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教认为人、人类社会、自然都是由"道"产生的,因而"物化"在道教思想中被看成是宇宙普遍存在的一种转化现象。随着道教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道教围绕"道化"、"仙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物化"思想体系,其本质在于人与"道"的对立统一,体现的是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统一。从审美主体的角度看,道教"物化"思想的审美性在于:"道"的审美需要、"虚静"的审美态度、"与道为一"的审美体验、"无我"的审美人生。  相似文献   

2.
吴笑韬 《美与时代》2007,(12):32-34
柏林特在哲学基础、审美模式、审美感官三个层面上对审美无功利命题进行了批判,主张建立一种新的美学理论,即他所说的"介入美学".不过,这种新的美学理论与审美无功利命题在根本上是兼容的.审美无功利命题在"结合美学"中得以保留的价值在于它能为"介入美学"提供一条限制"介入"深度的底线.  相似文献   

3.
"创造性想象力"作为天才内心的一种不可或缺的能力,它对于理想的形象塑造具有重要的生成作用,借助于理想的形象,主体的审美理念才得以显现。在鉴赏判断中,康德提出了两条重要的审美先天原理"主观形式的合目的性"与"共通感",主体以不同的审美先天原理可以获得独具特质、内蕴丰富的审美表象。探究二者如何在"创造性想象力"的推波助澜下赋予对象以审美表象,是对康德"想象"理论的一次审美实践。  相似文献   

4.
"审丑"具有审美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教育中不应只有审美,还应该包括"审丑"。有些"丑艺术"具有直面现实、反向思维、震撼人心等美学价值,"审丑"是一种审美策略,其重要的功能和价值在当代艺术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诗文中"心"与"象"的呈现方式,是"言"与"意"所具有的生命诗性美的更高级形态——生态之美。他通过系统地整合"形与影"的生命本质、"言与意"的生命诗性美,以艺术审美的诗性语言带领阅读者走向一个审美的艺术世界,同时再现了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完美融合,从而带给读者一种超越生命经验本身的审美体验,引发出人如何生存的生态思索。  相似文献   

6.
真正好的艺术作品总是集思想性与艺术性为一体,也即在艺术审美过程中是有"真""善""美"三个因素来起作用的,这就形成了"认知""意志"和"形式"三个维度为轴线的个体"意识空间"模型,依据这一模型可以解释不同类型的审美及个体在此审美类型下的审美体验。审美对当代人的一般生活常态、对现世个体都具有意义。审美之所以在个体生活中不可或缺,在于审美所产生的超越感,进而揭示了个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说“趣”     
"趣"是我国美学、文艺理论中的重要审美范畴之一,它大量出现在我国美学、文艺理论中。"趣"论在我国美学和文艺理论史上有一个孕育、诞生、成型、兴盛、深化的过程。"趣"是一种新奇、独特的美,具有反常合道的审美属性,是现实生活和艺术中的一种新颖、奇妙、天真、生动、灵智、慧黠的审美特质。"趣"有多种具体类型和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8.
浅析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席勒的审美教育理论作了一次新的解读,对审美教育作了辨正,并发掘席勒审美教育理论中所蕴含的审美教育的途径和方式.审美教育是"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是"培养我们(作为具体个体)的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的教育.审美教育通过文化教养,充分而又全面地发展人的感性和理性,使人的理性与感性.思想与情感、理智与身体得到有效协调,使社会文明、文化的符号概念(语言文学、雕塑、绘画、音乐、舞蹈等等)与"这一个"人的现实生存状况建立具体切实的联系,并将这一文明、文化有机地内化到具体"这一个"人的精神意识里.  相似文献   

9.
说“飘逸”     
"飘逸"是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概念。"飘逸"是一种审美形态,也是一种审美境界。"飘逸",是超迈潇洒,悠闲自如,远出尘外的一种神韵风貌,犹如绛云在霄,舒卷自如;犹如鸿鹄翱翔,飘飘袅袅;犹如轻燕受风,翩翩绵绵。"飘逸"的审美特征是:轻盈、舒展、悠游、曼妙、舒婉、飞动、浪漫、潇洒、自由、自在、自如、自然、轻灵、轻柔,等等。"飘逸"的审美意蕴是自由。"飘逸"的文化内涵是庄子的逍遥、悠游和列子的"贵虚""御风"。飘逸美体现的美学精神就是超脱精神、超旷精神、超越精神。  相似文献   

10.
韦尔施的"审美思维"试图表明这样一种双重观点:最初,审美思维是认识论的基础,因为知识在基本的和构成的基础上都是由于"审美思维"在"作祟",从康德到晚近的自然科学以及分析哲学,我们能够找到这一观点的理论源头;其次,我们要采取思考的形式来考察当今的生存方式,即日益生活化和普遍化的审美化过程,这里,审美思维单单只是一种分析式的思维,而审美则变成了思维的对象.  相似文献   

11.
中国女性服装是中国服装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服装审美特征的具体体现。中国古典女性服装的主体造型为二维平面造型,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深层审美意蕴。民国时期,女性服装审美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由单一审美向多元审美转变;二、由社会功能向实用审美目的转变;三、由二维平面审美向三维立体审美转变。  相似文献   

12.
<正>谢金良博士《审美与时间——先秦道家典籍研究》一书,以先秦道家有关典籍为文本,从而研治"审美与时间"这一重要而具挑战意味的学术难题,显示了其不一般的学术视野、理论勇气与钻研精神。笔者认为,倘欲解读"审美与时间"之关系究竟如何可能,首须证明"道即时间"这一命题是否成立。《老子》有关"天乃道,道乃久(久指时间)"与《庄子》"道无终始"、"与物无终无始"及《审美与时间》有关"时间无所不‘到’(道)"等言说,可证"道即时间"论能够成立。从海德格尔生存存在论说"道即时间",无异于指"存在即时间"。此指"时间到‘时’",即"有待去‘是’"之"当下"、"瞬时",即"现象"。时间审美具"广义"、  相似文献   

13.
从当前研究现状来看,学术界往往把蹴鞠当做一项体育文化形态来研究,鲜有学者从艺术的角度研究蹴鞠。从宋代开始,几乎每一朝代都有关于蹴鞠题材的绘画作品流传于世,集中反映了儒家审美观、文人趣味与大众审美、"女性气质"与"身体美学"三个方面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因此,从审美文化的角度考察"蹴鞠与艺术"的关系,揭示蹴鞠绘画在特定时代的文化意识和审美价值,是对蹴鞠研究的补充与拓展。  相似文献   

14.
文章将审美作为讲述的起点,借助对视觉文化、审美等概念的分析增长美术理论知识,以建筑作为审美对象,通过对海口骑楼建筑的欣赏及历史追溯,以"见住"的审美方式揭开骑楼建筑的审美秘密,运用现象学的方法从视觉文化的层面讨论审美实践,引入一种以视觉欣赏、分析建筑艺术的方法,让人处于当下审美状态。同时将海口骑楼建筑欣赏纳入美术课堂教学,以"在场"审美实践活动,把美术课堂教学从知识学习回归到审美感受的当下,实现美术课堂教学的美育功能,借此推进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5.
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舞蹈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乐舞作为汉代当时审美文化的主流,逐渐形成了当时社会性的一种文化景观。汉代学者将乐舞的审美快感分为初境"乐人"、中境"乐治"、上境"乐天地"的三个层次和三种境界,将儒家的乐舞美学思想加以完善,通过分析审美快感的本质与追溯审美快感的本源来分别阐述审美快感的层次与境界,从而建立人们正确的审美观将其继承并不断的传承后世。  相似文献   

16.
丑在美学和艺术审美标准里被认定为是美的对立面。随着时代变更,美丑的定义和标准也在不断变化。王镛书风的"大、野、率、古、拙",是"变异、丑拙"的审美趣味,是隶属于审美中的"审丑"领域。其书法当中所蕴含的审丑意识,一方面拓宽了书法的审美领域,另一方面也揭示出了当代书法氛围内某些书画家与受众盲目走捷径、思想肤浅和低俗的趣味。因此,书法家与受众需要正确看待王镛书法中的审丑意识,明辨其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7.
《园冶》美学思想可以"借景""因宜""随宜""巧妙""境界"等五个关键词组织起来,共同构成其审美创造理论。"借景"是建造园林的根本方法,是其审美创造论的导向性原则;"借"与"因"一体两面,"因宜"即因时、因地、因事制宜,可以"随宜"来概括,可以"巧妙"来形容,此为审美创造论的操作性原则;最高的造园理想即对"境界"的追求,此为审美创造论的超越性原则。这三方面正是中国艺术意境创造论的精要表达。  相似文献   

18.
国家形象的塑造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政治直接宣传,另一种是通过文艺作品间接塑造,而文艺作品的塑造方式暗含着"隐秀"的审美传统。"隐秀"是中国古典美学最重要的范畴之一,表示审美主体内容的丰富以及表现形式的多样。"隐秀"应当成为艺术作品塑造国家形象的审美基调。  相似文献   

19.
张超 《美与时代》2015,(2):19-22
与生态批评领域"生态"与"环境"之辨的针锋相对相比,我国美学研究领域对二者的区分和关联的认识却更具有包容性。"环境"是一种审美对象,具有宽泛性和包容性;"生态"是一种关系,是观察和研究事物的一种新视角。"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研究对象都是无所不包的"环境";"生态美学"是"环境美学"的重要理论立场和未来发展方向。不管是"环境美学"还是"生态美学",作为哲学的分支,都是对环境审美某种模态的理论阐释,在实际审美过程中它们并不单独存在,并时常与艺术审美、生活经验和理论思维等交织在一起。  相似文献   

20.
在互联网等技术体系的助推下,网络游戏在20世纪末以其独特的魅力异军突起。它既是"审美日常生活化"的推手,又是"审美日常生活化"的表现,并展现出五大审美特征:审美活动与叙事共时性、审美媒介数字化、审美主体间互动性、审美主客体无间性、审美多样性。网络游戏的这五大审美特征可以归为三类,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关系的角度而言,其呈现出审美活动与叙事共时性、审美主客体无间性、审美多样性等特征;从审美客体的媒介的角度来说,审美媒介数字化特征明显;从审美主体间的关系来看,审美主体间互动性也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