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正2019年5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从中华文明对亚洲文明和世界文明的贡献等多维视角,全面阐述了新时代人类文明观、亚洲文明观和中华文明观,向世界提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主张,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基本遵循与理论基础,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正自明清始,一批精通伊斯兰教且熟谙中华文化的中国穆斯林学者开展了以著译为标志的"伊儒会通"活动,其核心精神在于引导不同文明及其载体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对促进伊斯兰教中国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19年5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强调:"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其中他将"伊儒会通"作为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的具体体现之一。至此,"伊儒会通"在推动文明互鉴中的重要意义得到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3.
<正>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同为有重要世界影响的古老文明,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了伟大贡献。千百年来,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交相辉映、平等对话,形成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佳话。每一种伟大的文明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彰显着求真、向善、尚美的价值理念。就是说,人类文明的价值理念是相通的,这是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4.
<正>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推动文明交流互鉴,需要秉持正确的态度和原则。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坚持以下几点。第一,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第二,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第三,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每一种文明都是独特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  相似文献   

5.
人类文明新形态学要成其为“学”,需厘清问题意识,围绕概念簇、意象群建构具有内在关联的义理系统。克服文明冲突,需要摆脱免疫学意象主导下的冷战思维。人类文明新形态学提出文明包容、互鉴、交流、共生等概念簇,以及场、互鉴、“拔茅茹”等意象群。秉持文明包容精神,不同的文明形态并行不悖。更积极地看,不同的文明传统彼此映照、相互影响,形成活泼泼的互鉴态势。通过实践层面的交流,不同的文明从和平共在走向交融共生。“互鉴”包含用镜与光的意象。“交流”概念可以与“拔茅茹”意象相关联。人类文明新形态学从共同性、体用不二出发重新理解一多关系。共同性有别于普遍性,前者是从物的,后者是从言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体,多元文明是用;体用不二,故人类文明新形态乃是贯穿于多元文明之中的共同性。  相似文献   

6.
光泉 《法音》2014,(12)
正今年3月2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并特别强调:"中国人根据中华文化发展了佛教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佛教理论,而且使佛教从中国传播到了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中韩日三国同属汉传佛教文化圈,据载,中国前秦苻坚遣使派僧到高句丽,是为佛教输入韩国之始。至中国唐代,佛教  相似文献   

7.
正"伊儒会通"目前已经成为学术界的通行概念,不少学者就此发表了意见,可谓百花齐放。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所作的题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中,用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来论述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至此,我国伊斯兰教学术界对于"伊儒会通"的探讨更加热烈。  相似文献   

8.
正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  相似文献   

9.
<正>纵观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全部历史,深刻影响全球文化格局和人类历史进程的交往框架有两个:一是轴心时代之后逐渐形成的丝绸之路,长久维系了中华、印度、欧洲、阿拉伯等四大文明并立互鉴的人类文明总体格局;二是15世纪地理大发现之后迅速兴盛起来的新航路,撬动古代世界文明格局的变革,形成现代化和全球化趋势。  相似文献   

10.
正阿拉伯文书法传入中国后的演变,是中华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文化融合的产物,体现了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交流互鉴,成为伊斯兰教中国化在书法艺术领域的重要体现。一伊斯兰文明传入中国后,与中华文化交融,孕育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中国化的阿拉伯文书法,就是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交流互鉴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正>宗教不仅在人类文明的起源发展和交流互鉴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且在“一带一路”的历史中发挥了独特的文化纽带作用。新疆地处中国西北、亚欧大陆腹地,是丝绸之路经贸交通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和通道,也是多种文明和宗教的传播汇集之地。在多种文明中,中华文明是新疆地区自古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体系。历史上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各宗教,在中华文化的浸润滋养下,逐渐呈现中华风貌,体现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一部中国宗教史,折射出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灿烂悠久的交流史。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关于"文明指具有特定文化精神传统的大社会共同体"的研究,以及"中华文明根柢与经脉论"的提出,启示着伦理学界在当今文明互鉴的时代,深入理解中华文明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以作为中华文明精髓的传统美德为根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在伦理学研究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上实现相应的转变:以文明观为重点,把文明观与社会形态观、大文化观与小文化观、大伦理观与小伦理观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3.
笔者通过学习《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从文明交流互鉴角度谈对佛教的四点认识和理解。其一,佛教文化与中国固有文化交流互鉴,使中华文明更加丰富多彩。其二,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不仅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集中华文化发展之大成的一种独特宗教文化形态。其三,中国佛教文化深刻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显示了文化交流互鉴的巨大作用和辉煌成就。其四,中国人始终以和平方式推动佛教文化传播和交流互鉴,做出了特殊贡献,取得了伟大成就,创造了惊人奇迹,为当今世界各种文明之间建立联系提供了可资学习、借鉴的样板。  相似文献   

14.
《法音》2015,(11)
<正>10月24日至25日,万众瞩目的第四届世界佛教论坛在论坛永久会址——江苏无锡灵山隆重举办。无论是其规模、人数,还是参会国家和地区数量、规格,都为历届之最。尤其是本届论坛的主题"同愿同行,交流互鉴",既体现了历届论坛承前启后、契理契机的一贯风格,更呼应了习近平主席"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的重要论述及我国"一带一路"的战略部署,反映了佛教教义平等、中道、圆融、和平的深厚内涵与佛教界人士胸怀博大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本届论坛准备充分,议题广泛,交流深入,形式有所创新,各种佛教文化展示活动丰富多彩,服  相似文献   

15.
<正>中华文明与阿拉伯文明拥有许多相似相近、相同相通的价值理念。千百年来,中阿两大文明的交往交流、合和共生,对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谱写了不同文明“交而能和”“交而能通”的历史篇章。新时代,中阿两大文明的交往交流秉承历史传统,在实现民族振兴的事业上互学互鉴,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携手推动中阿关系不断创新发展。2014年以来,习近平主席连续三次面向阿拉伯世界发表重要讲话,1对新时代中阿关系发展作出战略规划和展望,亲自推动中阿关系不断发展提升,双方已建立了“全面合作、共同发展、面向未来”的中阿战略伙伴关系。习主席在三次重要讲话中都强调要加强中阿文明对话交流,他指出:“中华文明与阿拉伯文明各成体系、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16.
自2013年秋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倡议以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对弘扬丝路精神、促进文明互鉴作了重要阐述。2014年6月,习近平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促进文明互鉴。"9月,习近平在对斯里兰卡、印度进行国事访问时,表示双方要进一步拓展宗教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文化交融。11月,习近平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东道主伙伴对话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中国支持不同文明和宗教对话,鼓励加强各国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  相似文献   

17.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和平发展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本质特征。和平发展之所以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价值特质,不仅因为中华文明的血液中没有侵犯别国和掠夺别国的基因,消除战争、实现和平是近代以后中国人民最迫切、最深厚、最强烈的愿望,而且因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和平发展特质是对五千年中华伦理文明所形成的“以和为贵”“协和万邦”“和而不同”“人心和善”等伦理美德的创新性发展和全面继承,凸显出了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的价值特质和精神要义。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经历自古及今的历史变迁和递嬗发展并成为人类连续性文明的典范,与其始终坚持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的和平主义价值追求有着一种内在而紧密的联系。中国式现代化的和平发展特质和价值追求决定了其在对待其他文明和人类文明的关系问题上必然要求建构“文明的和谐”,建构人类文明包容互鉴的和谐谱系。  相似文献   

18.
正2014年3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全面深刻地阐述了对文明交流互鉴的看法和主张,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习主席对中华文明做了许多精彩的论述,在具体阐释时,习主席指出了佛教中国化的历程和重要意义:"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  相似文献   

19.
正漫长的历史中,中国的本土文化在与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的过程中互相补充,互相借鉴,最终构筑起中华文明的精魂。其中,各宗教的饮食习俗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其他饮食文化一道,共同构成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多彩之姿。  相似文献   

20.
2019年5月中旬在北京举办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掀起了对文明互鉴的热议。习近平主席在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璀璨的亚洲文明,为世界文明发展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人类文明因亚洲而更加绚烂多姿。从宗教到哲学、从道德到法律、从文学到绘画、从戏剧到音乐、从城市到乡村,亚洲形成了覆盖广泛的世俗礼仪、写下了传承千年的不朽巨著、留下了精湛深邃的艺术瑰宝、形成了种类多样的制度成果,为世界提供了丰富的文明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