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少年期是从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过渡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转变时期。在这个时期,少年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都有巨大的变化,在人际交往关系方面,特别是同成人交往关系方面的变化,尤其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少年由于自我意识新质要素的增长,他们不能再保持儿童和成人的关系。在童年期,儿童和成人关系是建立在“听话道德”的基础上,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和依附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博士在小时候有过一次体验,可以说明信念对行为与能力具有强大的影响。他刚开始时算术学得很糟糕,老师深信他“数学脑子迟钝”,就把这一“事实”告诉家长,让他们不要对儿子期望过高。他的父母也信以为真。阿德勒被动地接受了他们对自己的评价,而且他的算术成绩似乎也证明他们是对的。但是有一天,他心里闪过一个念头,觉得自己忽然解出了老师  相似文献   

3.
在预防少年犯罪工作中,不应过份强调一个好学校在这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学校里,学生行为不适应学校的环境,跟不上学习的要求,长此下去,就可能发生犯罪行为。此外,在犯罪方面的研究专家认为,一个对学校持否定态度,对待社会传统习惯漠不关心,这将是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福莱德和赫尔塞(Friday and Halrey 1977)的研究指出:“作父母的对学校抱着不良态度,对学生学习成绩又漠关心,这样就有很大的可能性,他们的孩子将要会犯罪”。科恩(cohen 1955)指出,一个犯罪的团伙,能  相似文献   

4.
“心想事成,如愿以偿”,这句话似乎成了人们相互祝贺的一种口头禅,然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违背了这一美好的初衷。一事当前,他们不是想到如何求胜,而是想到的是困难,想到的是失败,他们的勇气和信心在犹豫不决中淹没,成功的希望也在坐以待毙中流失,当然,事情的结果也只能是失败,或者被搁成猴年马月的事。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人们事前的行为退缩呢?心理学家把这一现象称为“人的自毁行为”。人的自毁行为看上去不可思议,却在现实中客观存在着,他是人们心理缺陷造成的。其主要有:一、畏难情绪有些人面临困难或绝境,一筹莫展,即…  相似文献   

5.
孝养义务是指成年子女对父母所具有的照料、陪伴及满足合理需求的道德义务。就其伦理基础而言,一种主流的观点是感恩理论,即认为,子女应该孝敬赡养父母是因为父母对子女有生养之恩。然而,这一观点面临诸多挑战。感恩理论总的说来是基于"生养有利论":把一个人生下来并(或)把这个人抚养长大是有利(benefit)于这个人的。正因为子女从父母那里得了利,而且是很大的利,所以才应该感恩回报父母。针对这一观点的批评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对于一个婴儿来说,被父母生下来这一事实本身,并不能算是得利。另一方面,感恩义务的来源是超义务的行为,而抚养子女是父母应尽的道德义务。父母仅仅是做了他们应该做的事,子女不需要因此感恩父母。如果,"生"不算是利,"养"又是父母的道德责任而无需被感恩,那么,子女似乎不必对父母具有孝养义务。面对上述挑战,本文尝试对感恩理论进行修正:子女的孝养义务源于父母的抚养之恩,但并不是所有抚养行为都应该被感恩。只有超出抚养义务要求的行为才值得子女感恩,也才是子女孝养义务的来源。  相似文献   

6.
青年早期(14—16岁)是一个人生理和心理急剧发展变化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发生着从少年向青年的过渡。因此,这段年龄期又被称作“过渡年龄期”。这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对这个年龄期学生的教育会碰到许多难以处理的问题。教育得当,他们会健康成长;弄得不好,有人就会步入歧途。因此,有人又叫它作“危险年龄期”。尤其是十四岁前后,更为“危险”。研究这个年龄期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其发展规律,从中引出正确而有效的教育措施,对于改进中学生的教育,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孩子呱呱坠地起,父母就盼着孩子能快点长大,可随着孩子一年年地长大,却平添了许多烦心事。因为,进入青春期后,以前听话的“乖乖女”“乖乖儿”不知怎么就变得像头牵着不走、打着倒退的犟驴了。教育处在青春期叛逆状态的孩子,是件很很棘手的事:打骂不行,因为打骂只能增加孩子的对抗情绪和叛逆心理;说教又被孩子当作了“耳边风”;放任不管更是不行,因为孩子们那并不成熟的个性和主见,不约束的话,难保他们不会出现行为偏差甚至滑向歧途。“家有‘逆子’怎么办?”这成了困扰孩子开始步入青春期的父母们的难题,当父母们发现,许多传统的教育方式已不能见效,这时,不妨换一种心态,变化一下方法,试试“另类”教育法。  相似文献   

8.
许多人被人视为普通人时,会觉得受辱.父母不喜欢他们的孩子在学校中被看为是一个十分普通的孩子.那些生活中取得成功或声名卓著的人相信他们取得的成就均基于他们的非凡这一事实.看起来似乎没有一个人愿意平凡普通,因为该词所蕴含的普通含意.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学生在考试时作弊,是当前中小学里较普遍的现象.它不仅妨碍着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而且对他们的品德发展起着消极作用。为探索少年期学生作弊行为的心理机制及纠正作弊行为的教育影响方法,我们进行了本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有一对农民夫妇,他们的一个十几岁的儿子被一个十七岁的少年失手致伤而死,但这对农民夫妇在了解到对方的家境和自己一样贫寒,且伤人少年是主动承担罪责,是一个有良知的少年后,就主动将赔偿金额数由9万元降至6千元,并以受害人父母的身份,要求法院为该少年减刑。在返乡之日,他  相似文献   

11.
为了考察三种亲子三角关系在父母冲突与青少年问题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心理韧性在其中的调节作用,本研究对647名初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有调节的中介模型结果显示,(1)在控制了年龄和性别之后,父母冲突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正向预测作用显著;(2)亲子三角关系中的“替罪羊”和“跨代同盟”在父母冲突与青少年问题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显著,“亲职化”的中介作用不显著;(3)心理韧性对“父母冲突→替罪羊\跨代同盟→问题行为”的后半段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上述结果表明,父母冲突可以通过“替罪羊”和“跨代同盟”间接影响青少年问题行为,高度卷入“替罪羊”或“跨代同盟”之后高心理韧性的青少年出现的问题行为要少于低心理韧性的同龄人。  相似文献   

12.
处于青春期的少年,随着生理的发育,心理也发生着变化,一般说来,心理变化中常具有以下几种矛盾心理。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青春期的少年在心理特点上最突出的表现为成人感出现,成人感的出现则增强了青少年的独立意识。其表现为:1生活上不愿受父母的过多照顾或干预,否则便产生厌烦的情绪、态度;2.对一些问题的处理不愿跟父母商量,喜用自己的尺度去衡量,由自己来决定;3对父母的话和意见不再被动地听从,而有了自己的看法并有强烈的表现愿望;4.对一些传统或权威的结论执异端,钻牛角尖地提出批评。虽然这时的青少年在其心中有独立、自由  相似文献   

13.
一天,我收到一个六年级的女学生给我写的条。她问我:“家长不理解我,动手打人怎么办?”我立即给她写了回信,首先肯定了她对我的信任,接着我告诉她,应主动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父母,只有让父母了解自己,才有可能求得理解。父母打人是不对的,但在他们生气的时候,你最好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跟父母顶嘴,不要使矛盾激化,你就会不挨打或少挨打,等他们气消了,你再把自己的理由、想法,好好跟他们交谈,也许会有好的效果。你可以试一试。  相似文献   

14.
从孩子呱呱坠地起,父母就盼着孩子能快点长大,可随着孩子一年年地长大,却平添了许多烦心事。因为,进入青春期后,以前听话的“乖乖女”、“乖乖儿”不知怎么就变得像头牵着不走、打着倒退的犟驴了。教育处在青春期叛逆状态的孩子,是件很棘手的事:打骂不行,因为打骂只能增加孩子的对抗情绪和叛逆心理;说教又被孩子当作了“耳边风”;放任不管更是不行,因为孩子们那并不成熟的个性和主见,不约束的话,难保他们不会出现行为偏差甚至滑向歧途:“家有‘逆子’怎么办?”这成了困扰孩子开始步入青春期的父母们的难题。当父母们发现,许多传统的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5.
一位善良、勤劳的母亲,因为自己在感情上受到了创伤,就发誓不能让这种悲剧在儿女身上重演。因此,当儿子的感情生活不符合自己的意愿时,便不根据形势的变化,在她那狭隘的思想意识支配下,以为儿子着想为由,使用母亲的权威来粗暴地控制儿子的感情表达,致使儿子在这种心理重压下导致感情的畸形发展,产生的结果是人们所不愿看到的。 这个事件值得深思。天下的父母哪有不为子女着想的!但不懂子女的心,只一厢情愿地去做那些诸如“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事情,结果会是怎么样的呢?假若父母们与子女多一份心理沟通,多一份感情交流,多一份人格方面的尊重,还会有那么多悲剧发生吗?  相似文献   

16.
以往研究探讨了父母控制与青少年问题性网络使用(PIU)的关系,但它们在父母控制的操作定义、独特效应检验、函数形式分析等方面不够完善,且较少对中介机制进行探讨。本研究考察了不同形式的父母控制(行为控制 vs. 心理控制)与青少年PIU的直接联系,以及越轨同伴交往在其中的中介效应。选取703名初中生作为被试,匿名填写人口学问卷、父母控制问卷、越轨同伴交往问卷和青少年PIU量表。回归分析表明:(1)在控制了性别、年龄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后,父母行为控制和心理控制对青少年PIU分别具有线性的抑制效应和促进效应;(2)父母行为控制和心理控制对越轨同伴交往分别具有线性的抑制和促进效应,进而作用于青少年PIU。因此,父母行为控制和心理控制与青少年PIU具有密切的联系,且越轨同伴交往在其中具有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7.
有人认为,少男少女有什么烦恼,有什么忧愁呢?就像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所写的“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似乎说愁的少男少女真是自作多情,心中欢乐无比还“强说愁”。还有人则认为,“危险的年龄”、“危机的时期”、“极度的迷惘、困惑”都是青少年这一阶段的专有名词。比如日本学者依田新先生在一本青少年心理学的书开头就说:“烦恼是青少年的特权”。看来,青少年并非欢乐无比,烦恼只跟他们有缘,究竟青少年有没有烦恼、困惑呢? 应读说,烦恼、困惑是人类共有的心理属性,是  相似文献   

18.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众多的选择。而面对选择,人们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把它当成非此即彼的“二择一”似的问题,从而使自己的思维陷入误区,导致一些令人遗憾的结果。 有一位小姐,父母为她选择了一个家庭条件相当不错的对象甲,而这位小姐自己却已暗中相中了一位小伙子乙,其家庭条件不如甲。小姐对甲没有好感,但一时又不知如何说服父母。怎样解决这件事呢?如果在向父母申辩时,企图打着乙这张牌去反对父母,那么恰好就陷入了“二择一”的思维误区。因  相似文献   

19.
离异家庭儿童良好适应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关于离异家庭儿童的心理、行为特征以及离婚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许多研究者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揭示了一些基本规律.目前,在我国,家庭离异已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离异家庭儿童的增多给心理与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难题.如何帮助离异家庭儿童迅速地、良好地适应父母离婚造成的社会生活环境变化,以减少这些儿童因父母离婚这一突发性事件造成的心理伤害及其后的消极影响,是广大心理与教育工作者普遍关心和迫切需要了解的向题.  相似文献   

20.
八十年代的今天,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大,由于是独生,孩子容易受到溺爱,产生“唯我中心”的不良心理。他们习惯于享受特殊待遇,对家长不尊重,任性发脾气,事事只想自己,不顾别人。这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和未来社会的发展都是很不利的。为了纠正儿童“唯我中心”的不良心理,把只知“受爱”转化为“给人以爱”,使他们能成长为新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马场道小学根据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的要求,选取了“心中有他人”这一研究课题在三年一班进行实验,试图通过调查,了解小学生在“心中有他人”方面道德行为的现状。通过思想品德课教学,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使他们懂得在同学之间要互助友爱,在家里要尊敬体贴父母和长辈,在邻里要和睦相处,主动帮助他人。从而使学生在幼小的心灵中逐步树立起“人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