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交焦虑者在加工社交信息的过程中常常会表现出认知偏差,这严重损害人们的心理功能、情绪表达和社会适应性。文章首先介绍了认知偏差的三种表现:注意偏差、解释偏差和记忆偏差;其次,具体评述了用来研究认知偏差的实验范式;然后主要介绍了注意偏向训练技术;最后指出该领域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冉光明  李睿  张琪 《心理科学进展》2020,28(12):1979-1988
近年来, 大量的研究对高社交焦虑者的情绪面孔加工和社交焦虑的干预进行了考察, 取得了丰富成果, 但仍存在以下不足: (1) 在以往的中国动态情绪面孔库存中, 刺激材料的情绪类别、视频维度以及视频持续时间的种类偏少; (2) 高社交焦虑者识别动态情绪面孔的神经机制未被系统探讨; (3) 注意偏向训练的效果存在争议, 即一些研究者发现注意偏向训练对社交焦虑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而其他研究者却未发现注意偏向训练的效果。针对这些不足, 当前项目建设的中国人动态情绪面孔库拟增加刺激材料的情绪类别、视频维度以及视频持续时间的类型, 此外运用神经科学的技术系统探究高社交焦虑者对动态情绪面孔的识别机制, 最后采用工作记忆训练改善高社交焦虑者对动态生气面孔识别的注意偏向。本研究团队提出了高社交焦虑个体识别动态情绪面孔的神经机制模型, 该模型主要包括机制和干预两个部分。本项目的开展不仅为动态情绪面孔加工和社交焦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还突破原有单一的研究方法, 拟从行为、电生理和脑成像三个层次进行研究。研究成果将促进社交焦虑干预工作的开展, 从而缓解社交焦虑个体的心理健康问题, 对于提高他们的幸福感和生命质量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正性评价恐惧是社交焦虑能够有效鉴别于抑郁症的核心特征。正性评价恐惧是指对他人给予的积极评价感到恐惧, 并因此而担忧的一种情绪反应。正性评价恐惧不仅会使社交焦虑者表现出否认积极认知、回避关注及情绪消极化等特点, 还会通过去正性化思维和解释偏向进一步加剧其认知偏差并抑制其正性情绪, 从而维持和加剧个体的社交焦虑症状。未来研究应关注正性评价恐惧在教育和咨询中的应用, 以及本土倡导谦虚文化背景下正性评价恐惧特点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采用父母冲突儿童知觉量表(CPIC)、父母关系安全感量表(SIS Scale)和社交焦虑分量表调查480名高中生,运用偏差矫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方法探索青少年对父母冲突的威胁知觉和情绪不安全感在父母冲突水平与青少年社交焦虑之间的序列中介作用。本研究同时检验认知情境理论和情绪安全感理论,发现青少年对父母冲突的威胁知觉对其情绪不安全感的不同维度存在不同影响,从而更为完善地揭示父母冲突影响青少年社交焦虑的内部机制。具体来说,父母冲突主要通过三条途径影响青少年社交焦虑:通过威胁知觉的中介作用;通过情绪不安全感,特别是消极表征的中介作用;通过依次影响威胁知觉和情绪不安全感(特别是消极表征和情绪失调)而正向预测青少年社交焦虑。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采用情绪启动范式考察社交焦虑个体对正性刺激解释偏差。研究以正性和打碎的面孔为启动项,正性或负性非社交词为目标项,要求高社交焦虑组被试和控制组被试判断目标项的情感色彩,并记录其反应时与准确率。结果发现,两组被试具有不同的情绪启动模式:高焦虑组被试未表现出显著地相容性效应;他们在正性-正性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慢于控制组被试。研究结果提示高社交焦虑个体具有对正性社交刺激的解释偏差,他们不能充分理解正性社交刺激的积极含义。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分别在短时(60ms)和长时(无时间限制)条件下呈现匹配的正性和中性面孔,要求高、低社交焦虑被试选择更具威胁性的面孔,以验证两者对正性刺激是否存在主观解释偏差,并考察该偏差产生于认知加工的哪一阶段。结果发现,长时条件下,高焦虑组选择正性面孔的比例显著高于低焦虑组;短时条件下无显著差异。提示高社交焦虑个体对正性刺激存在主观、外显的解释偏差,他们更倾向于对正性刺激做出消极解释,并且这种偏差产生于认知加工的后期。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网络社会排斥、反刍思维、社交焦虑对网络偏差行为的影响机制,本研究使用网络偏差行为问卷、网络社会排斥量表、反刍思维量表和交往焦虑量表对414名大学生施测。结果表明男生在网络社会排斥、网络偏差行为得分均显著高于女生。反刍思维在网络社会排斥和网络偏差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社交焦虑调节网络社会排斥与网络偏差行为的关系,并且反刍思维的中介作用在男生和女生群体均成立,而社交焦虑的调节作用只在男生群体中有效。  相似文献   

8.
如何准确识别并缓解焦虑易感群体的焦虑情绪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应用价值。目前焦虑识别与消退的研究缺乏客观和直接的手段,而且在作用机制上也不清晰。本项目以催产素在高依恋焦虑个体焦虑识别与消退中的作用机制为主要研究内容,创造性地将焦虑识别与消退整合在催产素的研究框架内,从生理测量和药物干预的视角为焦虑识别和消退提供新的研究思路。研究成果对于理解焦虑反应中的神经荷尔蒙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也为高依恋焦虑群体的焦虑评估和干预提供了新的路径参考,对维护和提升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尽管社交焦虑个体被认为存在情绪调节灵活性的不足,但至今尚不清楚这种不足究竟在于难以灵活选择策略,还是难以灵活使用策略,抑或二者兼有?对此,本研究采用情绪调节策略选择任务考察了37名高社交焦虑大学生和29名低社交焦虑大学生在面对社交-非社交情绪图片时对认知重评-回避策略的选择模式和使用效果。结果发现:在面对社交情绪图片时,高社交焦虑被试比低社交焦虑被试更少选择认知重评,而更多选择回避;在面对非社交情绪图片时,两组被试对两种策略的选择模式无显著差异。同时,无论面对社交还是非社交情绪图片,两组被试对两种策略的使用效果也无显著差异。以上结果表明,相比低社交焦虑个体,高社交焦虑个体只有在面对社交情绪刺激时才存在情绪调节灵活性的不足,且这种不足主要在于难以灵活选择策略,而非难以灵活使用策略。  相似文献   

10.
心理表象在多种情绪障碍中均表现出病理性特点。研究者基于心理表象主要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心境、双相障碍情绪和社交焦虑进行了心理病理学解释,尤其关注闪回和过度概化记忆等两种典型症状,并且重视心理表象在情绪症状维持中的作用。概括而言,研究者强调记忆形成与提取过程的异常、认知与行为的保护性策略的负强化、对事件及自我的认知偏差等三类因素对情绪障碍的致病作用。目前,针对或运用心理表象的干预与训练方法包括减少消极表象、改变消极表象内容、提高积极表象能力、提高记忆的具体性等四类。未来应注重侵入性表象的功能分析以及相关的心理病理学模型研究,并拓展干预与训练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青少年网络受欺负对网络欺负影响的心理机制,本研究基于一般压力理论与情绪调节模型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并采用网络欺负量表、社交焦虑量表以及情绪调节量表对武汉市某中学724名初中生进行测量,结果发现:(1)网络受欺负与社交焦虑、网络欺负显著正相关,社交焦虑与网络欺负显著正相关,认知重评与社交焦虑显著负相关,表达抑制与网络欺负显著正相关;(2)网络受欺负不仅直接预测网络欺负,还通过社交焦虑间接预测网络欺负;(3)网络受欺负对网络欺负的中介作用受到情绪调节策略的调节,对低认知重评的个体或高表达抑制的个体而言,中介作用更强。研究结果不仅解释了网络欺负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在什么条件下影响更大,也为减少网络欺负的发生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基于压力认知失眠模型,采用网络欺凌/受欺凌问卷、青少年社交焦虑问卷、流调中心抑郁问卷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对582名中小学生进行三次追踪测查,每次间隔半年,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考察社交焦虑和抑郁情绪在网络欺凌/受欺凌对睡眠质量的影响的中介作用及其性别差异。结果表明:(1)社交焦虑和抑郁情绪在网络欺凌/受欺凌影响睡眠质量的路径中均起到链式中介作用;(2)网络欺凌/受欺凌影响睡眠质量的链式中介模型存在性别差异。这启示要改善网络欺凌者与受欺凌者的睡眠质量,应关注网络欺凌给他们带来的情绪困扰,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其情绪问题,才能最终有效促进其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3.
利用自我意识量表中的公众自我意识分量表和社交焦虑分量表,人际能力量表和青少年孤独感量表调查465名高中生,探索社会观点采择、公众自我意识和同伴交往中的人际能力对青少年情绪适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青少年社会观点采择和公众自我意识直接正向预测其人际能力和社交焦虑;人际能力分别负向预测青少年的孤独感和社交焦虑;人际能力在青少年的社会观点采择和孤独感之间,以及在公众自我意识和孤独感之间分别起完全中介作用;人际能力在青少年的社会观点采择和社交焦虑之间,以及在公众自我意识和社交焦虑之间分别起部分中介作用。进一步分析表明,社会观点采择以及公众自我意识对不同情境下的人际能力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讨论了从社会观点采择和公众自我意识出发,提高青少年人际能力,对缓解其孤独感和社交焦虑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焦虑是在人类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负性情绪。探讨焦虑情绪在个人生活和工作中扮演的角色, 是生理学界和心理学界的一项重要课题。过往研究显示焦虑水平的提高会对社会能力和社交技巧造成显著的影响。在社会决策领域中, 这种影响的具体表现是高焦虑者比低焦虑者更倾向于采取回避风险的策略。但是, 过往研究主要关心包含经济因素的社会决策, 而对其他类型的社会行为的探索存在不足。以下问题值得未来研究者们关注:在个体层面上, 高焦虑者是否会更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 表现出更强的从众行为和权威依从倾向, 与他人进行社会比较或社会竞争的动机是否会被削弱?在群体层面上, 高焦虑者是否更容易表现出人际信任, 以及是否会表现出更强的服从集体倾向?考察这些问题将会为针对焦虑情绪的认知研究和临床研究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儿童期社交退缩的亚类型及与社会适应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儿童期社交退缩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包括社交退缩的概念、研究方法、亚类型以及不同类型社交退缩行为与儿童社会适应之间的关系。对社交退缩的概念进行了总结,指出社交退缩包括安静退缩、活跃退缩和焦虑退缩3种亚类型,其中安静退缩在儿童中后期与社会适应的关系较为紧密,活跃退缩在整个儿童期都与社会适应水平负向联系,而焦虑退缩与社会适应之间的关系具有情境性的特点,只有熟悉情境下的焦虑退缩行为才与社会适应具有负向联系。最后,文章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采用问卷法对雅安地震2.5年后的397名中学生进行测试,考察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各维度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并检验社会支持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侵入性症状、负性认知和情绪改变症状、警觉性增高症状和PTSD总分负向预测生活满意度,回避性症状对生活满意度预测作用不显著;社会支持在警觉性增高症状、回避性症状、PTSD总分与生活满意度之间起调节作用,社会支持在侵入性症状、负性认知和情绪改变症状与生活满意度之间不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社交恐怖症(Social phobia,SP)又被称为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通常在青春期起病,且能够长期蔓延的慢性心理障碍[2]。患者表现为在社交活动中存在持久而明显的恐惧、焦虑情绪或出现逃避行为,并造成社交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社交恐怖症一般伴随着高焦虑症状,因此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应注意区别和分别治疗。  相似文献   

18.
在阶层的社会认知理论和备用容量模型框架下,探讨心理社会资源、拒绝敏感性在家庭社会阶层与大学生社交焦虑间的多重中介作用。选取1400名在校大学生为被试,采用与积极心理变量结果相关度最高的乐观、控制感、自尊和外向性四种人格特质问卷作为心理社会资源的测量工具,同时施测了MacArthur主观社会阶层量表、拒绝敏感性问卷、Liebowitz社交焦虑量表,还收集了被试的父母亲职业、受教育程度及月收入水平等客观家庭社会阶层指标。Bootstrap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家庭社会阶层显著负向预测大学生社交焦虑,心理社会资源水平、拒绝敏感性在二者间起到中介作用,同时家庭社会阶层还顺序性地通过先影响心理社会资源、再影响拒绝敏感性这一链式路径对社交焦虑产生影响。因此为了预防和干预低阶层大学生社交焦虑,未来可以考虑提升心理社会资源水平和降低拒绝威胁敏感性两种途径。  相似文献   

19.
在阶层的社会认知理论和备用容量模型框架下,探讨心理社会资源、拒绝敏感性在家庭社会阶层与大学生社交焦虑间的多重中介作用。选取1400名在校大学生为被试,采用与积极心理变量结果相关度最高的乐观、控制感、自尊和外向性四种人格特质问卷作为心理社会资源的测量工具,同时施测了MacArthur主观社会阶层量表、拒绝敏感性问卷、Liebowitz社交焦虑量表,还收集了被试的父母亲职业、受教育程度及月收入水平等客观家庭社会阶层指标。Bootstrap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家庭社会阶层显著负向预测大学生社交焦虑,心理社会资源水平、拒绝敏感性在二者间起到中介作用,同时家庭社会阶层还顺序性地通过先影响心理社会资源、再影响拒绝敏感性这一链式路径对社交焦虑产生影响。因此为了预防和干预低阶层大学生社交焦虑,未来可以考虑提升心理社会资源水平和降低拒绝威胁敏感性两种途径。  相似文献   

20.
侯娟  朱英格  方晓义 《心理学报》2021,53(4):362-373
为考察手机成瘾与抑郁的关系, 研究同时整合情绪和认知两方面因素, 探讨了社交焦虑和负性情绪信息注意偏向在手机成瘾和抑郁之间的多重中介作用。研究1共有545名大学生完成了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贝克抑郁量表和社会交往焦虑量表。研究2选取51名大学生采用问卷法和2(配对面孔表情的情绪类型: 负性、中性) × 2(探测点位置: 与负性情绪面孔表情同侧、与负性情绪面孔表情异侧)的被试内实验设计。结果表明: (1)手机成瘾、社交焦虑和抑郁两两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且社交焦虑在手机成瘾和抑郁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2)社交焦虑和负性情绪信息注意偏向在手机成瘾与抑郁的关系中起链式中介作用, 而负性情绪信息注意偏向在手机成瘾与抑郁间的单独中介效应不显著。具体而言, 手机成瘾通过两条路径影响抑郁: 一是社交焦虑的单独中介作用; 二是社交焦虑→负性情绪信息注意偏向的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