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先秦儒家人生价值观的核心内涵包括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人生价值现、孟子以"义"为核心的人生价值观和荀子以"礼"为核心的人生价值观.这些人生价值观对当代人全面理解价值、道德价值和人生价值,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人生的核心价值现以及对人生修养和人生实践,都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2.
生态伦理视阈中的儒家核心价值现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资源:儒家"一体之仁"观将人与自然看成是道德共同体,强调人在这一共同体中的道德主体地位,以"爱有差等"作为现实的安排,体现了儒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具有宗教情怀的人类中心意识,儒家在生活方式上"宁俭勿奢"的价值取向包含适度消费的思想,启发人们对自己的消费行为进行道德评价和约束,纠正一味追求物质丰受的消费倾向,这是符合生态学规则的,儒家"为己之学"与"推已及人"相统一的价值取向有助于我们超越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西方核心价值观.然而,儒家的上述价值观又与维护宗法制度的价值取向纠姑在一起,因此,必须实现儒家核心价值观的现代转化.  相似文献   

3.
李静  郭永玉 《心理科学》2012,35(1):160-164
以价值观冲突理论为依据,探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物质主义与儒家传统价值观的并存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突。采用测谎仪记录被试回答价值观选择两难情境问题时的皮电值,结果发现:对于高儒家传统价值观的大学生而言,物质主义水平的上升会引起其皮电值的显著增加,而对于低儒家传统价值观的大学生则没有这种效应。表明同时拥有高水平的物质主义和儒家传统价值观的大学生会体验到大量的心理冲突。  相似文献   

4.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儒家五常"影响中国几千年,成为中国道德体系中的核心因素。身在职场,要吸收"儒家五常"的精华,修身养性、明仁知礼,丰富工作点亮生活。职场之仁。仁者,仁义也。在与人相处时,要做到融洽和谐。在职场中,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  相似文献   

5.
儒家"仕"观里,有一"穷达"之辨。通过此辨,儒家阐发了一种特定的道义论情怀。儒家有比较彻底的理论,孟子为其提供了最为经典的道义论意义"廓清"。儒家为仕途设计了一系列如何处穷达变化的为官之德,在儒家的思想里达到了某种"共识"。儒家和道家有各自的"穷达"观,但是也有共通性即道义的价值取向。以"隐士"为例似乎显示出儒家和道家在出仕问题上,又有着"共通性"和"差异性"倾向。  相似文献   

6.
“儒家精神” ,是中国文化中一件不可能忘却的“遗嘱”。无论在任何意义上 ,都不可以把“儒家之学”简单地释读为某种“哲学”或某种“宗教” ,也不可以把“儒家之学”简单地诠释为一种抽象的“理论”或一种行为的“实践”。因此提出一个“儒家精神”的问题以讨论之  相似文献   

7.
创生的概念是汉语"生"字最重要的意项之一。最初,华夏先民用作为超越主体的"帝"来解释宇宙的创生,并始终认为这一超越主体造物的秘密对人而言是开放的。先秦儒家在这一理解的基础上形成其"生生"之说,强调天之生物的全部道理都在宇宙万物日新又新的不断新生之中。在后来儒学的发展中,对"生生"这一概念的理解大致分为两个方向:一是从阴阳、五行相生相克这一气化流行的角度来理解"生生"。这一理解最初多见于道家文献之中,秦汉之际广为流行,为儒家所吸收,而集大成于董仲舒。另一思路是通过人的道德本心之觉润说"生生",强调人先天有一超越之心,能够体天地万物而感其真,此心之伸展、觉润,便赋予万物以生意,心之生生无穷,便是天之生生不息。这一理解历史悠久,发端于先秦,至宋代而大兴。相比于由气之相生解生生,这一思路能够更有效地说明存在与道德的必然性,堪为儒学之正宗。  相似文献   

8.
“生”是儒家学说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儒家的许多范畴和命题基本上都能从“生”中得到说明。只有正确理解“生”的内涵和意义上 ,才能准确理解“中庸”、“仁”、“忠恕之道”和“天人合一”的含义 ,也才能把握儒家重精神情操的思想特征和推己及人的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9.
10.
基督教和儒家之“爱”略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儒家和基督教都提倡“爱”,但“爱”在二者中性质是有差别的。儒家主张“仁爱”,力求君民互爱,这是一种社会政治理想,追求充满“仁爱”的社会秩序。这种仁爱和爱神的关系不大。基督教要求爱上帝和爱人如己,具有“圣爱”性质。因上帝爱我,我也要像上帝爱我那样去爱邻人,人们彼此相爱是为了爱神。儒家的“仁爱”要运用一定的善恶标准进行选择,是将“小人”排斥在外的;基督教的爱具有极大的超越性,主张爱一切人。  相似文献   

11.
"化"是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一种观念,源于形而下的生活经验的累积形成的对于世界的认知,先秦儒家智者将其上升到形而上的层面,成为天道观的核心。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使天道之"化"贯通于人道,因而"化"之观念在人道这个层面重在教化。无论是天道还是人道,化之根基都本于"诚",正是"诚"之贯通使儒家"化"观念统摄宇宙人生,而化的最高境界在天道可谓之"神",在人道则是"参",即人通过教化重回天地人共在的场域,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儒家的困境智慧是关于人类生存困境的根本性反思。儒家以主体性的德行修为与道义担当为本根,以终极性的天命为依托,通晓时遇和权变的方法原则,伴随着主体内在的充实和自信,保有乐观之心境,从而实现对外在困境态势的消解和转化。儒家的困境智慧蕴含着人生意义如何生成的内在考量,对于作为现实中的存在的人,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指引意义。顺境中常思忧患意识,逆境中不忘困境智慧,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筑起儒家圆满自觉的人生智慧以及安身立命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13.
“垂衣裳”早见于《易传·系辞下》,最初用以形容包括尧、舜在内的圣王形象.“衣裳”的色彩、图案、样式被认为源于圣人观象,体现“乾坤尊卑”之理.儒家将“衣裳”视为标示等级和管理社会的工具,认为“衣裳”根源于‘礼”,服务于“礼”,损益于“礼”,具有礼乐教化的功能.“垂衣裳而治”就是圣王以服制垂示天下,而天下大治.从“垂衣裳”可以窥探儒家“无为而治”之究竟.  相似文献   

14.
儒家真精神——“时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儒家时中是中和世界观和中庸方法论的统一 ,时中的内涵实质在依时而中、与时俱进 ,儒家的时中观包涵着深刻的唯物辩证思想 ,包含着强烈的适应进取精神 ,蕴涵着鲜明的知识理性内容。时中是儒家的真精神 ,是中华民族的真精神 ,是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真精神。  相似文献   

15.
《学海》2016,(2):210-216
一般讨论儒家丧礼,多专重在谈丧服,也就是生者如何为死者服丧;而忽略了死者。其实,儒家的丧礼有二方面。一方面是生者自饰:生者依其与死者的身份关系进行自饰,包括服饰及丧期,这就是一般所说的丧服。另一方面是饰死者。《荀子·礼论篇》说: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就是为死者进行装饰。这方面谈论的人比较少,本文拟就儒家如何饰死者略加述论,同时也藉由饰死者的仪式来观察讨论儒家慎终追远之慎终的礼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杨泽波 《周易研究》2023,(1):16-22+73
儒家生生伦理学以“生生”为核心,理由有三:一是它对道德本体进行了新的诠释,将时间和空间因素加入其中,打破了道德本体一成不变的传统观点,此为“道德本体之生生”。二是它以三分法为基础,将通常所说的道德本体析分为仁性和智性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的互动是一个不断流动的过程,始终在路上,此为“道德过程之生生”。三是它重新考察了天人关系,不再以天讲人,而是以人讲天,不再讲天给人以道德,而是讲人给天以道德,天与人的交互关系有了全新的面貌,此为“天人关系之生生”。这些变化意义深远,预示着儒学思想范式很可能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在现代化发展浪潮的大背景下,为应对因西化引发的道德和认同危机,新加坡政府从国家、社会、学校三个层面推行儒家伦理教育,旨在以儒家思想重新唤起社会的道德伦理,提高国民的道德水平。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儒家伦理编撰成课本在学校里当成道德科目教材的国家,新加坡汲取儒家思想精华作为道德教育资源的具体实践,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本文根据研究主题及关注重点的不同,分别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2000年以后三个时期,对学界关于儒家伦理教育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考察,力图在探寻新加坡道德教育规律的同时,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8.
赵海燕 《孔子研究》2016,(5):146-153
"直觉"方法是中国哲学的一大特色,并且其发展有"一条清晰的线索"。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如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贺麟和牟宗三都力图站在人文主义的立场深入开掘中国哲学传统中"直觉"之意义,以区别于以逻辑分析法为主要特征的西方传统哲学,从而凸显中国哲学作为一种特殊形态哲学的价值与"自性"。与此同时,现代新儒家并非一味囿于中国哲学传统,而是在吸取西方哲学的基础上力图改造中国哲学传统,以使其具有现代性。  相似文献   

19.
儒家"礼"思想在根本意义上是为维护宗法等级制度服务的,但"礼"思想中的道德规范价值内涵对当代道德教育仍具有启示意义,需要当代道德教育批判地吸收其有益的因素,融汇于当代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中。  相似文献   

20.
儒家之"义"不仅常常分别与宜、仁、礼相连属而构成仁义和礼义的二元结构,同时还经常与利相对应,进而建构了宜→仁→义→礼→利的五元义理结构,以此揭示了儒家之"义"是由发自人内在仁心和遵循外在社会礼法的适宜行为,是由个人自身的仁爱道德情感和社会礼仪规范共同作用而产生出来的道德义务和伦理责任,是一种与利益相对应同时又追求社会公利的价值合理性实践活动。在对儒家之"义"的研究过程中出现了误解、误读,尤其是没有注意挖掘儒家之"义"所具有的义务、责任意蕴。对儒家之义可以也应当进行多维解读,尤其是应引进责任伦理学的思维范式揭示儒家之"义"所蕴含的责任精义,以为丰富完善儒家义学思想、构建儒家责任伦理论提供学理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