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美国金融危机是全球经济过度金融化的后果。过度金融化不仅形成了脱离实体经济发展水平的巨量金融资产泡沫,而且造成了储蓄动员机制、风险管理机制和分配调节机制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蜕化。更为严重的是,过度金融化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生态,使私人资本的逐利本性凌驾于其他社会价值之上,人们的经济行为被恐惧和贪婪所统治。只有深刻认识过度金融化对于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和社会伦理文化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才能在深化金融改革、扩大金融开放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重蹈过度金融化的覆辙。  相似文献   

2.
研究旨在探讨内隐人格观对承诺升级的影响以及期望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研究1比较了个体的实体启动、渐变启动和无启动对照三种条件下,个体的承诺升级倾向是否受不同启动类型的影响。结果发现,被启动渐变论的被试与无启动和实体启动的被试相比,前者表现出更多的承诺升级倾向。研究2使用情景模拟任务,分析了个体不同内隐人格观与承诺升级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成功期望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个体越倾向渐变论则更多的产生承诺升级行为;(2)成功期望在内隐人格观与承诺升级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如何对金融危机进行伦理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金融危机的伦理反思不能停留于华尔街高管个人的贪婪和美国公众的消费主义的层面,需要深入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保守主义政治潮流推进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蕴含的政治哲学以及与其相应的伦理观念。其中与新自由主义结合在一起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不可小视。中国学界要"见不贤而自内省",正视由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学帝国主义"带来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在社会上的泛滥及其导致的后果。  相似文献   

4.
在古希腊理性精神与基督教信仰文化交汇的大背景下,奥古斯丁扬弃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家的理性自由观,提出了以基督教信仰为基础的信仰自由观。这种自由观展示了信仰、自由意志和理性三者之间富有张力的依存关系,实现了西方自由观的转向,对后来的西方哲学与文化发生了深远影响。这种自由观在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的哲学中得到复兴,但由于从根本上并没有克服自由与决定论之间的困境,现实的人的自由、理性与信仰在黑格尔哲学中都被消解了。即便如此,在当代一些重要的思想家那里,奥古斯丁确立的思维范式依然具有实质性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智力研究的早期,研究者们运用测量观的视角和方法对社会智力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是随着研究的进行,传统测量观的发展却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如不能对社会智力和学业智力进行有效的区分等。人格的社会智力观强调社会行为的背景具体化和行为的主观意义,主张探询人的一般化的社会认知机制,为社会智力的研究展开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基于社会情绪选择理论,采用三阶段的时滞研究设计,探讨职业未来时间观与职业成功的关联机制。研究发现:开放式职业未来时间观与促进定向工作重塑正相关;促进定向工作重塑与职业成功(组织内外职业竞争力)正相关;促进定向工作重塑在开放式职业未来时间观与组织内职业竞争力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并且在开放式职业未来时间观与组织外职业竞争力的关系中存在遮掩效应。这表明职业生涯未来时间与机会的感知能激发员工特定类型的工作重塑行为,进而对职业生涯发展结果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美国金融危机实质上也是一场道德危机.思想上重利轻义、重物轻人、耻感蜕变,制度上缺乏监督、少有惩戒等是导致这场危机的伦理文化根源.在后危机时代,整个社会只有对金融危机中透现出的道德危机进行深度反思,从制度和意识等多个层面予经济伦理文化以重建,才能最终引导经济走出困境重现繁荣.  相似文献   

8.
原始佛教"空"观作为一种认识论,建立在缘起论基础之上,服务于解脱论.部派佛教思想开始出现由"空"向"有"的转变,呈现出实体化趋势.中观学派继承和发展了缘起理论,提出色空不二的思想,将佛教空观发展到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9.
当代世界政治道德实践的显著特征在于文明的差异所表现出的文化与价值的多元共存及其冲突,由此造成了人类政治生活呈现出多元性与共同性、特殊性与普遍性之间的某种辩证相关性并始终贯穿着普遍主义政治与差异承认政治之间的联系及其悖论逻辑。在对这一问题的探索中,查尔斯·泰勒颠覆了以往的被自由主义程序性正义所压抑的善与认同之理念,重构了以认同观念的本质性理论为核心的构成性的善与承认的政治权利理论。而艾利斯.杨通过对查尔斯.泰勒权利政治理论的批判继承,发展了一种以差异的关联性理论为核心的差异政治权利理论。他们以差异承认的正义构想颠覆与重构自由主义权利政治观,为社会正义的实现寻求可能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传统学生评价存在诸多弊端,在“素质教育”向“应试教育”转轨的现当代。以成功智力理论为指导改革传统学生评价体制.摆税传统智匀观念桎措。树立生生都能战功的理念;减少学业智力比重.注重对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的评价;弱化甄别功能.建立激励的评价规制;改变测验为主的评价方式。采用三元评估模武,这对实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薪课程理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美国来华传教士建构中国观的背后,呈现着多元复杂的文化心态,蕴含着"东方主义"思维模式下将中西文化作二元对立的视界分野;在西方殖民主义全球扩张浪潮下的文化霸权心态;基督教"普世主义"思想与实践过程中的"救世主"心态以及为了国内舆论宣传鼓噪而建构"异教"形象的思想动因等,深刻反映近代中国在西人思想观念与文化语境中被肆意"他者化"的特质。  相似文献   

12.
提高劳动报酬是一个涉及劳资关系交换和社会财富分配的复杂正义问题.劳资关系的交换正义是否"合乎公平的正义"是一个充满现实纠结的社会问题.社会财富的分配正义旨在建构一种保障、拓展和超越交换正义,普惠民生的大劳动报酬现.一方面,通过劳动要素资源均衡化,实现劳动报酬与人的再生产需求的全面协调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承认和尊重民生权利,以彰显提高劳动报酬的民生逻辑.大劳动报酬观的正当性与权威性需要劳动者、企业和政府三方协同联动,以建构一个和谐共融的行动共同体.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的每一种公正观,都有它的核心价值指向,它们构成了公正思想的价值维度,引导着社会的基本治理方向和利益分配方式.中国社会的公正观经历了一个从"平均"到"公正"的发展过程.长期以来,它是以平均主义为核心价值取向而展开的,并因此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面对当今中国日趋扩大的利益分配差距,一种以公平正义为价值指向的公正观应运而生.公平正义的公正观是具有现实合理性和价值优越性的新型公正观.  相似文献   

14.
于国庆  李其维 《心理科学》2003,26(4):612-616
本文以智力的约定性为立论,把超越界定为智力的约定性的广度、深度和效度的大幅度提高。将斯腾伯格对智力的研究放到智力理论研究的历史过程中,对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及成功智力理论对IQ的超越做了分析。指出传统IQ是学业差异约定,三元智力是多元权变约定,成功智力是人生成功约定,后者都是对前者的超越,成功智力是对IQ的再次超越。最后尝试性地提出智力约定性的“树”的隐喻。本文对智力理论的研究和教育实践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60多年前爱因斯坦曾私下谈到“上帝”不过是一种措词,而霍金如今则公开指出“神学是没有必要的”。这说明科学的社会影响日久弥深,杰出科学家对无神论的思想越来越心领神会。  相似文献   

16.
从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到1947年7月至9月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仅仅过去一年的时间,中国历史的发展就来了个大转折.在这个"转折年代"里,由于此前的"调处"失败,美国人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开始由台前走向幕后,只能通过援助国民党的方式来继续干涉中国内政,与中国共产党人展开间接的较量.在指挥战略防御和部署战略反攻的繁忙日子里,毛泽东不得不花费大量的心血来反复分析和考量站在战场远端的美国.考量的结果是,他不仅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而且提出了"中间地带的革命"理论,接受了"两个阵营"划分的新理念,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他在"转折年代"的美国观.  相似文献   

17.
对《管子》《商君书》与《韩非子》三部经典的法家著作中的信任观与信用观进行了分析,得到法家学派信任观的四个特点:重视个体信用但并不盲信道德;明确信任的作用但对信任非常谨慎;试图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角度来保障信任;辩证地区别了个体信用与国家信用这两种不同层次与重要性的信用。法家学派塑造过辉煌的国家建设成就,其信任观在当代中国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个有趣的现象出现在当前关于马克思哲学的讨论中 :有谁不把马克思哲学理解为实践哲学呢 ?又有谁在驳斥别人关于马克思哲学的错误观点时 ,不指责他忽略了实践问题呢 ?然而 ,奇怪的是 ,人们很少对马克思的实践观进行寻根究底的思索。本文认为 ,长期以来 ,马克思的实践观一直被囚禁在抽象认识论的牢笼内 ,只有当人们自觉地把马克思哲学理解为生存论的本体论 ,并从这一新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其实践观时 ,马克思实践观的实质和丰富内涵才会清晰地展现出来。一 抽象认识维度中的实践观众所周知 ,在传统教科书关于马克思哲学体系———辩证唯物主…  相似文献   

19.
金融产品设计与发行操控者职业美德的缺失是导致金融危机发生的人文根源;金融职业人员尤其是金融产品设计与发行操控者的职业美德是支撑现代金融信用大厦的重要基石;加强金融职业人员尤其是金融产品设计与发行操控者的职业道德建设是防范现代金融风险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20.
鲁迅对于儒家封建礼教的态度与道家道教对于儒家封建礼教的态度,多多少少有互相一致的地方,即都是抱着批判的态度,其结论也都是认为儒家的封建礼教会导致"人吃人",只是时代背景不同,各自的立场和观点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