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基于本体思维的"原子式探讨"不能实现医学伦理精神的现代建构.由本体伦理思维到伦理生态思维的道德哲学范式转换为探讨医学伦理精神提供了新的思维向度和价值资源.伦理生态视阈中的医学伦理精神是一个多维、多层次的张力系统,其建构在于:重建伦理主体的自身精神生态、"医学伦理-卫生经济"政策生态、医学伦理-社会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2.
伦理生态视阈中的医学伦理精神诠释与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本体思维的"原子式探讨"不能实现医学伦理精神的现代建构。由本体伦理思维到伦理生态思维的道德哲学范式转换为探讨医学伦理精神提供了新的思维向度和价值资源。伦理生态视阈中的医学伦理精神是一个多维、多层次的张力系统,其建构在于:重建伦理主体的自身精神生态、"医学伦理—卫生经济"政策生态、医学伦理—社会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现代人类文明最稀缺的价值资源是"精神"与"伦理精神"。当全球性的生态难题开始挑战人类的生存底线,当全球化的浪潮甚至思潮妄图主宰生态时代的价值判断,生态主义"伦理精神"的回归成为共同的时代期待。如果说,"精神"的本性是"自由","伦理精神"是超越了个体的道德精神与人格精神而形成的"共同体精神"与"实体精神",那么,生态主义伦理精神则是重要的"伦理生态人"精神、"道德实践人"精神和"人类人"精神。在国际局势错综复杂的当今时代,应当构建生态主义伦理精神与民族精神,消解"经济中心"与"科技至上"的价值霸权、避免文化殖民主义的侵略扩张并扬弃文化相对主义,在异质文明的生态对话、生态融通与生态合作的基础上促成生态发展,唯有如此,生态主义"伦理精神"才能融入"民族精神",并最终成为"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4.
羌族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羌族文化源远流长,艺术博大精深,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审美内涵.羌族艺术主要表现在文学,宗教、表演、设计和民俗等方面,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中的瑰宝.蕴涵于羌族艺术中的自然崇拜与宗教信仰,贯穿于羌族的神话传说、宗教仪式、歌舞戏曲、建筑工艺、民族习俗,以及各种文化生活之中,是羌族民族文化思想的核心和艺术发展的精神动力,具有一定的神圣性、神秘性和神奇性,是羌族文化民族凝聚力、宗教感召力、审美鉴赏力和艺术生命力的象征.  相似文献   

5.
论现代社会救助正义与慈善伦理生态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救助作为一项现代性的制度安排,是我国当前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社会救助制度本身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其基本伦理道德精神经历了从仁爱到正义的变化,社会救助伦理关系也整体上经历了从慈善伦理关系到权利伦理关系的根本转型,这种转型必然意味着伦理生态重新建构。正义制度(社会救助制度)与社会慈善事业的伦理生态是社会救助伦理精神在现代社会整体伦理生态中的实践合理性的表达。在个体德性和德行层面,应该构建制度正义与个体正义以及个体正义与个体慈善两种伦理生态。  相似文献   

6.
对中国传统政治伦理文化的研究,学界多纠结于其"德治主义"抑或"德治道统"的演绎上,对其惰性因素及其负面效应却少有问津。诚然,传统政治伦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也是人们安身立命的根本。但传统政治伦理文化中的"惰性"因素,如专制道统、礼仪制度、宗法等级观念等,以其既有的社会传导功能阻滞着人之现代化实现。它消解着人们的法治意识,破坏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应然秩序和价值期待,并造就了当今政治道德生态的多种症候。在现代化的追梦中,必须摒弃传统政治伦理文化的"惰性"因素,实现政治伦理文化的现代置换,真正构建一种以人民利益至上,平等精神、责任意识、公正意识和服务意识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政治伦理文化。  相似文献   

7.
制度伦理的兴起,在今天的中国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紧密相联的。市场经济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社会的生产方式,从而动摇了传统德性伦理的生存土壤,致使德性伦理的边缘化。但由此就认为制度伦理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是市场经济的唯一形式显然又是有失偏颇的。追溯制度伦理文化的传统根源,对于我们弘扬民族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有一定的现实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民俗产品是乡村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对乡村振兴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从现实来看,当前我国民俗产品开发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文化、功能和技术等方面的缺失,这些缺失也暴露了民俗产品开发中伦理导向的阙如。因此强化以"人"为中心的设计伦理导向,辅之于以"用"为中心的技术伦理导向、以"和"为中心的生态伦理导向和以"适"为中心的经济伦理导向,规范引导民俗产品开发,均衡和稳定民俗产品中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兼顾并融合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双重价值,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文支撑。  相似文献   

9.
刘淑萍 《学海》2012,(5):11-15
民族国家的伦理认同有明显的地域历史性、民族性。它具有激励功能、规范功能、整合功能,是国家成员间团结一致的凝聚力所在,它是维系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在全球化时代无论在国家层面还是在国际层面,它都是社会平等、合作环境及机制的重要维系基础。经济全球化给各国带来相互协作机遇的同时也冲击着国家主权观、国家地域观与民族文化等传统国家实体性精神的基地。西方发达国家应对全球化治理需求提出"普世伦理"认同,诱导消解着民族国家的伦理认同。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我们要塑造良性的民族国家伦理认同,确立生态伦理价值观,反对抽象的伦理普遍主义;在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系统工程中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创造文化条件、整合有效资源。  相似文献   

10.
现代商业伦理的伦理观念应该在遵循传统商业伦理道德基本观念的同时,不断汲取与融汇现代商业文化的价值观念,并发展成为与市场经济相契合的商业伦理精神.我们在遵循传统经济伦理中的一些基本伦理价值的同时,最为重要的是,如何分析和解决在现代商业境遇中的道德冲突并提炼出现代商业伦理之精神与核心价值观,这是当下研究现代商业伦理最为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突破现代理性之限——生态伦理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伦理以追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相处为目的,但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主要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现象,而其深层原因则在于人类思维方式的变化———现代理性的产生,所以,真正的生态伦理就必须从思维方式入手,来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  相似文献   

12.
经济伦理是社会伦理发展的睛雨表,更是直接推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精神力量。儒家经济伦理作为中国传统社会伦理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中国传统伦理的发展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儒家经济伦理的现代价值与时代局限性并存。为了充分挖掘儒家经济伦理的资源,使之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不仅要从伦理精神和伦理规范层面实现儒家经济伦理的现代转型,还需要在制度层面实现改革,创造一个包容古今文明精华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3.
孝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作用包括道德教育、稳定社会和民族凝聚的功能。中国孝文化中的精华成分体现其对人类文明的普遍价值,从而决定了孝文化所具有的现代意义。通过对孝文化的改造实现孝道伦理的价值转化,通过孝道文化的教育实现孝道伦理的弘扬。  相似文献   

14.
和谐伦理精神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和谐社会是一种和而不同的动态的理性社会,它需要一种全新的和谐伦理精神来支撑。这种和谐伦理精神主要体现在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尊重自然等三个方面。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制度的首要美德;诚信友爱是协调和谐人际关系的道德基石;尊重自然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精神。这三种伦理精神的统一体现了社会、人和自然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湘西少数民族原始宗教作为文化原型,已化为民风民俗,进入当代民族民间文化生活。对湘西少数民族原始宗教伦理的文化特性、道德选择及其精神内核的现代审视,必须坚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批判地发掘其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论儒家伦理精神及其现代遭遇潘自勉儒家的伦理精神,来源于周易,在发展过程中又融汇了佛道禅的精神。形成了一种在上能使人孜孜于天理,在下可使人亲亲于五伦;居前可诱人于朝廷仕途,处后又令人安于尽心知性的自我省察之中。总之,它是一种二元化的处世精神。它的孕育成长,主要受社会关系的演化以及封建政治条件下道德理性的超前发展形式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由于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封闭性与精神思维的直觉作用所致。这种带有历史烙印的价值体系在现代处于一种什么境地呢?如何才能使其具有一种现实的指导意义呢?这就要求我们从价值认识论的角度,并在关注形式合理性的基础上,去认识儒家伦理在近代以来的历史命运。首先,从民族道德发展的社会背景来看,儒家伦理道德本体范畴和终极价值关怀在近代以来的衰落,已经证明儒学现代阐释的价值方向失去了社会行动力量。与人类早期的共同精神要求相适应的仁学遗产,必遭工业化进程中所滋长起来的现代境遇伦理意识的冲击,从而导致社会善恶标准存在的主观化和多元化。这正是儒家伦理在近现代面临的最大危机。其次,从中酉文化互补的角度上来看,近代以来,民族的历史已经转化为世界历史,各个民族都深受工业文化价值观的影响而处于日益紧密的相互  相似文献   

17.
伦理精神的本质及其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灿新 《现代哲学》2001,2(4):73-80
伦理精神是文化精神之一,是民族精神的一个方面。学术界在对文化精神或民族精神的研究中,通常从两个角度去把握。一个角度是直接指向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中的基本内容。例如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就指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  相似文献   

18.
儒家人文主义生态伦理思想,包括“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精神旨归、“民,吾同胞也;物,吾与也”的文化关怀以及“取物限量,取物以时”的道德规范。以科学的理性精神实现对儒家生态伦理的现代回应,无疑对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生态伦理有重要的启迪价值。  相似文献   

19.
国家富强是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哲学的首要目标.它可分为两大要素,即国家物质力量和民族凝聚力.在现代社会体制中,这两大要素的实现各自需要不同的伦理精神:物质力量的实现所要求的主要是自利、自由和竞争意识,而民族凝聚力的实现所要求的主要是共同体意识和平等观念.这些伦理精神之间存在的一定程度的矛盾性就构成了国家富强的内在伦理冲突.这一冲突的调节原则,可以有不同的构想.对于这些问题的论述,严复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范例.  相似文献   

20.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我国民族伦理学的研究至今已近30年,无论是民族伦理学的基本理论还是族别伦理的研究均已取得一定的成果.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少数民族道德生活与民族精神文化之间的关系,尚需深入研究.一般而言,人类社会生活是一定时代精神文化形成的条件和土壤,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着人们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人们的精神文化是对其生存的物质生活的体现.从道德生活的角度来看,人们的精神文化则展现着一定的理想价值和意义追求.古往今来,在民族生活的大家庭中,我国少数民族的多样性,使得少数民族道德生活与民族精神文化也显现出诸多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