅仅停留在对"为他"向度的单纯强调之上,则儒家的仁道就可能沦为一种对行动者自身缺乏积极价值关怀的片面的自我否定。因而,在"为他"的深处还要体认到"为己",而这一语境之下的"为己"是在"成己"的意义上而言的,其实质内容在于行动者道德生命在深刻意义上的自我实现,这就是儒家"仁者自爱"观念的基本内涵。在伦理学的意义上,只有在仁者自爱的基础之上,仁者爱人方始成之为一种真正出于行动者自律的道德实践。由自律而行为,"爱人"也就具有了"为己"的性质,而不再是单向度的"为人",从而扬弃了道德规范的外在性与异己性,而这也正是孔子所倡导的"仁者安仁"的逻辑基础。  相似文献   

10.
忠恕之道是孔子仁学最为根本的实践工夫和最为核心的诠释原则。《中庸》本忠恕之道将孔子仁学做了新的诠释。其中,"中庸"含两义,即对中和之情的运用和中和之情的效用。就前者说,中庸就是忠恕;就后者说,中庸就是由忠恕而达到的仁境。中和之情乃是人情本然之规律,但必须以慎独工夫来维持。由慎独而至中和的工夫,即同于由忠而恕的方法。"诚"是子思从慎独工夫中自然转出来的观念。诚强调成己成物的统一,即体现了忠恕一体而仁的精神。《中庸》的主旨与孔门仁学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1.
仁德是人类最重要的道德德性,而仁爱情感如何从无到有地出现,以及如何突破所指向对象的狭隘性,扩展到足够广大的对象,则是人类道德生活中的大问题.恕与推是孔孟对此问题的回应.恕由孔子率先阐发,孟子继承了孔子恕的思想,又提出并重点阐发了推的思想.孔孟恕与推的理论,具有重要的道德哲学与道德心理学的意义,同时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孔子界定"君子人格"与"小人人格"的十三条标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君子—小人"是孔子提出的二分式的人格类型说,对后世中国人的做人方式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在做人的过程中,如能较好地体现出仁、义、礼、智、信、忠、恕、勇、中庸、文质彬彬、和而不同、谦虚与自强等13种素质,就是君子;反之,如果基本上不具备这13种素质,就是小人。  相似文献   

13.
忠恕之道可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来理解。狭义的忠恕是行仁之方,即追求仁德的实践功夫。在道德实践中忠恕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忠偏指诚敬以存心,恕偏指恕爱以应事。忠恕之道是本于人情感发用的普遍规律而指出的实践方法。当人心能忠时,则自然能做到恕。广义的忠恕即人本忠恕之道以为存心应事之法则,而表现为一种以人格教养为根本,进而成己成物的道德精神和伦理思维,即通常所言的内圣外王之道。内圣外王之道是一个总体纲领,而忠恕之道是具体的实践方法,两者是内外或本末的关系,共同构成了儒家仁道的核心原则和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4.
"仁之方"的实施原则是孔子所倡导的恕道,"恕"通常表现为"推己及人"。而"推"是内在仁心表现于外的方式之一,它能够成立是基于孔子行仁的特点,即孔子重视内在仁心对事物的直接反应。因此,"仁之方"的生发不是基于孔子对外在事物的分析,而是源于他内心对事物"肯定"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老子》如何证成"无为",关乎对其义涵的把握,故仍是一项值得深究的议题。总体上,老子是从"道动"之"返"亦即正反循环的现象中推导出"无为"的。具体有二:一是天道证成,即从天道静作循环之静,推明"无为"的正当性;二是人道证成,即基于对历史上祸福相转的洞悉,向执政者揭示长保自身的利害抉择,以说明政治博弈中的"无为之益"。需辨明的是,人道证成在老子思想中其实更加核心,由此才导致他对天道"无见于伸",过于"贵柔",强调"无为"要能"慎终如始"。这一提法包含了老子"无为"思想中对周人"慎始敬终"勤政模式在东周走向疲敝的反思,有其深远切实的政治洞见。  相似文献   

16.
莱维纳斯指出海德格尔的本真观仅仅强调本己的独一无二性,这尤其体现在此在与死亡的关系之中。通过死亡,此在排斥任何与他者、社会、共同体的关系,以期保持纯粹的自我。莱维纳斯对此进行了彻底的反转:本真主体由孤独本己的此在转变为社会性的人类此在,在本真关系上由关心自己转向关心他者,由孤独甚至冷漠转向爱和奉献,由独立自由转向成为人质和负责,由为己而死向死而真转向为他而死死而后真。如果说海德格尔的本真是"为己本真",莱维纳斯的本真就是"为他本真"。海德格尔的本真观有形式而无内容,有认知而无伦理,莱维纳斯的本真观则有反人性和被专制主义利用的倾向和危险。  相似文献   

17.
儒家的德性观向来是以自我身心的道德修养为核心的为己之学。德作为"实得",强调的是唯有主体才能够承担起道德价值,而完全靠自我的修养则易使本真德性旁落。王船山强调知德之难言,即揭露出这一问题。他通过"德""化"关系从天道向人道的价值转化,阐发个体性和普遍性统一于德的本质内容。在他看来,圣人存神忘迹于天下,不同于道家式的无为,即在于圣人敦仁而逐渐进入仁熟盛德的境界,由此而可以推扩、建构仁之流行感通的人文世界,是内在整体地参与"化"的作用中而自成其"德",是一仁之体显其大用。德落实到人文化成即是德之无私性和笃实性,德的独知、自成则坚守了儒家为己的成德准则。  相似文献   

18.
道德理论是朱熹道学的核心内容,它从认知、思想、规范三个维度建构起相对自洽的体系。朱熹道德理论的存在论依据,是以理为纲、以太极和气为目、以"理一分殊"为涵摄方式的宇宙本体论;其生存论基础,是"存天理,灭人欲"和"心统性情"的有机统一;二者的统一,就是道心人心的合生。朱熹道德理论的精髓,是天理统摄人欲,或曰道心引导人心。由此形成以"仁、爱、恕"为核心的道德系统:由仁而爱至恕,蕴含一体用认知模式,生成以信为聚合力的实践规范和方式,前者以义、礼、智为指南,后者以诚、忠、敬为导向。  相似文献   

19.
王成  裴植 《管子学刊》2007,(3):14-18
忠,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忠"思想发展史上,《管子》的贡献就在于对前人"忠"思想做了批判总结,并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出发点,对"忠"做了新的界定,使得原本内涵相当丰富的"忠"思想在这里开始出现围绕"君"之事进行定向思考的倾向,从而为未来"忠=忠君"做了理论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20.
王博 《现代哲学》2020,(1):147-153
王夫之深刻继承了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通"之精神,并在其"通"论思想的具体展开过程中,表达了重视个体与殊异性等颇具现代性意义的思想内容。在天人关系中,王夫之阐明了天人相通相继但不同的道理;在社会历史领域,他强调以"变通"之精神师法古人智慧,以应对当下社会具体问题;他继承和吸收了张载的"通"观念,在伦理学中强调在尊重他者的基础上以"尽己"和"推己"的方式与他人交往的平等思想,并在人性论中彰显了人性的丰富性及人性与物性相通的内容;在知行问题的阐述过程中,他从"诚明"与"知行"关系层面,深刻揭示了广义的知与行在人之成德、成性过程中所具有的相通性。王夫之的"通"论思想,为我们思考当代社会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智慧提供了新的致思路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