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人认为,历史乃人的历史,辩证唯物主义把社会历史看作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所以唯物史观之“物”指人而言。这一答案,貌似有理,实际不然。因为它并没有揭示出社会历史观现象内部心物关系谁决定谁的问题。还有人认为,唯物史观之“物”是指社会关系中的物质关系。那么什么是社会关系中的物质关系呢?是以物为媒介而发生的人和  相似文献   

2.
论价值哲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代价值哲学领域的争论集中表现在方法论上的争论。要深入开展价值哲学研究,推动它的繁荣和发展,必须要有科学的方法论。所谓价值哲学研究的方法论,就是研究价值哲学的思维模式。100多年来,价值哲学研究的方法论主要有五种,即关系说、实体说、属性说、系统说和功能说。目前影响较大的是主客体关系说、实体说与属性说,系统说与功能说也有重要意义。一、关系说关系说认为价值属于关系范畴,价值不是实体,也不是事物自身固有的属性。广义的关系说认为价值是事物(或人)相对于人或事物而言的。狭义的关系说认为价值是对象或客体相对于人而言的。…  相似文献   

3.
自然与名教关系的重建:玄学的主题及其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两晋之世,自然与名教产生了严重的分离。这种分离,可以说是一种时代的文化病,它体现着理想与现实、自由与道德、个体与社会的冲突。如何调整或调和自然与名教的关系,使双方获得协和与统一,成为玄学的中心课题。在玄学乃至先秦老庄那里,自然与名教之辨具有特定的意涵。自然是一个本体性范畴,意为自然而然、本来如此,一方面指天地万物的自然无为的本性,另一方面又指人的纯真本性。名教则指用来维护宗法等级制的道德规范和政治原则,所谓“仁义礼法”或“礼乐刑教”。自然与名教之辨至少关涉两个问题:其一,名教是否符自然之理想…  相似文献   

4.
从人的价值与价值的关系看人的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的价值到底应该怎样理解,它应该包括哪些具体方面,它在价值论中又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这是价值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对人的价值的理解,与对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的价值与价值的关系的把握密切相关。在价值的本质问题上,国内理论界始终存在着“关系说”和“属性说”的争论。在人的价值与价值的关系上,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理解思路:一种是由价值一般到人的价值,把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精神的价值等等并列,当作价值的一种具体现象加以研究,由此得出人的价值是“人作为客体的价值”的结论;另一种是从人的类特性、社会性的角…  相似文献   

5.
简讯     
研讨会于1988年秋在成都召开,就党政干部必备的美学修养、审美教育和美的本质与特征问题展开讨论。有人认为美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所建立的一种关系。有人则认为美就存在于客体之上。或认为美的对象在同人建立审美关系之前,其美的属性只是一种潜在因素,因而不能把美和审美相提并论。有人认为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有人则认为“对象化”说尚不能作出令人信服的阐释。有人认为美是一个词,而不是一个“物”,它是人创造出来的指谓人的审美感受的符号,因此,它是一种主观游戏或约定。有提出美的根本特征是“惚恍性”。“惚恍”是指一种不实之象内含深远精灵和不可言说之意;“惚恍”之境是主体在超功利的主观态度下,通过体验达到的境界。有人认为用“惚恍”来界定“意境”美的根本特征似  相似文献   

6.
我们的哲学教科书及某些论著,对社会意识中的一些问题还没有说清楚,或说得不正确.本文就几个问题谈点个人看法.一、关于社会意识和意识的关系关于社会意识,我们的哲学教科书都作了这样的规定:“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个规定从原则上说并没有错.但细究起来,还有两个问题没有说清楚.第一,“意识”前面和“社会”两字是什么意思?是说意识具有社会属性因而叫社会意识,还是意识反映的对象是社会存在因而叫社会意识?第二,是否意识就是社会意识?“意识”前面加不加“社会”两字在内涵上有没有区别?按照传统的理论,存在有两种,一种是自然存在,一种是社会存在,而思维和存在  相似文献   

7.
在人类历史上,人们对人自身的研究已经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提出过各种各样的理论。我国解放以来,理论界在研究人性、人道主义中经历了曲折的道路,特别在林彪、“四人帮”横行期间,对人的研究成了禁区,关于人性、人道主义的一切议论、探讨、研究统统不加区别地被扣上宣扬“地主资产阶级人性论”的帽子,从而造成了谈“人”色变的局面。粉碎“四人帮”以后,这一禁区也已被冲破,特别是在近一时期,哲学界、文艺理论界对于人性、人道主义问题的探讨、研究逐渐多了起来。现将目前讨论中已经涉及的几个主要理论问题简介如下: 一、什么是人性?人性是否包括人的自然属性? 对于什么是人性的问题,多数同志认为,所谓人性,就是人之所以成为人,之所以有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换言之,人性即人的本质,是整个人类的共同的本性或特性。那末,人性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对于这个问题,基本上是两种不同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人性是由人的自然属性和人的社会属性构成的。所谓人的自然属  相似文献   

8.
格维申阿尼:大家知道,马克思主义对于“什么是人”的问题已经作出了科学的回答,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了一个言简意賅的公式,即人的本质不是别的,而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强调指出,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马克思认为,“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  相似文献   

9.
“人的需要”,这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唯物史观中的一个重要范畴。现将学术界这几年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一、“人的需要”范畴的内涵及其与人的本质的关系哲学上的“人的需要”范畴,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上所用的需要范畴内涵不同。对此,主要有以下几种规定: 1、认为人的需要是人对人所创造的生存资料和发展资料的一种依赖性和渴求性。人的需要本质上不是指人对未经改造的自然物的关系,而是对人所创造的物的关系。 2、认为人的需要就是人对于客观事物的欲望或要求。人的需要是在作为主体的人与外  相似文献   

10.
玄学作为先秦老庄之学的继续,其自然和名教具有特定的意蕴。自然是一个本体论范畴,意为自己而然,本来如此,一方面指天地万物的自足无为的本性,另一方面又指人的纯真本性。名教则指用来维护宗法等级制的政治人伦原则,所谓“仁义礼法”或“礼乐刑教”等。自然与名教之辨至少关涉两个问题:其一,名教是否符自然之则而有其价值;其二,在名教中能否安定人的生命而使人的心灵有其自由。汉代提倡名教之治,名教确实起到维系政治人伦的作用,但名教后来发生异化。相当一部分土人把名教当作追求荣名利禄的工具;另一部分上人有感于名教堕落及…  相似文献   

11.
论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政治意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探讨实践哲学的政治意蕴:深化实践哲学研究的重要方向近年来,国内一些具有敏锐洞察力的学者深入思想史,论证和阐发了马克思哲学在本性上属于区别于“理论哲学”或“意识哲学”的“实践哲学”理路,或者说属于区别于“理论哲学范式”的“实践哲学范式”。(参见衣俊卿;王南湜,第38页)可以说,这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获得的最为重要的认识成果之一。那么,何谓“实践哲学范式”?马克思哲学作为“实践哲学”区别于“理论哲学范式”的特质究竟是什么?纵观国内学者的论述,可以发现,对此问题人们一般都是从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角度来予以规定并…  相似文献   

12.
高晓红 《学海》2007,(3):42-45
“伦理实体”是黑格尔学说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在黑格尔那里,伦理实体是作为价值合理性的根据而出现的。按照他的有关思想,伦理实体指的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统一的社会关系体系,是包含着差别的社会共体,是个人的偶然存在。本文借用黑格尔的这一范畴用以确证:政府不仅是一个政治、行政组织,而且是一个伦理实体,政府的存在具有价值合理性。从“应然”角度说,政府是一种普遍和一种本质,是国家从绠实体外化而形成的社会共体,而且是社会共体的灵魂。所谓的外化,指的是现象化,把自己实现出来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在界定哲学的“价值”范畴时,普遍认为:价值是客观事物对人类的有用性,或客体的属性、功能与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等等。实质是“有用性即价值”。马克思在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斗争中,曾多次指出商品的价值是“‘同它们的使用价值完全无关’的东西”,“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价值本身除了劳动本身没有  相似文献   

14.
<正> 主体意识集中体现在吕坤的心性论中。它讨论的中心是“人是什么”这个中心课题。具体地说,也就是要解决人的本质(即道德性命之源)、本性(即人本性的善恶)和自我价值等内在主体性问题。一、吕坤的“心论”  相似文献   

15.
社会形态这一范畴是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这一范畴所反映的客观对象是什么呢?这是需要认真搞清楚的问题。人们常常是这样说,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经济基础又只是指生产关系,而不包括生产力。上层建筑则包括政治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这就是说社会形态包括了人们之间的全部社会关系,既包括物质关系,又包括思想关系。这实际上等于说社会形态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这当然是一种见解。但是这种见解是不是经典作家们的见解,这种见解是否符合客观事实,这是值得研究的。这里的关键问题就是社会形态是否包括上层建筑,划分社会形态的标准是否也根据政治制度和思想。  相似文献   

16.
民主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之主要观点及其错误、违害,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宣扬抽象的价值主体。认为作为价值主体的人,是具有共性的即不受任何社会关系决定的人。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关系”,“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是直接对立的。 2.歪曲价值关系的实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而民主社会主义宣扬的价值关系则是抽象的人与抽象的“自由”、“民主”、“平等”、“人道主义”的关系。比如萨特说,“人即自由”,认为人的本质即自由,人类的自由先于人的本质,人的全部价值在于它是自由的。这种抽象的价值关系掩盖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压迫关系。 3.宣扬绝对民主、绝对自由、绝对平等是人类的价值目标。其中民主是核心,是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的要求”和无穷无尽的“最  相似文献   

17.
管理哲学中的“人”的范畴指的是管理中的人本身,即“管理人”。“管理人”是对管理中各个层次的人及人的各个方面的最一般的概括。在管理哲学的诸范畴中,“人”的范畴处于中心地位。首先,从管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来看,在管理学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人”始终是一个最基本的概念。我们可以说,每一种管理理论,都是对人的一定看法而提出来的,各  相似文献   

18.
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以人为本”——兼与张奎良教授商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治国理念的重大突破。这对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实践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但是,如何理解“以人为本”:例如,能否说“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其本质和核心;如何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这个“人”指的是“类”意义上的,还是指的“民”;“以人为本”是历史观还是价值观,它同人本主义是什么关系,等等,对这些问题理论界分歧很大。这些分歧表明,如何理解“以人为本”关系到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本文打算讨论“以人为本”的理论依据问题,我认为弄清这个问题是弄清其余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1、在价值问题的研究中,人们提到了价值真理和真理的价值这两个范畴,有的同志主张,事实真理无阶级性,而价值真理则有阶级性;有的同志则认为,既然真理对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价值,因此从真理的价值属性方面看,真理有阶级性。我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欠妥当。略陈管见,就教于大家。2、价值是什么?马克思说:“一种商品例如麻布的相对价值形式,把自己的价值表现为一种与自己的物体和物体属性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20.
价值之"是":价值本质研究的一个方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以往关于价值本质的讨论 ,重在追究价值是什么 ,即给出代表价值的那个宾词 ,那个述语 ,那个“能指”的对应物———“所指” ,找出价值的自在规定性。主观论者试图把这个“所指”归结为情感、欲望、快乐与兴趣的投射等 ,总之是某种主观的或心理的东西 ;客观论者试图把它说成是客体固有的某种成分、属性。哲学家们的具体解释虽然差异很大 ,但基本思路是一致的 :无视主客体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把价值当作某种单纯的、独立存在的质 ,一个具体实在的“什么”。这两种理解的错误是显而易见的 ,学界已做了大量批评 ,本文不必赘述。马克斯·舍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