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综述了音节在语言产生中的作用。首先简单介绍了音节的概念;然后介绍了两类语言产生理论关于音节存储和音节如何起作用的不同观点;第三,从实验研究的主要范式和主要问题两个方面分析了目前在语言产生领域对音节的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主要的研究范式有:掩蔽启动范式、重复启动范式、内隐启动范式和图画-词汇干扰实验范式。研究的主要问题有:音节是否是言语产生中的功能单位,音节在言语产生中是如何起作用的,以及音节启动效应的发生位置。最后根据汉语音节的特点,分析了汉语词汇产生中对音节的研究以及今后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2.
张清芳  王雪娇 《心理学报》2020,52(4):414-425
本研究中选择英语水平低的汉语母语者, 排除作为二语的英语音韵编码单元(音素)可能对汉语口语词汇产生过程的影响后, 运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 考察了汉语口语产生过程中音节和音素效应的时间进程。实验采用内隐启动范式, 要求被试看到提示词之后说出对应的目标词。事件相关电位分析结果发现, 音节效应出现在线索词呈现后的100~400 ms之间, 音素效应出现在500~600 ms之间, 波形表现为相关条件比无关条件的波形更正。这表明在词汇选择之后的音韵编码阶段讲话者首先提取的单元是音节, 而音素效应出现的时间窗口可能是音韵编码阶段后期或者是语音编码阶段, 结果验证了合适编码单元假说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赵荣  王小娟  杨剑峰 《心理学报》2016,48(8):915-923
探讨超音段(如声调)与音段信息的共同作用机制, 对口语词汇识别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有研究探讨了声调在口语词汇语义通达阶段的作用, 但在相对早期的音节感知阶段, 声调与声母、韵母的共同作用机制还缺乏系统的认识。本研究采用oddball实验范式, 通过两个行为实验考察了声调在汉语音节感知中的作用。实验1发现检测声调和声母变化的时间没有差异, 均比检测韵母变化的时间长, 表明在汉语音节感知中对声调的敏感性不及韵母。实验2发现声母和韵母的组合并没有明显优于对韵母的觉察, 但声调与声母或韵母的同时变化都促进了被试对偏差刺激的觉察, 表明声调通过与声母、韵母的结合来共同影响汉语音节的感知加工。研究结果在认知行为层面为声调在音节感知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直接的实验证据, 为进一步探讨超音段与音段信息共同作用的认知神经机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双语儿童语音意识与词汇认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闫嵘  俞国良  张磊 《心理科学》2005,28(2):304-307
通过平行语音和词汇加工任务。对64名双语儿童英汉两种语言语音意识和词汇认读能力进行了双向测查。结果表明:双语儿童在两种语言不同语音意识和词汇认读之间存在跨语言的多重相关;在对其英语和汉语词汇认读能力的预测中,汉语音节辨认和英语音素识别均为重要的指标,表明语音意识对词汇认读能力具有跨语言的双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
岳源  张清芳 《心理学报》2015,47(3):319-328
采用图画-词汇干扰实验范式, 通过比较即时命名、延迟命名以及延迟命名与发音抑制任务的结合, 考察了汉语口语产生中音节和音段在单词形式编码的不同阶段所产生的效应。与无关条件相比, 在包含音韵编码、语音编码和发音阶段的即时命名任务中, 音节相关和音段相关条件显著地缩短了图画命名时间, 表现出音节和音段促进效应; 在包含发音阶段的延迟命名任务中, 音节相关和音段相关条件显著地延长了图画命名的时间, 表现出音节和音段抑制效应; 在包含语音编码和发音阶段的延迟命名和发音抑制结合的任务中, 音段相关条件显著地延长了图画命名时间, 表现出音段抑制效应。结果表明, 音节和音段的促进效应发生在汉语口语词汇产生中的音韵编码阶段, 音节和音段的抑制效应可能发生在语音编码或者发音阶段。效果量(Cohen d)的分析表明音节的促进效应强, 而音段的促进效应弱, 音节是音韵编码过程的合适单元, 为合适单元假设提供了支持证据。与音节相比, 音段在语音编码和发音阶段的效应量较大, 表明音段在运动执行过程中可能起了相对重要的作用, 支持了口语产生中词汇表征准备阶段与运动阶段分离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余林  舒华 《心理科学》2003,26(5):818-822
通过采用词图干扰范式的图形命名技术,系统控制启动词与目标词之间的语音关系,探讨汉语言语产生中语音加工的机制。实验一发现,目标语音在韵尾变化条件下具有显著的语音启动效应,表明汉语语音音节是在言语产生过程中生成的;实验二在启动语音与目标语音仅共有声母的情况下,发现了与实验一相同的模式、结果支持实验一的结论,即汉语语音音节是在言语产生过程中生成的,语音的加工过程是一个构建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音节提取过程。  相似文献   

7.
杨群  张清芳 《心理科学》2015,(6):1303-1310
采用图画-词汇干扰实验范式,考察了汉语口语产生过程中词频与音节频率效应、语音促进效应的认知年老化现象及其认知机制。结果发现,老年组的图画命名时间长于青年组,且老年组的词频效应和音节频率效应高于青年组,而语音相关效应低于青年组。老年组中词频和音节频率存在两因素交互作用,青年组则没有,这表明随着年龄增加,老年人的心理词典中不仅语义水平和音韵水平之间的联结强度变弱,而且信息之间的作用模式发生了变化。研究结果为激活不充分假设或传输不足假设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运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考察了老年人(60岁以上)汉语词汇书写产生过程中的词汇频率效应和音节频率效应的时间进程。实验中采用图画命名范式,要求被试在看到图画之后迅速且准确地写出相应的名称。结果表明:词汇频率和音节频率影响汉字书写的潜伏期,表现为高词汇频率词的书写潜伏期短于低词汇频率词,高音节频率词的书写潜伏期短于低音节频率词;在书写产生的早期阶段,词频与音节频率效应独立发生,早期词频效应可能来源于正字法词典中信息的提取,早期音节频率效应可能来源于语音词典中对音节的提取,且词频效应早于音节频率效应,这为"正字法自主假设"提供了支持证据。在书写产生的晚期阶段,词频和音节频率之间存在交互作用,这可能是由于语音词典和正字法词典之间的双向联结,激活的双向扩散引起的。语音信息在书写产生过程被激活,在较晚的阶段影响了正字法编码过程。  相似文献   

9.
李卫君  刘梦  张政华  邓娜丽  邢钰珊 《心理学报》2018,50(12):1323-1335
韵律边界是口语韵律特征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语言理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口吃作为一种言语节律性障碍, 主要表现为音节经常性的重复、拖长或停顿等。本研究采用ERP, 考察口吃者完成词汇判断和结构判断两种任务时, 加工歧义短语(动宾/偏正歧义结构)内部韵律边界的认知过程。结果发现口吃者和言语流畅者在加工汉语歧义短语过程中, 所诱发的反映韵律切分的脑电成分CPS (closure positive shift)不存在显著差异。在0~300 ms, 不论中线还是两侧, 口吃者和言语流畅者加工两类短语时, 动宾短语韵律边界诱发正效应的头皮分布范围小于偏正短语。在300~600 ms, 中线上, 口吃和言语流畅者在完成两种任务时, 两类短语的韵律边界均稳定诱发了正效应; 在两侧, 结构判断任务中两类短语的韵律边界都诱发了正效应, 但词汇判断任务中只有偏正短语稳定诱发该效应。综上, 口吃者和言语流畅者一样对口语韵律边界敏感, 并且他们加工歧义短语内部韵律边界时, 诱发的脑电效应受到实验任务和短语结构类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用跨通道的音-字同音判断任务配以视觉词汇判断作协变分析,实验研究了汉语同音字音节的听觉词汇通达中同音字具体频率和同音字数的相互作用,等同了音节的累积频率和笔画数,结果发现了稳健的同音字族内的词频效应,同音字数与同音字频率相互牵制,表现在同音字数效应缺失,两因素刺激材料难以完全控制新的影响因素产生,出现逆抑制效应。结果说明在同音字频率和同音字数的相互作用中频率起稳健和主导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大脑的神经振荡往往反映了人类的各种认知活动。语言理解的研究发现大脑θ频段的活动与音节的加工密切相关,但目前尚未有研究者探究语言产生过程中大脑特定频段活动与音节加工的联系。我们通过EEG时频分析技术,采用掩蔽启动范式,考察了23名健康被试在图片命名过程中θ频段的活动与音节加工过程的关系。行为结果发现,当启动词和目标图名称之间存在音节相关时,个体的命名反应时快于音节无关的条件,而音素相关条件的命名反应时慢于音素无关条件。时频结果发现,在刺激出现后的270~460ms,音节相关条件下个体θ频段神经振荡的能量显著低于音节无关条件,音素相关与音素无关之间无显著差异。综上,我们认为汉语口语产生中大脑θ频段的活动反映了对音节的加工,从神经振荡指标上为音节是汉语口语词汇产生中音韵编码的单元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双语经验对言语产生过程中通达能力的影响,言语产生是指个体通过口头言语表达想法、感受,而通达过程是言语产生的关键过程。基于语言系统的层次性,本文从亚词汇、词汇、短语和句子四个语言水平归纳了双语经验对通达能力造成消极影响的证据。基于此,从跨语言干扰、语言使用频率和词汇量三个角度梳理了相关解释。未来研究需要关注双语经验对言语加工中不同方面的影响,不同双语经验对通达能力的影响,并整合相关解释。  相似文献   

13.
刘文理  周详  张明亮 《心理学报》2016,(9):1057-1069
以汉语塞-元音节(/pa/、/pi/和/pu/)及其声学线索的非言语模拟音为语境音,汉语/ta/-/ka/连续体为目标音,在3个实验中考察了语境音对汉语听者识别目标音的影响及潜在机制。实验1发现3个塞-元音节的语境效应与频谱对比效应的预期部分一致,与发音特征理论的预期相矛盾。实验2和实验3发现3个塞-元音节关键声学线索(第二共振峰轨迹)的非言语模拟音和所有共振峰轨迹的非言语模拟音表现出类似的语境效应,二者与3个塞-元音节的语境效应总体上一致,但细节方面存在一些差别。实验结果表明塞-元-塞音序列的语境效应主要源于语境音节关键声学线索的差异,这为听觉理论提供了支持,但语境音的语音范畴也部分影响到3个音节的语境效应模式。另外实验结果发现远离目标音关键声学线索频率区的语境音也促进了特定语音范畴的识别,可能由于语境音激活了相应语音范畴的声学线索。  相似文献   

14.
儿童英汉口语词汇知识与英语语音意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霞  陶沙 《心理与行为研究》2008,6(3):223-228,240
以120名母语为汉语的四、五年级小学儿壹为被试.探讨英语和母语口语词汇知识与英语语音意识的关系.结果表明: (1)英语和母语口语词汇知识与英语语音意识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2)英语口语词汇产生对英语音节、首音一韵脚和音位意识具有显著的独立预测作用,英语口语词汇理解对英语语音意识的独立贡献性不显著. (3)汉语口语词汇产生对英语音节意识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汉语口语词汇理解对英语音位意识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汉语口语词汇产生既可以直接作用于英语音节意识,也可以通过汉语语音意识的中介发挥间接作用:汉语口语词汇理解则完全通过汉语语音意识和英语口语词汇产生的中介间接作用于英语旨位意识.  相似文献   

15.
言语产生和言语理解都涉及同音词在通达过程的表征。言语产生研究中,Levelt和Caramazza分别从通达的两阶段分离激活和独立网络模型推出了同音词的分享和独立表征模型,并用语言实验的频率效应和病人的语音治疗效应给予检验。本文评述了研究的新进展,探讨了同音词表征模型的分歧,认为同音词词汇表征与语言差异、加工范式、知觉通道等有关。从言语理解(言语知觉和词汇再认)的研究表明,这两种表征模型可能难以概括同音词尤其是汉语同音词的表征。本文根据言语理解研究的新近发现建议了一些可能的表征模型。  相似文献   

16.
儿童最初词汇的获得及其过程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陈萍  许政援 《心理学报》1993,26(2):85-92
本文追踪研究了两名儿童获得最初词汇的过程。结果表明:在儿童最初语音发展过程中,所发出的音节日益丰富、分化,产生了连续音节,随意性和指向性逐渐增强。儿童获得最初词汇的过程,是连续音节逐渐被有指向的词取代的过程。根据连续音节和有指向的词的比例及沟通作用的变化,儿童获得最初词汇的过程可分为各具特点的三个阶段。两名儿童的最初词汇在其词类构成和功能意义上具有很高的一致性。结合两名儿童之间的个别差异,本文还初步探讨影响儿童获得最初词汇的因素——言语中枢和言语器官的发展、认知的发展,并探讨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7.
词汇习得年龄和频率对词汇识别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三个实验考察词汇习得年龄和频率在词汇识别中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词汇习得年龄是影响汉语双字词词汇识别的重要因素,表现为早期习得的词汇比晚期习得的词汇更具有加工的优势。词汇习得年龄和频率独立地影响汉语双字词的识别过程.它们之间的效应是一种相加的关系。本研究还对词汇习得年龄效应的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汉语加工脑神经机制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丽虹  张积家  谭力海 《心理科学》2004,27(5):1165-1167
随着脑科学研究手段的改进.人们对汉语加工的脑神经机制有了更多、更深入的了解。大量研究表明,汉语加工有不同于拼音语言加工的脑机制,在加工汉语时.激活的脑区和在加工拼音语言时激活的脑区不同.母语为汉语的人和母语为拼音语言的人在脑的形态结构上也存在显著差异。对汉语加工脑机制的研究有利于对音素和音节加工的皮层表征的分离,有助于揭示语言加工脑机制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声调语言,汉语词汇在语音构成上存在独特的特点。本研究利用汉语不同于非声调语言的特点,探讨已有研究中尚未澄清的问题,即汉语声调在早期自动加工和早期控制加工中对语义激活的作用,以及在不同认知阶段中汉语声调加工的神经机制。本研究拟采用ERP方法,结合LORETA源定位技术,通过Oddball范式考察以下内容在早期阶段,汉语声调加工的大脑激活模式,拓展以往基于非声调语言研究建立的口语加工理论的适用范围,为完善言语认知加工的理论模型提供新的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20.
张清芳 《心理学报》2008,40(3):253-262
采取内隐启动范式研究汉语词汇产生中的音韵编码过程。实验一和二探测单字词产生中首音相同、韵和声调都相同时的启动效应,结果未发现首音启动效应,却发现了韵和声调相同时的抑制效应。实验三至五探测双字词产生中音节相同、声调相同以及音节和声调都相同时的促进效应,实验结果发现了显著的音节、音节和声调的促进效应,未得到显著的声调促进效应。上述结果表明,音节或“音节+声调”是汉语词汇产生中的编码单元,音节促进效应发生在音韵编码水平;声调只是节奏框架的一部分,它只能与音节结合在一起才能起作用。结合汉语的特点讨论了研究结果,并与英语或荷兰语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最后提出了两种可能产生“韵母+声调”抑制效应的原因,并讨论了记忆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