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联邦德国巴伦利亚州,鹤类极为稀少,濒临绝境。为了保护这种鸟类,使之能够流传于世,居民用青铜制作了一座鹤的纪念碑。(《四川工人报》一九八四年四月十日《鸟纪念碑》) “鸟类”是鸟的总称,“鹤”是鸟类的一属。这里的“鹤类”和“鸟类”都属于集合概念。上文中,“鹤类”是“鹤”之误用,“鸟类”是“鸟”之误用。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不能混用。根据这一段话的意思,把“鹤类”和“鸟类”改成非集合概念“鹤”和“鸟”就可以了。(2)对中国观众来说,乌兰诺娃的名字是与“芭蕾”这个词汇一同进入我们视野的。(《经济日报》一九八五年二月二十四日第四版《乌兰诺娃——诗的化身》  相似文献   

2.
在学习和运用形式逻辑知识时,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即在确定某些概念的种类时,难于区分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认为主要的原因在于集合概念的定义还不准确、不贴切。在目前的形式逻辑教科书中,关于集合概念的定义大致有下列三种: 一、“集合概念,就是反映集合体的概念”。(金岳霖主编的《形式逻辑》、吴宋国等编的《普通逻辑》); 二、反映集合体的概念就是集合概念。“对象的集合体,是由许多可以独立存在的个别  相似文献   

3.
集合概念是反映集合体(有的教材称之为群体)的概念。非集合概念是不以集合体为反映对象的概念,即反映非集合体的概念。要正确辨析一个概念是集合概念还是非集合概念,自然应先搞清什么是集合体,什么是非集合体。而要正确区分集合体与非集合体,就应首先把握类与分子的关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集合体与个体的关系这三种不同关系的区别。类是许多具有相同属性事物的综合。组成类的单独事物我们称之为分子。类(用A表示)与分子(用a表示)的关系有如下两个基本特征;(-)组成类的分子必须是具有相同属性的同一种事物,每个分子都是能…  相似文献   

4.
关于集合概念,在流行的逻辑读物中说法很不一致。有的认为,将概念区分为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这种划分是错误的,是不能成立的(复旦大学出  相似文献   

5.
集合这一概念是集合论的基本概念,在数学和数理逻辑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在普通逻辑或一般形式逻辑中虽不是基本的或核心的概念,但也应占一定的地位。因为在普通思维(即以自然语言为基本手段的日常思维)中,确实常有使用集合概念或在集合意义上使用概念的情况。为了反映这一情况,在普通逻辑中引入集合概念,是完全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船员们惊喜地发现:大约有三十只大小猴群在悬岩的吊藤上活蹦乱跳,嬉戏追逐。“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情景再度展现。1984年9月23日《人民日报》第一版一则新闻文中“三十只大小猴群”一语误用集合概念“猴群”,应改为“三十只大小猴  相似文献   

7.
“教师”表示什么概念?——“‘教师’这个概念是一个普遍概念,又是一个非集合概念,也是一个实体概念和正概念。”这是《普通逻辑》的回答。(见该书一九八二年版第24页)但是这样的回答未必是确切的。因为“教师”这一语词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表示非集合概念。比如,在“教师是辛勤的园丁”这一判断中。“教师”就是一个集合概念。然而,这种脱离概念的论域判别概念种类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在一些逻辑著作中,诸如不顾论域地断定“书”、“山”、“人”是非集合概念的做法,是不  相似文献   

8.
物质的概念是从自然科学的历史过程中不断丰富起来的。这个过程理所当然与社会实践的历史相结合。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主要是在历史观、实践观和整体观上探讨和丰富了有关物质概念的新含义。1.以实践为中介的物质观。葛兰西在马克思的有关“中介”理论之上,提出的“实践一元论”,认为人类正是通过实践才将物质和精神、人和自然统一起来。因此,决不可以把物质作为它本身来考察,必须社会地、历史地把其作为生产所组织起来的东西来考察。卢卡奇也认为,一切物质或实在都不是纯客观的,都渗透着主观的、历史的和社会实践的因素。施密特突…  相似文献   

9.
在一本逻辑读物上有这样一道题:“天体有恒星、行星、卫星、慧星、流星和星云等六类。”要求说出句中划线的语词表达的是普遍概念,还是单独概念;是集合概念,还是非集合概念。为答此题,令人大伤脑筋: 如果说句中的“天体”是普通概念、非集合概念,那末这句话表达的就是一个全称肯定判断,即“凡天体都有恒星、行星、卫星、慧星和星云等六类。”我们以此为大前提,再以“恒星(或太阳)是天体”为小前  相似文献   

10.
“精神生产”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概念,“精神性”和“生产性”是它的两个重要特征。在马克思的哲学视野中,“精神生产”的精神性和生产性都蕴含在实践概念中,“精神生产”作为人类特有的感性活动,它建立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之上并随着社会分工的推进而不断深入,最终指向“自由自觉活动”的人类实践目标。在经济学视野中,马克思将“精神生产”置于生产主义批判的语境内,“生产性”体现为资本主义的增殖性特征,从而使得“精神性”价值沦为生产主义的外在表现。20世纪中后期以来,“精神生产”的研究范围不断拓宽,非物质劳动和文化逻辑等理论开启了研究当代社会中精神性渗透和生产性弥漫等特征的新方式,由此产生了关于新型生产劳动者变革的“生命政治学”趋向,为此人们应当审慎对待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有种观点认为,存在概念与物质概念涵义不同,存在高于物质,它是最普遍的最高哲学范畴。存在“标志宇宙中一切事事物物的唯一的最后的共同点”,它既包括物质,“还包括物质的属性和关系,如运动、时间、  相似文献   

12.
我刊近期就“物质”概念展开的讨论揭示了比以前更加丰富多彩的关于物质的内容和定义的观点(参见《关于“物质”概念的定义》,载《哲学科学》1989年第12期;1990年第2期)。看来,应当承认,哲学家们在这个问题上的见解大相胫庭是合情合理的。思想上的停滞状态(一潭死水)反而是不正常的。什么是“第一性的”:是物质还是世界观?这个问题同样值得注意。物质概念并不给人先验东西,个人的世界观并不是从它开始形成的,而且远不是在每一个个人的世界观中都有这个概念。但是,如果已经有了,那么它首先表现为独立认识世界的结果。这就是说,在个人  相似文献   

13.
一、“误用集合”的提法不准确有这样两个句子: ①他今天学会了五个词汇。②“二七”罢工遭到镇压,林祥谦、施洋两位优秀的中国工人阶级慷慨就义。很明显,这两个句子有逻辑错误。句①中的“词汇”应改为“词”,句②中的“中国工人阶级”应改  相似文献   

14.
《哲学研究》1980年第1期刊登了一篇题为《辩证唯物论的一条重要原理》的文章。该文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实践和理论的相互关系,谈到物质和精神的相互关系,认为生产力、经济基础、实践、物质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理论、精神在一定条件下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我们可以简称为相互起决定作用)。作者还明确提出:只有承认“物质和精神的相互关系”是相互起决定作用,才“不是简单地重复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这样一些词句”,从而在哲学基本原理的阐述上“起了一新耳目的作用”。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现仅就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谈谈我们的意见。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由于非良基集合在人工智能、认知科学及哲学等领域都有很重要的应用,它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判断两个对象的同一性是集合论中最基本的问题,然而,与良基集合不同的是,非良基集合难以找到其最基本的组成成分,这样通常的外延公理就无法判断两个非良基集合(例如x={x}和y={y})相等。为了找到判断两个非良基集合相等的标准,我们必须强化通常的外延公理。利用Aczel四种非良基公理(AFA,SAFA,FAFA和BAFA),我们推出了四种判断两个非良基集合相等的标准,并且举例说明对于给定的两个非良基集合,如何判断它们相等,从而解决“循环集合”相等的问题。此外,笔者进一步论证判断这四种非良基集合相等的标准是通常外延公理的扩张,而不是替代。为此,本文首先给出了集合和图的一些基本定义和结果;其次讨论了由四种非良基公理AFA,SAFA,FAFA和BAFA分别确定的四种集合全域A,S,F和B;最后,讨论了外延公理的扩张。  相似文献   

16.
从研究物理世界出发,我们发展了二重偶的概念。比较的二重偶通称为二重性。我们指出,二重性是我们智力好奇心的基本机理。我们关于自己和周围世界的智力好奇心,是我们向自然界提出各种问题的推动力。各种思想体系的发展都与这个好奇心有联系。在这里,我想描述一个从物理世界研究中借用来的非常一般的程序。一个实验家想要处理一族对象。他人为地将这个族分为两个子集合:第一个集合用S表示,它的对象称作状态。这些状态是分析的对象。第二个集合用D表示,它的因子称作装置或叫可观察物。这些装置或可观察物是被用来研究第一个集合的元素的对象。应用D中的一个装置于S中的一个状态的过程,称为测量或估计,用E表示。其结果是一实数。  相似文献   

17.
康德的“图式”概念及其在当代英美哲学中的演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图式”(schem)概念在康德哲学中占特殊地位。在《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一部分“先验原理论” 中,康德通过对知性概念的分析,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但感性经验给予我们的是具体的物质形态,我们从这些具体形态中得到了概念、范畴以及对逻辑的应用,但我们是如何完成这个过程的?感性经验本身并没有给我们提供任何超越具体事物的内容,或者说,感性经验本身只是特殊的、个别的、具体的,不具有任何普遍性,但我们却往往可以从这些具体的经验中得到普遍的知性概念和范畴。  相似文献   

18.
多年来我们关于概念的定义,一直存在着过窄的毛病。经典作家,包括黑格尔、列宁和毛泽东关于概念的论述,当然是有权威性的生动的,但是应该看到,他们的论述主要是在辩证逻辑的范围而不是在形式逻辑范围中的,他们论述的“概念”基本上属“深刻概念”和“科学概念”。归结起来,可以用这句话来说明“定义过窄”的问题,即: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总和的思维形式。”第一,所谓“客观事物”指何而言?“客观事物”极易与“现实中已客观存在的实体事物”混为一谈。于是那些在现实中尚未和暂未存在的客观事物,如“共产主义社会”之类的概念就不知所归,“飞碟”这类假说概念便不能被视为概念或只能视为“虚概念”(甚至“虚假概念”,“空概念”),“虚概念”的种种问题和争端由此产生(关于虚概  相似文献   

19.
概念是事物的理性映象。它需要依附于可以感知的物质的外壳上。在人类社会产生了有声语言以后,作为音与义的结合体的语词的声音,即语音,就是概念所依附的物质外壳。可以感知,可以储存和传递的现实的概念,总是有着语言外壳的;而有着语言外壳的概念,从语言科学的角度看,就是语词。所以,语词是概念的直接现实,概念是以语词的形式存在的。而由于语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思维形式和人类智慧结晶的概念,它同其它任何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一样,不是僵化的、凝固不变的,而是不断地运动,不断地发展,不断地转化着。列宁指出:“概念不是不动的,而就其本身,就其本性来讲=转化”。“概念的关系(=转化=矛盾)=逻辑的主要内容。并且这些概念(及其关系、转化、矛盾)是作为客观世界的反映而被表现出来的。事物的辩证法创造观念的辩证法,而不是相反。”(《列宁全集》第38卷,第243、210页)列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