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智能时代已然来临。智能技术的发展正加速推动组织的智能化进程。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生产和管理中采用智能技术以提高竞争力。在此背景下, 人机协同工作日益普遍, 人机协同决策成为新型组织决策方式。然而, 当前智能组织中的人机协同决策还面临信任度低、可控性低、透明度低、协同度低等一系列问题, 它们阻碍了决策质量、效率和体验的提升。本项目认为, 人机兼容性, 特别是人机内部兼容性, 如认知兼容性、情感兼容性、价值兼容性等, 或是影响人机协同决策绩效的根本原因。因此, 本项目基于人机内部兼容性理论视角, 综合采用决策心理学、认知科学、组织行为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 通过一系列现场研究和模拟实验, 力图揭示人机协同决策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探究人机协同决策中内部兼容性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 进而提出若干人机协同决策优化方法。项目研究成果将有助于促进人机协同决策理论与人机兼容性理论的发展, 提升人机协同决策绩效, 推进组织决策的智能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提出了“人因科学”这一创新的学科群概念来表征工程心理学、人因工程、工效学、人机交互等相近领域。尽管这些领域的研究角度不一样,但是它们分享共同的研究理念、对象以及目的。我们近期的研究表明,人工智能(AI)新技术带来了一系列新的人因问题,而作为人因科学研究对象的人机关系呈现出从“人机交互”向“人智组队式合作”的跨时代演进。这些变化对人因科学研究提出了新问题和新挑战,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基于非智能技术的人因科学研究范式和重点。在此背景下,本文梳理人因科学研究范式取向跨时代的演进,总结我们近5年所提出的一系列用于丰富人因科学研究范式的新概念模型和框架,其中包括人智协同认知系统、人智协同认知生态系统以及智能社会技术系统的模型和框架。本文进一步从人因科学研究范式取向的角度进一步提升这些概念模型和框架,提出智能时代人因科学研究的三种新范式取向,分析相应的应用意义,并展望今后的研究方向。同时,针对智能时代人因科学研究重点的跨时代转移新特征,本文从“人智交互”“智能人机界面”“人智组队合作”三个方面展望了今后人因科学的研究重点,揭示出人因科学新研究范式取向对未来研究重点的作用。我们认为,人因科学的研...  相似文献   

3.
徐联倉 《心理学报》1963,8(3):68-76
問題 在自动化生产或自动武器的控制系統中,人和机器的功能紧密地交織成为一个“人机系統”。該系統的工作效率是受人的能力和技术装置的功效双重制約的。这一点不但是心理学家所強調,而且也为技术科学的专家所贊同。 在“人机系統”中操纵人員是通过各种仪表信号来获得有关受控对象状况的必要信  相似文献   

4.
阿西莫夫三大伦理原则是关于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基本伦理规范。本研究提出人机投射假说——人会从自身具有的认知、情感和行动智能出发,去理解机器人的智能并与之互动。通过3个实验,从原则一到原则三逐步考察在机器人是否遵守伦理原则对人机信任的影响中,机器人决策类型(作为与否;服从人类命令与否;保护自身与否)的效应,以及人机投射的潜在机制。结果揭示了人机投射在机器人遵守伦理原则促进人机信任中起中介作用,以及机器人决策类型与是否遵守伦理原则之间有趣且有意义的交互效应:(1)在遵守情境下,机器人作为相对于不作为更有利于促进信任,但在违反情境下,则反之;(2)在遵守且尤其在违反情境下,机器人服从相比不服从人类命令更有利于促进人机信任;(3)相较于违反情境,机器人保护相比不保护自身在遵守情境下更有利于促进人机信任。跨实验的分析更深入地阐释了在遵守和违反伦理原则情境中以及伦理要求冲突情境中,有利于促进人机信任的机器人行动决策因素。  相似文献   

5.
拖延行为常常阻碍个人、企业和政府按时完成既定任务,妨害了人们的工作、学业以及疾病防治等方方面面。自我控制是自主减少拖延行为的主要能力,但却是一种相对有限的认知资源。探明自我控制的作用机制有助于更高效地减少拖延行为。然而,由于缺乏合适的认知机制理论和脑成像实验范式,国内外研究多从现象层面探索自我控制、拖延行为和神经指标之间的关系。研究团队提出的“时间决策模型”通过揭示人们如何做出拖延决策,为认知机制的研究和脑成像实验范式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基于时间决策模型中“现在做还是以后做”的决策机制,本项目拟:(1)结合横向和纵向研究,考察自我控制作用的认知机制及其稳定性;(2)开发拖延的脑成像实验范式,结合多模态MRI技术,揭示自我控制减少拖延决策的神经基础;(3)利用神经刺激技术,考察“基于自我控制脑区的神经干预”的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成果有望为拖延行为提供更加综合的理论框架和新的干预方案。  相似文献   

6.
熊哲宏 《心理科学》2005,28(6):1510-1511
如果从1967年U.Neisser出版《认知心理学》算起,以“信息加工”概念为核心或标志的所谓“认知心理学”或“信息加工心理学”,迄今已近40个年头了。这种信息加工心理学,由于以计算机为“隐喻”(认知心理学史上称“计算机隐喻”:心理之于大脑,犹如软件之于硬件),以H.Simon和A.Newell的“物理符号系统假设”(“PSSH”)为基础理论,以“人脑-机器的功能同一”(俗称“人机类比”)为方法论,并以其对高级认知功能(思维、问题解决、推理、决策等)强劲的解释力,而一直在当代心理学中独领风骚,以至被称为认知心理学的“经典范式”。这里的“经典”至少意味着,这种范式是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的。  相似文献   

7.
自我意识是主体性的前提,而语言是主体性的载体。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实现了人机自由交互,由此带来了人机是否产生交互主体性的论题。人机融合智能是由人—机—环境构成的群体智能系统。人机融合智能的交互主体性由人主导,并且由于使用者对智能机器人主体地位的功能赋予,产生了人机交互主体性。如果把交互主体性作为自我的原初存在,人机融合中使用者就在自身意识经验中构造出他人,从而使得智能机器人获得主体地位而无须具有自我意识,同时认为机器人的伦理意义不必依赖其意识和思维的存在,而是依据其在人机互动中的外在表现。人机融合智能的交互主体性可能会带来一系列无法避免的道德后果,如意识经验结构的改变与自我的损耗、机器依赖与虚拟亲密关系的建立、隐私安全与远程受控的风险加剧、人格同一性变化及责任归属困难等,需要人类社会进行前瞻性考量和应对。  相似文献   

8.
张银玲  虞祯  买晓琴 《心理学报》2020,52(7):895-908
以往关于为自己和代他人决策的冒险行为研究结果不一致, 这可能是因为以往的研究没有考虑决策情境和决策者人际特质等因素对于决策行为的影响。社会价值取向(social value orientation, SVO)是一种典型的人际特质, 是个体在对自我和他人资源分配时所表现出的社会偏好, 通常分为亲社会者和亲自我者。为探究SVO对自我-他人风险决策的影响及其机制, 采用为自己和陌生人分别完成多轮混合赌博游戏的任务。结果发现亲自我比亲社会者代他人决策更冒险。用模型量化的损失厌恶和对潜在损失的敏感度部分中介了自我-他人风险决策差异, 但只有对他人潜在损失的敏感度部分中介自我-他人决策的SVO效应。说明SVO会影响自我-他人风险决策, 且该效应可以通过对他人利益的关心程度起作用, 所以在自我-他人风险决策的研究中应将SVO这一决策者的人际特质因素考虑在内。  相似文献   

9.
一、問題 在現代生产技术中,人和机器可以看作是一个統一的系統。这一系統的中心环节是人。人凭借自己的感官从仪表和信号得到有关机器的运轉状态和生产过程的变化的信息,經过一系列的思惟活动,然后作出判断,并通过操作活动对机器和生产过程进行控制和調节。关于人和机器的这一方面的关系,以及关于机器、仪表、信号和操纵装置的設計如何适应人的感知、思惟和运动的特点,以便使“人机系統”达到最高效率的研究,已經形成一个新的学科分支,即“工程心理学”。本研究所涉及的閃光信号的頻率选择問題,就是属于工程心理学的范围。  相似文献   

10.
生活充满抉择,由于知识经验的局限,人们常需寻求他人建议,抑或直接请他人代己决策.诸多研究探讨了自我决策、向他人建议,以及代他人决策之间的差异.探究这种差异的动因之一在于考察何种条件下的决策更优或更“理性”.以往研究表明,自我决策或他人决策(向他人建议或代他人决策)均有可能更易违背理性决策原则,隐含着他人决策优于自我决策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一传统智慧有一定的边界条件.研究者一般从认知(建构水平理论)、情绪(类型和卷入度),以及动机(调节聚焦理论)三种视角对自我-他人决策差异进行解释.本文作者提出基于理由的决策(reason-based account)假设来解释自我-他人决策在理性程度上的差异.未来研究可从决策过程及脑机制上深入考察自我-他人决策差异及其机制.  相似文献   

11.
《学海》2019,(3):49-54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越来越渗透到社会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的生活环境变得越来越智能化,当智能机器承担越来越多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提供时,人与智能机器之间的合作就成为智慧社会治理中不得不面对的新问题。人机合作前所未有,而人机合作能够持续进行的前提是之一就如何解决因为人机合作而产生的责任难题。在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提供过程中,集体行为的特性使得责任很难区分。智能机器的加入,不仅增加了智慧社会治理的主体,也使责任区分变得更加艰难,到底是政府、智能机器还是生产机器的厂家来承担责任?而责任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关键在于横亘在人们面前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就是如何面对智能机器能否与人相提并论,甚至超过人类,成为超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自从人类开始使用机械设备从事各种生产活动和实践以来,“人一机”模型(即人机系统)就一直存在着。长期以来,这种人机系统中人与机器的联系是单方向的,即要么是人适应机器的操作程序,要么改善机器的操作程序来适应人在操作上的需要。然而,伴随科学技术发展到上个世纪中后期,特别是后期,以计算机和电信技术为依托的网络的出现和普及,这种人与机器的单向性特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上网使人们有了一种全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和形式。上网这种“人一机”形式改变了以往那种“人一机”模型的单向性,而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人机互动模型,即双向性的对话形式。说它是一种“对话”模型,是因为人们可以在网上工作、学习、沟通、娱乐和交谈等,宛如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谈话一般。笔者正是试图从上网这种人机互动性入手,从科技史的发展背景下分析网上生活的本质——“人一机对话”模型(这也是本文提出的新的视角和观点),分析“人一机对话”模型中“对话”的实质,以及进一步阐述这种“人一机对话”模型中的知觉系统和虚拟现实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3.
调节定向理论(Higgins,1997)超越传统享乐主义动机,区分出“促进”和“预防”两种调节性动机系统,近年已成为消费行为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调节定向影响着消费者购物决策整个过程,受被试因素(文化背景、自我建构)、刺激因素(信息框架、解释水平、非言语线索、商品属性)和情境因素(决策时间距离、任务操纵)的影响,通过直接作用、调节关联效应和调节匹配效应三种途径决定信息的说服效果,并且受到精细加工可能性的调节.管理者应特别注意具体营销情境中的调节定向,合理利用调节匹配效应.未来研究应关注调节投入理论、调节定向的前因变量以及同网络购物情境相结合,并探索如何削弱预防定向对营销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4.
许为 《应用心理学》2024,(2):99-117
基于“以用户为中心设计”理念的用户体验(UX)领域正在迈向智能时代,但是现有的UX范式主要针对非智能系统,缺乏针对智能系统UX的系统化方法。纵观UX的发展历程,UX范式呈现出跨技术时代的演进特征。当前,智能时代对UX范式提出了新要求。为此,本文从UX范式出发,提出智能时代的“UX 3.0”范式框架以及相应的方法体系。“UX 3.0”范式框架包括五大类UX方法:生态化体验、创新赋能体验、AI赋能体验、人智交互体验、人智协同合作体验方法,其中每一类方法都包括相应的UX范式取向。“UX 3.0”范式的提出有助于提升现有UX方法,为智能系统UX研究和应用提供方法论支持。最后,本文展望“UX 3.0”范式今后的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科学成为生产力的物质技术基础刘福森,李英很多论者把科学是生产力的论断看成是超历史的,他们没有看到科学成为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大机器生产。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中都明确指出:“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才第一次产生了只有用科学方法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科学之所以在大机器生产后才成为生产力,这是依据于从手工业向大机器生产转变中的物质技术方面所发生的两大根本变化:(一)大机器生产实现了人的活动功能向外部自然力的转移。在手工业生产中,人的全部劳动功能(即智力、动力、动力的传动、操作)都是由直接劳动者承担的,直接劳动者天然器官的运动和功能,决定了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大机器生产的本质特征则是机器代替了人的手,即人的人工器‘着(身外器官)代替了人的天然器官(身内器官),用外部自然力代替了人的劳动功能。马克思说:“现在,工具已经不是由人来操作,而是由人创造的机械来操纵。”(二)从手工生产向大机器生产的转变,改变了生产的技术基础。在手工生产中,技术是直接劳动者的手使用手工工具的技巧。大机器生产由于机器代替了人手的操作功能,所以技术同直接劳动  相似文献   

16.
对现代性的全面揭示和充分理解是超越"现代",绘就新的时代的前提和基础。17世纪,尤其是18世纪中后期以来,在近代科学的指引下,传统生产实践中的部分工具逐渐突破人的自我局限,人的自我力量"伞射"为以现代机器大生产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全面变革,并塑造出具有现代性的新社会。现代社会中机器与资本的结合,使人在生产实践中逐渐让位于机器,并加速了人的自我的主体性退让。自我最终淹没于机器大生产、消费等所产生的各种拟像与迷雾之中。马克思及其之后,整个机器与现代性的实践历史展现的是人的自我力量的"伞射"并消失为无限递归而后自我突破的历史。现代性也因此表现出从自我出发走向未来的无限可能,这种现代性最核心的特征是"伞射性",而并非仅仅只是传统认知的时空线性。因此,人机共存的现代社会所要超越的不只是一个新旧更替的时空线性命题,更是人的自我力量与各种实践关系实现当代重构的"伞射性命题"。  相似文献   

17.
新生代员工的自杀意念正在引起研究者的关注.本研究立足于职业健康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视野,汲取自我决定理论和生命意义理论的思想精髓以构建“动机-生命意义”模型,系统考察社会、组织和个体因素对自杀意念的综合影响,对揭示无精神疾患员工自杀意念产生的影响机制和心理动力机制、促进研究范式从病理取向转向积极取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此外,还有望开发出一套“社会-组织情境→动机→生命意义”干预方案,引导企业与政府反思其现有管理体系,帮助管理者审视其管理哲学并改善其管理行为,针对尚无自杀意念或意念处于萌芽期的员工,多层次、多途径构建员工自杀的一级防控体系和心理援助机制,促进员工与企业、社会的整体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决策与决策执行的关系——一种行动理性的观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以分析决策与执行的关系为出发点,对人类理性的本质进行了讨论。指出决策研究中存在的“理性分析范式”偏面地把认知分析当作人类理性的本质,忽视了行动的作用,提出了人类理性是“行动理性”的思想。行动既是一种分析方法,是人们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理解决策问题的独特手段,也是人们创造外界环境、实现决策目标的有效途径。由此提出,决策研究,尤其是组织决策研究,应该重视“行动分析范式”。  相似文献   

19.
六朝以降,道教理论家在阐释早期道家经典时发现,道家的思维方式原本就是类似于“悟”的,这种悟的思维方式是达到生命长久的最好路径。本文通过若干道教主要人物和经典,对道教的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分析。“悟”有两个基本形式:一、对象之悟。悟道得道,都以对象的独立自存为前提,把对象变成自我。悟是一种生命智慧,它既不是知,又包含了知;既是体验的,又是知识的。二、道机之悟。有两个方面:一是天机,也即阴阳动静之机。二是人机,人机也即有的机缘、心机。人机与天机有着同一性,对生命之机的了悟,也就是对天机的了悟。  相似文献   

20.
网络成瘾者的行为冲动性——来自爱荷华赌博任务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四华 《心理学报》2012,44(11):1523-1534
以84名大学生为被试(网络成瘾和对照组被试各42名),采用感觉寻求量表和爱荷华赌博任务(Iowa Gambling Task)范式比较两组被试在感觉寻求水平和决策行为反应模式方面的差异.结果发现,与对照组被试相比,网络成瘾者的感觉寻求总分和去抑制、厌恶单调及寻求激动和惊险三个分量表得分显著增加,在IGT任务中优先选择收益和惩罚频率高的不利扑克牌,其冒险的决策策略并没有随着决策次数的增加而改变.这表明网络成瘾者的决策功能受损并表现出“即时收益优先”的决策模式和对强化物潜在风险的高耐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