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学界对于早期望气信仰的研究,无论是理论解读,还是资料发覆,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深度.但是也应看到,由于早期史料的匮乏和历经多重历史断裂、极富宗教性的早期文化理解上的困难,研究者多把注意力投放在“龙虎气”、“天子气”的成因及作用的论述上,早期气的实际表现形态和云气星象构筑状况的丰富性却被忽略了.因此,相关研究显得既不够全面也不够完善.出土的汉画像石中保留了一些汉代的望气图谱,这些资料是我们了解汉代早期望气情形的重要途径.结合传世文献,从日旁云气、日月同辉、月衔苍龙玄武光三个方面勾勒汉代望气的大致面貌,对于丰富早期望气资料和完善相关研究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士气作为一种军事软实力,不仅是战争决胜的重要因素,也是治军关键之所在。传统兵学对士气问题的基本认识来自于其秉持的战争观;战争的正义性决定军队士气的根本走向;“心”与“气”作为士气的基本范畴,其辩证关系为“内心外气”、“将心士气”、“心气一体”:“教戒养气”、“将帅主气”、“赏罚励气”、“以怒激气”是古代重要的士气培育之道;“击敌之气”是古代士气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长生成仙。如何才能长生?神仙居于何处?其仙寿如何?则是必须回答的问题。如何才能长生,有赖于修炼方术的探究和实践;神仙之仙寿及所居之境界,有赖于道教学者的解说。前者属道教方术研究的范围,后者属“仙境”研究的范围。自战国神仙家兴起以后,人们逐渐形成一种观念,即:神仙是能轻身飞举的超人,他们居处于天界,常“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天”是神仙居处  相似文献   

4.
关于传统医学文化的"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历史遗产和医学文化的积淀甲骨文中已有气字。写得略带波纹 ,就像现在的“三”字[1] ,是山川之间飘逸云雾气的象形字。除了云气 ,《说文》段注说它还有“廪气”之义[2 ] ,指粮仓中的米粮 ,引伸为食物。即吃饱了才有气力。前者指物质 ,后者则指物质产生的功能 ,寓有能源补给等义。大致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自然界的六气、精神方面的勇气、浩然之气 ,以及既可指物质 ,又寓有精神意义的“精气”已经相继出现。《老子》有“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的名言 ,“一”指太极 ,“二”指阴阳 ,“三”指阴阳会和之气[3] 。所谓“一阴一阳之…  相似文献   

5.
《易》学中的“光一气学说”,认为构成宇宙万物的两大要素是“光”和“气”,是从属于“太极学”的重要内容,是它的基础学说,也是古代科学发展的重要理论之一。这一学说还包括许多门类的原理或观念。如“阴阳说”、“参天两地说”、“五运六气说”、“时候说”、“虚实说”等,均在古代科技史上产生过较大影响。以下拟就这问题略作概要论述。  相似文献   

6.
浩然之气     
万物阒寂的静夜,挑一盏灯读《孟子》。公孙丑问:“敢问何为浩然之气?”孟子道:“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干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行有不慊于  相似文献   

7.
书讯     
本书是国内外第一部综合研究马王堆天文书的专著。我国古代的”天文”书籍,与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天文学著作性质有别,它们除记载天文、历法等科学知识外,还记载了大量思想文化方面的信息,对研究古代思想文化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五星占》、《天文气象杂占》、《日月风雨云气占》等三种马王堆天文书,是目前所见时代最早的一批中国古代天文书,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管子》四篇关于“气”的阐释,是中国古代气功发展基础理论的奠基石。这四篇文章释放出来的体育学信息,从体育生理学角度看,把“气”看作是身体内部的一种运动着的物质形态,认为“气”在人体的内部按照“道”的规律在运动变化;从体育心理学角度看,“气”是一种健身养生的方法,从体育运动学角度看,“气”又是身体内部的运动体。这一理论,不仅对中国古代的医学、保健学、体育学等学科的发展有着杰出的理论贡献,而且丰富和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古代体育的活动类型。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生命哲学由“和论”“气论”与“易论”三部分构成.“和”包括生命本身之和及其所依托的环境之和(内在与外在)两方面,“和”是生命产生及存在的前提;“气”是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易论”吸收了“和论”与“气论”于一体,较系统地论述了天地是万物生命的起源、养育的根本及具体生命的产生.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人的生命活动经过了这样的历史过程:有夫妻而产生人伦关系,有夫妻而有父子、君臣,从而产生上下等级、制度、礼法.道德,以维护社会秩序与统一.故此,古代生命哲学对艺术思想的影响是深远的,是中国艺术民族特色形成的主要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0.
王夫之作为明清之际的一位思想大家,对于宋以来理学发展中提出的理、气、性、心等本体性范畴和相关的哲学命题进行了系统的清理和总结。从历史的角度说,这表明王夫之对自己所处的学术环境及可能承担的使命已有清醒的认识,即重心已不在提出新的范畴和命题,而在对既有学说及其思想体系作重新诠释。一、“性即理”及“合虚与气”王夫之认同“性即理”的命题,但他的“性即理”不同于程朱:他认为性、理是植根于气之中的,构成气的本质属性。所谓“夫性即理也,理者理乎气而为气之理也,是岂于气之外别有一理以游行于气中者乎?”(王夫之,1996年,第6册…  相似文献   

11.
黄元吉,名裳,清末江西省丰城人。著有《乐育堂语录》、《道德经精义》。其姓字与元代净明派黄元吉相同。其丹功为中黄直透。他的基本思想是: 一、理气合而生万物黄元吉说:“夫太极,理也。阴阳,气也。理气合一,而天地人物生焉”(《乐育堂语录》卷三)。他认为,“理”与气相结合,即生成天地万物和人。“理”是什么?“理”即是太极,即是性命,也就是性。通俗地说,理即性,乃指心中至善之理。所谓“理气合一曰仁”(《道德经精义》第五章),归根结底,就是说天地万物和人是由“仁”  相似文献   

12.
西周在中国哲学史上有两个巨大的贡献,一个是存在于周易一书里的阴阳说,另一个是存在于《尚书·洪范》里的五行说。前者代表古代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后者代表古代的原始的唯物论思想。 一、《周易》里的阴阳 关于《周易》成书的年代,《易·系辞传下》说:“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从本书内有“王用享于岐山”(《升卦·六四》)和“箕子之明夷”(《明夷卦·  相似文献   

13.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具有民族特性的范畴之一,它对中国古代艺术风格论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极为深远。“气”不但是许多艺术风格概念的源头,而且还影响着不同时代中国人的艺术观念,并催化了众多与气关系密切的文艺理论形态的诞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理论奇观。  相似文献   

14.
谈到“气“,不少人只认为它代表某种看不见的物质,却不知它在许多人的思想深处主要代表看不见的灵魂,代表超自然的神的力量和作用。在人类主观塑造的神灵世界,“气“始终扮演着一个特别重要的角色。神灵们总是从那神秘的“气“中出现,总是通过“气“施展各种魔法,总是踏着“气“自如地运行,也总是突然消失在神秘的“气“中。在人们与神交往的各种宗教仪式中,必须有“气(如烟)“飘动游荡、弥漫空间,因为“气“是人与神交往的工具。正如张荣明在《中国古代气功与先秦哲学》里所表白:“气可以沟通可见的人与不可见的鬼  相似文献   

15.
论推类逻辑与中国古代科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丰富的中国古代逻辑大致可以分为墨家逻辑、正名逻辑和论证逻辑三个传统,但处于主体地位的还是墨家逻辑,中国古代逻辑的基本内容也主要体现在墨家逻辑之中。正名逻辑以名家、儒家的“正名”思想与推知方法为主线,直指宋明理学的“正名”逻辑思想与方法。论证逻辑以王充的论证理论和方法为主体,主要是关于认识事物的辩证思维与方法。墨家逻辑以“类”概念为基础,以“推类”为基本方法,主要推理成分是“名”、“辞”、“说”,主导推理范式是“推类”。什么是“名”?《墨辩》说:“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荀子.正名》说:“实不喻然…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仁”是古代儒家道德修养的最高标准。春秋时代的许多著名人物,如管仲、子产、晏婴等,孔子都只肯定他们各自的长处,而不认为他们已经达到“仁”的境界。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司马牛向孔子请教“仁”的含义,孔子说:“仁者其言也訒。”(《论语·颜渊》)意思是说:有仁德的人说话谨慎,不轻率地发议论。这样看来,似乎“仁”的含义又极其寻常了。所以连司马牛也奇怪地追问道:“其言也訒,斯谓之仁矣乎?”孔子回答说:“为之难,言之得无訒乎?”意思是有仁德的人说话时首先考虑到实践,考虑到实践就必须认真,不能敷衍凑合,这样,他说话怎么会不谨慎呢!  相似文献   

17.
一、发展了古代六气(淫)致病说。陶氏在卷一的补阙中,援引汉代名医张仲景关于尸蹶(假死)是“脉动而无气,气闭不通,故静然而死”的解释,认为“凡卒死、中恶及尸蹶,皆天地及人身自然阴阳之气,忽有乖离否隔,上下不通,偏竭所致”.他认为只要疏通这种否隔不通之气,即“犹可治而生、缘气未都竭也”.又补阙“客忤”谓为“客气犯人”,“此盖恶气,治之多愈。”陶氏所指客气,恶气,当是上述天地自然阴阳之气以外的一种气体,认为由客气致病,容易治愈.从上可以看到,陶氏在《百一》开卷中,即继承了先秦道家关于精气一元论学  相似文献   

18.
王船山在历史观中使用的范畴,继承了我国古代哲学唯物论思想传统,并有所创新。他在历史观中使用的范畴相当庞杂,而且概念的规定性也不那么精确,外延和内涵时常有变化,有些范畴还包含着一些唯心主义杂质和神秘化的倾向。例如,对于“天”这一范畴的理解,歧义就很多,有“天之天”、“物之天”、“民之天”等等。有时王船山还把不同性质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混杂在一起,如说“气”有什么“善气”、“恶气”之分。这就增加了对其正确理  相似文献   

19.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生学过程 ,中医证候认识也不例外。中医之所以形成了疾病证候认识成果 ,必然有其形成的原因 ,证候的认识既然是历史形成的 ,其原因、本质及规律也必然能够从历史的文化中揭示出来。1 本体论的限制关于世界的本原问题 ,东西方有着不同的认识方式。中国古代的哲学家认为 :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由一气化生的 ,气是世界的本原 ,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始基物质 ,气充塞宇宙 ,流动有序 ,连续不断 ,变化无穷。早在公元前 3~ 4世纪的周庄在《庄子》一书中说到“通天下一气耳” ,“气变而有形 ,形变而有生”(《庄子·知北游》)。“天…  相似文献   

20.
孟子在《离娄》上篇提出了一个“教者必以正”的命题。我认为这个提法很正确也很重要。弄清这个问题,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是十分有益的。 古代教育家都很注重“教者必以正”。《学记》篇强调教者正才能正人,认为“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教者不正,是不可能对学生做好“长善、救失”教育工作的。荀子也认为教者正的作用是巨大的。他说:“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荀子·修身》)在他看来,教师的道德品格,知识才能等“师法”是影响学生品德形成和一生行为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