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取练习效应指相比同等时间的重复学习,对所学材料进行提取练习(即使无反馈)可使被试在之后的回忆测验中表现更好。早期研究从编码或提取单维度地对提取练习效应进行了描述性解释,新近以来,研究者整合了编码和提取在提取练习效应中的作用,从记忆加工全过程的角度考察了提取练习效应的产生机制,并得到诸多研究证据的支持。论文梳理了提取练习效应产生机制的各类假说,并重点分析比较了精细提取假说和情景背景假说,指出后者在解释提取练习效应上的优势。未来研究可结合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技术为情景背景假说提供更直接的证据,有关提取练习对于短期和长期记忆促进效果的争议也有待进一步解释厘清,同时如何在揭示其原理的基础上将其更高效地加以应用亦有待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2.
广义的测试效应包含测试后反馈的间接作用。实验采用2(测试间隔:5分钟、1周)×3(反馈方式:重复编码、即时反馈、延时反馈)的被试间设计,考查了不同提取难度的反馈形式对测试效应产生的不同影响。研究表明:⑴为测试或提取练习提供即时或延时反馈,比重复编码更有利于记忆保持,并且这一优势同时表现在即时测试和延时测试中。⑵即时反馈对所学内容的记忆保持水平不如延时反馈,因为即时反馈削弱了提取难度,这与测试效应的必要难度理论相符。  相似文献   

3.
国外关于测试效应的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试效应的研究表明,“学习”并非只发生在编码阶段,测试或提取练习除了可评估知识掌握程度之外,在某些情况下它比再次学习能更好地促进长时记忆保持。文章从如下方面概述了国外关于测试效应的研究:(1)在自由回忆、配对联想学习、再认和模拟教育情境等不同性质的实验任务下测试对学习的积极作用;(2)测试可能导致的消极作用,介绍有关提取导致遗忘,测试的消极暗示效应,测试与错误记忆等方面的研究;(3)介绍信息额外呈现理论,过度学习理论,提取努力理论,必要难度理论,迁移适当加工理论等测试效应的有关理论及其发展沿革。最后,结合研究中的争议及教学应用做了思考,并指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个体对原始信息的记忆受到随后错误信息的影响而产生错误记忆被称为错误信息效应.通过对新近研究的梳理与归纳,发现错误信息效应的研究热点集中于解释效应产生机制的理论研究以及效应的影响因素研究.因此,本文重点归纳和述评了错误信息效应的五种理论和三类影响因素.未来的研究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第一,错误信息产生机制和理论研究;第二...  相似文献   

5.
白学军  刘旭 《心理科学》2014,37(5):1140-1147
提取诱发遗忘是指对先前学过的部分材料进行提取练习会使与练习材料相关的其它材料发生遗忘。目前该现象存在抑制与非抑制理论之争。本研究以64名大学生为被试,通过考察项目强度和测试顺序对提取诱发遗忘的影响,对上述争论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只有高强度项目才会引发提取诱发遗忘;(2)当控制由测试顺序所产生的输出干扰效应后,高强度项目仍然会引发提取诱发遗忘。本研究结果支持了提取诱发遗忘的抑制理论。  相似文献   

6.
"测验效应"指提取比同等时间的重复学习,在随后的记忆测验中有更好的成绩。多数理论从提取角度解释该现象。近些年,精细提取理论得到诸多研究支持,但2014年,Karpicke等人提出的情景背景理论,对测验激活语义关联信息的解释提出质疑,认为被试在提取模式中对先前时间背景信息的复原是测验效应形成的关键。本文比较了测验效应研究的最新理论,结合提取加工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从提取模式、提取方向的角度解释了测验效应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采用不同线索强度(强/弱)的中文词对, 选取大学生被试126人, 考察了不同学习方式(重学/测试)在不同时间间隔(5分钟/2天)最终自由回忆测试成绩上的差异。结果发现:在强线索强度词对上, 学习方式主效应显著, 测试条件的回忆成绩在5分钟以及2天后均高于重学条件;而在弱线索强度词对上, 学习方式与间隔时间交互作用显著, 5分钟时重学条件与测试条件的记忆成绩差异不显著, 而2天后测试条件的记忆成绩却显著高于重学条件。结果表明词对的线索强度能够调节测试对不同时间间隔记忆保持的促进作用, 支持了精细提取假设。  相似文献   

8.
专家记忆优势效应理论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建政 《心理学报》2002,34(2):39-45
依据专家记忆优势效应三个主要理论 (即模板理论、长时工作记忆理论和限制调节理论 )的不同特点选取变量 ,以中国象棋为实验材料 ,采用 2× 2× 2× 2混合设计 ,对三个理论进行检验比较。研究发现 :(1)被试在记忆棋局条件下的包含测验成绩 ,优于选择着法条件下的 ;(2 )棋局与棋手水平之间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3)棋局与提取时的意识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对局中的外显效应大于排局中的外显效应 ,而棋局的内隐效应则无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表明 ,相对而言 ,长时工作记忆理论能够对专家记忆优势效应作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知觉干扰效应是指在识记阶段快速呈现一个单词,紧接着给予一个倒行掩蔽的刺激,在随后的记忆测验中被试表现出对单词的记忆增强的一种现象。知觉干扰效应的影响因素分为测验方式、实验设计方式、实验材料的属性和其他影响因素四个方面。理论解释主要有六种:精细加工假说、时空背景假说、任务要求假说、补偿加工假说、选择性复述假说以及项目特异关联假说。最后,文章从研究领域和实验材料的拓展以及主观因素的影响展望了该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0.
在司法心理学领域,目击证人提供的不准确信息会产生错误信息效应,这直接影响法官的判断。本研究采用误导信息干扰范式,以大学生为被试,采用三因素混合设计,探讨个体记忆中重复测量和具体警示对错误信息效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证实了错误信息效应和重测现象的存在。实验结果表明,与时间因素相比,初测时的干扰信息是导致重测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同时还发现,具体警示比指导语警示更能有效降低被试的错误信息效应,并能防止出现重测现象。  相似文献   

11.
提取练习比建构概念图更有利于记忆保持和迁移的研究结果尚存在争议。依据认知负荷的3个成分,设计两个实验探究前期知识水平与策略复杂性对以上两种学习策略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前期知识水平的主效应不显著,但是与学习策略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在提取练习策略条件下,高前期知识水平的被试与低前期知识水平的被试在记忆保持和迁移上的正确率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在建构概念图策略条件下,高前期知识水平的被试在记忆保持和迁移上的正确率显著地高于低前期知识水平的被试;(2)当降低概念图的难度后,被试使用建构部分概念图策略产生的认知负荷与使用提取练习策略相比显著降低,并且其在学习阶段学习到的知识量显著地高于使用提取练习策略的结果,但是在最终测试上,其记忆保持与迁移的正确率与使用提取练习策略并没有显著差异,策略的复杂性增加了学习者的额外负荷,但是对策略有效性的发挥却不具有决定性影响。以上结果说明提取练习策略之所以比建构概念图策略更具优势,不是因为其策略本身更易掌握,而是因为其与建构概念图策略相比不受学习者前期知识水平的影响。这意味着认知负荷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提取练习在记忆保持与迁移中产生优势效应的内部机制,并进一步证实提取练习与精细编码不同,具有独特的加工机制。  相似文献   

12.
王堂生  杨春亮  钟年 《心理学报》2020,52(11):1266-1277
为检验前置测试是否可以有效地提升老年人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参与实验的老年人被随机分为有前置测试的实验组和无前置测试的对照组,在实验1中学习了5列单词,在实验2中记忆了5列日用品,在实验3中学习了4段讲座视频。结果表明,实验组老年人对新事物的记忆成绩均高于对照组的老年人。结论认为,前置测试能够显著提升老年人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干扰降低与学习参与相结合的“加减”理论能更好地解释提升老年人记忆的前向测试效应。  相似文献   

13.
提取练习效应的研究揭示了提取在记忆保持中的重要性,新近研究表明RPE的产生是编码和提取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考察编码与提取时长对RPE的影响。实验1采用2(编码时长:3秒,10秒)×2(提取时长:8秒,13秒)的被试间设计,考察即时测试(5分钟后)条件下的RPE。实验2将最终测试的时间间隔延长至24小时。结果发现,延长编码时间有利于提高即时测试下的记忆成绩及记忆保持率,但这一优势随测试间隔延长而消失;延长提取时间在即时和延迟测试下均导致了更高的记忆成绩和记忆保持率。研究表明,编码时长对RPE的影响与测试间隔有关,提取时长是影响RPE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
人类学习的主流观点认为学习主要发生在编码阶段,记忆提取本身并不产生和促进学习。但最近多项研究对此提出了质疑,他们发现,在学习过程中,记忆提取更能促进学习内容的长时保持。本文首先对记忆提取促进学习的实验证据做简要梳理;之后重点介绍关于记忆提取促进学习的多种解释机制,主要包括:侧重于从理论机制层面解释的记忆失用新理论,强调内在精细机制的精细提取假设,以及解释保持间隔(长、短)与学习方式(重复学习、学习-测试)交互作用的基于分布的二分模型;文章最后分析了当前研究记忆提取作用实验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强调应从多角度揭示记忆提取练习促进学习的机制。  相似文献   

15.
加工水平对不同类型内隐记忆测试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多内隐记忆研究表明 ,加工水平影响外显记忆而不影响内隐记忆 ,这样的实验结果被一些研究者认为是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系统分离的重要依据之一。实际上 ,内隐记忆研究中的加工水平问题一直存在争议 ,加工水平效应作为两类记忆系统分离的依据是不充分的。在我们的这项实验中 ,结果表明 ,加工水平影响概念样例生成这种内隐记忆测试而不影响知觉辨认测试。  相似文献   

16.
提取练习效应是指在学习与最终测验之间,等长时间的提取练习与重复学习相比,前者更能促进长时记忆的保持,也称为测试效应。大量研究表明提取测试是一种高效的学习策略,师生却对此认识不足,认为测试只是检测学习效果的评估工具,并不能改变或促进学习。本文主要从提取练习促进学习的认知神经加工机制、提取练习在实践应用中的特点、提高提取练习效应的方法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局限四方面梳理了相关研究,为提取练习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提供支持,同时也为师生正确高效利用这一策略提供了参考,使学生获得更高效和持久的学习。  相似文献   

17.
学前儿童FOK判断及其产生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FOK(Feeling—of—knowing)是元记忆监测性判断的一种重要形式,当前探讨的热点问题是FOK在记忆信息加工中的作用以及其背后的产生机制问题。关于其产生机制问题,目前已提出两种假说:即靶项目提取可能性假说和线索熟悉性假说。本实验的目的是揭露影响FOK判断的因素及FOK的产生机制。实验的另一个目的是探讨学前(大班)儿童被试是否有FOK判断的能力。实验被试是24名幼儿园大班的儿童,并使用了中文字词做学习材料,要求被试完成词对学习、FOK判断、迫选再认等一系列任务。实验结果表明:学前大班儿童有进行FOK判断的能力;本实验中影响FOK判断的因素主要是词对间有无意义联系,倾向于靶项目提取可能性假说。  相似文献   

18.
在动作事件的再认记忆中,被试操作后的记忆成绩优于单纯的词语记忆(SPT效应)。人们认为操作促进了回想加工,而熟悉性是否对SPT效应起作用仍然存在分歧。研究采用无线索回忆再认范式,考察了信息提取失败时熟悉性对SPT效应的作用。结果显示:(1)SPT和VT两种编码都引发了稳定的无线索回忆再认效应(RWCR效应)。(2)与VT编码相比,SPT编码引发更强的熟悉性加工,表现出无线索回忆再认的记忆优势。上述结果表明,即使无法正确提取细节信息,在SPT编码中被试凭借熟悉性辨认的能力仍然高于VT编码。该结果从信息提取失败的视角为熟悉性对SPT效应的作用提供了更为直接的证据。  相似文献   

19.
学习判断是元认知判断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个体对随后的记忆成绩的预测。当个体在多次学习-测验任务中学习词对时,学习判断出现了练习伴随低估效应。研究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并提出了多种理论,如线索应用模型,提取流畅性假说和基点-校正假说。但是,Koriat等人通过分析发现练习伴随低估效应可能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种效应共同影响作用的表现,并由此提出了记忆去偏差假说。文章指出了目前研究中还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刘湍丽  白学军 《心理学报》2017,(9):1158-1171
在回忆时,以刚刚学过的部分项目作为提取线索,被试的回忆成绩反而比没有任何线索时的回忆成绩差,这一现象被称为部分线索效应。该效应通常被认为是抑制执行控制过程对非线索项目记忆表征强度抑制的结果。本研究以Stroop效应量(实验1)和工作记忆容量(实验2)为指标,从个体差异角度考察了认知抑制能力对部分线索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Stroop效应量与部分线索效应各指标呈显著负相关,Stroop效应量越小,部分线索效应各指标的值越大;工作记忆容量与部分线索效应各指标呈显著正相关,高工作记忆容量个体的部分线索效应各指标的值也更大。结果表明,认知抑制能力越强,部分线索对回忆的破坏作用越大,研究结果支持部分线索效应的提取抑制假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