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生语文能力发展与培养”实验课题,从语文学科心理和思维发展心理学出发,研究小学生语文能力结构、发展,及其同思维品质间的联系;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以及对能力的测量与评价;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的编写,以及语文能力与数学能力的关系,等等.  相似文献   

2.
中小学生数学知识观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速 《心理科学》2006,29(3):698-700
本研究采用12道假设性情境题目和包含数学涉及运算、思考、实用性三个维度的数学认识问卷,选取90名六年级小学生和106名初二学生作为被试,探讨中小学生的数学知识观。结果表明:1)中小学生数学知识观形成及发展与学校数学课程内容紧密相关。2)中小学生数学知识观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初二学生对假设性情境的认同程度显著地高于六年级学生;在数学认识问卷的数学实用性维度上,六年级学生的肯定程度显著地高于初二学生。3)从总体上看,学生的学业水平与数学知识观的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3.
正在小学数学新课改的过程中,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要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教师需要通过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创新思维,从多个角度对数学知识进行分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促进他们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发展,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一、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进行大胆探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大胆探究教材中  相似文献   

4.
运用实验的方法,对371名小学生创造性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发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小学生创造性数学问题提出能力整体呈现波浪式上升的趋势;2)男女生在创造性数学问题提出能力上不存在显著差异;3)城乡小学生创造性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发展差异显著,城市小学学生发展比乡村小学学生发展早一年。  相似文献   

5.
一、适应与图式。人类智慧活动的本质是什么?这是认识论也是心理学研究的首要问题。皮亚杰指出,就其本身而言,智慧本质上是一种主体转变客体的结构性动作,即所谓运算;就其外部功能而言,智慧活动的目的在于取得主体对自然与社会环境的适应(adaptation),从而达到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他强调说明,人对环境的适应是一种高度发展的能动适应,“人的认识本质上是能动的……认识就是转变实在”;所谓能动即指主体以物质动作或者运用符号以精神动作转变客体,只有改变客体才能认识客体,只有改变环境才能适应环境。他又指出,主体与环境的适应不是一种静止的状态,而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皮亚杰认为,主体要适应环境、认识客体,主体自身首先必须具有一定的能力,借用生  相似文献   

6.
数学概念是人对客观事物中有关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本质属性的抽象,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思维、培养数学能力的基础。数学概念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石,是培养数学能力的前提。因此,概念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进行概念教学呢?很多教师都感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如何让学生对概念进行深入地理解,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浅显认识。  相似文献   

7.
实践作为人变革、改造客体的自觉活动,必定伴随着人的思维、认识活动。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变革客体的物质活动与实践活动主体的思维、认识活动总是统一于同一过程的。实践主体的思维、认识活动决不可能游离于实践活动之外。相反,实践活动正是在主体的思维方式的指导下展开、进行的。实践活动运行的方向、方式、过程及结果,一方面固然受制于实践客体的结构、属性、特点等因素,但在很大程度上,则受着主体思维方式的支配、控制和调节。所谓思维方式就是主体观念地把握客体的相对稳定的定型化的思维样式。从功能上讲,思维方式是实践主体认识客体的观念出发点,是主体把握客体的内在尺度。从结构上讲,它包括经验、知识、价值观念、情感、意志等因素。这些因素交织、统一在一起,对实践活动起着重要的导向、控制和调节作用。实践活动从其展开的程序上讲,包括以下三个环节,即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的决策活动、实施实践方案的执行一操作活动和对实践结果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技术知识论     
技术知识是关于改造物质客体,使之成为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物质形式的知识。它是“人为物”的思想模型和变革物质客体的实践活动的动态思想模型,是认识向实践转化的中间环节。技术知识不仅要以自然科学知识作基础,又要以人的需要及与需要相关的社会科学知识作指导,还要运用数学知识,是一种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结合于自身的带综合性的知识。 自然科学知识是通过思维对自然存在的  相似文献   

9.
认识论的基本任务就是探讨人的认识能力及其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说明人的认识如何可能。人的认识能力主要通过人的思维方式表现出来。因此,在认识论研究中,人们总是通过研究主体的思维方式来把握、确定主体与客体的性质及其联结方式。我们要了解现代认识论的特点,把握认识论发展的方向,也必须从理论上说明什么是思维方式,探讨研究思维方式的基础,以及研究思维方式的角度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一、主体和客体的多种存在形式思维与存在是抽象程度最高的哲学范畴。要从认识论角度深入考察思维与存在怎样走向同一的辩证途径,必须把这个哲学基本问题加以深化和具体化,引入主体和客体范畴。认识主体有个体主体和社会主体两种存在形态,有必要把认识的个体发生和系统发生统一起来构成认识论。作为认识主体的人,首先是活生生的、实践活动中的个人。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列宁充分肯定了黑格尔把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以集中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课本上的题目和材料的呈现过程大都循着一个模式,学生习惯于按照书上写的与教师教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用符合常规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这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必要的,但对于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激发、智力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显然是不够的.而发散思维却正好反映了创造性思维“尽快联想,尽多作出假设和提出多种解决问题方案”的特点,因而成为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主要形式.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在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知识讲授的繁重工作中走出来,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机会和场所,让他们成为探究知识的主体,通过积极思考和深入分析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情境中进行大胆探究,提高课堂效率。一、结合情境进行教学,激发  相似文献   

13.
一、目的本研究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的一个教学实验。目的在于,探讨在部分与整体关系思想的支配下组织起来的知识结构,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是否具有促进作用。为小学数学教学的改进提供某些依据。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以前的哲学家们,大都把认识的结构看作是主、客体直接对峙的二项式结构。唯心主义是从主体到客体,旧唯物主义是从客体到主体。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明,认识活动由主体、客体和实践三要素所构成。在这种三项式结构中主体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社会化了的人;客体是由于主体的能动地实践活动而获得对象性的客观事物;实践是联系主体与客体的中介和桥梁。在认识的三项式结构中,认识不仅是一个不断发展、深化的辩证过程,而且是客体主体化、主体客体化的双向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就主体对客体的观念认识关系来说,主体主要是运用概念性的思维工具来实现对客体的观念的或理论的掌握,把客体转变为主体的意识的内容,从而使之成为主体的思想、观念的一部分。这种通过观念认识所实现的掌握和转变,与通过实践所实现的掌握和转交不同,它并不改变和影响客体在现实的时间空间中的客观现实存在,而只是掌握关于客体的信息,通  相似文献   

16.
三、社会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一)社会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一般特征苏联学者认为,社会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在他们看来,社会并非只是社会知识的客体。在科学发展的现阶段,出现了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整体化,这些综合科学既是关于自然客体的知识,同时又是关于社会客体的知识。这说明,按照客体——社会和客体——自然界的原则把知识划分为社会知识和非社会知识并不总是合理的。社会认识是作为对主体——客体关系的认识出现的。社会认识研究的是特殊的客观实在——社会的、历史的实在。主体特点是这种实在所特有的。舍普图林指出:“这里的研究客体是非常特殊的。它把观念的东西和主观  相似文献   

17.
本实验设计是“萌发小学生辨证思维”实验的一部分。作者认为应在动态中研究儿童的心理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是一种特殊能力。因此采用横断法,初步测定出4—9岁儿童建构相等和相差概念的一般发展趋势,再从被试中抽取实验班的8岁组作为一个横断面来作对比性测查,以检验实验教材的知识结构对儿童数学思维的促进作用。这种心理学临床测查和小学数学教改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是科研和教改相结合的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国内评价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评价问题在价值哲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和显著的地位.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对评价问题的研究正不断深化,现将若干重要观点简介于后.一、评价的含义 一种观点认为,评价属于认识活动,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反映活动.但在具体提法上又有差别:(1)评价是主体以自身需要为基础,衡量客体意义的认识活动.(2)评价是主体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客体进行比较和判断从而得出一定结论的认识活动.(3)评价是对客体所具有的价值的确认,从质上和量上对客体价值的估量.(4)评价是主体对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价值关系的反映活动.(5)评价是一定价值关系主体对这一价值关系的现实结果或可能结果的反映.  相似文献   

19.
论中介客体     
论中介客体任平目前学术界研究客体问题的主导框架和运思模式都因袭了主体—客体两极哲学框架。这种框架的缺陷在于:它撇开了实践或认识的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关系。表现在客体观上,首先使主体性变成了唯一性、单一性和同质性;其次使主客体之间成为单一关系结构;第三使运行结构偏狭;第四使活动结果单一。新的研究框架应当是具有主—客与主—主双重关系结构的主—客—主框架。这种框架首先可体现出多极异质主体性;同时能涵主—客关系与主—主关系,使客体具有中介性和交往性;主体不仅与客体相互规定,而且与另一极主体相互规定。主—客—主框架,突现了中介客体的范畴。所谓中介客体,是指多极主体交往活动中的共同对象。诸多主体间借助于中介客体的联结,形成交互主体间性关系。客体作为上一代主体交往的结果,它又成为后一代人交往活动的条件。客体的规范性与主体间交往活动的创新性具有辩证统一关系。中介客体范畴的提出将使历史观、认识论、科学观、价值论、伦理学乃至日常思维领域发生整体性的转变作用。如在历史观方面,把客体作为中介,即可把社会关系向实践转化。在生产实践中一方面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方面即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在这里社会关系是通过自然这个客体的中介作用而建立  相似文献   

20.
传统观点认为,人的认识是一个从个别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思维运动。在笔者看来,这一观点只承认认知进化的线性积累,忽视了与之反向的认识运动。具体说来,它存在以下不足: 就认识结构两极的相互关系来说,它突出了主体对客体的映射和顺应,忽视了主体对客体的选择和建构。传统观点强调:思维是对于存在的反映,即承认反映客观存在的意识和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