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和“学生生活应激量表”(SLSI)检测大学生3558例,并用回归分析和路经分析探讨其应激过程(应激源—应激反应)诱发抑郁症状及轻生意念的预警模型。结果显示,大学生生活中所承受的挫折、压力、变化和自我强加是预警抑郁症状产生的主要应激源;情绪反应、生理反应、行为反应和认知反应是预警抑郁症状产生的主要应激反应;大学生抑郁症状诱发轻生意念的预测正确率为97.0%,发生比(OR)或危险率1.86倍于非抑郁症状者,其中女生抑郁症状诱发轻生意念的危险率近2倍于无此症状者;应激源直接引起应激反应,应激反应直接诱发抑郁症状,抑郁症状直接引发轻生意念,应激源和应激反应不直接影响轻生意念,而通过诱发抑郁症状间接影响轻生意念。此预警模型为大学生危机心理鉴别干预提供了临床心理学依据和参数。  相似文献   

2.
基于反应风格理论,本研究探索反应风格在青少年孤独感与抑郁症状之间的中介效应。使用孤独感量表、儿童反应风格量表以及儿童抑郁量表对 795 名 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青少年孤独感能显著预测抑郁症状。(2)青少年孤独感能通过反刍、问题解决间接预测抑郁症状。(3)反应风格整体(比率分数)中介青少年孤独感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本研究结果显示,反应风格能够解释青少年孤独感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3.
基于反应风格理论,本研究探索反应风格在青少年孤独感与抑郁症状之间的中介效应。使用孤独感量表、儿童反应风格量表以及儿童抑郁量表对 795 名 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青少年孤独感能显著预测抑郁症状。(2)青少年孤独感能通过反刍、问题解决间接预测抑郁症状。(3)反应风格整体(比率分数)中介青少年孤独感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本研究结果显示,反应风格能够解释青少年孤独感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4.
探寻抑郁症的生物标志可以有效地预防和诊断抑郁。研究通过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及人为二分法比较了不同抑郁倾向个体在基线时的奖赏正波和晚期正电位幅值差异,考察奖赏正波和晚期正电位预测一年后抑郁倾向的有效性。结果发现:抑郁倾向个体对积极刺激的神经反应减弱;奖赏正波和晚期正电位脑电成分均能有效预测抑郁倾向,且二者的联合预测效力优于独立的预测因子。奖赏正波联合晚期正电位可以有效预测个体抑郁倾向,这为抑郁症的生物标志探索提供了一个参考。  相似文献   

5.
张丹丹  柳昀哲 《心理科学》2016,39(2):485-489
抑郁症认知障碍的突出表现之一为患者的负性记忆偏向。已有研究常关注患者对负性信息自下而上的选择性注意,往往忽略了自上而下执行控制障碍对记忆的影响。近年研究提示,抑郁症患者和抑郁状态个体的记忆抑制缺陷在其负性记忆偏向的形成和维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无法有效地主动抑制负性记忆可能是患者持续性负性反刍的主要原因。从抑郁症自上而下的执行控制缺陷入手,研究患者的记忆抑制障碍与其主要症状-负性反刍间的相关性,不仅能从理论上丰富Beck的抑郁症认知模型,还能指导临床建立更准确的预后评估指标,同时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本文分别介绍了健康成人及抑郁症患者和抑郁状态个体的记忆抑制研究现状,并就当前在抑郁人群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三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抑郁症是一种复杂而异质的精神疾病, 给全球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尽管基于症状学的诊断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 但这种方法并不利于病理机制的探讨。另外, 该诊断方法预测效度较低, 导致其难以准确评估和比较各种治疗方案的疗效。计算精神病学方法则能通过理论驱动和数据驱动两种互补的方法解决上述问题, 从而提高对抑郁症的认识、预防和治疗。理论驱动方法基于经验知识或假设, 利用计算建模方法对数据进行多水平分析; 数据驱动方法则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分析高维数据, 提高抑郁症诊断和预测的准确性, 进而提高治疗的精准度。理论驱动和数据驱动方法的发展与结合, 以及人才和资源的整合, 将会更有效地推进抑郁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7.
产褥期抑郁症是指产妇在产褥期内出现抑郁症状,是产褥期精神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国外报道发生率达30%,国内资料较少,防治措施亦少。通常在产后6周内发病,产后2周出现症状,表现为易激惹、恐怖、焦虑、沮丧等,有时还会陷入错乱或嗜睡状态。既往无精神病史,包括抑郁症在内的抑郁症史。现对我院2004年6月~2005年6月分娩产妇中随机抽取有随访条件的1824例产妇进行调查,有产后抑郁症状者达289例,发生率15.84%。  相似文献   

8.
产褥期抑郁症是指产妇在产褥期内出现抑郁症状,是产褥期精神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国外报道发生率达30%,国内资料较少,防治措施亦少.通常在产后6周内发病,产后2周出现症状,表现为易激惹、恐怖、焦虑、沮丧等,有时还会陷入错乱或嗜睡状态.既往无精神病史,包括抑郁症在内的抑郁症史.现对我院2004年6月~2005年6月分娩产妇中随机抽取有随访条件的1824例产妇进行调查,有产后抑郁症状者达289例,发生率15.84%.  相似文献   

9.
丁雅婷  伍麟 《心理科学》2022,45(5):1267-1272
抑郁症患者倾向于在网络社交平台上发布带有抑郁信号的推文。基于这些文字信息,借助自然语言处理进行分析,提取归纳用户的语言特征,可以预测潜在用户的抑郁症状况。由于隐私信息的敏感、相关技术的不成熟等原因,出现了诸如信息获取与隐私侵犯、算法偏见与信息误判、信息权利与信息利益、责任界定与权限模糊等现实问题,成为进一步发展的掣肘。进行算法技术升级、完善法律法规、加强行业伦理约束等是避免道德风险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语言使用模式能反映心理状态和精神病理学特征。抑郁症患者与健康人群的语言使用模式存在差异, 识别抑郁症患者的语言使用模式有助于抑郁症的预测和诊断。传统的心理学研究和基于社交媒体的研究均表明, 抑郁症患者更多地使用第一人称单数代词和消极情绪词, 更少地使用第一人称复数代词和积极情绪词。基于社交媒体的研究进一步发现了一些抑郁个体日常生活中的其他语言标志。建议未来的研究进一步确认更具抑郁特异性的语言标志, 并进一步探索语言标志与抑郁症状间的理论联系。  相似文献   

11.
对200名不同调节定向的大学生进行为期6个月的追踪调查以探索长期自我调节失败与抑郁和焦虑症状及两者共存的关系。结果发现:(1)促进定向组在抑郁、焦虑以及自我调节失败得分上低于预防定向组;(2)控制基线期抑郁和焦虑症状,促进和预防定向系统的自我调节失败均可正向预测3个月后抑郁–焦虑症状共存;(3)抑郁症状的维持和发展与促进目标失败有关,焦虑症状的维持和发展与预防目标失败有关;(4)基线期抑郁不仅通过促进目标失败程度来维持和发展,还通过促进和预防目标失败程度来正向预测继发的焦虑;基线期焦虑不仅通过预防目标失败程度来维持和发展,还能正向预测继发的抑郁。  相似文献   

12.
细胞因子和抑郁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心理神经免疫学领域,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神经和免疫之间存在双向交流通路,免疫系统可能在一些心理精神障碍中具有重要作用。“抑郁症的细胞因子假说”认为细胞因子作为神经调质,可能在抑郁症的病因和病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这个假说得到了很多证据的支持。而在动物身上应用前炎性细胞因子也能够引起与人类抑郁症行为症状非常类似的“病态行为”。研究认为外周细胞因子通过信号传导进入脑内与中枢产生的细胞因子共同作用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5-羟色胺系统,从而导致抑郁症。细胞因子的中枢效应可以解释很多抑郁症状,“抑郁症的细胞因子假说”为探讨抑郁症状的机制和治疗抑郁症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临床心理学家们越来越关注阈下抑郁对重性抑郁症的预测作用.阁下抑郁虽然没有达到诊断标准的阈值,但是在普通人群中非常普遍,会降低这些人的生活质量,增加患抑郁症的危险.从阈下抑郁的定义及发病率、对阈下抑郁的评估、与重性抑郁症和其它精神疾病的关系等方面做一综述,并对该领域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将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刘惠娟  邱江 《心理科学》2015,(4):1004-1011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是指在静息状态下测量的BOLD信号,即受试者安静地躺在扫描仪中,不给受试者任何特定的任务,受试者也不用做任何反应,此时受试者的大脑活动处于自发状态。通过使用该技术可以为抑郁症发作的临床现象提供神经影像学依据,以期为将来抑郁症的治疗提供生物标记。因此,本文综述了大量抑郁症患者在静息态脑功能方面的差异研究,发现了单、双相抑郁症,首、复发抑郁症,早发性、晚发性抑郁症,难治、非难治性抑郁症等不同类型的抑郁症在包括局部一致性(Re Ho)和低频振幅(ALFF)在内的功能分化以及包括功能连接密度(FCD)、功能同伦(VMHC)、复杂网络(Complex Network)和ROI功能连接在内的功能整合两大指标的改变。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时期是抑郁的高发时期,也是抑郁预防的重要时间窗口。为探讨强迫思考倾向和抑郁状态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采用问卷法对501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高中生强迫思考倾向完全通过压力知觉正向预测抑郁状态;(2)不反应在强迫思考倾向与压力知觉之间起调节作用,当不反应水平较高时,强迫思考倾向通过压力知觉预测抑郁状态的作用较弱。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强迫思考倾向对高中生抑郁状态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对积极预防高中生抑郁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已有的神经影像学研究成果揭示, 抑郁症发作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大脑前额叶皮层结构和功能受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作为一种无创脑刺激, 选取前额叶皮层作为刺激区域, 通过调节皮层兴奋性来治疗抑郁症, 能够有效缓解抑郁症状和改善受损的认知功能, 疗效明显且持久稳定。针对tDCS在抑郁症治疗研究中的问题, 未来可从有效性、个体差异以及预防干预等六个方面进一步研究, 以期tDCS作为一种具有潜力的治疗手段, 在临床上有更为广泛地应用。  相似文献   

17.
反馈相关负波(feedback-related negativity, FRN)是一种反映个体奖赏敏感性的脑电成分; 而抑郁症患者的特征之一是奖赏敏感性的减弱。大量横向研究发现了重度抑郁症患者(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及有患抑郁症风险群体的FRN异常; 另外, 纵向研究发现FRN的异常能够预测青春期抑郁发作及抑郁症状发展, 压力、睡眠等因素在其中起调节作用。这提示FRN可能在对抑郁症的诊断及分型、抑郁高危群体的筛查及干预等方面具有潜在价值。目前关于FRN的心理功能依然存在一些争议, 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该进一步明确FRN的功能和测量方法, 并探明抑郁症的异质性和共病对FRN的作用, 也应关注老年人群体中FRN与抑郁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将"童年创伤"定义为"个体14岁以前所经历的,站在主体的角度主观感受到的创伤性事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30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通过定量加定性的方式探索了童年创伤与抑郁之间的关系。相关分析表明:主观童年创伤症状、外向性、抗挫折能力、抑郁之间两两显著相关;结构方程模型表明:主观童年创伤症状通过外向性、抗挫折能力完全、多重中介作用间接预测抑郁。本研究结果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对大学生抑郁问题的预防和干预工作提供重要的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将"童年创伤"定义为"个体14岁以前所经历的,站在主体的角度主观感受到的创伤性事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30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通过定量加定性的方式探索了童年创伤与抑郁之间的关系。相关分析表明:主观童年创伤症状、外向性、抗挫折能力、抑郁之间两两显著相关;结构方程模型表明:主观童年创伤症状通过外向性、抗挫折能力完全、多重中介作用间接预测抑郁。本研究结果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对大学生抑郁问题的预防和干预工作提供重要的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20.
王晓乐  王东林 《心理科学进展》2015,23(10):1763-1774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了抑郁模型动物或抑郁症病人下丘脑异常的大量证据, 诸如下丘脑体积及神经元数目的改变, 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轴的改变, 下丘脑相关激素、受体及其基因、神经肽的改变, 下丘脑与其他脑区功能联系的改变等等。然而, 下丘脑与抑郁症关系的研究所获证据多来自动物实验、或临床间接指标(如病人外周血激素水平等), 或病人脑组织尸检, 缺乏来自病人活体下丘脑异常的直接证据。今后的研究可考虑运用影像学的手段更直接地探索抑郁症患者活体下丘脑的结构特征和功能特征, 以期发现抑郁症的生物学标记及其可靠性指标, 为抑郁症的客观诊断提供依据, 为揭示抑郁症病理机制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