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找对参照物     
正(一)参照物是一个物理学概念。假如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处于静止还是运动状态,就要选择一个物体作为参照物,若位置有变化,则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变化,则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描述同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结论将是不同的。站在上升电梯里的人,如果以电梯为参照物,人是静止的;而以地面为参照物,人就是运动的。  相似文献   

2.
以纳西族和汉族大学生为被试,采用摸箭头任务和动物排列任务等,考察纳西族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习惯的空间术语是否不同,及其对空间参考框架的选择.结果表明,纳西族大学生比汉族大学生在判断物体空间位置时更多地使用绝对参考框架,云南的汉族大学生在判断物体空间位置时使用绝对和相对参考框架差异不显著,这与他们描述空间关系时习惯使用的术语一致.这一结果支持语言相对论.  相似文献   

3.
《墨经》第六十一条: 《经上》:“端,体之无序而最前者也。” 《经说上》:“端:是无同也。” 这是对“端”的定义和解释。历来《墨经》研究者对这个定义和解释发表了各种各样的意见,综合起来有下面四个问题: (1)“端”是几何学上的点,还是物体中不可分的质点?主张是几何学上的点的有钱宝琮、方孝博等;主张是物体中的质点的  相似文献   

4.
通过运动迷津和语言描述任务,考察情境和任务对大学生空间参考框架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开放空间和目标物同背景融为一体有利于被试选择绝对参考框架。习惯空间术语对空间参考框架选择有影响,但影响程度视情境和任务之间关系而定。  相似文献   

5.
2~4岁儿童对"大""小"空间形容词词义掌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小林 《心理科学》2005,28(4):981-984
本研究以2~4儿童为研究对象。在自然实验条件下,通过精心设计的四项实验,得出结论:2岁儿童还未了解大小词义;2.5岁儿童能判别当前两同类物体的大小;3岁儿童能对两同类物体的大小相对性比较;4岁儿童能掌握不同类物体间大小的搭配;4岁儿童9成能掌握人与物间相对大小的匹配,但仅一半儿童掌握三个同类物体同时比较时大小相对关系,即4岁儿童还未对“大”“小”词义完全掌握。实验表明儿童掌握“大”“小”空间形容词是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绝对禁止到相对灵活,由以自我为中心到以外界为中心。  相似文献   

6.
视觉——动作控制及运动行距预测的年龄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探讨了儿童、中青年及老年人的视觉——动作控制及物体运动行距判断能力发展变化的情况。实验包括两部份,一是被试者用视觉追随一运动物体至一规定目标(一箭头标志)时用手按键反应,使运动物体准确地停止在所规定的目标上;另一是运动物体移动至一定距离后在视野中消失(但在隐蔽中继续行进),要求被试者根据原先所见到的物体运动速度,预测运动物体行至所规定的目标时(一箭头标志),即作出按键反应.结果表明:儿童及老年人的视觉——动作控制准确性均较中青年人为差;而儿童又较之老年人为差。儿童及老年人以延迟反应为多。视觉——动作控制的准确性受到物体运动速度的影响,快速条件下,误差值增大。对物体运动行距的预测,中青年人的准确性高于儿童及老年人。误差的偏向三组不同年龄的被试均以低估为多,而以老年人为甚,低估次数达80%.这种对物体运动行距的预测,是把运动、时间、空间知觉的特性综合起来,作出的心理操作活动,它比单一知觉活动要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7.
《精神现象学》第七章的标题是“宗教”,第八章的标题是“绝对知识”。这个“绝对知识”不是别的什么东西,而就是黑格尔哲学的完整体系,或者就是黑格尔后来在《哲学全书》中详尽阐述的“科学”。因而,在第八章,谈论的已经不是绝对知识的内容,而是作为“财富”的这个知识本身了。应该描述这个知识必须是什么,以用完整的和恰当的方式显示出实存的存在的知识武装起来的人必须是什么。特别应该描述这种哲学式的绝对知识同在基督教的启示中以及由其产生的神学所包括的也被绝对地称为知识的那种东西之间的区别。第八章的重要论题之~,就是…  相似文献   

8.
“实践”和“物质”是两个不同层次和系列的范畴,不应把它们等同或并列起来。就“物质”来说,它是一个本体论范畴,指的是世界万物的共同本质。我们把千差万别的世界万物加以高度抽象和概括,抓住了它们的“客观实在”这一共同本质,统称之为“物质”。这里的“物质”范畴的外延,是包括人的实践活动所能干预的地球上的各种客观物体,也包括宇宙中其它的各种物质形态。在人类实践所及的属人世界里,物质客体都打上了实践的印记。它们是自然的产物,又是实践的产物;既包含客观因素,又包含人类主观的因素。然而就其物质客体来说,它们的最高本质也是客观实在。就“实践”来说,从认识论角度上看,  相似文献   

9.
《国内哲学动态》1984年第10期上发表了熊立文同志的《辩证思维应该如何表述运动》一文。该文认为:我国许多辩证逻辑教材和一般哲学著作,都用这样一个命题来表述机械运动:“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一个地方又在另一个地方,既在同一个地方又不在同一个地方”;而这个由黑格尔首先提出的命题是不恰当的。据此,熊文便提出了一个新命题:“运动就是,当既是此刻又非此刻时,物体既在这里又不在这里。”  相似文献   

10.
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是宏观世界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形式,人作为宏观生物每时每刻都体验着它,但如何表述它,似乎至今仍存争议。我国哲学界,长期以来都用“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一个地方又在另一个地方,既在同一个地方又不在同一个地方”来表述之。(下面称此为传统表述)1984年《国內哲学动态》第10期登载了熊立文《辩证思维应该如何表述运动》一文(下面简称熊文)。熊文认为辩证思维采用传统表述是不恰当的。它指出,传统表述不符合黑格尔自己的合理思想,因为传统表述仅仅使空间表现为连续性和点积性的统  相似文献   

11.
赵林 《现代哲学》2001,(4):93-96
《精神现象学》作为“意识的经验科学”虽然只是黑格尔哲学的一个导言或开端,概念运动在这里虽然还只是表现为经验的意识形态运动或精神的现象过程,而不是表现为绝对理念的抽象的逻辑运动——外化或异化——异化的扬弃和无限地返回自身的整个三段式发展过程,但是思辨的概念体系在  相似文献   

12.
朋友四型     
一个人命里不见得有太太或丈夫,但绝对不可能没有朋友。即使是荒岛上的鲁滨逊,也不免需要一个“礼拜五”。一个人不能选择父母,但是除了鲁滨逊之外,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朋友。照说选来的东西,应该符合自己的理想才对,但是事实又不尽然。你选别人,别人也选你。被选,是一种荣誉,但不一定是一件乐事。来按你门铃的人很多,岂能人人都令你“喜出望外”呢?  相似文献   

13.
康德哲学因其“自在之物”的赘疣及将认知、情感、欲求诸先验机能“单纯并列”的致思格局,引发了其后的康德主义者们重新塑造“先验唯心主义”体系,以使其成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的种种努力。赖因霍尔德关于哲学作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应置根于一个单一、绝对无条件的原理的思想,被包括费希特在内的哲学家们广为接受,但其作为第一原理推出的“意识命题”却因着对主体及其能动性的漠视而未能经受住他自己所提出的第一原理标准的检视。基于独断论思维的怀疑论者针对康德哲学因“自在之物”引发的内在学理上的扦格向先验唯心主义发起严峻挑战,这亦促使费希特思索建构一个将主体性原则贯彻到底的新的学思体系。费希特通过对人的“自我意识”所做的独立而深彻的思考,为其知识学体系寻获了坚实的立足点——“绝对自我”。作为绝对自发、自我圆足的原初存在,“绝对自我”集主体的能动性与客体的受动性于一身,具备一种自我眷顾、自作贞认的本质。知识学通过“绝对自我”将康德哲学倚重主体的精神性状推向极致,彻底放逐了“自在之物”,亦有力回应了怀疑论者的诘难。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人们比较注意研究黑格尔逻辑学中的辨证法问题,把“矛盾”范畴置于核心地位。笔者认为,黑格尔的逻辑学同时也是认识论,从这个角度来看,“目的性”范畴则是一个贯串全书的核心范畴。为了说明这一点,就首先要说明一下黑格尔哲学体系的精神实质及逻辑学著作的根本特点。所谓黑格尔哲学体系,就是绝对精神由于其内在的否定性,沿着正、反、合途径,最后回归到自身的概念逻辑体系。作为其哲学的最高对象的绝对精神,实质是从个体的感性的人抽象出来的人的理性,被独立化为一种普遍的绝对实体。绝对精神的“根本任务是回顾既往  相似文献   

15.
王哲  孙宇浩  傅小兰 《心理学报》2009,41(4):283-291
已有研究显示物体的成因等变量会影响人造物概念的分类;但这种影响的中介变量为何,基于设计和基于用途的理论有不同的假设。实验采用物体自由命名任务,在陈述物体的功能时,操纵角色词的类型(旁观者“有人”和使用者“你”),比较被试对物体的命名在领域水平的分类倾向。结果发现,呈现“旁观者”角色词时,呈现或不呈现物体自然形成的成因故事会造成不同的分类倾向;但是在呈现“使用者”角色词时,成因故事对分类倾向的影响消失了。提示物体的功能是成因和分类的中介变量,支持基于用途的人造物分类模型  相似文献   

16.
<正>试想你某天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被告知为新冠病毒疑似阳性,然后被防疫工作人员带走隔离,每天都在一个固定空间,进行日常的核酸检测,限制你的自由,你会如何描述自己的情绪?有人可能会很低落,只是简单地描述“我感到很糟糕,整个人都不好了”。而对于有些人,你会惊叹于他会用许多词语表征自己的情绪状态:“当我被带走,好担心自己会不会确诊”,“每天一个人待着,我好孤独”,“我感到很沮丧,还有点焦虑”。同样的情绪事件,为什么不同的个体在进行描述时会如此的不同?这种能准确区分不同情绪的能力,被巴雷特等人在2001年定义为情绪颗粒度,也被称为情绪分化。  相似文献   

17.
自然的权利与地球环境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过程,人作为自然的产物、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其存在和发展也必然是合自然规律的.从理论上说,人的存在和发展本不应该破坏自然的存在和发展.但现实却相反,诚如许多研究者所预言,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会带来地球环境发展的“限界”.或许这是最不愿承认的预言,因为谁都明白地球环境的“限界”也就是人类自身的“限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保护地球自然环境,使地球环境的存在成为一个无限界的发展过程,同时这也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持续性.但是保持自然环境并不意味着人不再对之改造和利用,因为人是在改造环境中才成其为人并获得存在和发展的.所以我们的目标是既要改造自然又不破坏自然,即在改造自然中实现保护自然发展的目标,这也就是所谓的“人与自然共生”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刊1984年第10期北京师范大学熊立文同志在题为《辩证思维应该如何表述运动》的文章中认为,我国许多辩证逻辑教材和一般哲学著作,都用这样一个命题来表述机械运动,即“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一个地方又在另一个地方,既在同一个地方又不在同一个地方”;这个首先由黑格尔提出的命题是不恰当的,应代之以一个新命题,即“运动就是,当既是此刻又非此刻时,物体既在这里又不在这里。”接着,本刊1985年第3期  相似文献   

19.
韩德尔(又译亨德尔)是18世纪英国籍德国人伟大作曲家、汉诺威选侯宫廷乐长。德国人说“韩德尔是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而英国人说“韩德尔是英国最伟大的作曲家”。奥地利作曲家海顿在一个纪念会上含泪说:“韩德尔是我们一切人的老师。”贝多芬誉称韩德尔为“真理之所在”,“是我们所有人中最伟大的一个”。韩德尔12岁时,就成为助理管风琴师,17岁起任教堂管风琴师。他的作品大部分取材于圣经。他把作曲作为他用来描述神  相似文献   

20.
周荣刚  张侃 《心理学报》2008,40(12):1229-1239
以绝对方位中的物体方位判断为实验任务,并按照以往研究把判断过程进行分解为获取目标位置信息、获取前行方向信息和判断目标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体的方位信息,旨在考察不同信息获取过程下的目标位置和前行方向如何影响基于场景记忆的参照系整合过程中的绝对方位判断。实验1的判断任务同时包括这三个过程;实验2和实验3中的判断任务分别独立于路径描述(即定位后判断,先获知目标位置信息,再进行方位判断)和自身定向(即定向后判断,先获取前行方向信息,再进行方位判断)。每个任务均为目标位置(R0o-前、R45o-左前/右前、R90o-左/右、R135o-左后/右后, R180o-后)×前行方向(北、东南西、斜方向)的组内设计、因变量为正确率和判断时间为主,共有60名大学生被试(男女各半)参与实验。发现:朝北优势效应只在实验1中明显;三个实验任务中均存在正方向-左右位置优势效应、以及0o和180o位置优势效应;目标位置对物体方位判断的影响程度要大于前行方向对判断的影响程度。结合以往的研究来看,场景记忆上的判断比视觉媒介上的同类判断受目标位置影响的程度要大,其他影响模式比较一致。从判断的信息获取过程上对结果进行了讨论,这有助于理解绝对方位判断的认知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