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1世纪,族群冲突的宗教维度日益凸显。这与宗教的"神"性、组织性、跨国界性,宗教的世俗化、现代化运动,宗教民族主义运动,宗教歧视性政策与行为,宗教精英以及宗教国际环境的变化等社会元素密不可分。然而以文化主义与理性主义结合的视野来看,宗教在很多时候只是国际政治、民族国家以及宗教团体三个层面中的冲突各方用以进行内部动员和利益争斗的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宗教只是族群冲突的"替罪羊"。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缅甸不同宗教群体之间的暴力冲突频频发生,研究缅甸宗教群体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全面把握缅甸整体的宗教格局。本文采用2015年缅甸综合社会调查(Myanmar General Social Survey)的数据,运用博格达斯社会距离的概念和方法对缅甸不同宗教群体之间的社会距离进行测量。研究发现,在缅甸的小众宗教群体中,基督教信众所受到的心理歧视最小,之后是印度教信众,伊斯兰信众排在最后;在宗教群体之间社会距离的影响因素中,性别、民族、居住地(城乡)和受教育程度均对宗教群体之间的社会距离具有显著影响。此外,缅甸宗教群体之间的心理隔阂问题与民族问题有着紧密联系,同时城市化和普及教育是促进宗教多元国家社会融合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外来的基督教能够在居住着多民族的西南传播,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族群认同.传教士只能先取得族群认同,才能得到宗教认同.否则,就会出现基督教与民族传统文化相互排斥或冲突现象.族群认同符号一般表现为体貌服饰、传统意识、社会习俗、语言文字、原生情感等几个方面.体貌、服饰、语言、习惯等特征,是族群认同的首要与外在因素,可以随着相互了解的逐步加深而改变.民族文字、传统意识与原生情感属于深层次因素,往往可以超越其他因素的作用,是族群与宗教认同的最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4.
宗教与族群之关系一直是中国民族宗教研究中的重要议题,我国民族宗教的复杂样态和多元面向往往使得二者的关系呈现错综复杂的状态。通过对族群认同与宗教关联的探讨,是有效厘清和深刻把握二者关系的重要途径。本文的研究对象诺苏是典型的基于血缘和祖源认同基础之上的族群,族籍血缘认同是诺苏族群认同的基础与核心。这种强调血缘根性的族群特性,塑造了以"血缘祖先"为崇拜核心的原生性宗教类型。本文通过对凉山彝族——诺苏的宗教与族群之关联探析,并与其他族群宗教进行对比探究,以呈现族群特性对宗教的型塑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民族、宗教间的通婚状况分为四种情况进行分析,认为:相同民族相同信仰之间的通婚使得民族、宗教、家庭三类群体团结纽带合而为一,巩固了民族内的凝聚力,却加剧了不同民族之间的隔阂。不同民族有相同的宗教信仰对打破不同民族间的民族隔阂、通婚禁忌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而且不同民族的群众在参加同一宗教的活动中增加了相互交往的机会,为结为更深层的婚姻关系创造了条件。但是由于同一民族信仰不同的宗教,宗教信仰的类别差异却会为同一民族内的通婚造成阻力,而且这个阻力可能远远大于同一民族所提供的便利条件,同一民族不同信仰间的通婚难度相对较大。不同信仰之间通婚一般会有一方改变信仰以适应婚后的社区生活。一些发展相对较好民族的男子在民族间择偶过程中具有一定优势。民族单一社区对族际通婚有较强的阻碍作用,民族混合社区的族际通婚现象比较普遍。族际通婚促进了多宗教的和谐共处,而宗教的和谐共处又反过来为族际通婚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从缅甸跨境迁移到瑞丽的缅甸克钦人为研究对象,以缅甸克钦人跨境迁移后的宗教生活为视角,力图为有关跨境民族的宗教信仰生活以及跨境流动和迁移的相关研究提供参照。本文认为,缅甸克钦人的跨境迁移主要是受经济理性的驱动,然后才是在宗教生活与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适应与调试,教会组织对于跨境缅甸克钦人而言既有正向的功能又有负功能。基督教生活是跨境缅甸克钦人在异乡彰显民族身份的一种标识,跨境民族之间基于个体层面的宗教互动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7.
按照不同标准可把民族冲突划分为不同类型。本文将宗教成因作为划分标准,把世界民族冲突划分为基穆冲突、巴以冲突、印巴冲突、僧泰冲突、北爱尔兰问题和巴斯克人问题、美国的拉美裔问题、非洲部族冲突等。这些冲突似乎是民族冲突,其实也都是宗教冲突,确切说是民族冲突与宗教冲突的合成,因此彰显了民族冲突的宗教成因。研究世界民族冲突类型的宗教成因,对挖掘民族宗教冲突的文化根源,寻找世界民族冲突的类型成因,识别各类世界民族冲突的危险等级和危害程度,分析世界民族冲突的未来趋势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于解开民族冲突与宗教冲突的因果关系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8.
傣族是一个主要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民族。佛教文化对傣族影响深远。自20世纪初,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佛教对傣族影响力的减弱以及基督教的传播,云南边境地区部分傣族群众放弃佛教信仰转投基督教,导致了两种宗教文化之间的碰撞与冲突,领域涉及丧葬嫁娶、生活琐事等,并随之引发村民间敌视、冲突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基于宗教文化是文化核心的理论,文章从文化冲突的视阈深入探析其表现与动因,相信会给我们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原道》2015,(2)
从中外经验教训来看,这几年来屡被提及的促进或加强各民族交融在当代中国很有必要。但弱化民族意识、只讲历史上的团结而不提冲突并不能起到相应作用,大力促进族际通婚、推进嵌入型居住格局等措施则有很多实践限制。就当前而言,要促进各民族交融,比较关键的措施是逐步取消或改变固化民族界限的政策,厘清有关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的目的及限度,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以培育和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0.
达斡尔族供奉的娘娘神是最具普遍性的神祗。长期的宗教实践中,吸收和引进不同族群的神灵经过本土化,固有神祗与外来神灵出现复合与重叠的现象。从艺术造型、神祗功能和祭祀仪式等宗教构成要素中能够呈现出达斡尔族神灵的复合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徐佳妮 《天风》2007,(11):34-38
宗教冲突是国际、国内政治领域非常重要的课题。当代世界的全球化进程以及国内政策缺失等因素是导致宗教冲突产生和升级的主要原因。同时,宗教冲突在人们心中引起的“不安全感”将影响信仰不同宗教的群体之间、群体与国家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发新的冲突。因此相应地,创造宗教和谐的条件在于通过经济、社会、机制等多层次、多方面的手段来预防、缓解宗教冲突。  相似文献   

12.
张航  冯晓慧  张积家 《心理学报》2023,(7):1115-1132
以中国14个少数民族的学生和汉族学生为被试,考察族际通婚子女的民族内隐观、身份认同及二者对外群接触态度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结果发现,与族内通婚子女比,族际通婚子女持有的民族本质论观念较低、对本民族的认同感不强烈,但对其他民族的外群体态度和交往意愿都更积极,在自我身份范畴化过程中更具有灵活性,更倾向于构建归属水平更高的上位身份认同。族际通婚作为高质量的民族接触与交融形式,对推动建立民族互嵌格局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宗教纷争与国际地区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但是国际地区间冲突频繁发生,天下并不太平。其中,世界上不少国家和地区由民族矛盾和宗教纷争引发的流血冲突乃至局部战争十分引人注目,充分验证了“民族、宗教无小事”这一论断的正确性。本文则着重就宗教纷争与国际地区冲突问题作一些分析。一、宗教纷争是国际地区冲突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国际地区冲突的发生从根本上来说是围绕着利益关系进行的。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某一国家内不同地区之间的利益关系涉及到领土、安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社会制度、民族、意识形态以及国…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的移民史造就了不同民族、不同族群、不同文化的融合与冲突。成都东山客家人在“湖广填四川”这场文化冲突与融合中,运用其独特的族群生存策略,通过族群外部认同和族群内部凝聚,在向世人展示“我是谁”的过程中保持其独特的信仰和传统。融入与保持作为成都东山客家信仰传承的基本策略构成了其文化传统的两种基本样态。  相似文献   

15.
《法音》2016,(1)
正老挝,中南半岛唯一的内陆国,地处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与中国的环抱之中,地形狭长,自古以来就深受周边国家,尤其是泰国和柬埔寨这些同属南传上座部佛教国家的影响。老挝的主体民族老龙族,与傣、壮和泰(泰国)、掸(缅甸)等族有很近的族源关系。佛教传入老挝以前,老挝人民信奉原始宗教和婆罗门教。14世纪中叶,老挝历史上著名的昭法昂王统一老挝,建立了澜沧王国,从此把佛教定为国教。老挝历史上曾存在琅勃拉邦王  相似文献   

16.
<正>一、引言越南是个多民族的国家(54民族)。在越南的历史长河中,各少数民族(族群)的文化是与越南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族群文化研究多年来受到民族学乃至各个社科领域的关注。大部分研究指出越南历经一个世纪的历史变革后,近几十年政治、经济、社会的变化,使得越南民族文化乃至族群文化也随之变革,在此过程中出现了民族融合与民族文化价值的发挥与保存之间的不同冲突。  相似文献   

17.
民族文化中的宗教文化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贡献着有力的文化资源,尤其是对当下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着多维精神资源。这种资源为促进社会整合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具体表现在民族的宗教性整合和宗教的民族性整合关系中。本文以四川硗碛藏族乡为研究个案,考察了硗碛藏族锅庄舞、丧葬仪式中蕴含的和谐宗教思想。文章得出结论:宗教的和谐思想是促进社会整合的有利资源,这种整合是在宗教与民族两方面同步进行的:一方面,宗教作为和谐资源,被当成社会资本促进了民族的整合,这是宗教的民族性整合;另一方面,从社会资本在族群中建构与生产时,宗教和谐思想无疑成了族群认同与凝聚的资源,在此意义上的整合是民族的宗教性整合。  相似文献   

18.
宗教是民族诸种特征中的活跃因素,通过一定途径作用于民族关系,影响到民族团结。强调民族的宗教性有利于增强同一民族内部的凝聚力,但亦可能加深不同信仰民族之间的分野;信仰殊别主义提升民族尊严与自信,但亦可能拉大不同民族间的心理距离;宗教交流可能是文化沟通的桥梁,但文明冲突亦会给民族心理留下创伤;宗教资源与宗教权威的竞争可能会增强某些民族群体的号召力,但对异端的攻伐会加深不同民族群体间的冲突。有鉴于此,崇正抑负,发挥宗教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的积极作用尤显重要。  相似文献   

19.
赞比亚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宗教活动的历史十分悠久。宗教在其社会发展和民族独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赞比亚不同的宗教之间存在一些冲突或紧张关系;宗教组织和政府之间有时也出现一些冲突甚至武力对抗。赞比亚在宪法中明确宣告为基督教国家,宗教国家的口号写入宪法提高了宗教在国家事务中的地位;赞比亚宗教自由的实现,还受到许多法律上的限制。  相似文献   

20.
族群原生性至少部分是宗教性的,它们经常会表达在宗教的话语中,影响原生性的情感认同.本文所研究的土族在与汉、藏、蒙古等多民族的互动中,也在文化上受到这些民族的一些影响,从而发生部分涵化.探讨民族认同与宗教认同中居住格局的重要影响,以及宗教信仰的复杂性和变异性.凡多民族杂居地区的民族关系是否融洽、能否和谐共处,与中央和地方政府如何正确处理、引导宗教信仰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完善与否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