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宫秀双  张红红 《心理学报》2020,52(5):645-658
人们在自我评价中普遍存在着优于平均值效应, 而上行社会比较会打破这一自我评价偏差, 引发后续的补偿性消费行为。通过5个实验, 依次论证上行比较(vs.下行比较)会提升个体对独特产品选项的偏好(实验1); 其心理机制在于上行比较降低了而非下行比较提升了个体的自我独特性感知, 从而促使个体出于补偿的目的而寻求独特性(实验2a、2b和2c); 上述效应适用于经济状况这一特定比较维度, 并且在感知经济流动性的调节作用下得到强化或削弱(实验3)。研究结论对于推动社会比较和独特性寻求行为相关领域的理论进展, 指导长尾市场中企业的营销策略、帮助个体缓解上行比较的威胁均有着积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2.
社会比较:对比效应还是同化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比较直接影响人类的自我评价,对其产生两种相反的效应,即对比效应和同化效应。本文系统地回顾了社会比较的对比效应和同化效应的相关研究;并从关注自我、关注比较目标和关注自我与比较目标之间的关系三个不同方面,阐述了对社会比较效应产生调节作用的各种不同因素;最后,从一种整合和信息的视角,阐述了产生对比效应和同化效应的心理机制——选择性通达(SA)模型  相似文献   

3.
社会合作信息对距离知觉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雎密太  张建新 《心理科学》2005,28(3):639-645
为探讨社会合作信息对距离知觉的影响,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采用动态追逐场景,对两个追逐者之间的交互模式(或合作或单独追逐同一目标)与追逐目标的存在与否进行了操作。结果发现,相比随机运动和单独追逐,存在合作关系的两个追逐者间的距离被知觉得更远,即存在距离的扩张效应(实验1),且该效应不能由底层的物理特征所解释(实验2)。该结果揭示,社会合作信息使得知觉距离被扩张,其可帮助理解视觉的适应性机制。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社会合作信息对距离知觉的影响,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采用动态追逐场景,对两个追逐者之间的交互模式(或合作或单独追逐同一目标)与追逐目标的存在与否进行了操作。结果发现,相比随机运动和单独追逐,存在合作关系的两个追逐者间的距离被知觉得更远,即存在距离的扩张效应(实验1),且该效应不能由底层的物理特征所解释(实验2)。该结果揭示,社会合作信息使得知觉距离被扩张,其可帮助理解视觉的适应性机制。  相似文献   

5.
人们有两种基本的评估模式:一是联合评估,即所有选项一起呈现和被评估;二是单独评估,各个选项单独地呈现和被评估。所有决策都是在其中一种评估模式或者两种模式的中间地带中做出的。联合和单独评估可以导致偏好反转和次优选择,理解其机制能帮助人们提高决策结果,包括慈善、定价、消费、甚至幸福感等方面。作为对各类决策影响广泛的重要变量,评估模式产生了不少反直觉的效应,目前研究尚不全面,是一块值得探索的沃土。  相似文献   

6.
社会偏好中的框架效应是指, 个体在决策中受到选择方案框架形式的影响而表现出合作、互惠及利他行为及倾向改变的现象, 是框架效应在社会偏好领域的运用。预期理论、错误知觉说、心理动力模型、情绪维护理论以及解释水平理论分别从价值函数、知觉偏差、内部心理动力、情绪及认知表征角度解释了社会偏好中的框架效应, 心理距离、价值取向、人格特质和文化等因素对社会偏好中的框架效应具有重要影响。未来的研究需要从社会偏好中的框架效应的心理机制与神经机制、研究范式及外部效度改进等方面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群际情境下向上社会比较信息对自我评价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以大学生为被试作了两个实验,研究群际情境下向上社会比较信息对自我评价的影响。实验1的结果表明,对于多数派群体的成员来说,来自内群体的向上社会比较信息会提高其自我评价,即产生同化效应,而来自外群体的向上社会比较信息会降低其自我评价,即产生对比效应;对于少数派群体的成员来说,无论向上社会比较信息来自内群体还是外群体,都对其自我评价几乎不产生影响。实验2表明,多数派群体成员在自我评价上的内群体同化效应依赖于群际对比。  相似文献   

8.
在经典彩票问题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匹配和选择两种反应模式及其先后顺序对被试偏好反转的影响,以及被试性别与其偏好反转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1)反应模式的变化导致偏好反转的发生;(2)偏好反转存在反应顺序效应,先匹配后选择条件下的偏好反转率显著大于先选择后匹配条件下的偏好反转率;研究结果不支持后悔理论;(3)不同性别被试在选择和匹配任务中的偏好及其反转率没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以整群取样的方式选取650名小学儿童,采用社会创造性故事情境问卷、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问卷,分别测量了儿童在问题情境中的社会创造性和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创造性,同时采用小五人格学生问卷中的开放性分量表、Rosenberg(1965)编制的自尊量表以及互联网使用偏好问卷中的(网络交往)信息交流偏好分量表,考察了儿童问题情境中的社会创造性与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创造性的特点和性质。结果表明:(1)二者的发展趋势有所不同,儿童在问题情境中的创造性得分总体上呈现“倒Z形”的发展趋势,而日常生活中的创造性倾向总体上呈现“U形”发展趋势;(2)两种社会创造性与经验开放性、自尊及网络交往(信息交流)偏好呈现不同的相关,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创造性与经验开放性、自尊及网络交往偏好均具有极其显著的正相关,问题情境中的社会创造性与经验开放性、自尊之间也具有显著正相关,但相关系数较低,而且与网络交往偏好无显著相关;(3)经验开放性、自尊和网络交往偏好均可以显著地预测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创造性,而难以预测问题情境中的社会创造性。这表明,社会创造性可能存在状态与特质之分。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通过1个田野实验和2个实验室实验探讨了社会拥挤对消费者感官刺激偏好的影响及内在机制。相比于不拥挤,社会拥挤会增加消费者对强(vs.弱)感官刺激的偏好(实验1),这一效应受感知控制缺失驱动(实验2)。权力感对社会拥挤与消费者感官刺激偏好的关系起到调节作用(实验3),即当个体的权力感较高时,社会拥挤对强感官刺激偏好的促进作用才成立;反之,这种效应便会消失。  相似文献   

11.
社会信息加工领域中的情境模型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Wyer和Srull把情境模型理论引入社会信息加工领域以来,情境模型理论成了社会信息加工研究的热点,其自身结构和加工机制也得到研究者的不断完善。该文简要介绍了情境模型理论的内容、结构及其基本假设。即情境模型代表人们在社会信息加工过程中形成的关于具体事件和情节的知识,并且通常在社会信息的理解过程中自动建立。这种模式一旦建立,就为理解新信息及作出相应的判断提供基础。情境模型包括三种基本信息:时空框架、实体集合及实体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认为人们在理解信息的过程中至少需要建构5个维度,即:(1)空间,(2)时间,(3)实体,(4)因果,(5)目的。在此基础上,文章讨论了情境模型理论的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实验采用投射的方法,利用图片和问题材料,考察了128名本科生对物、事、人的社会判断偏差的分化现象。实验结果表明:1)社会判断内在的宽大效应存在局限性,它是有条件限制的,受到所介入的人物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分化现象;2)对物与事的评价中,突出了对性别判断标准的差异;3)在社会人的对比中,容貌、性别、背景在对同一事件的判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使社会判断出现偏差分化。  相似文献   

13.
采用麦克阿瑟梯子启动方法对个体的社会地位比较进行启动,主要探讨社会经济地位和社会计量地位对年轻人和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作用的年龄差异。120名年轻人(27.26±4.80岁)和120名老年人(65.12±6.49岁)参加了正式实验。实验首先测量被试的主观幸福感,3~7天后启动社会地位比较,随后再次测量主观幸福感。社会地位比较分为4种启动条件,即经济上行比较、经济下行比较、计量上行比较和计量下行比较,被试被随机分配到其中一种启动条件。结果发现:年轻人的主观幸福感更容易受到社会经济地位比较的影响,而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更容易受到社会计量地位比较的影响。由于原有的等级评定方式并未验证启动的有效性,补充实验通过对麦克阿瑟梯子进行改进降低了锚定化的影响,为启动的有效性提供了直接的证据。本研究验证了主观幸福感悖论,并从社会比较的角度解释了老年人维持主观幸福感的机制,同时改进了麦克阿瑟梯子等级评定方法使其适用于中国情境。  相似文献   

14.
丁瑛  宫秀双 《心理学报》2016,(10):1302-1313
社会排斥的现象在当今社会日益凸显,已成为世界各国探究社会政策和不平等问题的一个重要方向。然而却鲜少有研究从心理机制的角度探讨社会排斥对人们的产品偏好的影响。本文通过1个预实验和4个主实验,系统研究了社会排斥如何影响个体对不同触感产品的偏好,并探讨了其内在影响机制。实验结果发现在经历社会排斥(相较于社会接纳)之后,个体更偏好触感柔软的产品,消极心理体验是其内在驱动机制,并且该作用机制被归属感的重要性所调节。当归属感被认为很重要时,个体在经历社会排斥后对柔软触感产品的偏好以及消极心理体验的中介作用会被强化,而当归属感被认为不重要时,以上效应会被削弱。本文还对研究结论的理论贡献和实践应用进行了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15.
社会支配倾向指个体对基于群体产生的等级制度及社会存在不平等现象的偏好程度。高社会支配倾向者认为高能力者应比低能力者获得更多的社会权利与社会资源;低社会支配倾向者认为社会应该按需分配,不存在等级差异。社会支配倾向会对社会阶层、偏见、政治态度、公平等现象的作用产生影响,是这些现象的重要影响因素。今后需要立足于社会支配倾向的本质与社会应用开展整合性研究。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一种新的偏好诱导方法——实物交换方法 ,对偏好反转中的兼容性假设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支持兼容性假设 ,并发现了一种新的现象 ,即偏好反转的倒置现象。偏好反转与偏好反转的倒置相映成趣 ,为解释风险决策中偏好反转的兼容性假设提供了充足的证据 ,也对风险决策中的纯粹理性提出了更多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6  
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对人类“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的某些特点进行探索。结果表明:①再认过程中,被试对被攻击者的辨别率(A')明显高于攻击者,B″也具有明显特征。证明人类的外显记忆更多倾向记忆“灾难现象”。②偏好测试中,被试偏好攻击者明显多于被攻击者。证实了“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实验性分离的存在。也就是说学习攻击性图片在人类记忆中,产生了“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的启动效应。同时也证实了内隐与外显记忆之间存在任务分离的加工演变过程。③偏好测试中出现被试对陌生人(中性人物)的偏好率明显高于攻击与被攻击者的总和。我们认为这是间接启动效应,是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在选择上发生冲突继而导致倾向一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丁瑛  钟嘉琦 《心理学报》2020,52(2):216-228
本文通过3个实验和对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系统分析, 研究了社会拥挤如何影响个体的认知和行为。结果发现社会拥挤能够显著增强个体对自我提升类产品的偏好, 自我提升需求在其中发挥中介作用。此外, 社会公平感知和地区就业率对社会拥挤的这一偏好增强效应起到调节作用, 即当个体感知社会公平性高或身处低就业率地区时, 社会拥挤对自我提升类产品偏好的促进作用会被强化; 反之, 主效应会被削弱。  相似文献   

19.
老年人在注意和记忆活动中存在着“积极效应”现象,即对积极材料的加工维持得较好,表现出对积极信息的偏向。社会情绪选择理论从时间的认知评估影响情绪目标的选择来解释这一现象。同时,研究发现信息的加工方式与“积极效应”有密切关联,当控制加工时,“积极效应”出现;而自动加工时,“积极效应”消失。“积极效应”受到时间认知的控制,也受到认知资源和认知能力的限制。目前,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利用先进设备与仪器研究老年人认知活动中的“积极效应”有着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20.
为进一步探讨延迟选择的影响因素,基于自我调节模式理论,以132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法和行为实验法探讨了预期后悔在调节模式对延迟选择影响的中介作用及社会参照点的调节效应.结果 显示:(1)不同调节模式个体的延迟选择倾向不同,相比于运动模式,评估模式的个体延迟选择倾向更高;(2)预期后悔在调节模式和延迟选择之间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