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脑可以对来自不同感觉通道的信息进行处理与整合。与单一感觉通道相比, 个体对同时呈现在不同感觉通道的目标信号的响应会更快。对于这种现象的一种主要理论解释是共同激活模型, 该模型认为来自不同通道的刺激在特定的脑区汇聚整合, 比如顶叶内沟、颞上沟和前额叶皮层区域。整合后的信号强度更大, 可以更快地触发反应, 但是信号的整合发生在认知加工的哪一阶段目前尚未有明确结论。当个体对出现在不同感觉通道之间的任务转换进行加工时, 产生与感觉通道相关的任务转换的损失小于跨感觉通道转换损失与任务转换损失的总和, 这为与感觉通道相关的转换代价来源于任务设置的惯性和干扰提供了证据。而在单通道和多通道之间发生转换时, 跨通道转换代价会减小甚至消失, 这是由于同时发生的多感觉整合抵消了一部分损失, 这种现象支持了共同激活模型理论。然而, 多感觉信号整合对任务转换的神经加工过程产生怎样的影响并不清楚, 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把多感觉整合范式同经典的任务转换范式结合改进, 进而确定跨通道转换的加工机制和多感觉信号整合的发生阶段。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应激研究正逐步成为多学科共同关注的前沿领域。应激诱发范式多样,诱发效果不一致,研究结论无法比较,是目前实验室应激研究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本文从快/慢反应通道激活、唾液皮质醇浓度变化,以及脑区激活等方面比较了不同范式的诱发效果。生理性诱发范式更早引起SNS的兴奋,主要激活脑干区域;心理性诱发范式有效引起HPA轴的兴奋,激活前额叶皮层和边缘系统;复合型诱发范式有效引起双通道激活。从联合快慢反应通道检测指标的思路制定应激研究的评估框架,既有利于实现不同范式之间的横向比较,也能够揭示个体应激反应中两系统协同作用的动态平衡机制。  相似文献   

3.
通常人们接收到来自不同感觉通道的信息时, 首先在大脑中各个分离的区域单独进行加工处理, 而后在多感官区进行整合。前人关于言语感知中视听整合加工的神经成像研究认为, 视觉和听觉信息能够相互影响; 两者进行整合的关键区域是人脑左后侧的颞上沟, 其整合效应受时间和空间因素的限制。未来的研究应致力于建立更加合理的实验范式和数据分析方法来探讨整合加工的脑区机制, 把多感官整合研究进一步延伸到更加复杂的领域。  相似文献   

4.
张慧会  张亮 《心理科学进展》2018,26(7):1193-1203
在个体生命早期遭遇的长期或重大的应激经历会显著增加个体罹患抑郁、焦虑等心理疾患的风险, 而情绪调节能力的损伤是引发这些心理疾患的重要因素之一。以人类为对象的行为实验和调查研究表明, 早期应激不仅会影响日常生活中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 还会对情绪调节能力造成影响, 其影响方向可能与早期应激的严重程度有关。目前, 大部分研究表明严重的早期应激会损伤情绪调节能力, 但中度的早期应激也可能提高情绪调节能力。更为整合性的研究表明情绪调节能力中介了早期应激和各类疾患之间的关系。进一步, 我们从神经层面上阐述了早期应激对情绪调节相关脑区和神经环路的影响。未来研究应当注意控制无关变量, 进一步探究不同早期应激对于情绪调节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触觉是个体探知外部世界的重要感觉通道, 其情绪功能在维系社会联结、促进人际沟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触觉的情绪功能一方面表现为通过触觉动作本身直接传递情绪信息, 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增强注意和锐化社会评价的方式促进个体对跨通道情绪信息的加工。神经生理学研究发现, 触觉情绪信息由无髓鞘C纤维介导, 经脊髓丘脑束通路投射于岛叶(头面部触觉情绪信息的传导路径尚不明确), 并在杏仁核、内侧前额叶、后颞上沟等“社会脑”网络的核心区域被精细加工。未来还应对触觉情绪的人际依赖性、文化独特性、操作标准化, 及其在神经水平上与感觉-辨识系统间的关联性与独立性做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6.
程真波  黄宇霞 《心理科学》2012,35(2):436-440
疼痛是一种多维度的体验。情感成分和感觉成分是疼痛体验的主要成分,二者有着不同的神经机制。疼痛共情是痛觉"共鸣"的情绪反应,其神经机制的研究也围绕疼痛的情感成分和感觉成分展开。疼痛共情的情感成分的相关脑区主要有前扣带皮层和脑岛等脑区,与自身疼痛时相比,它们的激活位点及所处的神经网络存在差异;疼痛共情的感觉成分主要与初级感觉皮层以及一些其它的躯体感觉皮层有关,对它们的激活情况的研究受技术手段和实验范式的影响较大。未来的研究应从技术手段、分析方法及实验操作上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7.
大脑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官通道接收来自外界的信息。不同感觉功能受损涉及抑郁发生的中枢机制,而基于不同感官通道进行适当刺激以及多感官联合干预也可能发挥显著的抑郁治疗作用。笔者以症状-脑区-机制-治疗为逻辑主线,首次系统梳理了五种主要感觉障碍人群的抑郁临床症状、抑郁神经机制以及基于感觉刺激的抗抑郁治疗。结果表明,不同感觉功能障碍对抑郁相关神经机制的影响可能表征了不同的抑郁病理,涉及神经元电活动(某些神经元放电和神经环路激活等)和神经生化改变(神经可塑性和神经发生、炎症免疫和HPA轴、神经激素和神经递质等),且主要发生在边缘系统及其附近脑区,涉及岛叶、颞叶、额叶等。因此,未来研究可聚焦于机体对不同感觉信息的提取,这将为人类抑郁的病因和治疗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8.
心理应激的脑机制研究是心理生理学研究的重大科学问题.本文根据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最新使用的实验室心理应激的影像学研究范式:特里尔社会应激实验、口头心算应激和蒙特利尔应激实验的研究方法,然后介绍了应用这些实验范式得出的心理应激反应主要涉及的脑区活动.最后,提出了心理应激实验范式及其脑机制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大脑电刺激是历史悠久但近年来才广泛应用在人类被试上的实验技术。通过对颅内刺激位点进行电刺激, 并分析引发的暂时性行为功能变化和记录位点的电位活动, 大脑电刺激技术可以揭示认知加工过程中脑区内的功能作用与脑区间的有效连接。通过对听觉语言加工过程相关的丘脑、听觉皮层、高级语言皮层进行电刺激, 现有研究发现了各个脑区的不同功能特点以及不同脑区间的信息传递机制, 为进一步探索听觉语言加工的神经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试图探究背景应激对应激相关大脑自发神经活动的影响。使用日常应激水平作为背景应激的量化指标。同时,使用静息态fMRI技术,采集了个体在静息态下的大脑自发神经活动,并使用局部一致性(ReHo)作为指标。结果发现,背景应激越高的个体,右侧海马(扩展到丘脑和脑干)静息态下局部一致性水平越高。结果提示,经历了高背景应激的个体会表现出边缘系统脑区的自发神经活动的持续活跃状态。  相似文献   

11.
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autonomous sensory meridian response,ASMR)是指在特定的视听刺激下,某些个体(ASMR敏感个体)在头皮后部、颈部乃至全身体验到一种令人极度愉快和放松的刺麻感的现象。其中,刺麻感的产生可能是个体大脑中负责感觉和肌肉运动的脑区高度激活引起的; 而与情绪和奖赏有关脑区的高度激活以及心率和呼吸频率的下降可能是产生愉快和放松感的重要原因。相比普通个体,ASMR敏感个体具有较高的神经质、共情特质、感觉受暗示性和特质正念。这可能说明ASMR敏感个体的感觉敏感性较高,情绪稳定性较弱,且比较关注自己身体的内外感受。这些个性特质可能导致ASMR敏感个体对某些视听刺激中所包含的一些感觉和情绪信息更加敏感,对其反应也更加强烈。目前,ASMR已经被用于抑郁,压力,失眠和慢性疼痛等的临床治疗以及商业广告之中。但ASMR可能会干扰个体的执行功能,在认知控制需求较高的情景下应尽量避免接触ASMR刺激。  相似文献   

12.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动物模型及其神经生物学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个体由于经历对生命具有威胁的事件或严重的创伤,导致症状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研究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主要动物模型为条件性恐惧和应激敏感化模型。研究表明,创伤后应激障碍中长时程留存的恐惧性记忆、高唤醒等症状与大脑杏仁核、内侧前额叶皮层和海马三个脑区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负反馈功能增强密切相关。其中杏仁核活动增强是条件性恐惧记忆获得、保持和表达的关键神经基础。内侧前额叶皮层对杏仁核的去抑制及海马向杏仁核传递的威胁性环境信息,促进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出现。在经历创伤应激后糖皮质激素受体的上调及多巴胺活动的增强是创伤后应激障碍产生的主要神经基础。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药物治疗研究证明多巴胺D2受体在改善患者症状中的作用比较重要,但仍需作更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张亮  孙向红  张侃 《心理科学进展》2009,17(6):1133-1138
自然环境中人类情绪信息的交流是依靠多个感觉通道实现的,多通道整合是情绪加工的基础。近年来的行为学、电生理学与神经成像的研究表明,情绪信息的加工具有跨通道自动整合的特点,它发生在认知加工的早期阶段,与颞上回、颞中回、海马旁回和丘脑等脑区密切相关。不同情绪的整合既有共同的神经基础,又有各自独特的加工区域。情绪信息的整合机制还可能与加工类型及注意资源有关。在未来研究中,实验的标准化、动态化、自然化有助于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研究间的可比性,而对特殊群体的研究,以及综合研究情绪加工与注意等其他认知过程则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探索多通道整合的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14.
对他人痛苦的共情是指自动模拟受痛者的情感和运动状态,以及在自我-他人区分的基础上替代性地分享和理解他人由于受痛所引发的情绪状态.痛苦共情的fMRI研究常用图片诱导范式和线索诱导范式.痛苦共情的神经机制,包括(1)疼痛矩阵(该区域在个体自身受痛时也会激活)和(2)观点采择的相关脑区.痛苦共情的水平会受到实验范式和任务,以及共情者对于受痛者态度两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加强应用研究和推出新型范式是痛苦共情研究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主动性控制和反应性控制是认知控制研究的新视角。前者通过在反应前维持目标相关信息的表征来预防冲突, 后者在反应时重激活目标相关信息以解决冲突。个体能够在这两种认知控制间进行权衡从而形成最优反应。通过AX-CPT等实验范式, 辅以ERP、fMRI技术可分离两种认知控制, 并观察到认知控制相关的脑区在激活时间和强度上的差异。个体生理发展、认知因素(期望、流体智力、训练)、非认知因素(情绪、动机等)均能影响认知控制的权衡。未来的研究应多关注这一权衡的内在神经机制和认知机制, 并与传统认知控制研究相结合, 在理论和应用上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Smith和Hunt于1998年首次采用DRM范式提出了错误记忆通道效应,即视觉学习通道较之听觉学习通道会降低错误再认或错误回忆,这不仅引发了一系列关于错误记忆通道效应的研究,而且提出了许多关于错误记忆通道效应产生机制的不同观点。本实验采用DRM范式,运用ERP技术,考察了视觉与听觉通道在提取阶段的错误记忆新旧效应,以从更深层面认识错误记忆的内在加工机制。结果发现,视觉与听觉通道在300-500ms和500-700ms两个时间窗都发现了ERP新旧效应,但在脑区位置以及错误记忆的新旧效应方面存在差异,这表明视觉通道与听觉通道在提取阶段的新旧效应存在不同的脑神经活动,不同学习通道在提取阶段的监测加工差异在导致错误记忆通道效应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赵亚军  张智君  刘炜 《心理科学》2012,35(2):304-308
采用注视-西蒙范式探讨了注视方向知觉的空间编码机制。实验一让被试采用双手交叉的反应方式,发现注视-西蒙效应并不随反应手的交叉而反转,说明它涉及抽象的空间方向编码,而非基于以手为参照系的半侧优势效应。实验二采用纯音音调辨别任务,发现了典型的注视-西蒙效应,结合实验一视觉通道的结果,说明注视-西蒙效应并非特异于视觉通道,它可能发生在晚期的反应选择阶段,而非早期的知觉阶段。结果支持注视线索能够自动诱发观察者形成抽象的方向表征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已有的多感觉整合研究范式多采用不同单通道刺激和双通道刺激随机呈现的方式进行测量。在这种范式中混有通道转换效应, 该效应可能导致多感觉整合的测量结果不准确。因此, 分析清楚实验范式中通道转换效应的影响因素, 并以此为依据设计合理的整合测量范式, 是进行多感觉整合研究的一个必要前提。本文首先通过实验一验证了在经典的整合测量范式中通道转换效应的影响方式; 进而, 在实验二中通过控制前后刺激的信号强度的一致性, 分析了通道转换效应的特点。综合分析显示, 通道转换效应是由前一刺激差异所造成的对当前刺激通道加工的注意资源分配和警觉水平的变化所导致。该结果表明, 在多感觉行为测量中, 需先根据前一刺激通道分类后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信任是指个体在缺乏足够信息来判断他人动机、意图和行为的情况下,将社会资源交给对方处置并承担相应风险的意愿。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信号机制,信任对于发展和维持良好社会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借助信任博弈范式,研究者揭示了人际信任的认知神经机制并建构了多种理论,包括背叛厌恶理论、社会规范理论、道德规范理论和默认行为模型。脑成像研究发现信任行为主要涉及内侧前额叶、尾状核、杏仁核和脑岛等脑区,其中内侧前额叶主要参与心理推理、情绪认知与调控等过程,尾状核参与同伴值得信赖性的习得与编码,杏仁核和脑岛则主要参与风险、不确定性和背叛恐惧加工。今后研究应侧重不同理论之间的补充与整合,强化不同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与整体性,并注重信任行为中的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20.
赵春黎 《心理科学进展》2015,23(11):1956-1965
社会从众是指个体改变态度或行为, 与他人保持一致的现象。社会认知神经科学采用社会心理学的实验范式研究发现:背内侧前额叶、纹状体、眶额皮层、脑岛、杏仁核和海马等多个脑区在社会从众中扮演重要角色; 能够提高多巴胺水平、改善大脑奖赏敏感性的某些神经递质可能间接影响从众。强化学习理论的奖惩预期可以部分解释社会从众的原因。未来研究应改进实验范式, 扩大研究群体, 借助神经、生化技术, 利用动物模型, 深入探讨社会从众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