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追踪设计和青少年自我报告法,以初一年级598名青少年为研究对象,运用分层多元回归分析,考察其自尊缓解生活事件对抑郁的影响是否随自尊与抑郁之间的时间间隔而异。发现当前自尊显著缓解压力事件对抑郁的即时作用和长期作用;先前自尊不能显著缓解先前压力事件对抑郁的长期作用,反而加剧压力事件的长期作用。这些发现对青少年抑郁的干预将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采用间隔1年的追踪设计,使用结构方程建模对1068名青少年早期个体的同伴拒绝、同伴侵害与抑郁间的关系进行交叉滞后分析。结果发现,(1)在不同时间点上,同伴拒绝、同伴侵害和青少年抑郁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2)先前的抑郁水平对随后个体遭受的身体侵害和关系侵害均有显著预测作用,而先前的同伴侵害不能显著预测随后青少年的抑郁水平。抑郁对同伴拒绝、以及同伴拒绝对抑郁的预测作用均不显著。(3)同伴拒绝、同伴侵害与抑郁间的关系具有跨性别的一致性。这表明,青少年早期同伴侵害和抑郁间存在单向预测关系,抑郁导致同伴侵害。  相似文献   

3.
选取六年间完成三次追踪调查的621名青少年及其父母数据,采用交叉滞后分析,探讨了三者间抑郁情绪的相互预测关系。结果发现:T1、T2母亲抑郁情绪分别可以预测T2、T3男性青少年抑郁情绪,T1男性青少年抑郁情绪、T2女性青少年抑郁情绪分别可以预测T2、T3父亲抑郁情绪,T1、T2父亲抑郁情绪对T2、T3母亲抑郁情绪具有显著预测作用。青少年及其父母三者间的抑郁情绪存在一定程度的动态循环关系。  相似文献   

4.
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量表、生命意义感量表以及自尊量表对605名青少年施测,旨在探讨压力性生活事件对自尊的效应以及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和人生意义感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和拥有人生意义感在压力性生活事件与自尊之间起中介作用,压力性生活事件分别通过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拥有人生意义感的中介作用和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拥有人生意义感的序列中介作用对自尊产生效应。  相似文献   

5.
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量表、生命意义感量表以及自尊量表对605名青少年施测,旨在探讨压力性生活事件对自尊的效应以及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和人生意义感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和拥有人生意义感在压力性生活事件与自尊之间起中介作用,压力性生活事件分别通过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拥有人生意义感的中介作用和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拥有人生意义感的序列中介作用对自尊产生效应。  相似文献   

6.
为考察汶川地震8.5年后青少年的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自尊与创伤后成长(PTG)之间的关系,利用社会支持问卷、自我效能感问卷、自尊量表和创伤后成长问卷对地震灾区的1185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创伤暴露程度对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和自尊均不具有显著影响,但对PTG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而在控制创伤暴露后,社会支持不仅可以直接促进PTG,也可以分别通过自我效能感和自尊促进PTG,还可以通过自我效能感经自尊的多重中介作用来促进PTG,表明自我效能感和自尊在社会支持与PTG的关系中发挥着显著的中介效应。这些结果说明社会支持对PTG影响的一个重要机制是通过提升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增加其自尊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为考察学业成就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自尊和流动性的作用,采用自尊量表和幸福感指数问卷对西安市两所中学的847名初中生(流动298人)进行三年的纵向追踪,同时收集青少年在初中三年的学业成绩(语数外)。结果表明:(1)青少年初一时的学业成就可直接预测初三时的主观幸福感;(2)初二的自尊在初一的学业成就与初三的主观幸福感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学业成就、自尊和主观幸福感间的纵向中介模型在流动与普通青少年间存在显著差异:结果(1)(2)仅适用于普通青少年,流动青少年初三时的主观幸福感仅受初二时自尊水平的影响。研究揭示了青少年早期学业成就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对提升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摘 要:对531名青少年进行为期五个月的追踪,运用交叉滞后回归分析考察积极、沮丧、生气三种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问题行为、抑郁和生活满意度)间的相互影响。结果:T1积极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不能预测T2问题行为、抑郁和生活满意度;T1沮丧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显著预测T2抑郁水平;T1生活满意度和抑郁显著预测T2生气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结论:高沮丧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能保护青少年处于“低抑郁状态”,而生气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更容易受到个体生活满意度和抑郁水平的影响,是青少年处于不良心理状态下的易感效能。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早期抑郁和自伤的联合发展轨迹:人际因素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859名初中生历时3年的3次追踪测量, 考察了抑郁和自伤的独立与联合发展轨迹, 并对3种重要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在二者联合发展中的作用进行检验。结果发现, 青少年早期抑郁和自伤分别呈现4条和3条异质性发展轨迹; 二者的联合发展轨迹包含“低抑郁-低自伤-稳定”、“低抑郁-低自伤-增长”、“中抑郁-中自伤-降低”三类; 父母心理控制和同伴接纳分别为青少年早期抑郁和自伤的风险与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方便取样法选取山西、河南两省的2823名中小学生为被试,使用问卷法考察父母冲突与儿童青少年抑郁情绪之间的关系及机制。结果表明:(1)父母冲突、亲子关系、自尊均与抑郁呈显著相关;(2)父母冲突可以正向预测抑郁,亲子关系在其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父母冲突影响抑郁的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成立,其中自尊在前半段和后半段路径中均起调节作用,但作用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1.
运动员的生活满意感:个人自尊与集体自尊的贡献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评估了个人自尊与集体自尊在预测运动员的一般生活满意感和训练比赛满意感时的相对重要性。被试为139名中国运动员,男68名,女71名,平均年龄19.64岁。分层回归的结果发现,在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个人自尊和社会支持3类变量以后,集体自尊单独解释了训练比赛满意感总方差的13%。优势分析的结果表明,预测训练比赛满意感时,集体自尊最为重要,贡献了已解释方差的67%。这些结果提示,需要用不同的自尊来预测不同的满意感。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社交网站(QQ空间)使用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在社会比较和抑郁易感性模型的视角下,采用社交网站使用强度问卷、上行社会比较问卷、自尊量表和抑郁量表,对964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在控制了性别、年龄以及社交网站使用年限后,社交网站使用对抑郁和社交网站中的上行社会比较都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社交网站使用能通过社交网站中的上行社会比较和自尊的中介作用对抑郁产生影响,且该中介作用包含了两条路径——上行社会比较的单独中介作用以及上行社会比较-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本研究揭示了社交网站使用与抑郁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深化了社交网站使用对个体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以679名初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近乎完美量表修订版、自尊量表以及BDI抑郁问卷对被试进行集体施测,以探讨自尊对完美主义和抑郁关系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自尊部分中介适应不良完美主义和抑郁的关系,对适应良好完美主义与抑郁的关系没有中介作用。培养完美主义者的较高水平的自尊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4.
为考察老年人自尊、希望与抑郁间的关系,本研究对281名老年人进行为期一年的追踪调查。相关分析及纵向中介分析结果表明:(1)自尊和希望与老年人的抑郁显著负相关,老年人自尊和希望显著正相关。(2)自尊正向预测老年人的希望,老年人的希望负向预测抑郁。(3)希望在自尊对老年人抑郁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本研究结果揭示了希望是自尊对老年人抑郁产生效应的重要机制变量。这些结果对于减缓老年人抑郁,促进老年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5.
崔丽霞  罗小婧  肖晶 《心理学报》2011,43(10):1163-1174
根据Beck的认知内容特异性假说(Cognitive Content Specificity Hypothesis, CCSH), 本研究假设早期适应不良图式(EMSs)在儿童期创伤与特质抑郁和特质焦虑间存在中介效应的特异性。然后对668名大学生施以儿童期创伤问卷(CTQ-SF), Young图式问卷短版(YSQ-SF), 特质抑郁问卷(T-DEP)以及特质焦虑问卷(T-AI), 经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分析, 结果表明:(1)三类儿童期创伤:情感虐待、情感忽视和躯体忽视与特质抑郁和特质焦虑相关均显著, 且三类创伤与特质抑郁和特质焦虑的相关系数差异不显著; (2)针对三类创伤的中介分析均表明情感剥夺、羞耻、社交孤立/疏离和自我牺牲等与没价值、无能力有关的图式在儿童期创伤和特质抑郁间起中介作用, 而不信任/虐待和对疾病/伤害易感性等与危险有关的图式在儿童期创伤和特质焦虑间起中介作用。结论:早期适应不良图式在儿童期创伤与特质抑郁和特质焦虑间存在中介效应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6.
合成分数、基于最弱联结假设提出的最大值以及基于解释方式差异性提出的个体内标准差是目前无望抑郁研究中应用较广的认知易感操作化方法.回顾无望抑郁研究所使用的认知易感操作化方法,梳理这些操作化方法对理解无望抑郁症状发展及其治疗的意义,可发现合成分数与最大值反映了无望抑郁认知易感因子之间关系的不同侧面,后续研究可继续对这两种操作化方法进行比较,以个体内标准差计算出的解释弹性可能是无望抑郁理论之外新的易感因素,可为治疗抑郁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自尊水平划分方法与青少年自尊的现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唐日新  解军  林崇德 《心理科学》2006,29(3):550-552
本文采用问卷法调查了349名中学青少年的一般自尊,通过三种自尊水平划分方法的结果比较,确定当代青少年中不同自尊水平的人数比例。结果表明:1青少年一般自尊状况接近正态分布,一般自尊水平普遍偏高;2总体来看,三种一般自尊水平青少年占青少年总数的比例是:高自尊38%,中等自尊52%,低自尊10%;男生、女生的各一般自尊水平的人数比例与总体各自尊水平的人数比例相近。  相似文献   

18.
采用问卷法,测得339名大学生的被接纳感、自尊和心理健康水平,同时建构了变量间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1)大学生被接纳感和自尊对以强迫、抑郁和焦虑为指标的心理健康存在抑制作用,被接纳感越低,越易引发心理问题;(2)被接纳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包括两条路径:直接抑制路径和经过自尊的中介作用路径.  相似文献   

19.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和动机-意志整合模型,采用问卷法以930名青少年(年龄=15.24±1.66岁)及其父母为研究对象,构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从家长与孩子双视角分析孩子体验到的亲子关系和父母教育卷入对青少年抑郁、自伤和自杀意念的影响路径。结果显示:(1)相比低亲子关系-低教育卷入一致的个体,高亲子关系-高教育卷入的青少年有着更低水平的挫败感,且相比于低亲子关系-高教育卷入的青少年,有着高亲子关系-低教育卷入的个体表现出更低水平的挫败感;(2)挫败感在亲子关系-教育卷入与青少年抑郁、自伤和自杀意念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人生意义感调节该中介模型后半段,即挫败感对青少年抑郁、自伤和自杀意念的影响,具体表现为随着人生意义感的增加,挫败感对抑郁、自伤和自杀意念的影响逐渐减小。研究从家庭关系中家长与孩子双视角,揭示了挫败感和人生意义感的中介与调节作用,为青少年抑郁、自伤和自杀意念的发生机制提供更多解释路径。  相似文献   

20.
早期经验对青少年内隐自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福义  梁宁建 《心理科学》2008,31(3):556-561
本研究以内隐联想测验(IAT)为内隐自尊测量工具,以172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针对来自家庭方面的早期经验对青少年内隐自尊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父母婚姻状况与青少年的内隐自尊存在显著相关,来自离异家庭的个体内隐自尊显著低于来自完整家庭的个体;(2)父母婚姻状况对青少年的外显自尊没有影响,个体可能通过形成积极的外显自我评价对父母离异带来的负性经验进行补偿;(3)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母亲的偏爱对个体的内隐自尊有提升和促进作用,提示积极的教养方式可以促进青少年内隐自尊的发展;(4)父母的拒绝与否认、过分干涉与过度保护,母亲的惩罚与严厉与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分离状况相关显著,提示消极的教养方式是影响青少年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一致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