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饮食控制缺陷可导致超重、肥胖和饮食失调。已有研究表明,肥胖和饮食失调者在前额叶认知控制神经环路上存在缺陷。无创神经干预-经颅直流电刺激(t DCS)和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通过调节前额叶皮层兴奋性来提高饮食控制能力,改善饮食失调症状。未来的研究应考虑不同刺激参数和刺激位点下的干预效应,融合其他神经生理技术考察无创神经干预改善饮食控制的作用机制,考虑个体差异性并结合客观的行为范式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2.
物质丰富的时代, 如何抵御美味食物线索带来的食物渴求, 并限制饮食从而保持健康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近年来, 国内学者为了探讨节食成功的原因, 创建中国食物图片库, 考察限制性饮食的认知神经机制, 以及成功和失败限制性饮食者的脑机制差异; 开展了特质食物渴求及中国特色的辣食渴求的认知神经研究。对推进饮食行为研究的理论发展, 也为肥胖、饮食失调等健康干预工作提供重要支持。  相似文献   

3.
李灵  侯晓旭  张亚  隋雪 《心理科学进展》2020,28(12):2040-2051
与其他类型的刺激相比, 个体会优先注意食物相关刺激, 即对食物刺激的注意偏向。对影响食物线索注意偏向个体因素研究的分析发现:(1)在状态因素中, 饥饿以及与自我威胁有关的、唤起强度大的负性情绪对食物线索注意偏向有增强作用, 这在注意加工的早期和晚期都有体现; (2)在特质因素中, 行为研究发现, 相比于体重正常个体和非限制性饮食者, 超重/肥胖个体以及唤起节食目标的成功限制性饮食者没有更强的注意偏向, 但是, ERP研究发现, 在注意加工的早期阶段, 就出现了特质因素对食物线索注意偏向的影响; (3) fMRI研究发现, 对食物线索的注意过程伴随着脑岛、眶额叶皮层等与奖励相关的脑区及视觉注意网络的激活。未来研究需要:(1)从动态角度研究注意偏向, 进一步提高测量的信度; (2)使用专门的范式探究个体因素影响注意偏向的神经机制; (3)严格分离不同状态因素; (4)对被试进行严谨筛选和划分, 做好被试间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4.
周爱保  谢珮  田喆  潘超超 《心理科学进展》2021,29(11):2013-2023
人类的饮食行为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及社会文化因素等, 其中情绪对饮食行为的影响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这种影响一般表现为摄入量的多少和食物(热量)的选择。通过探讨不同情绪下临床和非临床个体食物摄入量的表现, 总结发现消极情绪导致个体暴饮暴食的可能更大。积极情绪影响下的饮食行为的研究结果则存在分歧: 生理角度解释为积极情绪能够促进个体的享乐机制, 导致进食行为增加; 而自我控制理论则认为积极情绪增加了个人资源以抵制美食诱惑。此外, 进一步探讨了情绪影响下饮食行为的神经生理机制。未来在饮食相关的临床研究和治疗上, 需要对情绪影响下的饮食行为有更深入的神经机制方面的探究。  相似文献   

5.
工作记忆的认知模型与神经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益文  林崇德 《心理科学》2006,29(2):412-414,418
本文评述了工作记忆认知模型的进展,阐述工作记忆神经机制研究的基本问题。研究者在工作记忆认知模型框架下,提出了工作记忆成分结构的脑模型。根据自己的研究探索,展望进一步的研究问题,以及TMS和fMRI/ERP等脑成像技术的结合运用对工作记忆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推动。  相似文献   

6.
工作记忆训练成为近年来提升个体认知绩效的一种有效方式。工作记忆训练主要是指采用工作记忆广度任务、刷新任务以及各种复杂工作记忆任务在计算机上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训练。近年来的研究发现, 工作记忆训练能提升工作记忆、流体智力、抑制、注意、阅读和数学等认知功能。神经机制的研究发现:工作记忆训练引起大脑额-顶区域激活减弱, 而皮层下结构包括纹状体和尾状核区域的激活增强; 工作记忆训练减少了大脑灰质的数量, 增强了大脑白质的功能连通性; 工作记忆训练引起尾状核上多巴胺受体的变化。未来的研究需要在研究设计、被试人群、研究手段上进一步确认和扩展工作记忆训练的有效性和内在认知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7.
拖延是一种普遍存在, 具有跨时间和跨情景稳定性的问题行为, 它会危害到人们的学习、工作和身心健康。然而目前拖延行为的认知神经机制仍不清晰, 且缺乏因果证据, 本项目拟从拖延的时间决策模型和三重神经结构网络模型出发, 构建拖延的认知神经模型, 并利用认知干预和神经调控技术, 检验和完善拖延行为的认知神经模型, 进而试图制定拖延的精准化干预方案。本项目分为3部分:(1)从记录与关联研究的视角出发, 利用多模态神经影像方法系统考察拖延行为的认知神经机制; (2)从因果/近因果研究视角出发, 利用认知干预和神经调控技术, 验证并完善拖延的认知神经模型; (3)从临床应用的视角出发, 建立拖延行为障碍的临床筛查-诊断体系, 并制定精准化治疗方案。本项目的开展对于探明拖延产生的核心认知神经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贡献, 同时对于拖延行为的有效预防和精准治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工作记忆可以同时保存多个信息并且容量有限, 这一内在机制是工作记忆研究的重点问题。视觉和言语等研究领域都发现工作记忆能够存储多个信息单元, 但对振动触觉工作记忆是否能存储多个频率信息目前尚无相关研究。由于振动触觉频率刺激和视觉刺激具有不同的神经编码机制, 以及振动频率信息是通过躯体感觉产生的模拟的、单维的、参数化信息, 振动触觉工作记忆容量及其加工存储机制的研究也必不可少。首先, 本项目将采用新的实验范式, 探究不同的刺激呈现方式以及不同反应报告方式下, 振动触觉工作记忆的容量及其认知机制。其次, 本项目也将同时运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 来阐述振动触觉工作记忆加工存储的神经机制。探究基于触觉频率信息的参数工作记忆容量及其神经机制是完善工作记忆模型的重要补充, 将有助于提高我们对工作记忆系统的理解, 并为视觉、听觉、触觉多模态感知觉信息的跨通道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 大量的研究分别从行为和认知神经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客体工作记忆的特性。行为水平上, 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客体工作记忆研究范式、客体在视觉工作记忆中的存储方式、视觉工作记忆容量等方面, 而客体工作记忆存储的争论体现在客体工作记忆存储的“强捆绑”假设、“特征-捆绑统一存储”假设、双重存储机制假设, 以及客体的捆绑等方面。认知神经水平上, 颞叶、枕叶和顶叶在视觉工作记忆中的作用不同, 顶叶、颞叶和前额叶在工作记忆特征捆绑和加工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个体存在视觉-空间工作记忆加工缺陷,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即随认知负荷增大而缺陷加重、工作记忆容量不足、工作记忆加工过程中的注意功能失调和对刺激进行整体组织的能力缺乏。神经机制研究显示,ASD个体存在明显的额-顶工作记忆网络激活异常,以及相关脑区的脑结构、白质连接异常。另外,作为基础性的认知加工过程,ASD个体的视觉-空间工作记忆各加工环节与言语工作记忆、执行功能、社会认知等因素均存在交互影响。纵观目前研究成果,未来研究可从研究手段、机制探究和干预训练三方面入手,着眼于研究方法的生态化和多元化,揭示客体和空间工作记忆的机制分离,并着力开发更具针对性的干预训练模式。  相似文献   

11.
近期有研究发现,在工作记忆训练中给予一定策略指导会产生训练的迁移,但也有研究发现,工作记忆训练中的策略指导仅产生有限的迁移。这可能与不同策略的使用有关,如果在工作记忆训练前就已经获得并熟悉有关策略,在工作记忆训练过程中使用该策略就成为一种自动化加工,未产生足够的认知负荷,任务对认知资源的需求降低,降低个体的注意力,未能真正提高个体的工作记忆能力,仅产生了有限的迁移。今后的研究应该关注策略的使用对工作记忆训练迁移效应的神经机制,在特殊群体中验证该问题并建立影响工作记忆训练迁移效应的综合模型。  相似文献   

12.
错误是人类决策和行为过程中在所难免的。然而, 错误常常带来不利后果甚至危及生命(如高危作业时的失误)。如何有效监控错误并优化行为对于个体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错误的发生受到内部心理状态影响, 个体常在不确定的情境中做出判断, 不确定状态增强还是削弱错误监控, 是一个重要科学问题, 却存在矛盾结果。在前期积累和理论分析基础上, 本项目拟从人格差异角度探索不确定容忍度的调节作用。不确定容忍度的差异意味着个体对于模糊情境的耐受性和错误的敏感性不同, 因而可能调节不确定状态中的错误加工过程。研究1采用行为实验, 揭示多种不确定情境中(如奖赏/惩罚)错误监控和错误后调整的认知特点, 考察不确定容忍度的调节作用; 研究2通过考察电生理表征、时间加工进程和神经振荡机制等进一步解释这些现象。本项目对于探明不确定状态中的错误加工规律及其人格调节机制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对于促进个体的环境适应、目标达成等具有较好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工作记忆训练: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对不同人群的工作记忆进行训练的研究发现,工作记忆能力可以通过训练提高。通过工作记忆训练,个体的阅读能力、智力水平等得到提升。工作记忆的训练还可以改变人类大脑的活动,而且对于特殊儿童临床症状的缓解有一定的作用。工作记忆训练的研究对原有的认知理论以及相关理论模型提出了挑战,为工作记忆训练运用于教育、临床治疗等领域提供了实证支持,也为理解工作记忆开辟了新的方向。未来的研究应致力于改进训练内容、完善训练形式与指标、探索一套与工作记忆缺陷个体临床治疗相结合的工作记忆训练系统。  相似文献   

14.
赵鑫  周仁来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10):1521-1531
从工作记忆刷新功能的训练入手, 以不同人群为研究对象, 采用活动记忆任务, 从行为层面和认知神经层面探讨工作记忆刷新功能的可塑性。结果发现, 工作记忆刷新功能具有可塑性。具体表现为, 通过刷新功能训练, 个体在工作记忆刷新任务上的成绩提高。工作记忆刷新功能训练使得个体对刺激的识别能力增强, 对无关信息的抑制能力提高, 进而促使工作记忆中的更新能力得到提升。通过工作记忆刷新训练可以提高个体其它认知功能, 但是, 相对于认知能力稳定以及衰退的个体, 这种迁移效应在工作记忆能力发展个体中的表现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信任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在维系社会稳定和谐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认知控制的子成分(抑制控制、认知灵活性和工作记忆刷新)与客观风险对信任行为的影响机制尚不明确。研究通过三个实验,在控制客观风险高低的同时,分别对刺激—反应一致性、任务转换和工作记忆负载进行操纵,进而考察抑制控制、认知灵活性、工作记忆刷新和客观风险对信任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抑制控制在反应时上表现出差异,刺激—反应一致条件下被试做出信任的反应时更快;认知灵活性和工作记忆刷新在信任率上表现出差异,不转换条件和低工作记忆负载条件下被试的信任率更高。结果表明,抑制控制主要影响反应组织过程,即为了解决反应冲突而需要更长时间做出反应;认知灵活性和工作记忆刷新则会影响个体的信任决策过程,决定了个体的信任行为表现。此外,研究中还发现客观风险高低表现出跨情景一致性,即三个实验中高风险条件下信任率均显著低于低风险条件,表明客观风险对信任行为的影响具有相对稳定性。研究探讨了认知控制三个子成分和客观风险高低对信任行为产生影响的加工机制,对现实生活中的信任行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结合问卷法和实验法测量个体的认知控制水平,考察中国文化背景下媒体多任务行为与认知控制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媒体多任务程度越高,个体在日常生活情境与实验室情境中的抑制控制能力均越低;媒体多任务程度越高,个体日常生活情境中的认知灵活性和工作记忆能力越低,但与实验室情境中的认知灵活性和工作记忆能力无显著关联。研究支持了注意分散假设,表明频繁进行媒体多任务会损害个体的认知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17.
根据任务需要准确提取工作记忆表征对提高认知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但工作记忆提取准确性的调节因素及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关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因素为切入点,在工作记忆提取阶段呈现奖赏线索,分别采用单次提取(实验1)与连续提取任务(实验2)考察工作记忆提取过程的奖赏调节机制。考察工作记忆提取过程的奖赏调节机制。实验1和2分别采用单次提取和连续提取任务。本研究发现:(1)奖赏可以直接促进工作记忆提取准确性;(2)奖赏促进作用的机制是对工作记忆资源的再分配;(3)奖赏促进作用受提取顺序和个体工作记忆能力差异的影响。这些发现揭示了工作记忆提取阶段的奖赏调节机制,为促进认知效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工作记忆与领域知识在个体认知行为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新近研究表明,工作记忆和领域知识在个体认知行为上起了积极的作用,对二者关系的研究有三种观点:一是强调工作记忆或领域知识在认知行为中的单独作用;二是综合考察二者在个体认知行为中的不同作用;三是建立模型,阐述工作记忆和领域知识在认知行为中的作用。最后针对当前有关此方面的研究,探讨有关工作记忆和领域知识作用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马原啸  陈旭 《心理科学进展》2019,27(12):1967-1979
非安全依恋可塑性是借助认知启动技术(例如安全依恋启动)使非安全依恋个体长期处于敏感和支持性的环境中, 从而唤醒个体积极的依恋经历, 使其对依恋关系形成新的认知图式, 最终实现非安全依恋个体内部工作模型的重构。本项目针对非安全依恋个体的认知加工缺陷, 采用安全依恋启动的方法探索非安全依恋可塑性的发生机制及相应的神经生理基础。项目拟从单次安全依恋启动对非安全依恋个体认知加工缺陷的改善效应、多任务条件下对重复安全启动效应的检验以及重复安全依恋启动效应的追踪研究三方面开展非安全依恋可塑性研究; 研究手段采用行为-生理-脑成像的技术, 从安全依恋启动的性质、方式和时间三个维度上系统地探究非安全依恋可塑性的发生机制与神经基础。非安全依恋可塑性研究为安全依恋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研究提出的依恋图式重构理论是对安全基地图式理论的印证与发展, 对重复安全启动效应的检验及追踪研究试图为非安全依恋可塑性研究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估标准。研究成果对于非安全依恋人群的干预训练、提升依恋安全感、维护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采用爱荷华赌博任务(Iowa Gambling Task,IGT)范式,探究工作记忆在情感决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风险取向类型与工作记忆的作用机制。以88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自变量2(风险取向类型:风险偏好/风险规避)×2(工作记忆负荷:无负荷/有负荷)的混合实验设计。结果发现,高工作记忆负荷会降低被试的IGT成绩;工作记忆负荷和风险取向类型存在交互作用,即对于风险偏好型被试,工作记忆负荷对IGT损失敏感性的干扰并不明显,但对于风险规避型被试,高工作记忆负荷时的IGT损失敏感性比低工作记忆负荷时的更差。这些结果表明工作记忆和风险取向均会影响个体的情感决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