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有关“道学”定义问题,向来存在不同理解。本文所谓“道学”指的是道家与道教之学,而“道学研究”则是道家与道教的现代学术研究。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提高,哲学社会科学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道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三大主干之一,在四十年间走向全面复兴,相关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保持着强劲的势头。时值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有必要对我国道学研究的主要成就进行回顾和总结,以期更好地构建道学研究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2.
上海市道教协会第二届代表会议于1990年11月26至28日在沪举行。会议选举陈莲笙道长为上海市道协会长,苏宗斌道长、张文希道长、潘雨廷先生为副会长。市委统战部和市宗教局领导到会并讲话。会上总结了上海市道协几年来的工作:上海市道协自1985年成立以来,已有白云观、浦东钦赐仰殿、崇福道院、三元宫坤道院、东岳庙和龙王庙等六所全真、正一派道教宫观。庙观内的全真派乾、坤道士和正一派道士有70余名。市道协成立了道教文化研究室,并主办有《上海道教》季刊;创办了道教正一派道学班,第一届23名毕  相似文献   

3.
上海道学班于一九八六年三月开学,学制三年。开学时有学员三十三人,其中五名中途退学,现有二十八名,平均年龄21岁。一九八八年七月,道学班课堂教学阶段结束,进入实习阶段。二年课堂教学,课程设有:道教史、道教教理教义、《道德经》释义、道教仪范、经韵、道教音乐和道教与中国文化等专业课;另有高中语文、历史、英语等基础文化课。学员们经过二年的学习,懂得了道教基本知识,提高了文化素养,并能在实践中初步运用所学的知识。有的学员刚入学时常写错别字,现在已能写短篇文章,在《中国道教》上发表。学员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向称儒、释、道三家(或称三教).自汉魏以来,史家多以"道家"一名混称老、庄之道家与张陵之道教.而"道学"一名既可指称"黄老之学",又为"宋明理学"之代名词.近世以来,学术界引入西学的概念,严格区分"哲学"(Philosophy)的道家与宗教(Reli-gion)的道教.而另外又有以"道学"之名涵盖"道家之学"者.而自19世纪以来,西方汉学界又以英文之Taoism或法文之taoisme统称中国的"道家"与"道教".于是,"道家"、"道教"与"道学"名称的内涵界定与使用范围遂成为学术界多年以来致力探讨的重要问题.本文拟从宗教文化与历史学的角度,通过考察道家思想衍变发展的五个历史阶段,即先秦老子之学与庄子之学,秦汉黄老之学,魏晋玄学,隋唐道教重玄学与宋元道教内丹心性学,来探索"道家"、"道教"与"道学"的内在联系与区别.笔者主张,"道家"一词可作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狭义的"道家"概念,就是确指自先秦老、庄之学,秦汉黄老之学至魏晋玄学的道家学术流派;另一种是广义的"道家"概念,就是既包括原来先秦自魏晋的"道家"学术流派,也包括东汉以后创立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这样,既对现代学科意义上的哲学的"道家"与宗教的"道教"作出了明确的区分,更为重要的是表明了我们尊重自身文化传统的学术立场.至于"道学"的名称,笔者认为无论从历史的层面还是现实的层面都易于与原有的文化现象"理学"发生混淆,为学术长远计虑,使用似宜慎之.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和习惯用语中,道家、道教和道学一直都没有明确的定义和清晰的界限。学界长期以来也没有将道家和道教统一起来的总括性概念,这一历史难题是通过对道家、道教分期发展的梳理和“道学”概念的重新界定和使用而逐渐解决的。  相似文献   

6.
“道家”和“道学”在历史上曾是何种意思,尤其“道学”究竟是宋明理学家首先使用的专有名词,还是道教原有的词汇,不可不加以辨明。在古代,“道家”往往就指道教,甚至使用频率远过于“道教”。道教经典或入“神仙家”类,或入“道家”类。汉代学术分类,把专门论道的归入道家。《  相似文献   

7.
“鲁字公旗,初,祖父陵,顺帝时客于蜀,学道鹤鸣山中。”为什么《后汉书》、《三国志》、《华阳国志》等史书都说张陵学道鹤鸣山中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就要先从道教产生的社会基础说起。 众多的道教经典和史书都公认,道教形成的社会基础有三:一是黄老道学;二是神仙方士的炼丹长命之说;三是民间世俗中的原始巫觋鬼道。黄老道学是指黄帝和春秋思想家老子的思想体系,也就是把黄帝、老子的思想学说作为道教的思想理论和教旨教义,如清静无为,修身养性,“清静为宗,虚无为体,柔弱为用。”  相似文献   

8.
刘沅是清中后期蜀中著名的思想家,《槐轩全书》体现着他的总体思想。通常认为刘沅是一位典型的儒家学者,但考察刘沅之人生历程和思想发展以及他的著作,独特的经历使他与道结缘且发生观念改变,后又写作和注释了许多道学著述。老子授道、道者性也、道者天理、道在伦常等均是刘沅对老子及道家之"道"的认识。就具体实践而言,刘沅以"道"为核心创立了刘门科仪、丹法及槐轩医道。这充分体现了刘沅与道家、道教深刻的渊源。  相似文献   

9.
正"道学"一词,见于《隋书·经籍志》,系指老庄道家及黄老道家之学。本文所言道学,系指以"道"为核心理念、终极信仰和方法论根据所形成的文化系统,主要包括老庄道家、黄老道家与道教。道学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全面深入,中医学在理论建构、生命观念、疾病诊疗、流派传承、本草方药、养生理法等多个方面都受到了道学文化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0.
逸山 《中国道教》1990,(1):14-15
1989年9月6日至8日,中国道教协会召开了“道教文化研讨会”。与会成员以各地道教界学者为主,也邀请了一些教外研究道教文化的学者,共三十五人。中国道教协会研究室主任李养正在会上介绍了中国道协开展研究工作的主要情况和所取得的成绩。他说,中国道协的研究工作是从1961年开始的,“文革”期间中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重新落实,1979年中国道协恢复工作以来,研究室先后撰写、编辑、整理、出版了《中国道教史提纲》、《道教史资料汇编》、《道教知识手册》、《道教概说》、《道教仙话》、《道教养生法》、《洞天胜境》等二、三十种书籍。  相似文献   

11.
《中国道教》2011,(5):40
9月5日上午,中国道教学院首届道教经典讲习班开学典礼在北京白云观西客堂举行。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中国道教学院副院长张继禹,协会秘书长王哲一,副秘书长冯正伟、李兆彩、王炳旸,道学院的老师及讲习班全体学员参加了典礼。典礼由道学院副教务长周高德道长主持。道学院教研处副主任周永慎道长致欢迎词,办公室副主  相似文献   

12.
张宇初(1359-1410)系明初正一派著名道士,道教思想家.字子璩,别号耆山,张陵第四十三代孙,江西贵溪人.他幼习百家之书,具有较高的道学修养,在道教教理教义等方面颇有造诣.张宇初所撰的《道门十规》在《道藏》正乙部第988册和《续道藏》中所收的《皇明恩命世录》卷3中都有明确记载.《道门十规》根据道教前代定规、群师遗则而撰写.  相似文献   

13.
若水 《中国道教》2005,(2):39-41
一李唐王朝被称作老子李耳的后代,道教被定为国教,并以此作为唐高宗、太宗的既定国策。此时的学术思潮以扶持道教为重点,同时尊崇儒学,道、儒配合联同反佛。许多有才能的知识分子天性向道以及“寒窗苦读”的儒生之路不足以实现青云直上的人生超越,便采取“终南捷径”的方式,隐居从道。此时上至卿相重臣如贺知章,下至绝代诗人李太白皆是如此……不难看出道学壮大的声势。道教之影响在绘画上,出现“道释人物”一科;音乐上《玄真道曲》、《大罗天曲》大盛;文学上诗人与道士往来唱和,著名道教理论家司马承祯、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等有“…  相似文献   

14.
金风飒爽,迎来了四海嘉宾。2000年10月6日,庆祝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建所二十周年暨道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开幕。与会领导、来宾和学者共200余人,其中有来自大陆各地及港、澳、台、新加坡、日本、韩国、美国等各地的正式代表130余人。10月8日至10日,学术研讨会在洪雅瓦屋山继续举行,并实地考察了当地的道教文化遗迹。此次研讨会的主题为道教神仙信仰研究,而重点在于三清、玉皇和西王母信仰。象这样以神仙信仰为主题的研讨盛会尚属首次,可谓盛况空前。现将研讨会成果择要综述于下:一、关于三清、玉皇1.道教是信“道”的宗教…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作为"经方"之典范,开创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先河。《伤寒论》渊源于道学,道家道教思想是《伤寒论》的哲学根柢。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伤寒论》的"底本"《汤液经法》渊源于道学;《伤寒论》"辨证"的"根本"体系"三阴三阳"渊源于道学;《伤寒论》"论治"的基本精神"阴阳自和"也渊源于道学。这个道学,主要是指黄老道。《伤寒论》是中医的重要经典,考论清楚它的哲学源流、道学根柢,对中医哲学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茅山道教文化研究室潘一德道长编著的《茅山道院简史》一书 ,于 2 0 0 1年 8月份已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 ,全书共十章 2 1万字 ,图文并茂 ,有彩色插图 8幅。该书由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闵智亭作总序 ,江苏省道教协会会长杨世华作序。茅山是中国道教名山 ,道教上清派发祥地。本书作者以自身信仰为基础 ,从理论的角度叙述了茅山道教神仙信仰的历史背景、思想渊源、形成、演变与文化内涵。书后附录有金元之际王重阳创立全真道与七真简史、《重阳全真集》的教义、道学文集及道学小辞典。该书客观真实地反映了茅山道教和茅山宫…  相似文献   

17.
正历时12载,凝聚集体智慧,由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院长詹石窗教授担任总主编、内涵50卷的大型丛书《百年道学精华集成》,于2018年3月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上海图书馆出版发行。《百年道学精华集成》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重大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重大项目以及中国福清石竹山道院文化建设重大项目、厦门大学道学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重大项  相似文献   

18.
罗映光 《宗教学研究》2006,1(2):157-165
蒙文通先生是蜀学发展过程中承先启后的大师,其道学思想无论在地域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具有博采各地众家之长的特色和优势。蒙先生根据其“古史三说”、“古族三分”、“文化三系”的理论,从先秦仙道三派考证,到道家南北二派辩析;从道家道教产生溯源,到上古民族地理甄微;从道家黄老学论演化,到道教“五阶三变”归纳;从重玄道论发掘开创,到道佛相互渗透阐释;从道学理学内在联系,到辑校道书发微钩沉。本文对蒙文通先生在上述研究领域不拘成说、不苟附和的创见作了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阐释。  相似文献   

19.
四、道教义理之学的根基为“道”本原论在历史上,任何传统的宗教信仰或哲学流派,莫不树立有自己的宇宙本原观。它犹同一粒种子,有了它才可能滋长出耸干舒柯、浓荫遮地的大树来。道教当然也是这样。“道”,便是道教最根本、最崇高的信仰原理与宗旨,是宇宙的本原。在道教经典中,“道”亦作“大道”、“天道”、“常道”、“真常之道”、“太上之道”。凡是道教徒皆当虔诚宗仰,否则,“离道”也就意味着“离教”了。正因为“道”是道教信念的最高准则和教理最精奥的范畴,后世奉“道”者、好“道”者才造构出了庞博的道教文化体系。正因为有“道…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道学1是中医学的智慧之海,中医学是道学的奇异灵苗,道家道教是中医学的根柢。这可以从“形神”两个方面得到论证:“形”即是医道经典与传承体系,“神”即是医道思维。中医学的根柢在“道”不在其它,正本清源,去芜存菁,实有必要。这不仅为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道家道教文化提供一个参考系,也为道学与中医学提供一个互鉴系,更为如何落实中医药“守正创新”指明了方向:守道医之正,开医道之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